查看原文
其他

何怀宏: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

何怀宏 沉默与思考
2024-10-29

大家好,我是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今天很高兴来到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怎么和孩子谈生命与死亡。
我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段时间也很恐惧,后来我长大了,也到最艰苦的地方呆过,慢慢成熟坚定了很多。我的孩子长大以后,甚至曾泪流满面地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希望大家不要把今天课程中讲到的看成一劳永逸的答案,而要视为我们一起共同探讨,不断的来为了孩子看书和思考的过程。
今天我们的交流会集中在两端,生命的开端和结尾,这两端也就是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死亡,我们来讲讲怎么来谈这样的一些事情。


-1-生命从哪里来?


生命既有个体的生命,也有人类的。我们知道地球大概有四十五亿年的生命,那么人类呢?其实人类的历史并不很长,可能只有几百万年,人类的文明史其实只有一万年,也就是从农业文明开始。我们到现在都不能确认,在距离数万光年的星球上,是否存在着跟我们一样的觉得自己很智慧的生物。
我们知道,地球上人类的进化,在这一万多年,尤其是工业革命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个体的生命,能延续到现在都很不容易。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经历了我们知道的或不知道的各种风险。当我们终于将生命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当然要非常珍惜。
我们可以说,生命的奥秘我们不可能完全知道。我们确实知道了很多,比如说人是由猿类演变的,知道了地球的历史,知道了宇宙的某些历史。但是说句老实话,我们的生命啊,就像一个圆圈,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东西也越多。
所以我们对生命不能不心存敬畏,它是那么美丽而神秘。我们每个人都要小心呵护它,呵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这个奇迹继续延伸,充分展现,开花结果。


-2-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

每个人生命都能够发出他自己的光彩,每个人在一生中所取得的成就贡献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有时候会思考是否有些生命的价值比别的生命价值更重要。
我觉得如果在基本生存这个层面上来说,应该说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因为当我们感受到生命至上的时候,那么生命的价值是作为目的的价值,而不仅仅是作为手段的价值。如果仅仅是作为手段的价值,那确实可能是会有差别。
所以我们说生命的价值,第一条就是生命本身宝贵,由此引申出第二条所有人的生命是同等宝贵的。古人有一句话,就是说哪怕是贵为天子,欲也不可尽,就是你的欲望也不可能全都满足。在今天来说,过一种体面的生活,人之为人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潜力。
另外我们从地球史、生命史、人类史中可以看到,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相通的,如果追溯我们的祖先,我们会知道,没有前面的生命形态,也不会有后面复杂的高级智慧的生命形态。作为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尤其到了今天这种全球化时代,不可能再像过去有各种各样的文明,那时候地中海有很多不同的文明,东亚有好几种文明。
文明有时候会此伏彼起,这里衰落了另外一个地方兴起了,全球化时代就意味着人类真的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如果是这个衰落了,可能整个文明就衰落了。所以我们今天为什么珍惜自己生活的家园,就是因为地球包括人类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


-3-人为谁而活着?

我们究竟是为自己活着还是为别人,这个确实是让人非常困惑的问题。如果简单地说,我们就是为别人活着,这个别人首先就有很多的别人,为谁活着呢?因为身体的缘故,哪怕我们再爱一个人,比如父母和孩子,我们还是不能代替他承受病痛,不能真切地了解到他的各种想法,他还是要自己去忍受,我们只能鼓励他等等。
所以我们可能还是要考虑,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应该自立自信、自强自矜,这是正面的事,但是也会有负面的自恋自私等等。我们不如说,个体是一个中性的东西,它能够恰当地把握这两个方面。在为自己发展有意义的这边,比如自立自信自强,要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益,其实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器,我们爱自己的孩子,但也不能够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我们的教育,其实也是让孩子能够自我教育的教育,能够让他独立。
当然,我们最好能够把为自己和为他人这两者结合起来。这需要两方面的努力:
· 一个就是社会的努力,如果这个社会制度的安排能够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考虑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这种成长和发展还不会损害到别人,那就最好了。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把所有慈爱关怀的活动,都引导到也能对社会有益。
· 从个人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最好能找到一个契合点,找到一个自己乐意干又能够对社会有意义的这样一个支点。
除了谈论生,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我们免不了也会聊到死亡。很多家长对这个话题讳莫如深,也有些家长觉得这个问题难以回答。


-3-
怎样和孩子谈论死亡?


怎么跟孩子讨论死亡,这的确实是非常困难的问题。
过去有一句话叫哲学就是学习死亡,或者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哲学最中心的问题。但是跟孩子怎么说,我觉得这个还是很费思量的。我想这个可能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要严密。可能还是尽量不说,或者是用非常完整的甚至是象征性的东西来讲,对比较幼小的孩子,则只能安慰他。
还有就是要看个性。如果这个孩子是很敏感的孩子,你可能就没办法回避,尤其他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感受到他不是独自来承担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即使不主动说,也要密切地观察,比如说,最近如果孩子非常害怕黑暗,害怕独自一人啊,这个时候可能就要考虑他是不是想到了这样一些问题。另外,如果照顾他的亲人,比如家里的老人走了,这个时候,你有要去考虑,是不是要让他有一点准备。
对死亡主要有3种类型的思考,一种,就是这个孩子的估计,孩子想到他最亲近的人,比如父母会死去,他就会很恐惧,因为是自己最亲密最依赖的人。还有呢?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的死亡,爸爸妈妈变老了,最后肯定死了,自己也会长大也会变老,最后也要死,这就是人类心理。
当然,孩子一方面其实比我们很多中年人更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成年人要面对很多具体的问题,要解决养家糊口等各种各样的事宜。但是孩子呢?他会考虑一些比较根本的问题,生死的问题,但是这种考虑是比较具体的,他当然最后可能会考虑根本的问题,到了这个阶段就会比较更恐惧。如果整个人类都不免于灭亡的话,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我们要非常密切地关注孩子,注意他们的心态,他们的动向。有一些事情的确是比较明显的,有些突然的变故啊,这个我们会考虑到。但还有一些事,可能会悄悄地潜入他的内心,这种更要小心和注意,哪怕我们开始说不出很多这道理,但是我们握着孩子的手,和他在一起,让他感觉他不是孤独的,这个就很重要,我相信爱和智慧进行能解决这个问题。


-4-
怎样进入死亡的话题?

当必须跟孩子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有时候就我要考虑怎么样去进入这个话题,一定要非常小心谨慎,但也不是说就是小心翼翼的,但是,他确实就是我们自然规律,就像万物都会死亡。我们有时候会对孩子说,比如一个亲人故去了,可以说他去天上,或者说变成天上的星星,就对比较小的孩子是合适的,我觉得是一种办法。
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肯定还是要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心里有时候要预防这样的危险,死亡可能还是可以去天上,就是说,其实死亡的这种严峻性的,有时候也必须让孩子去体会到,这就意味着可能几个人就永远都走了,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其实,其实从古到今,不可能有长生不老。
这是自然的规定,我们也就自然而然的去看待他们,是比较复杂的。不人为地加速,甚至千万也不要害怕。


-5-
怎样化解孩子对死亡的恐惧?



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确实不容易。现在有的哲学家说哲学就是学习死亡,向死而生。但问题就在于,孩子前面的道路还很长很长,还远得很。用过去中国的古话说就是还有宝贵青春,有些东西的确可以告诉他,但以后再想也不迟。时间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治疗人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可以完成人们对某些事情注意力的转移,尽管很多问题在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再出现。
死亡的确是让人害怕、恐惧的,但是你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没有死亡,也是不可思议的,甚至也是让人恐惧的。每个人都永远活着的话,很多很多事情可能都失去了意义,反正人是不死的。你就会发现,就像我们说面对死亡怎么寻求人生的意义一样,面对不死,我们可能也会不知道如何寻求人生的意义。
法国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叫萨特,他曾经写过一个剧本叫《禁闭》,想象人如果永远不死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如果人们就这样活着,过去的爱恨情仇,仍然都互相清清楚楚的存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活着变成了一种可怕。这个剧本把不死的最黑暗的一面展示了出来。他让我们看到不死,其实也是不可思议的。
对于死亡的恐惧,有的时候意味着你不知道死后究竟是什么样状况。死亡意味着什么?死后还能留下什么?没有一个死后复活者,所以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死亡意味着什么。但是可以简单地说,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不知道了。
这其实是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验证,只有死者才能验证,但是死者再也不能复活了。这个问题其实类似于问我们出生之前是什么情况,其实我也不知道。三四岁之前的记忆就是由父母保留,而不是我们自己清楚的,更别说出生之前。一般来说我不会太去关心出生之前的事情,而更关心死后。因为死亡在我们的前面,生命是一个既成事实,而死亡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我们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关心孩子,要跟孩子保持一种爱的交流和沟通。对有些问题,不一定有一个很确切很固定的答案,因为如果答得很简单,可能不多久又会被推翻。但是要让孩子感到他不是孤独地面对这些沉重的问题,让他知道还有父母在和他一起分担这些事情,和他经历过同样的问题。随着时间延续,孩子慢慢对世界有更多的认知,慢慢地可能就走出这种恐惧了。

-6-如何回应孩子对死亡的思考?



孩子对死亡的这种思考,经常就是在一种具体的亲子关系中展开的。他们可能会问爸爸妈妈,你们可以永远活着吧?我不想你们死。我们怎么回答呢?
我想,我们可以说我们尽量活得长久,活到你不再害怕的时候,我们一定会陪着你。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地活着。
当然,有的孩子可能还会说,有一天我死了,你们会想我吗?
岂止是想,我们父母亲人朋友,只要活着,都会尽量地努力地准备着阻止这样的事情。所以我在《心怀生命》中用了很多篇幅谈到一定要让孩子远离战争,远离灾害。
人死了会留下什么?古人说的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功、立言可能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它需要一定的能力,甚至有时候还要运气、才华等等。但是立德很多人能做到,立德就是树立一种道德的榜样。做的很好很突出的,这就不是很多人能做到的了,他们就是我们说的圣贤。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圣贤人物、英雄豪杰或艺术大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三不朽的任何之一。但是好在还有一种不朽就是——中国人很看重的——家族的传承、血脉的延续。在我们的身上,能看到父辈祖辈甚至更早的先辈的影子。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的生命还会继续,活在你身上。


-7-
我们是否有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利?


这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是不是完全有权处置自己的生命,包括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首先要讨论: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是不是拥有绝对的权利?
在我看来是没有的。他有一种优先的权利,比任何其他人都更优先的权利,但是没有一种完全绝对的权利。

我们每一个人的降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人类相对于其他动物的不同是,人类的存活需要其他生命的维系。他必须依靠外界的他人的帮助,才能够活下来。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凭空长大,无缘无故活到现在的。这期间不知道有多少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他人的付出。即使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有很多的付出。


当然,这不代表着他人付出了,我们一辈子就要绝对服从某个人或者属于某个人。生命基本上还是属于你自己,或者是优先属于你自己的。但是想到这些别人为我们做的付出,我们也需要知道,生命不是绝对属于我们自己的。

当下,轻生的悲剧不时进入我们的视野,网络上甚至还出现“约死群”现象。其中大多都是年轻人,甚至不乏孩子。有人说:现在的孩子,“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孩子仅仅因为被老师批评、跟父母拌嘴这样的小事,就敢自杀?有人从学校、从社会中寻找原因,也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而,最根本的一点莫过于中国“生命教育”的缺失:他们没有意识到生命是不可逆的,不知珍贵和意义所在,才会如此轻视自己的生命。

我们亟需一次对于生命的反思,一场关于死亡的教育。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北大哲学教授何怀宏的《孩子,我们来谈谈生命》。帮助父母为困惑中的孩子拨开迷雾,指引他们热爱生命、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补上成长缺失的关键一环,培养孩子强健的心灵与心理韧性
书题虽然叫孩子,我们来谈谈命。作者并没有只抓生命这一虚渺的词来写。全书以生命为基准,从多角度渗透给孩子生命的定义以及可贵,引导孩子勇敢面对生活,活出自我的决心。是对孩子说的话,更像是对自己的鼓励。
及早阅读,不但可以培养孩子强健的心灵与心理韧性,更能引导孩子从更高的角度看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引导孩子勇敢面对生活,活出自我的决心。
◎最佳亲子共读:化身哲学家与孩子亲密沟通,给自己补充精神动能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又何尝不是呢?有些问题孩子想不明白的,家长也未必答得上来。尤其是对于生命和死亡的问题。而这本书,不但蕴含了一个哲学教授对生命本质的长期思考,更是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遇到这些问题时,专门为孩子写就的答疑解惑之书。

此,仅适合可以独立阅读的孩子们细读,更适合家长自己阅读,帮助破解与孩子交流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经典升级+限量签名
本书30年来多次再版,以其经典性不断回应父母们与孩子所面对的难题,使无数家庭与孩子受益。作者哲学家与父亲的双重身份,让他的文字既深刻又充满温情,深入浅出,读来轻松愉悦又发人深省。这本书不仅仅写给孩子,也写给缺失生命教育的每一个人。
因此,有读者评论:“这时代很少有人再这样与我切磋讲谈了,读进去,才觉得,真好!我的心灵也经历了一次童年”;“是对孩子说的话,更像是对自己的鼓励”。
先知书店深知此书价值,为书友争取到少量何老师亲笔签名书,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在规格中选购  “给孩子的成长礼”四书【含独家好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沉默与思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