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展讯 I 红楼梦
索菲·冯·海勒曼,《宝钗出闺》(Switching of the Bride),2021,布面丙烯,220 x 280 cm
红楼梦
索菲·冯·海勒曼,里克力·提拉瓦尼
画廊周北京
798艺术中心 · 北京
2021.4.23 - 5.20
柯芮斯画廊荣幸宣布将于2021年画廊周北京之际在“艺访”单元呈现展览“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展出索菲·冯·海勒曼(Sophie von Hellermann)的新近同名系列绘画作品,以及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最新创作的“盆栽”系列雕塑作品。冯·海勒曼持续发展其植根于文学的长期绘画实践,根据中国经典《红楼梦》创作了一系列探索历史虚构及当代现实的绘画。而与冯·海勒曼作品在主题及审美层面相互映照的,为提拉瓦尼富有空间性及建筑性的“盆栽”雕塑《无题2021(完美的吻)(一)》。后者为展览带来克制而独特的韵味,以一种抽象且具体的方式为冯·海勒曼的人物营造了恰当而梦幻的氛围。
索菲·冯·海勒曼,《黛玉葬花》(Tears of Spring),2021,布面丙烯,200 x 190 cm
继2020年基于莎士比亚名著《仲夏夜之梦》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作品之后,索菲·冯·海勒曼在疫情期间持续以其独特的流畅绘画风格基于重要文学作品进行绘画创作,绘制了一系列脱胎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绘画作品。在幼年时期,冯·海勒曼就因祖母及父母常在家中谈论《红楼梦》而耳濡目染,对此来自古代中国的传统叙事存有暧昧的印象;2020年末,冯·海勒曼因偶然机会再次拾起《红楼梦》,开始比照阅读名著的多种语言翻译版本,并在孜孜不倦阅读的同时创作了一系列有丰富叙事性的、模拟了古书配图形式的绘画作品。
索菲·冯·海勒曼,《夺命之魅》(Fatal Attraction),2021,布面丙烯,200 x 190 cm
这些作品并不教条式地反映《红楼梦》的故事发展线索,而是艺术家将回忆与想象杂糅结合的成果:口衔宝玉诞生的孩童;男性主人公与大家庭中众多女性的情感纠葛;太虚幻境中的美景及各色人物;深奥玄妙的辩论及对话;权贵富豪家庭的生活,以及相似或迥异家庭的命运等——对于艺术家来说,《红楼梦》完整地复原、留存了一个早已消逝的时代。自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局势不断发生巨大变化;在冯·海勒曼看来,中国在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长足发展使得《红楼梦》描绘的错综复杂的家庭结构显得尤为富有当代性。
索菲·冯·海勒曼,《宝玉重生》(Rebirth of the Stone),2021,布面丙烯,140 x 160 cm
冯·海勒曼:
在《仲夏夜之梦》之后,我又以《红楼梦》为题作画。这是有点奇异的,但两者的确有很多可比较之处。在这两部文学作品中,人物关系均错综复杂,而《红楼梦》中的“指钗为黛”等情节也带有莎士比亚的经典叙事风格。莎士比亚著作对于英语文学的意义或许也近似《红楼梦》对于中文文学及文化的意义——追溯了一段逝去了却不断被回忆起的时光,而文学对于我的绘画来说起到了引领主题内容结构的作用,这些文学催生了这些画面。
索菲·冯·海勒曼,《锦瑟年华》(Golden Days),2021,布面丙烯,180 x 230 cm
因其长期青睐的水性绘画材料使然,冯·海勒曼必须快速作画,而其许多开阔而迅捷的笔触也常在水性材料蒸发过程中消失不见,使画面在创作过程中发生巨大的不受控变化。
我很享受创作过程的速度和创作中(因自然挥发而出现或消失的)虚无缥缈的元素。
索菲·冯·海勒曼,《天上桃花》(Peach Blossoms in the Sky),2021,纸上水彩,33.5 x 72 cm
索菲·冯·海勒曼,《祸中凤凰》(This Phoenix in Bad Time Came),2021,纸上水彩,10 x 15 cm
索菲·冯·海勒曼谈“红楼梦”系列绘画。
与冯·海勒曼的“红楼梦”系列绘画同时展出的,是里克力·提拉瓦尼最新创作的“盆栽”系列雕塑作品《无题2021(完美的吻)(一)》。2021年,里克力·提拉瓦尼重新检视了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在1960年代末创作的装置作品,并基于此历史性创作灵感以3D打印技术呈现了一系列镜面墙角“盆栽”作品。提拉瓦尼富有空间性及建筑性的“盆栽”雕塑为展览带来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以一种抽象而具体的方式为冯·海勒曼的人物营造了恰当而梦幻的氛围。
索菲·冯·海勒曼
索菲·冯·海勒曼的绘画积极地与运作于艺术家潜意识中的寓言、传说、神话及民俗故事相联系;其浪漫、色彩淡雅的绘画作品往往带有复杂的叙事结构。艺术家通常直接在未处理的画布表面使用纯色颜料,而画面中的宽阔笔墨常带来一种梦境般的轻盈感。冯·海勒曼的绘画主题既来自于日常生活,也来自于古典神话、文学——两者的有机结合其作品创造了一种延展的想象空间。
索菲·冯·海勒曼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获得BFA学位,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获得MFA学位。主要个展包括:“仲夏夜之梦”,柯芮斯画廊,伦敦(2020);“旋与圈”,Wentrup,柏林(2019);“Ileden”,Greene Naftali, 纽约(2019);“索菲·冯·海勒曼:新浪潮”,柯芮斯画廊,伦敦(2018);“索菲·冯·海勒曼”,Office Baroque,布鲁塞尔(2017);“在一种潮流之后—玩火”,Vilma Gold,伦敦(2015);“陌路”,Greene Naftali,纽约(2013);“房间中的大象”,Firstsite,科尔切斯特(2013);“落日咆哮”,Vilma Gold,伦敦(2011);“审判日”,Chisenhale Gallery,伦敦(2011)。冯·海勒曼于近期曾参加以下机构举办的展览:X美术馆,北京(2020);埃尔姆赫斯特美术馆,柏林(2019);波恩美术馆,波恩(2016);Jerwood Visual Arts,伦敦(2015);比勒费尔德美术馆(2015);De La Warr Pavillion,滨海贝克斯希尔(2014);Fundacion Banco Santander,马德里(2013);泰特不列颠美术馆,伦敦(2011);索菲·冯·海勒曼及约什·史密斯,Le Consortium,第戎(2009);地铁艺术项目,伦敦(2008)。
里克力·提拉瓦尼
里克力·提拉瓦尼被广泛认为是其世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通过结合传统艺术物件制作、公共及私密行为表演、教学手段及其他公共活动或社会实践手段,提拉瓦尼的艺术实践打破了当代艺术基于创作媒介及手段划分类别的传统。
里克力·提拉瓦尼于1961年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他曾于多伦多安大略艺术学院、Banff中心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学习,并曾参加纽约惠特尼独立进修计划。提拉瓦尼在世界各地美术馆及画廊广泛举办展览,包括:伦敦当代艺术中心(2019);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华盛顿(2019);新加坡国家美术馆(2018);Museumplein艺术广场,阿姆斯特丹(2016);YBCA艺术中心,旧金山(2015);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沃斯堡,德克萨斯(2014);公园大道军械库,纽约(2013);Bonnierskonsthall当代艺术博物馆,斯德哥尔摩(2011);比勒菲尔德艺术中心(2010);巴黎市立美术馆(2005);Museum Bojmans Van Beuningen美术馆,鹿特丹(2004);清迈大学艺术博物馆(2004);Astrup Fearnley现代艺术博物馆,奥斯陆(2002);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1999),及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97)。
里克力·提拉瓦尼曾荣获世界各地众多重要艺术机构颁发的奖项,包括日本直岛Benesse美术馆奖项,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Lucelia艺术家奖项,纽约所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Hugo Boss奖项,以及Absolut艺术大奖等。
里克力·提拉瓦尼在哥伦比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担任教职,是艺术组织Utopia Station的核心成员之一。提拉瓦尼同时担任泰国清迈The Land Foundation教育-生态项目主席一职。他也是曼谷替代艺术空间VER的成员之一,并长期于当地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