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凉山小村庄的彝族年 | 显影

2017-02-14 财新视觉 显影

新年第一天,村里的人都起了个大早,男人成群结队地挨家挨户杀猪,他们中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师傅负责下刀,其他人则负责控制那只疯狂逃命的大肥猪。


嗷嗷叫的猪声拉开了彝族新年第一天的序幕,村里的壮年成群结队挨家挨户杀猪,他们齐心协力控制住惊慌乱窜的肥猪,然后又由一位经验丰富的师傅下那关键的一刀。最后猪被切成大小不一的块状,猪胆和猪膀胱则挂在墙上,饱满色泽好的猪胆代表着来年能行好运。洗干净的猪肠被灌满猪肉、土豆等剁碎的馅料,做成香肠。接下来,村里人用背篓装起猪肉去给亲戚家拜年,这就是“背猪肉”。


村里的孩子围着阿史在院子里烧烤。曾在深圳打工的他回家后决定在村子里开一个养殖场,决定不再出去打工了。


按照彝族独创的历法“十月太阳历”,彝族新年是在冬季北斗星尾指下,“大寒”之时。但现在已由地方政府统一安排时间。凉山彝族自治州每个县的新年都不在同一天。例如因为政府忙于“精准扶贫”项目,喜德县今年全县推迟了过年的日子。

一位彝族青年在KTV 里沉醉忘我地唱歌。在昭觉小县城长800 米的主干道上,建起了四家KTV。村子里的年轻人逢年过节都爱结伴来K 歌,加上来回路费,一晚大概要消费500 元左右,“一般谁有钱谁请”。


进入2016年11月中旬,便接近彝族 47 31541 47 14985 0 0 2747 0 0:00:11 0:00:05 0:00:06 2871 47 31541 47 14985 0 0 2295 0 0:00:13 0:00:06 0:00:07 2827 47 31541 47 14985 0 0 1990 0 0:00:15 0:00:07 0:00:08 3297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从10 月中旬开始陆陆续续回来,沉寂了一年的县城村落又重新热闹起来。


彝族人重视家族团聚,过节时频繁串门,大人在家打牌畅饮到天亮,年轻人喜欢相约到县城K 歌或是打游戏。热闹的昭觉县城,给人一种繁荣富足的印象。夜里娱乐场所的霓虹灯招牌闪耀刺眼,到深夜,小吃店也坐满了人,路上来往的年轻人虽然大多仍身穿传统服饰“查尔瓦”——一种用羊毛制作的长厚披风,却遮挡不住他们一身入时的衣服,而男孩子头上吹得高耸的头发,女孩子脸上精致的妆容,更能代表他们对时下潮流文化的认同和迎合。


昭觉县竹核乡火洛村是一座盘踞在山腰上的普通村落。这里的人大部分都姓勒伍,村里辈份最高的,是80 岁的勒伍格古。格古的哥哥和老婆都已去世,他自己一人住在山顶一间收拾整齐的土房子里,偶尔由儿媳妇给他买点菜。他曾当过小学老师,又曾经商,他感叹当年辛苦赚回来的钱全都给几个儿子娶媳妇去了。


大儿子前年去世了,留下了妻子和五个儿女。大孙子小虎今年30 岁,在山东的建筑工地当工头,手上有二三十个彝族工人,他负责管理和与承包商接洽。


2014 年,承包商在工程结束后跑路了,他和手下的工人在市政府门口拉横幅讨要工钱。最终虽然拿回了工资,小虎却在讨薪的十几天内为了供工人食宿而把赚来的钱都赔进去了。二孙子阿史今年23 岁,小时候成绩很好,却为了要供弟妹上学便辍学去打工。2016 年,常年在外的他觉得外面待久了没意思,找了一个合伙人,计划在家乡开一个鸡养殖场。


跟大哥二哥不同的是勒伍家的三妹和四弟。三妹在两个哥哥的支持下读完了大学,现在在昭觉县城的医院里当实习护士,而四弟仍在昭觉上学。两个哥哥体验到打工的艰难后,都坚持地要求弟妹继续上学,以免日后他们要拿全部青春奉献给流水线。


村里辈分最大的老人勒伍格古,现在他一个人住在靠近山顶的地方。


彝族新年前夕,格古的大孙子小虎与妻子从山东回到故乡,家里的房子是新盖的,家具还未置办好显得有点空荡荡。


小虎的母亲屋里保留了传统的彝族屏风。


小虎的妹妹躺在家门前晒太阳,大学毕业后,她留在昭觉县的医院里实习。


走在火洛村路上常见老人和青年,中年男子却较少。走访村中三户人家的父亲都早早因病去世。家中孤儿寡妇的生活也成问题,幸好彝族家族之间联系紧密,邻居或近亲总会对她们的生活给予关照。


在空荡荡的客厅里,伍各和她的三个小伙伴玩耍。


伍各在小伙伴家里看电视,父亲七年前去世了,母亲在家里干农活,除了17岁得哥哥已辍学打工,姐姐、她和弟弟仍在上学。


女孩借风扬去苦荞的杂质,苦荞是凉山州重要的经济作物。


过完彝族年后,约呷与亲戚好友背着各自的行李,结伴前往山东打工。


新年刚过去一周,昭觉县的汽车站前已挤得水泄不通,拿着大包小包的年轻人,踮脚张望来往的大巴是否有余座,这仅是他们漫长旅程的一个小开端,到了西昌后这些簇拥着离去的年轻人便要四散到开往广东、浙江、上海、北京等地的长途车上。


图、文/财新记者 梁莹菲

图片编辑/罗莉

【微纪录】彝族青年凉山篇:待不住的故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75ymgq5r&width=500&height=375&auto=0

改革开放和全球化为贫困的凉山州带来了发展的生机,以前封闭保守的彝族青壮年开始走出大山,到东南部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无奈的离根,艰辛的打工和安土重迁的文化,让他们进退失据;每年11月下旬,是彝族的新年,大部分外流的彝族青年返乡,平日冷清的村庄重新热闹起来;昭觉县竹核乡火洛村的三个年轻人,在过年之后,有了不同的选择。


拍摄&剪辑:财新记者 夏伟聪



更多精彩内容详阅财新周刊。



更多内容点击“阅读原文”,转载需经后台联系获得许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