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明 | 同辈调解在美国校园欺凌中的运用探究
✦段明,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博士后,法学博士。
中小学校园应该是个美好的地方,然而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现象正在使美国校园沦为不少人的“噩梦”。如何有效防治校园欺凌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政府、社会和民众所共同关切的议题。发端于20世纪末期的同辈调解逐渐成为美国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方式,并成为美国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40余年的实践证明,美国同辈调解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具有诸多功能优势,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成效。鉴于美国同辈调解的成功实践,全球范围内兴起了发展校园同辈调解的浪潮,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纷纷仿效美国在本国积极推广同辈调解,也取得了较好的校园欺凌防治效果。
一、美国校园欺凌的防治:从“报应性正义”到“修复性正义”
(一)校园欺凌在美国的泛滥
同辈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不和谐的同辈关系是引发校园欺凌的主要根源。美国社会存在着巨大的种族和文化差异,这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在美国社会更为普遍。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每5名学生中就有1名曾遭受欺凌,而且有41%的学生表示还有可能再次受到欺凌。[1]另有美国学者统计调查发现,49.8%的青少年学生(9-12岁)表示他们曾在学校受到欺凌,14.5%的学生表示曾经受到网络欺凌。[2]欺凌行为不仅发生在校园内,还有可能发生在欺凌者能够接触到受害者的任何地方。尤其是网络欺凌的出现,使欺凌者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世界通过各种方式无限制地恐吓、骚扰和伤害受害者。[3]
校园欺凌的盛行给美国的教育发展和社会秩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大量的案例表明,恃强凌弱的欺凌者更有可能辍学、吸毒和酗酒,甚至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而受欺凌者往往会出现焦虑、报复、疾病和自杀念头。[4]1999年4月20日,两位长期遭受校园欺凌的高中生持枪进入自己就读的科罗拉多州科伦拜中学,在枪杀12名同学和1名教师之后开枪自杀。受害者照片和父母哭泣的镜头不断出现在新闻媒体中,顿时让校园欺凌问题再次成为美国社会的焦点问题。[5]美国政府和社会开始反思校园欺凌问题为何如此严重,以往的防治措施究竟失败在哪里?
(二)“报应性正义”防治措施效果有限
针对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问题,美国政府和社会采取了比以往更加强硬的防治措施,希望以此根除校园里的欺凌行为。在立法层面,各州纷纷结合本州实际进行反欺凌立法。美国在1999年之前并无反欺凌的专门立法,因此主要依据《民权法案》和《教育修正案》规治校园欺凌事件。科伦拜中学校园枪击事件之后,佐治亚州率先在全美制定了第一部反欺凌法。目前,全美50个州均已制定本州的校园反欺凌法,普遍要求学校推行相关政策和程序,以此终止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所有欺凌行为。[6]不过,虽然各州的反欺凌立法都是以消除欺凌为宗旨,但这些法律的实际执行程度并不一致,而且在减少欺凌事件方面的效果也并不明显。因为这些法规更多的是关注具体的欺凌事件,而不是要求学校采取全校性行动,营造反欺凌的校园氛围和创建相应的校园文化,其中许多法律规定也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7] 因此,反欺凌立法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的成效并不显著。
在政策层面,政府和学校开始对校园欺凌行为采取“零容忍”政策,希望通过严厉的惩罚来威慑校园欺凌行为。一方面,学校在校园里不断增加警卫和安保人员,增设摄像头、金属探测器等安全设施。[8]另一方面,“零容忍”政策将惩罚视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主要方式,对于参与欺凌行为的学生动辄勒令停学或退学,严重者还有可能接受体罚,甚至送入少年司法机构或专业管教机构。[9]譬如,佐治亚州的政策规定,学生参与三次以上欺凌行为,就必须转学或者退学。然而,实践证明,“零容忍”政策并不能有效纠正校园中的欺凌行为,欺凌者在受到严惩之后还有可能会变本加厉地报复同学和学校。更何况,事后的惩罚措施也难以从根本上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10]因此,“零容忍”政策非但没有消除校园欺凌,反而使校园欺凌行为更加隐蔽化,并使校园氛围变得更加消极和恐惧。
从理论基础来看,反欺凌立法和“零容忍”政策均属于“报应性正义”的范畴,其核心内涵就是要求欺凌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实现威慑和规训欺凌者的目的。但从实践效果来看,基于“报应性正义”的反欺凌立法和“零容忍”政策并未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欺凌行为在美国校园依然不绝如缕。
(三)“修复性正义”与同辈调解的兴起
鉴于“报应性正义”防治措施在校园欺凌治理中的效果有限,美国社会开始转向“修复性正义” 防治措施。与“报应性正义” 防治措施旨在通过惩罚防治欺凌不同,“修复性正义”强调让欺凌者自觉意识到欺凌行为造成的伤害和破坏,从而承担起改正、修复和赔偿的责任。让欺凌者真诚地向受害者赔礼道歉,求得原谅和宽恕,最终重新融入同伴群体。作为美国司法改革的一种理念思潮,“修复性正义”最初被运用于处理学校纪律和化解校园冲突,而后又被运用于校园欺凌的防治当中。作为“修复性正义”的典型措施,同辈调解的核心是将校园欺凌置于学生冲突的框架之下,通过同辈调解员化解学生之间的冲突来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具体而言,同辈调解遵循“无惩罚”“无责备”的欺凌干预方法,希望将欺凌旁观者或同辈学生转变成欺凌调解者,通过培训让其能够主动运用调解方式去劝阻欺凌,修复关系,促成和解。
一方面,同辈调解的发展离不开美国冲突解决研究者、非暴力运动者、反核运动者以及法律人士的极力推动。[11]另一方面,美国同辈调解的盛行与美国社区调解的成功也密切相关。美国总统卡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所谓的“邻里正义中心”构想,目的就是通过推广社区调解来化解邻里纠纷,保持邻里之间的和谐关系。鉴于社区调解运动在美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社区调解项目希望将其成功经验推广至校园,试图通过培养学生的调解能力,从而解决同辈之间的冲突和纠纷。[12]同辈调解正是在社区调解向校园的传播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经过数十年的推广和发展,同辈调解在今天的美国中小学校园已经获得了近乎圣洁的地位。[13]田纳西州、宾夕法尼亚州、阿拉斯加州等地方的法律甚至规定,学校必须设立同辈调解项目或者相关调解课程。与此同时,美国同辈调解的发展浪潮也迅速蔓延至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土耳其等国家,这些国家也纷纷构建了契合本土需要的同辈调解项目。
(四)同辈调解的主要优势
同辈调解之所以能够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校园中广受欢迎,主要在于同辈调解高度契合了校园冲突和欺凌问题的治理需求,而且具有其他措施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4]其一,相较于学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学生更为了解自己的同辈。无论教育工作者如何努力,其与学生之间始终存在着无法跨越的代际鸿沟。从青少年的性格特征可以发现,他们更愿意与同辈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同辈之间也更为熟悉对方的性格特征、行为态度和语言风格,更有能力创造性地看待冲突和解决冲突。[15]其二,同辈调解秉持的是“由学生主导,为学生服务”的理念,[16]从而使学生拥有“主人翁”的感觉,无须成人的授权和干预即可自主达成解决方案。[17]其三,学生容易受到同龄人的信任和尊重,尤其是当同辈调解员能够成熟和稳重地主持调解时,冲突双方会更加认真地对待调解。其四,由学校纪律人员和教师解决学生之间的冲突,容易使学生产生羞耻感和负罪感;相反,在同辈调解中,同学们能像平常一样坐在轻松的环境里,这更容易让他们打开心扉,从而和平解决冲突。正是凭借这些优势使同辈调解成为美国防治校园欺凌的有力武器。
二、美国同辈调解的规划与实施
全美各地的同辈调解项目并非千篇一律,由于设计理念、资金来源、位置区域的不同,同辈调解在美国校园的实践形态丰富多样。[18]尽管每个学校的同辈调解方案各有差异,但在核心内容方面都大致相同,具体如:广泛培训同辈调解员;积极与学生、学校管理层和家长保持联系,使其充分了解同辈调解的功能;严格确保同辈调解过程的保密性和可信任性;构建能够快速做出反应的应急系统,等等。[19]总体而言,美国同辈调解项目从设计到实施,主要可以分为规划设计、调解员遴选、调解员培训以及具体的调解流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同辈调解的规划设计
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同辈调解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通常而言,美国校园的同辈调解在正式实施之前都会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认真的规划设计。
第一,同辈调解需要获得足够的行政支持。强有力的行政支持是同辈调解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同辈调解的推动者要能够克服来自校园内部的阻力,特别是要获得负责校园纪律管理者的支持。只有如此,同辈调解的后续实施才能顺利进行。第二,同辈调解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如果学校决定推广同辈调解,必须确保有充分的、持续性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既可以是政府拨款,也可以是民间捐款和基金支持,这需要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作出选择。第三,合理选定同辈调解协调员。如同篮球队需要教练,管弦乐队需要指挥一样,同辈调解的实施也需要协调员的监督和推动。协调员在同辈调解的实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辈调解的校园宣传,监督同辈调解员的培训,鼓励冲突的学生尝试同辈调解,统筹安排同辈调解会议,监督同辈调解会议的进行,追踪所有案件并保持记录,向学校通报项目实施进展等。[20]第四,合理界定同辈调解的适用范围。调解范围的设定应当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实践中,同辈调解应主要适用于校园谣言、财产盗窃、社交排斥、友谊操纵、情感冲突、欺凌行为、网络欺凌,等等。第五,设置专门的同辈调解场所。为了促进同辈调解的顺利进行,学校需要为同辈调解设置专门的圆桌会议室。会议室的整体环境应当简洁舒适,并让学生感受到温馨和安心。
(二)同辈调解员的遴选模式
同辈调解员的遴选对于同辈调解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美国同辈调解的实践中,调解员的遴选主要有两种模式:“挑选干部法”和“全校覆盖法”。“挑选干部法”是指,学校从全体学生中挑选部分具有领导者素质、心态积极乐观、校园口碑好、沟通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同辈调解员。“全校覆盖法”则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学校不问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综合素质如何,将所有在校学生都视为潜在的调解员,让所有学生轮流担任调解员;二是学校从来自不同种族性别、校园团体、成绩等级、家庭条件的学生中挑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生担任调解员,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覆盖整个校园。[21]“全校覆盖法”在美国比较普遍,其优势在于可以避免由于学生因不同的种族和文化而拒绝调解或者对调解带有偏见,但其也存在教师可能不合作的风险,因为遴选大量的学生担任调解员势必挤占其学习时间,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整体提升。总体而言,无论是“挑选干部法”还是“全校覆盖法”,均能减少校园内部的冲突和欺凌行为,尤其是那些接受培训并有机会参与同辈调解实践的学生在其中受益最深。[22]
(三)同辈调解的培训体系
培训体系是同辈调解实施的关键环节。从整体上来看,美国同辈调解的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冲突解决、谈判沟通、调解管理等三个方面。冲突解决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冲突的识别、冲突的影响、冲突的反应和冲突的预防等。谈判沟通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观点采纳、角色转换、承认道歉、积极倾听、保持关系、冲动控制、愤怒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等。[23]调解管理方面的培训内容包括:调解规则、调解流程、调解技能、调解策略和调解协议等。学校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培训,将学生培训成精通调解谈判、情绪管理和富有公平正义感的同辈调解员。与此同时,学校也会根据以上培训内容编写专门的培训手册,以便学生在培训结束之后也能自己进行巩固和训练。
同辈调解的培训方式主要是体验式和沉浸式的,譬如角色扮演、模拟游戏、推理练习、头脑风暴和小组讨论等。[24]具体在培训时长方面,美国各地学校的做法不尽一致。通常而言,针对高中生的同辈调解训练为18~25小时,初中生为12~20小时,小学生为8~15小时。不过也有部分学校的培训时长相对较长。如,得克萨斯州规定同辈调解的培训时长为40个小时。学生接受培训之后,还需参加相应的考核,只有考核合格并具备相应同辈调解技巧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才有资格主持实际冲突的调解。培训合格的调解员,可以通过自我推荐、教师推荐,以及同学推荐的方式接受对实际冲突的调解。[25]
(四)同辈调解的具体流程
同辈调解员在接到同辈调解协调员的委派之后,即可针对具体的冲突和纠纷展开调解。同辈调解的进行通常是由两名同辈调解员主持,部分情况下还可能会有一名同辈调解协调员在场监督。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同辈调解员遵循程序公正、着眼未来和修复关系等理念,希望通过调解找出冲突的根源,从而使双方达成协议。根据美国各地校园的具体实践,同辈调解的基本流程主要包含四个环节。
其一,宣布调解规则。同辈调解员和冲突双方学生进入调解会议室之后,首先由两位同辈调解员分别向存在冲突的两位学生确认是否自愿参加调解。获得冲突双方的肯定答复之后,调解员需要向双方介绍调解的基本情况和大致流程,然后再向他们宣布调解的基本规则,譬如在调解过程中不骂人、不指责、不点名、不撒谎、不打断等。特别是要告诉冲突双方,调解事项必须全部保密,参与调解的各方不得向任何第三人泄露,从而促使双方能够开诚布公,有效调解。
其二,弄清事实真相。同辈调解员宣布调解规则以后,分别让冲突双方介绍冲突发生的来龙去脉,同辈调解员在此过程中须积极倾听,不得随意打断,并认真做好记录。在冲突双方陈述的过程中,调解员可以通过不断复述的方式,从而消除冲突双方的认知误差。尤其是对于涉及欺凌的事项,调解员需要精准认定欺凌的起因、过程和产生的伤害。冲突双方陈述之后,同辈调解员可以向他们发问,从而更好地揭示冲突背后的情感问题,澄清不同的看法,帮助双方更加全面地了解冲突的真实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弄清事实的过程中,同辈调解员也可以单独与冲突一方进行沟通,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私人会议。私人会议有时可以帮助冲突一方更加深入地介绍冲突事实,不至于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敢开口。
其三,明确争议焦点。弄清楚冲突的来龙去脉之后,同辈调解员应该深入挖掘冲突双方争议的根源和焦点,并由冲突双方对其中的焦点分别作出确认。在明确争议焦点之后,即可对症下药,引导当事人进入达成解决方案的环节。
其四,达成解决方案。同辈调解应当鼓励冲突双方自主提出冲突解决方案,或者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提出方案,再由调解员居中协商和谈判,并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冲突双方确认方案之后,调解员当即可以制作书面的调解协议,并让冲突双方仔细阅读之后签字确认。达成调解协议之后,同辈调解员可以鼓励冲突双方真诚道歉、握手言和,并承诺不再发生冲突和进行报复。与此同时,调解员可以向冲突双方的支持表示感谢,并邀请冲突双方对同辈调解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分。
同辈调解结束之后,部分学校还会设置一个追踪反馈的环节。同辈调解的协调员或调解员可以在调解结束的一个月内,向冲突双方询问调解协议是否完整履行,双方关系是否全然修复等。通过这种追踪反馈的方式,能够发现目前同辈调解中存在的问题,为同辈调解的后续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三、美国同辈调解的成效与局限
(一)美国同辈调解的成效考察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同辈调解在美国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长期以来,同辈调解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始终是美国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美国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力图真实地呈现同辈调解的实践样态和基本效果。从既有的实证研究来看,大致可以对美国校园同辈调解的成效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判断。
1.校园冲突和欺凌现象大量减少
美国校园积极推行同辈调解的最大成效就是,校园内部的冲突和欺凌现象得以大量减少。首先,学生在接受过同辈调解培训之后,比以往更加清楚如何进行冲突管理,从而避免了大量冲突的爆发和升级。其次,通过同辈调解员的日常观察,许多同辈冲突能够被及时发现和劝阻,并在升级成为欺凌或暴力事件之前被和平解决。根据美国奥克兰调解中心(Oakland Mediation Center)的统计,密歇根州的学校通过实施同辈调解项目,学校开除学生的数量减少了73%,校园人身攻击次数下降了90%。[26]由此可见,通过实施同辈调解,能够在校园内部形成预防化解冲突和欺凌的文化氛围,从而使校园冲突、身体欺凌及心理欺凌的发生频率显著降低。[27]
2.校园的整体学习氛围明显改善
实施同辈调解的另一效果体现在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上。同辈调解的培训和实施,使学生们变得更加具有规则意识和同理心,同学之间能够相互尊重与和谐相处,校园环境逐渐变得更加安全与愉快。校园环境的整体改善间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们变得更加自信,更加追求学业成绩的提升。根据美国学者的调查统计,某学校通过实施三年的同辈调解,学校停学和辍学的人数显著减少。[28]另有数据表明,通过同辈调解的实施,学生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提高了19%。[29]此外,对于学校和教师而言,随着校园冲突和欺凌现象的减少,相应地也就节省了教师为处理校园纪律等非教学任务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其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提升教学质量。[30]由此可知,同辈调解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校园的学习环境,促使学校能够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学生也能够更加努力地提高学业成绩。
3.学生的冲突解决能力显著提升
有美国学者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是人们生死存亡的根本。[31]从学生的成长规律来看,越早具备解决冲突的能力,越有益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尤其是在幼年时期,学习解决冲突和有效沟通的技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32]事实充分证明,同辈调解能够促进青少年的自我调节、自我尊重和自律管理。接受过同辈调解训练的青少年总是能够自觉地将学会的调解技能转移到家庭和邻里冲突当中,这无疑有助于让青少年成为更优秀的问题解决者和更负责任的公民。[33]从美国学者的统计数据来看,85%接受过同辈调解培训的学生,会运用从中学到的调解技巧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冲突。[34]相反,没有接受过同辈调解培训的学生在冲突发生之时,总是报以“非输即赢”的对抗思维,从而导致冲突升级和异化。从长远来看,通过同辈调解提高学生的冲突解决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善于沟通表达,使其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和人际关系,还能够使整个社会氛围变得更加和谐友善,这对于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国同辈调解的主要局限
美国同辈调解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从而引发学者对同辈调解的质疑。从美国学者的反思来看,美国同辈调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
第一,同辈调解员能力有限。调解员能力始终是同辈调解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作为长期在校的中小学生,缺乏足够的调解技能和社会经验,社会心理知识比较匮乏,这是同辈调解员能力经常受到质疑的原因。[35]不过,同辈调解员能力有限的问题并非没有解决方案,如果在学生幼年时期就进行同辈调解方面的训练,并不断更新和调整培训内容,经过数年的实践和积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同辈调解员能力有限的问题。
第二,同辈调解的适用范围有限。同辈调解员能力有限也间接导致同辈调解的适用范围受到局限。更何况,并不是所有的校园冲突和欺凌都能够通过同辈调解解决。尤其是对于那些冲突双方带有高度敌意的冲突和欺凌事件,显然不再适合运用同辈调解加以解决。因为在这些事件中,调解的效果较为有限,甚至存在受害者再次受到欺凌报复的风险。因此对于那些较为激烈的冲突和欺凌事件,同辈调解有时并不适用,而应当及时寻求法律等其他更为刚性的解决措施。
第三,同辈调解的资金支持有限。同辈调解项目的开展,需要资金支持。尽管美国许多州的立法要求在校园推广同辈调解,但却没有提供相应的政府资金支持。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已经成为许多学校的同辈调解项目难以为继的重要因素。另外,缺乏资金支持也导致不同学校的同辈调解项目在质量和效果方面的差异。因此有不少学校为了摆脱资金困境,纷纷寻求公益组织、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等机构的支持,但这些方式均不足以支撑同辈调解的长远发展。
从整体上而言,尽管部分学校在实施同辈调解的过程中存在以上局限,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同辈调解的实施效果。但这些局限没有影响同辈调解的实施和推广,同辈调解在美国校园依然是最流行的校园欺凌防治措施之一。
四、结语
“修复性正义”理论的兴起和校园欺凌治理的实践转型,共同推动了同辈调解在美国校园的发展和盛行。经过数十年的改革探索,以人道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同辈调解已经融入美国校园欺凌治理的全过程。从欺凌预防到和平化解,再到关系修复,都可以发挥同辈调解的功能优势。美国各地校园在同辈调解的规划与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种族、文化及年龄的差异,进行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案设计。也正是因为这样,同辈调解的实施不但能够较为有效地防治校园欺凌现象,还能够明显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凭借在这些方面的显著成效,同辈调解不仅在美国长盛不衰,而且被许多西方国家所吸收和借鉴。
美国同辈调解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其以“合作治理” 为理论指引,以实践成效为目标导向,形成了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方力量共同支持同辈调解的发展格局。如果缺乏其中一方的支持,同辈调解的实施效果都将大打折扣。从本质上来看,校园欺凌既是校园治理问题,也是社会治理问题,故同辈调解的实施不仅需要及时适应社会和校园的环境变化,更要形成多方协同的合作治理格局。此外,虽然同辈调解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成效显著,但这并不意味着同辈调解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唯一方式,例如合作学习、支持性教育惩戒等措施在美国校园欺凌防治中也贡献颇多。总之,作为一项复杂而又长期的系统工程,校园欺凌的治理不仅需要多方协同,也需要多措并举,构建多元化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是解决校园欺凌的必由之路。
(因篇幅限制,详细参考文献信息见纸刊)▼往期精彩回顾▼陶建国 | 日本校园欺凌事件中教育机构的调查报告义务
翟云秋,程晋宽 | 芬兰教师何以优秀?——基于芬兰新手教师同伴小组指导模式的分析
李政云,李建兰 | 深度学习视域下美国职前教师教育创新实践 ——以银行街教育学院普通儿童教育专业为例
本文刊登于《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04期,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总发行处:北京报刊发行局
订购:全国各地邮局
邮发代号:2-466
海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信箱)
海外发行代码:ZW023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电话:010-58808310
Email:bjb@bnu.edu.cn
网址:http://bjjy.cbpt.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