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子健: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孩子的叛逆?| 造就

2016-09-27 造就 造就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312n213v&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吴子健包玉刚实验学校总校长
今年春天,我参加了包玉刚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包校”)RUN-A-WAY俱乐部成立五周年的一次活动。
俱乐部成立以来,进行了两湖三岛自行车骑行——环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太湖、千岛湖骑行。
初中同学最多要骑到900多公里,小学三年级同学也能骑行500多公里。
在去活动的路上,我问八年级参加过骑行的一位女同学:“你到包校来了以后,哪件事让你到现在还是印象非常深刻的?”
她说,到包校一年级的上第一节课,班主任提出了三个问题:
你和别人一样吗?你有什么不一样?你喜欢与别人不一样吗?

这三个问题,包括后来同学们的回答,一直伴随着她八年的成长,让她感到自信。
当然,我们提出这三个问题是容易的,但是由这三个问题所引发出来的许多预想不到的事情,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思考并且认真解决的。
我想给大家讲讲三个发生在包校真实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黑客


有一次在中学校长会议上,分管品格教育的领导反映,最近包校的网络被入侵了,黑客是一个七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进入网络可以看到我们所有的邮件,所以必须严肃处理。
但我认为应该先了解事情发生原因,调查后才知道,这个学生想看一下包校的网络安全设置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他也想检验自己信息技术的能力。

再进一步了解下来,这学生是六年级转过来的,入学才两周。
我们的信息主任请他的家长到学校来说,孩子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达到高中的水平,六年级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了,建议家长可以在外面找更好的机构进行培训,并且推荐了一些学习网站。
由于这个学生在四年级时每天玩游戏到凌晨4点,家长虽然把电脑收掉,但还继续提供机会给他进一步学习,这次听到信息主任的鼓励后,更激发了他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
后来,他和其他同学所发明的导盲手机,获得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又获得了中国科协的肯定,作为中国科协英才计划的一员参加各种国际计算机论坛。
现在他的导师是复旦大学计算机和软件学院的院长。最近,他所设计的智能环境监测系统也在包校正式运用。
第二个故事——《光明与黑暗之书》
有一天,在包校中学部的宿舍里,熄灯了,但是一个舍监老师突然听到有声音,看到两个男孩在用电脑讨论什么。当然按照宿舍管理的规定,电脑肯定就收掉了。
第二天了解情况以后才知道,这是八年级两个男孩正在创作一部小说,叫《光明与黑暗之书》,是描写18世纪普法战争的小说,其中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德国士兵,一个是法国士兵,通过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来展示出战争的整个场景。

由于出版社马上要出书,他俩只能利用晚上来赶。
舍监老师知道这个情况后,不仅没有按照纪律处分,还把电脑还回去,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创作。
更重要的是,在普法战争中,法国视作正方,德国视作反方,所以法国是光明的,德国是黑暗的。
但是他们创作过程通过讨论有时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后发现,光明中也有黑暗,黑暗也有光明,人的个性是完整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维呢?
就是因为包校无论哪一门课程,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对一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这个就是对的,那个就是错了。
第三个故事——抽水马桶
有一天在小学部,保洁工突然听到卫生间里有声音,打开一看,一个小男孩正在那里在拆装马桶的水箱。
课后我们把他喊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原来他想研究一下马桶抽水的原理和构造。

我们又把家长请来,才知道这个孩子从懂事开始,除了他父亲的名贵手表,家里所有的东西他都可以拆装。
那他为什么在学校里面拆?
因为家里的马桶是连体的,学校是分体的。
家长知道以后,当然进行了批评教育,但同时你们知道家长做了什么事吗?
他特地买了个马桶,让孩子在家里拆装。
后来这个孩子在香港举办的乐高国际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回想当初我们面试这个孩子的时候,他差点没被招进来,为什么?
坐不定。
从我们的心理行为规范来看,好像有点“问题”,但是经过讨论大家觉得,说不定他在琢磨事情,这说明他应该是具备创新能力的。果然不出所料。

所以我想通过这三个故事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应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叛逆行为?

叛逆行为是不是错误的?
我认为并不能简单地说对还是不对。
现在不少学校在上课时,老师要求学生安静听课、举手发言、手放到背后,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许顶撞……都是不!不!不!
这样用“不”来培养的孩子,能有创新能力吗?
我想,我们如何来处理约束管教和保护叛逆这两者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我认为对孩子叛逆的宽容,就是保护孩子的创造力。
最近一个很热的名词就是“工匠精神”。
在德国,孩子们从幼儿园、小学开始,老师和家长就按照他的个性特长来设计专业发展路径,60%的孩子进入了专业职业技术学校。

所以德国的工业水平和产品技术是世界一流的,因为它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按照其个性来发展并取得成功。
所以我想,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我从教已经40年,以前在建青实验学校工作的时候,对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生们做了跟踪研究,并写成一本书:《教育在哪里——一个校长的365天》。
我认为,研究学生就是研究教育,研究孩子就是培养孩子。
怎么做呢?
通过观测-记录-研究-分析-归纳,从而知道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何时需要呵护,何时需要指导、帮助和支持。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发生在幼儿园真实的故事。
有一天上课,老师拿出一幅画,上面是画了一只眼的大熊猫。

老师问孩子们这幅画对不对?
除了一个孩子说是对的,其他孩子们都举手说“不对”,孩子们发生了争论。
但老师不是简单地下结论,而是让说对的孩子来做解释。
他说:“有一次妈妈带我到动物园,我就看到了一只眼的大熊猫。”
他上台用画了一只大熊猫的侧面,的确就是一只眼睛。
这时候老师说,这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就是看从哪个角度去观察事物。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想,我们都经过河流,但河水在不断流动,河水里的鱼啊、树叶啊,也是不断流动。

不管是老师、校长还是家长,我们不可能碰到个性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想让他们获得成功,首先就要呵护那些所谓的叛逆行为。





陈伟星 | 创业,就要在反对声中坚持下来

范凌 | 千万不要让某一个边界界定自己

黄斌 | 这一路除了洪荒之力,还有什么陪我升级打怪

简里里 | 爱自己是一种能力

铜雀 | 中二晚期不是病

吴旦 | 论一个当废柴的正确姿势

戴健民 | 当法律不再只是法律

苗世明 | 每个人内心中都要保有那种原生的力量

林彬 | 走20几公里路,就为了看一眼峨眉的玫瑰


点击标题 查看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