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抱歉,第一次结婚没经验…”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婚礼前有过这样争执的请默默转走....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造化迥异的一对,

男人和女人在各方面存在不同:

他们的沟通方式不同;

他们的想法和感觉不同;

他们的认知和反应不同;

他们对爱情的需求不同。

而,参与婚礼意见的还有父辈...


父母认为

“我出钱办婚礼,当然应该听我的”

“花了不少力气,还不满意挑三拣四,实在没良心”

“婚礼还是要传统,弄得太新潮,让长辈怎么办?”

“家乡的习俗必须得遵守,要不然会被乡邻说闲话”

“婚礼就是要喜庆热闹,弄些白的黑的不吉利”


90后认为

“婚礼只有一次,不能实现梦想婚礼我会后悔的”

“婚礼明明是给我们办的,但我们却不能做主”

“都什么年代了,我为什么要办这样的婚礼,丢人”

“这种婚礼一点意义都没有,还不如不办”


父母眼中的婚礼v.s. 90 后想要的婚礼


当婚礼的男女主角意见相左

并且还和父辈“婚礼观”产生分歧时

“90后婚礼焦虑症”登场了


近日,

由中国新闻网发布的

“90后婚礼焦虑症”话题上了微博热搜。

阅读量436.1万 讨论2022




何为“婚礼焦虑症”?


婚礼焦虑症一大源头是90后与父辈“婚礼观”的激烈碰撞与撕扯。父母更习惯的方式是包办代劳,婚礼怎么办?选哪家婚庆公司?他们更愿意按照“套路”模板来,而作为90后,更希望有一个定制婚礼。婚礼焦虑症第二源头就是想得太多,想办一个惊艳四座的婚礼,奈何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中国青年报近日发表一篇《90后婚礼焦虑症:我掌控全局 完美却总缺一角》的文章,内容为:



深夜11点半,我的手机连续爆发巨响,是“90后围城女子图鉴”微信群在狂吐新消息,有人连刷了10条文字后还不尽兴,又飙起七八条50多秒的语音信息。

  

这并非什么人丁兴旺的大群,群中人不过3个姑娘:我,闺蜜阿林和小贝。该小型聊天群本是大学毕业后的闲聊场所,我们仨也非话痨,平时有感才发言,另两人附和唏嘘两句也就散了,该群长期保持着君子之交的清静和淡定。

  

然而,自从今年初春,阿林和小贝都宣布在10月举办婚礼后,我们这块三人“清净地”画风骤变。

  

第一转变的是主题,在此之后的大半年,这个微信群的言论都围绕两个姑娘各自婚礼的筹备进展。连群名都被阿林改成“90后围城女子图鉴”,意为我们要见证彼此走向传说中的婚姻围城,前路不易,风雨同舟;第二转变的则是热度,微信群从“周更”变为“日更”,临近婚礼一个月,已活跃成“小时更”。

  

在群中,阿林和小贝是准婚礼女主角,围观的我也分到了角色——我一年前办了婚礼,遂被她们任命为“个性化婚礼导师”,须坚守于这条漫长时间轴上的每个站台,第一时间给她们答疑解惑。

  

大概是性格使然,我们仨在婚礼这件事上都坚持自己做主,打造“我想要的婚礼”这条铁律不能动摇。然而,不知道是因为参照系太多干扰自主选择,还是外在客观阻力太大,透过阿林和小贝的这半年,我目睹了“婚礼焦虑症”是如何滋生、传染和加重的。

  

婚礼焦虑症,一大源头是90后与父辈“婚礼观”的激烈碰撞与撕扯。父母更习惯的方式是包办代劳,在老家一掷千金找最好的婚庆公司,选择被千百对新人演绎过的“套路”模版,在大城市工作的子女按时回家“跑通告”即可。但“90后围城女子图鉴”群中的姑娘,顶着父母不悦的压力,在婚礼起点就“夺”回了主导权。

  

阿林和小贝在上海、北京分别找了价格适中,气质青春的婚庆公司,自己给出个性化的策划细节,交给对方一一执行。这个过程看起来不该存在太多悬念和困难,可90后姑娘们发现,父母和亲戚虽勉强让出了“主导演”位置,却不甘心完全不插手,时不时要刷一下存在感,提几条态度强硬的婚礼意见。

  

比如,安排婚礼座席时,阿林和老公决定让关系最亲密的大学朋友坐主桌。然而,正要将座席表发给网店制作打印时,双方父亲不约而同地打电话抗议,大呼小叫主桌怎能如此草率安排:“亲戚千里迢迢来一趟上海,不坐主桌说得过去吗?”就为了“主桌有谁”,阿林和老公不得不推翻已排了一星期的座席表,绞尽脑汁寻求一种“不伤大局,安抚父母”的妥协方案。

  

“我在朋友圈刚发婚礼试妆的照片,两分钟后老妈要求视频通话,怒斥发型太丑,说什么也要重新设计!”小贝在群里连发了6个无奈“摊手”的表情。

  

颤抖吧,90后!就算你万幸抢到DIY婚礼的权限,也别妄想能躲开父母无死角监控。在90后眼中,结婚是两个人开心的事,但在父母的思维世界里,婚礼是两个人让两大群人开心的事。

  

闯过“父老乡亲关”后,90后又解锁婚礼焦虑症的第二源头:想得太多。

  

反模版反俗气的90后,内心对婚礼个性有着极致追求。为了惊艳四座,可以在微博上关注数十家个性婚礼定制自媒体,每一家每一款都美若天仙,选择困难,实现更难。

  

比如,阿林酷爱魔法题材小说,她设计方案里的婚礼现场,梦幻如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城堡,恨不能所有小伙伴现场骑上扫帚抓金飞贼。奇思妙想千千万,婚庆却说做不了。

  

我想起电影《失恋33天》中,婚庆公司的黄小仙儿和同事们,会在下班聚餐中吐槽奇葩客户的奇葩要求。虽然当下市场挤满了“私人定制”的招幌,可能经受住90后脑洞的恐怕寥寥无几——阿林的婚礼策划师直接拒了她60%的魔法世界布置构想。

  

其实,就算婚庆策划姐姐逆天完成任务,现场观众反馈也是一大未知数。比如,小贝的文青表姐,婚礼走中式古典风,连甜品台都风情万种:布丁杯坐在扁舟似的浅勺中,雪白的椰汁西米糕齐列于绿叶上,饼干外侧印着折扇扇面,马卡龙在古朴木盒中绚丽如珠……

  

但能懂得这份心思的又有几人?甜品台布置好半小时,宾客还没来得及欣赏,满满一桌“江南诗意”,就被蜂拥而至的亲戚小孩连吃带拿消灭干净。他们吃饱散去,点心屑纷纷扬扬落在纹样典雅的桌布上。

  

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个个梦想泡泡迟早会戳破,婚礼做不到满分,考到合格就谢天谢地。

  

婚期将近,90后已不奢望婚礼策划还能开出多少花儿,大家在冲刺阶段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忙碌工作与繁杂婚礼事宜之间的矛盾。

  

小贝每天一边挤地铁出门采访,一边和婚庆公司在微信上死磕布景、流程,和一个个来宾确认能否出席,一天掰成30个小时都不够用。见小贝焦虑至此,她的90后同事姐姐劝慰:“放宽心,我当初穿婚纱去酒店的车上还在写稿呢。”

  

而阿林近来惊恐发觉,她过于重视某些环节,反倒遗漏了其他琐碎而必要的事项。比如,喜糖、婚鞋、当日接亲迎亲动线等。阿林只好求助外援,一口气拉了十几人的“紧急工作群”:“兄弟有难,大学死党速来江湖救急。”

  

“改口茶环节你怎么做的?”“该不该多请一些单位同事?”“喜糖盒要印我们俩名字吗?”由春到夏,从夏入秋,我们三人的微信群一直淹没在无穷无尽的问号中。

  

每一个问号,每一声抱怨,都揭示了90后无法逃脱的婚礼焦虑症。磕磕绊绊,手足无措,想象中的完美婚礼永远缺了一角——可或许就是对这残缺的深刻记忆,让我们学会对一次选择负责,学会对幸福保持主见。

  

距离婚礼还有10天,阿林下班后留在公司寄请柬,大晚上忽然联系不上老公。“我还以为婚礼将近他是不是落跑了呢!两小时后才知道,他竟然找了个澡堂子舒舒服服泡澡了,说要以最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婚礼……”我和小贝憋笑:“你看,同样结婚,你老公就懂得怎样缓解焦虑。”

  

阿林回复了一张面色悲凉的自拍,身后是满桌请柬和快递单:“我感觉老了10岁。抱歉第一次结婚没经验,以及,不想结第二次,焦虑够了。”


文章在网络上一经发布,

便引发大量90后网友吐槽。





其实小编认为

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双方各退一步,

交流想法,互相理解。

交流也是有技巧。

一切牵扯双方父母的交流上,

只有一个原则:

夫妻统一战线,谁的父母谁去搞定。


为筹备婚礼使感情产生裂痕得不偿失,

往好处想想,

新人有想法,父母处事经验多,

如果两方有商有量分工合作也可以省却很多麻烦呢!


热点文章

@所有人 11月新规来了,你我的生活将受重要影响!

石家庄火车站黑车内幕大起底!你还在坐黑车吗?

保定最新一批失信人员名单被曝光,90后“榜上有名”!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新浪微博等

编辑:智盛甜

责编:高红超


欢迎投稿

cns0311@163.com

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戳原文,更有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