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万紫:北纬20度,遇见北港岛 |《无限春风来海上》报告文学专辑
baogaowenxue
边缘的渔岛
在海口市江东新区,有一个边缘的渔岛,它的北面向着琼州海峡,南面对靠着万亩红树林和东寨港,面积约2000亩,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0°02′,东经110°56′。因该岛坐落于北,濒大海,四面环海,是琼州一个天然港口,故称“北港岛”。
北港岛隶属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是海口唯一的岛屿行政村,民风淳朴,门不闭户,路不拾遗。其实,自宋朝以来北港岛就有人居住了,其中还不乏当年郑和下西洋时随从的水手之后裔。村民主要以出海捕鱼、赶小海、养殖、拾海贝为生,是名副其实的“靠海吃海”。岛上有北港村委会下属的道头、后溪和上田三个自然村,有翁、饶、杨、蒋、招、陈、肖等姓氏近五百户人家,约两千多人口。
“北港岛上土地少,且属沙质土地,不适合种植,所以我们祖祖辈辈只能向大海讨生活。跟海口其他的村不一样,我们岛上都是非农业户口的渔民,很多人家都有自己的一条渔船出海,迎着海风每天走向大海深处,都是为了生活,哪怕‘海情’很坏的时候,只要‘做’就会‘有’!”土生土长的老渔民陈文英大哥对我们说。
“当然,也有一些人外出打工,比如在船务公司开船、当水手运输货物等等,也有人曾经开着1000多吨的货轮,驰骋太平洋呢,我年轻的时候也外出当过水手,遭遇过很多有惊无险的事情。”陈文英热情爽朗,他古铜色的皮肤一看就是常年和大海、阳光打交道的人。
北港岛渔民祖上曾经出远洋,放大网,也曾经到越南、西沙、东沙捕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北港岛渔业实行合作化,是海南实现渔业合作化最早的渔村之一,后来组建海洋捕捞队,新造机帆船向中深海发展。八十年代集体所有制废除后,渔民开始自己造小型渔船网具、置鱼排,搞起海上捕捞及网箱养殖业,所以现在大多数人都做近海,基本上是师徒档、夫妻档、父子档或一家三口档等家庭组合方式。据说北港岛附件海域一个月有大部分时间是“流水”,即鱼儿随着海流游动比较活跃,是易于捕捞的时期。
当地渔民捕捞的作业方式也有很多种,最普遍的是网,有蜈蚣网、千秋网、九曲网、四角网、触网、流网和沉网等等。他们捉鱼虾就用钓、刺、笼、扛罾等办法。罾是一种在浅海捉鱼的网,有白色、黄色、灰色的,渔民根据捕捉不同的鱼而染上的不同颜色。有的罾架有楼房那么高大,渔民坐在架上,用手挽脚踏像船舵那样一个绑牵着鱼网的圆轮把手,把罾扛捞起来就惊喜地发现,已经有无数的鱼虾在里头翻滚跳跃了。
从空中俯瞰北港岛,它呈菱形,两头尖,中间大,宛若一只巨大的鱼儿浮游于海面上。岛上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与嘈杂,一派宁静祥和,3个自然村的房子大部分都挨着环北港岛公路、分两个区域聚集而建,村子里还保留不少雕梁画柱的琼式民居。坐落在北边的道头村和后溪村并连,上田村则在北港岛的腹地,村头朝东。道头村靠近渡船码头,上田村和后溪村则靠近岛上的红树林区,他们中间是一大片水塘。我们沿海岸漫步,发现椰林内有网绳吊床,有村民在悠闲小憩,自得其乐,岁月静好。
环岛西、南片区自然森林优美,与周边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相映生辉,是水鸟、白鹭、海鸥等鸟类集散地。北港岛的地很平,海拔只有三、四米,由于海拔低,强台风“久久不见久久见”,但渔民们都能坦然对之。几乎每次由台风引起的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都是从西北岸进入,后来政府拨款在海浪猖獗的西北岸先建起了堤坝,现在堤坝已经环绕全岛,渔民得以安居乐业。
该渔岛也是革命老区村庄,在抗日战争中建立过党组织。琼崖纵队领导人刘秋菊的脚步也曾经踏上该岛,革命低潮时渔民们也收留过一些伤员,有些重要情报也是通过北港岛水路送到大陆革命党人手中的。在解放海南岛的解放军渡海战役中,我军分乘大小帆船从雷洲半岛起渡,其中有一小部分的帆船就在塔市乡卜创港登陆。北港党支部发动群众迎接,送粮送物,积极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并协助大军战斗转移到苏寻三乡解放区。
据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北港岛上才建起小学,因为偏僻不方便,师资力量不足,学生也不多,很多孩子都去对岸的铺前镇上学,还有一部分去海口城区上学。也许这么多年来,打渔捕捞养殖,北港人的物质生活还算过得去,但精神生活的单调,似乎是很多村民都要忍受事情,所以小岛至今也一直保留着渔村原始的生活方式。
“由于四面环海,运输难,岛上建房的成本很高,要比其他地方贵至少一半以上。”原北港村委会主任陈奕军对我们说,“数百年没有桥梁和陆路跟外界相连,北港岛的消息有点闭塞,不通水电,不通公路。虽然处在海口与铺前镇之间的海湾,海湾却成了屏障,让这座小渔岛远离现代文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村民的思想也比较保守。”
陈奕军笑着回忆,“北港岛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通电,之前想看电视都是个难题。”紧接着,他继续跟我们讲北港岛前世和今夕的故事。1995年,北港岛村民用渔船将一台打井设备运到岛上,在岩石裂缝处钻出第一口深水井,村民从此喝上了甜水。2015年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村民又很快喝上从海口用管道输送过来的自来水,从此结束千百年来靠水缸盛雨水、撬水吃用的历史。
既然交通和信息都曾经很闭塞,渔民们也习惯“午夜出渔,日出而归”的日子。于是,北港庙成了他们祖祖辈辈的精神依托。北港庙亦称乌公庙,“乌”即海南话的“黑”,也有人直接称“黑公庙”。庙前有一株古老的枇杷树,村民也经常在此聊天说古,树枝经常被风浪打断然后又再长出来,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它和岛上的村民都饱经风霜,顽强地生活着。
原来,乌公庙还有个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村里有一位渔民出去捕鱼时,一根黑色的木头总是在他的鱼网周围漂来漂去,他捡起来扔掉,没多久,它又再漂回来。如此反复多次后,该渔民觉得好奇怪就把它捞起,拿回家放置庭院里。谁知那天夜里,这根木头竟然托梦与他,说:“我是盖世英雄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自刎后,灵魂附在木头上随风浪漂入大海,受峻灵王邀请来到琼州……”那位渔民顿时醒悟过来,于是就找木雕匠把木头雕刻成像。由于木头在海水中长时间泡浸后变为黑色,雕出来的像也是黑的,雕好的西楚霸王像称之“黑公”。因为木头又是从乌江漂流过来的,“乌”字与海南话“黑”谐音,所以该庙名曰“乌公庙”。
从此,乌公神亦成为北港岛上渔民的精神护佑,哪家人有啥解不开的心结,都要来庙里烧香跪拜,求平安保安康。清末民初的时候,北港岛有一位华侨叫饶先孝,他去了越南做生意赚到钱后回乡,看到乌公庙又矮又小像快要倒塌的样子,便出钱重建了新的庙宇,更名为“北港庙”。改名后的北港庙里祭祀着三王一帅二圣娘,传说六个“公”中西楚霸王公较为灵验,它被尊放在中间位置,与琼山王在一起。北港庙也成为村民每年农历二月廿四日和五月十四这两个“公期”时间奉祀最热闹的场所。
当年饶先孝在捐建北港庙的同时,为了岛上船只出入更方便,也捐款建了码头,亦称渡口。该渡口与后来扩建的码头一起至今还在使用,在海文大桥还没有通车之前,无论去哪里,北港岛的渡口是岛上村民数百年来出行的必经之地。紧挨着渡口的,是岛上船只停靠的避风港,休渔期或台风来临的时候,一百多只渔船就停靠在码头的避风港里。
对于北港岛的人来说,脚下的土地并非生活的唯一,小岛的东北角对岸就是文昌铺前镇,只相隔一千多米的海域。虽然在行政上北港岛隶属海口市,但岛上村民似乎与铺前人更加熟络。曾经一天30多班的渡轮以及数不清的渔船来往,北港岛与铺前镇,是千丝万缕、一衣带水的关系。多少年来,很多村民早上坐上一班船到铺前镇喝茶聊天,中午回到北港美美地睡上一觉,下午起床补网做准备,傍晚就出海啦,可是第二天打渔归来,还是要把鱼获拿去铺前出售。
2000年的时候,北港岛附近海域来了个“不速之客”,那是一只重量级的鲸鱼,究竟有多少吨未知,用村民们的话说就是“比一艘大鱼船还要大”。村民们看见它的时候,它已经搁浅在浅海多时了,奄奄一息的样子让人心疼。于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不惜动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说岛上的人能出动的都出动了,只为挽救这只从深海来的“游客”。但限于各方面的原因,鲸鱼最终还是不幸遇难了,北港岛的村民怀着沉重的心情,历经艰难地把它转移到该岛上埋葬,还给它立了个碑作为纪念,每逢清明节都去拜祭。
也许这只鲸鱼与北港岛有缘吧,或许它当时知道自己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就选择北港岛作为生命终结之地。当时有国内外几十家媒体都报道了此事,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北港岛村民对海洋生物的爱心,以及他们对海洋的保护意识。
独特的人文
从东寨港一路向北,人们会发现海面略有收缩,即将豁然开朗之时,一座小岛伫立海上,这就是北港岛。它位于海洋当中,远远看去就好像在大海上长出了一片森林似的,自然景色优美,地理位置独特,宛如海面上的一块翡翠。
作为海口市演丰镇最北边陲的一个行政村,北港岛恰好就处在海洋的“U”型龙口上,犹如龙珠。它习惯于被人们称作“孤岛”,“孤悬于”海口市之外。可是你们知道吗?北港岛并非从来就是一座“孤岛”。实际上在很久很久以前,它原本是与海南琼北陆地连接在一起的,是琼北大地几百个村庄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那么,为什么它后来成了一座“孤岛”呢?
400多年前,即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的一个深夜,海南岛发生了一件有史记载以来的大事。当时天摇地动,电闪雷鸣,海水倒灌,无数生灵在睡梦中来不及呼唤,来不及恐惧,甚至来不及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瞬间就被海水吞没了。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导致陆地陷没成海的大地震——琼北大地震。
当时,琼北周边72个村庄和千顷田野颓然陷落,一夜之间悲壮地永远沉入海底。可奇怪的是,北港岛所在的那块陆地岿然不动,它逃过一劫,在这场大地震中奇迹地幸存下来,但是被茫茫的海水浸泡和包围着,所以,一座“孤岛”就这么形成了。
沧海变桑田,天地换容颜。琼北大地震时周围村庄中到底有多少幸存者,史料并无详细记载。北港岛周边的仁村、仁村南、北港北被陷入大海后,只剩下劫后余生的道头、后溪、上田、后坡、新村、外村仔等6个村庄。后来在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后坡、新村、外村仔等村,由于常年被海潮台风侵袭,亦相继湮没,举村数迁上田村。至此,道头、后溪、上田这3个古村落在“孤悬海外”的北港岛安居下来,繁衍生息至今已经有400多年。
“琼北大地震之前,北港岛所在地与文昌的韩家村及铺前巡检司只隔了一条狭窄的沟,人们迈开脚一跳就能过去。但大地震发生后,两地拉开一公里多的距离。既然成了孤岛,我们的出行完全要靠渡船啦。”摆渡人招连顺告诉我们说。他在渡口摆渡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至今还在兢兢业业地摆渡,北港岛历史上的摆渡人经历了好几代,除了他还有很多,他们都见证了该渡口的繁华和喧嚣。
如今的北港岛已经是满满的人间烟火味,成为名副其实的渔岛、渔村。在大地震之前,岛上的人们和琼州大地很多地方的人一样,是以种植庄稼或手工业为生。地震形成四面环海的孤岛后,幸存下来的村民以及从附近逃难来的人们,为了生活被迫转型为渔民,因为他们已经没有了土地,眼前四周尽是茫茫的大海。
摆渡人招连顺还告诉我们说:“我们的祖辈都会说起当年大地震的故事,甚至还有一些传说和异闻,但毕竟过了几百年,当时的事情对于现代人来说相当遥远,要说感同身受也不现实。不过,那陷入海底的72个村庄毕竟还在海底,有时渔民出海或许会无意中打捞到海底村庄中的某些物品,比如瓷器和瓦片之类,也算是意外之喜了……”
据史料记载,1605年的琼北大震级为8级,震中在如今的塔市与文昌铺前之间,震中烈度为10度。大地震导致琼北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罕见。陆地沉陷平均有3至4米,幅度最大的地方是10米,陆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有72个村庄的房屋、坟场、碑记、桥梁、耕地、盐田、树林,甚至东寨港到铺前港所在位置的那条大河流以及它的支流等等,全部沉入了大海,形成世间罕见的“海底村庄”。
在沧桑巨变面前,北港岛的村民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毅。大震后的幸存者非常伤感和恋旧,他们不愿迁徙,就一直在北港岛上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很多很多年后,村里的浓浓烟火味再次飘起,狗吠,鸡鸣,鸟飞,孩子们到处奔跑。道头、后溪和下田这3个原本很普通的村庄,因为一场大地震从而显得与众不同。北港岛后来不仅是地震学者们考察研究的标本,也是许多人梦想中的寻访之地。
琼州大地震不仅改变了海南北部地区的地理和风貌、历史和人文,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是谋生的方式。人们望着汪洋大海,总是想象着海那边会是什么样。于是N年后,一个叫林树华的勇敢渔民,他从距离北港岛不远的林市村出发,独自驾着一艘小渔船,配备简单的网具,竟然渡过琼州海峡抵达了海安,然后他再沿着海岸线向西航行,一个月后到达安南(今越南)一个叫芽庄的地方,并在当地定居,开启了海南当地人“下南洋”“去番谋生”的先河。
海那边的世界确实很精彩。渔民林树华成功闯南洋后,消息传来,大大激励了琼北当地的人们,于是文昌、琼海、琼山等地的人纷纷效仿。其中琼山有两个人用4年时间造了两艘排水量为200担的帆船,然后扬帆远洋出海,历时一个月到达了泰国的北汶浪港,之后往返于新加坡和泰国之间做买卖,收入颇丰。再后来,他们俩载着满船大米、柚木和布料返回琼山的家乡,轰动一时。附近的村民纷纷赶来搭乘他们的帆船一起出洋。据说当时搭乘帆船去南洋谋生的每年都有几千人,所有东南亚的国家都有了海南人的足迹,有些人从东南亚又走向世界各地,海南后来也成为中国第三大侨乡。
那些去番谋生,闯荡南洋的先民中,也有一些是北港岛的村民。前面提到那个捐款建设北港庙和渡口码头的华侨饶先孝,就是其中之一。“去番”在大地震后那两三百年于琼北地区非常风靡,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更多的人还是留守故土。北港岛成为孤岛后,男的下海捕鱼,女的织网操持家务。多亏了铺前这个邻居,让北港岛实际上并不孤单。由于来往频繁,北港岛与铺前人的通婚更是常见,“琼山爸,文昌妈”曾经是很常见的家庭组合。无论从口音和生活习俗方面,北港岛与铺前镇的人几乎无异。当两地的“公期”分别到来的时候,他们都会邀请对岸的亲朋好友一块来庆祝。一场大地震,将原本相邻的两个地方以海水隔开,然后又以血缘、生活和婚姻等等纽带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道歉的果实
琼北大地震是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的,这次大地震是海南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瞬间下沉的那72个海底村庄,则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地震陆陷成海遗址。
大地震时山化为海、人化为鱼,天地固然悲怆,但是地震过后,人们意外地发现,大自然曾给这里带来过灾难,也给予了道歉的果实。北港岛北边是宽阔的琼州海峡,南边则是一片广袤的内海,因为陆地下陷带来大量淤泥,加之海淡水交汇之处,该海域有很多的“急水门”,吸引了大量海洋生物前来栖息,鱼虾蟹贝最为丰盛,给震后幸存的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底布满礁石,各类海洋生物长期和海浪、礁石搏击,体质健壮,肉质结实,口感自然不同于其他海域的鱼产品,有人曾以琼北秘制的黑鱼献于万历皇帝,于是龙颜大悦,黑鱼被封为贡品。
艘艘渔船带着希望出海,艘艘渔船满载渔获而归。北港岛自带一种恬静、惬意的“气质”,它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世俗的渲染。即使是今天,北港岛上近500户人一百多艘渔船,除了打渔外,渔民还通过网箱和渔排和养殖增加收入。所以说,北港岛的村民靠海吃海,既丰衣,亦足食。
大地震后,由于这片海域是洋流汇集之处,周边没有下陷的地带以及附近海域还形成了一大片湿地和红树林。红树林聚集了不同品种的红树科植物,成簇相拥,不时有海鸟飞出,为后人造就了一片草林丰泽的家园。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片全国最大的红树林,也是琼北大地震给海南人民的馈赠,也是大自然道歉的果实。
红树或许是自然界最名不副实的树木,明明是绿色,却叫做“红树”。其实,红树是一种生命力非常强的植物,这些树木富含一种叫做单宁酸的特殊成分,树干或树枝断裂以后便会氧化成红色,更不可思议的是,红树林已经习惯了海水的包围,为了活下来它们进化成一座座海水淡化器,除了树根能从咸水中过滤出淡水,还能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对人类来说,红树林是最好的海岸卫士,当台风来袭,他们消弱了风浪的力量,保护着身后的农田和村庄,造就鱼米之乡。
大自然的灾难固然可怕,但灾难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与遗产,值得我们好好利用与珍惜。如今,在东寨港岸边远眺,极目所见,青绿成片,红树林与蓝天碧水交相辉映,这就是我国第一批以红树林为主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拥有红树植物20科36种,占全国的97%,不仅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林分质量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海口江东新区的“海上森林”。
人们来到北港岛,会发现地震遗址——海底村庄就在其岛西,它原来和曲口连在一起,地震后中间下陷形成海沟,渔民称之为“石子沟”,因为沟里多海石。每年五、六月份退潮时,海沟里的海底村庄可以清晰地看到石柱、板瓦和砖块,还有一口长方形麻石水井和一些石臼、石棺等等。沟东的古河道上,至今仍有一座石桥横跨两旁。
当然,想要一睹海底村庄的全貌,可没那么容易。据说,每隔18年发生一次天文大潮,水位逐渐走低,大约会退下十几米,海底村庄才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虽然仅能见一处戏台和残垣断壁,但海底下诸多的牌坊、房屋、石桥等遗迹,无不证明着当年大地震的惨烈景象。
人们都说北港岛是一只金龟,屹立不倒,它没有在大地震中下陷,也没有被海浪冲走,这里的风水一定很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岛上的村民都坚强乐观,勤劳朴实,安居乐业。可以想象,大地震后的那些年,幸存的人肯定为他们已经沉入海底的亲人朋友哭过喊过,但是最终选择接受这个天灾人祸,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无论之前他们从事种植还是手工业,被茫茫的大海包围以后,他们都成了耕海牧渔的渔民,开始在大海中寻找未来的希望。在世道沧桑巨变面前,人和自然的搏斗以及和谐,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希望的桥梁
2019年3月18日,我国首座跨越地震活动断层、抗震设防烈度最高、设计基本风速最大的跨海大桥——海南海文大桥举行正式通车仪式。海文大桥大桥全长5.597公里,其中跨海大桥长约3.959公里,主桥长460米,全桥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造型为“文”字形,寓意海文大桥是“文耀海天”。
作为海南自贸港海口江东新区的东部门户,海文大桥的正式通车,标志着“海澄文”一体化经济圈的重要交通控制性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海文大桥也是海南省首个全过程海上环保监测施工、投资规模最大、桥塔最高、跨度最长的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跨海大桥。它使文昌市铺前镇到海口市的路程由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20分钟,这将对加快海南东北部沿海产业融合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北港岛来说,更重要的是,海文大桥途经该岛,它从岛西穿插而过,成为北港岛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海文大桥有一部分桥墩就驻立在北港岛上,也让这座小岛瞬间和海口“血脉相连”。路通桥通万事通。海文大桥开通后没多久,2021年初,北港岛互通工程也竣工了,这一切意为着什么呢?人们从海文大桥上两侧的匝道就马上可以进入北港岛了,不仅让北港岛村民的活动半径大大提高,也把村民致富的新思路全面打开了。
桥从海上过,匝道通岛来,400多年前的琼北大地震造成的地面割裂又将被铺平!海文大桥北港岛互通工程,对于非北港岛的村民来说,也许是一个“小工程”,但对于世代只靠舟楫往来、只能从渡口码头出入的北港岛村民来说,绝对是一个重量级的“超级大工程”!为了迎接这个特殊日子,有些村民们还专门制作了锦旗,很多村民一大早就穿戴整齐走出家门,缓慢地走上匝道,望着两侧随风飘舞的红色气球,脸上洋溢着无比灿烂的笑容。
“我们真的不用坐船,就可以通向外界了吗?”
“我们真的可以把车开到自己的家门口了吗?”
“从琼北大地震至今400多年,我们祖祖辈辈盼了多少年啊?”
北港岛人鞭炮齐鸣,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互通工程完工之后,北港岛村民不管是到文昌铺前,还是到海口市区都只是“一脚油门的事”,岛上3个村庄2000多人的交通出行迎来历史性的巨变。用北港岛村委会副主任陈奕存先生的话说,那就是:
“海文大桥北港岛互通工程,它开启了北港岛和外界的无缝链接,让北港岛的基建、海产品运输、岛上居民出行的成本大大降低,对重新规划北港岛建设,未来发展休闲渔业、旅游业等新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等等起了很大作用!”
也就是说,自从1605年琼北大地震后,北港岛400多年来相对比较封闭的状况,从此有了改变。同时“孤悬海外”默默无闻的北港岛迅速进入人们的眼帘,并且很自然地融入海口半小时经济圈。其实,在通桥通车之前,很少有海口市区的人去过北港岛,现在每天慕名而来的人们络绎不绝,节假日更是人气旺旺。有些是为了品尝新鲜的海味,有些是想来感受原始红树林的自然风貌,而有些呢,是希望遇到退潮,看看那些下陷在海底的村庄,顺便凭吊一下沉寂于海底的古人……
现在,北港岛内古老的渡口码头那里显得非常的冷清,虽然每天上午摆渡人招连顺大哥还继续开船,但乘船的基本上只是一些老人,年轻人要么开车,要么骑电动车外出,他们一般不会选择坐船了。渡口那里曾经每日平均出行450人次,一天要发船30多趟次,人来人往、船只挤嚷、机声突突的喧哗场景已经成为历史。
“我开摆渡船近三十年,基本上不用罗盘(指南针)就可以准确入港,偶尔半途船只遇到故障,也是自己去修,摸摸就好。”招连顺说,“想想以前,我白天送孩子们去对岸上学,送大人走亲访友、购买物资、做买卖,半夜送产妇去对岸生产,连夜送病人就医的事情不知有过多少次,但是坐船外出的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少,这么冷清……但这是好事,好事啊!”
招连顺还告诉我们说,“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出北港岛了,不仅让渔岛的生活方式悄然改变,我们的夜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海文大桥给北港岛村民带来的便利啊。”
现在的他每天上午还坚持开摆渡船,据说这是村委会要求,有政府补贴的,哪怕只送几个老人过对岸,船还是要开,而他也是领固定工资的。傍晚呢,他就和妻子一起出海捕鱼,有时做海两三个小时,有时五六个小时,看“流水”而定,现世安稳,知足常乐。
村民陈文英大哥也告诉我们,桥通路通前限于各方面的原因,这里渔民的渔获,无论是有人来收购还是自己拿去市场零售,价格都不会很高,可是现在陆路开通了,出海捕捞的海产品可以直接运输直奔市场,保障海产品的新鲜度,也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这对于村民来说是不错的收入。那些生意做得比较大,借助海文大桥开通的便利把海产品卖到海南省外的村民,更是不在少数。
确实,海文大桥北港岛互通工程的建成通车,不仅完善了区域路网,还增加了北港岛抗击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开发当地旅游资源,降低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并增加收入,是满足北港岛村民出行需求、造福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它为小岛带来了无限的希望,使北港岛的历史又要重新书写,所以村民们对政府都怀着非凡的感恩之情。海文大桥驻立在北港岛上的桥墩有十几个,在其中两个桥墩上有两行红色大字像对联一样,赫然醒目:
桥通永铭党恩情
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是淳朴的北港岛村民内心的真实写照。现在,人们从海文大桥上俯瞰,发现小岛上到处都是两三层的小楼房,低矮的瓦房几乎没有了,好多人家从门窗到茶几沙发,用的材料均是海南本地人最喜欢的菠萝格(印茄木)。渔民生活越来越丰富,头脑灵活的某些人已经开始谋划发展旅游业了,期盼吃上“旅游饭”,因为他们相信凭借岛上的独特风情和历史人文,必然会吸引大批客人前来游玩。
不仅是岛上渔民在谋划发展旅游业,北港村委会同样在为小岛谋划未来发展之路,他们希望将北港岛打造成一个吸引游客的渔民新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来这里品尝特色海鲜,感受独特的渔家风情,让昔日的北港孤岛变成今天之明珠宝岛。这两年,政府也在北港岛原有的防洪堤基础上加建了高约2米的环岛防洪水泥混凝土大堤,建起了防洪停泊的港口。也就是说,像威马逊那样的超强台风再来也不畏惧了,岛上运输盖房子的材料靠船运要比陆运贵一半以上的事情,也不会再发生,村民孩子受教育、医疗卫生等等皆因“孤”岛交通不便的苦恼,也都随着海文大桥北港岛互通工程的竣工而一去不复返。
渔岛的春天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战略的要地。一个国家的兴盛与海洋事业密不可分。海南靠海而生、向海而兴,我们的面前正是无垠的星辰大海,而人文独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北港岛,可以说是海口的世外桃源,它所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在琼北地区是独一无二的。
阳光洒向海面,波光粼粼,海风吹来烟火味。如今的北港岛缤纷之景色斑斓,岛上已经建好了约5公里长的环岛硬化路面。在这里,清风可以抚慰岁月的喧嚣,鸟鸣能够奏响生命的旋律,人们可以细品岁月的清欢。站在北港岛北边的匝道上远眺,眼前是一片碧蓝的大海,渔帆点点,若隐若现的渔船散落在蔚蓝色的海面……
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日余晖映海上。
渔舟唱晚归岛人,美人美景不胜收。
孤岛变闹市,渔村成景点,发展休闲渔业是大势所趋。远道而来的客人早已不局限于看海或吃海,还探索了不同的方式来享受大海,体验海边生活。他们驱车绕北港岛环岛公路一圈又一圈,再开到村里的小道上,想把北港岛里里外外看个够。有些游客在堤岸散步,悠闲笃定、走走停停,在海风的吹拂下体验不一样的风情,这里也成了海口市民的赶海宝地,以及网红的打卡热点。
有些村民说,小岛外出谋生的人看到家乡发展慢慢起色,有一部分已经回来做相关的经营活动,计划把闲置的房子打造成民宿或者搞农家乐,让外来的客人上岛游玩时有地方住,自家也可以增加收入。岛上很多房子不光是名副其实的海景房,还是个观赏红树林保护区的景观台。来体验渔村生活的都市人,在这里可以看一看村落渔家,听一听虫鸣水流,闻一闻花果沁人,白天乘舟出浅海,沙滩捡海螺,然后夜宿渔家中,枕着涛声入眠……是的,这个集沧桑、神秘、诱惑于一体的北港岛,旅游开发条件优越,自然及人文景观非凡,附近一带的曲口、红树林、海底村庄、铺前镇骑楼老街、溪北书院、海南角、木兰湾以及沟门石、乌贼石等等,串起来就是一挂珍珠,可以形成一条龙的发展作用。
清新的绿, 是那千顷红树林湿地浩荡入海;灵动的白,是那绿海之上的鹭鸟翩翩。北港岛上的各类生物们似乎也感觉今已非昔,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要看看今日不同寻常的家园。每天清晨六七点的时候,红树林里的鸟儿成群地出去觅食,傍晚五六点则是它们归巢的时间,人们站在阳台上就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鸟儿纷飞起舞,胜似人间无数美景!
实际上,已经有旅游开发公司“盯”上了这个旅游资源丰富且如今交通已经变得便利的小渔岛,并研制开发出了一个策划案。根据策划案,以北港岛现有的资源,未来可以考虑发展成为渔旅小镇和渔文化乐园,助力北港岛乡村振兴的同时,升级为区域旅游名片。
“目前,这还只是个设想,在政策允许、保护好红树林保护区以及周遭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岛上村民意见来打造渔旅业态,未来是值得期待和憧憬的。”村委会副主任陈奕存告诉我们说。
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先行区的海口市江东新区,目前的建设日新月异,如火如荼。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江东新区的发展,北港岛这个琼北大地震的幸存者、处于红树林湾中的翡翠,将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渔民们也都将迎来他们生命中的春天。
走进临海渔村,聆听渔家故事,探访数百年的渔岛,看海,吃海,玩海……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北港岛,从海文大桥两侧的匝道拐下来,你会欣喜地发现,这里的天是那么低,水是那么蓝。你还会发现,北港岛环岛公路北侧防护堤上有一段以海洋的蔚蓝为底色的墙面,上面画着一些可爱的海洋植物和生物。同时,有几个醒目、温暖而亲切的大字会马上进入你的眼帘:
北纬20度,遇见北港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