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镇百村,漳州多地“各显神通”

吴静芳 闽南日报 2023-08-31



全市各地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行动——
“各显神通”打造特色样板


开局即开跑

开跑即冲刺

今年1月底,我市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吹响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试点示范三年行动的冲锋号角。各地闻令而动,擂鼓出战。


一段时间以来,今年首批13个乡村振兴重点乡镇、132个重点村,在“打造漳州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赛道上竞速驰骋,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实”的作风“各显神通”,争优争先争效。


全市已筛选648个项目,总投资6.5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项目500个,占年度计划总数的77.2%,已完成投资2.57亿元,占年度总投资的39.5%。


漳浦溪东村把“小余甘”做成“大产业”。图为余甘采摘(资料图片)


深耕“一方水土”做好“土特产”文章


乡村要振兴

产业兴旺是根基


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用好一方水土。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力量,持续深耕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下功夫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让农民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土”即立足本土,用足用好优势乡土资源。



云霄县巩固拓展和平乡特色枇杷农产品优势区、下河乡下河村特色杨桃农产品优势区等省级特色产业园区优势,打造产业集群。




作为全国著名的“青梅之乡”,诏安县把建设青梅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促进青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抓手,着力破解青梅种植技术难题,重点谋划5大工程23个项目。




古雷开发区沙西镇以一树(榕树产业)、一汤(院前温泉)、一山(海月岩景区)、四珍(沙西螃蟹、沙西血鳗、沙西泥蚶、沙西跳跳鱼)等特色产业为主攻,力争打造成古雷港区后花园。



初春,古雷开发区沙西镇的榕树迎来销售旺季,呈现出“人勤春早榕树俏”的景象。本报记者 张旭 摄


“特”即突出差异,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漳州高新区立足百花村花卉产业,深入实施“福见花木廊”项目,聚力打造全国知名的花木景区产业示范园。




漳浦县溪东村借助科技特派员等力量,育良种、推技术、扩规模、拓销路、造品牌,着力把一颗“小余甘”做成一片“大产业”。




漳州高新区巧山村借“荔”发“力”,引入“冰荔”高优荔枝品种,发动300多户荔枝果农参与改良项目。




平和县坂仔镇创新“科特派+科技小院”模式,推动成果转化和技术示范取得新成效,助力蜜柚产业提质增效。



在漳州高新区百花村,店主为顾客介绍花卉的养护常识。本报记者 严 洁 摄


“产”即形成产业,在“链”上拓展,在“融”上发力。



东山县澳角村依托港口及渔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推动渔旅深度融合发展。




芗城区天宝镇加快建设“移动智慧菇房”,通过发展食用菌种植特色庭院经济,推行发展标准化、智能化、设施化的立体庭院种养模式,打造联农带农富农示范点。




漳州台商区角美镇整合文化资源,倾力打造“村村有文化、村村有特色”的“一村一品”文化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东山澳角村双月湾滨海美景 本报记者 饶超毅 摄


提升“颜值气质”共绘和美宜居乡村


乡村振兴“十镇百村”行动实施以来,按照初、中、高三个版本,各地扎实开展宜居乡村建设。

既要“面子”——全面推进“拆旧、拓新、整漂亮”,外在“颜值”不断刷新;更重“里子”——坚持“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内在“气质”持续提升。


“内外兼修”

步履铿锵

一幅幅宜居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


周末夜里的院士文化广场热闹非凡(资料图片)

守住“文化魂”,续写新面貌。
每逢夜幕降临,龙文区洛滨村的村民们便不约而同聚集到院士文化广场,或泡茶聊天,或高歌一曲,或聆听锦歌,或跳广场舞,让古色古香的广场充满欢歌笑语。这里原本是废弃的猪圈和旧瓦房,坑坑洼洼,杂草丛生。如今,院士文化广场建设有院士长廊、清风长廊、党建长廊等,并植入孝廉文化、家风家训、学子风采等内容,俨然成了爱国爱党爱乡主题教育新基地。

改造闲置农房,变身“黄金屋”。
东山县南埔村,原本破旧不堪的老屋被改造成酒吧、书屋、咖啡馆、画室、手工插花室等,古厝换新颜,“文艺范”十足,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这是该镇用“微改造、精提升”解锁“宜居密码”的一次生动实践。南埔村整合50余栋闲置老屋资源,探索乡村老旧房屋保护发展新模式,用招募认领方式及五年免租的优惠政策吸引文创青年,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唤醒了“沉睡”的古村落资源。

东山樟塘镇南埔文化小村(资料图片)

盘“活”红色印记,古村焕发新活力。
云霄县白石村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拆旧拓新工作,因“户”制宜,利用红军井、革命门牌匾等,将红三团革命史融入墙绘彩绘,打造红色“微景观”、军民鱼水情“微场景”,讲好红色故事。


致力“乡村善治”点亮乡村振兴底色


近年来,我市在积分制、清单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开启了乡村治理的“金钥匙”。如今,乡村治理机制已成、方向已明,以“十镇百村”行动为契机,乡村治理工作怎样破题?农民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抓手载体怎么做实?

坚持党建引领,激活治理内生动力。



华安县沙建镇利水村实施“党建+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组织亮旗帜、党员亮身份、群众亮态度,发挥支部带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作用,发展1102亩栀子叶产业园、1250亩野生红菇林和1800亩平湖,逐渐走出了“三亮三带三千亩”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子。




南靖县推行“四门四访”制度,全面推进党委政府主导、信访部门主抓、社会力量参与的“信访评理室”机制建设,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有事说说、没事转转”“坐一条板凳交心、喝一壶茶水聊天”,正在成为当地不少百姓的新日常。



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乡村“智理”。



为解决乡村服务“点多、面广、事杂”等痛点,漳浦县东厝村打造集党建党务、环境整治、村民服务等为一体的“5G+数字乡村云平台”,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村民只要打开手机APP,即可随时随地参与村务管理。在此基础上,该村成立村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常态化开展农技农务、直播带货等技能培训。




长泰区岩溪镇依托“云上岩溪”“村村享”等平台,搭起便民服务桥梁,让党员干部从坐等群众“找上门”转变为主动“走农门”。



用好乡贤能人,汇聚“贤”力量。
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漳州市汇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挖掘乡贤资源,壮大乡贤队伍,吸引乡贤回乡创业,组织引导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建言献策、创新创造、服务社会、促进和谐等积极作用。截至2月底,全市摸排乡贤累计11965人;芗城区浦南镇、龙文区郭坑镇、平和县小溪镇、国强乡等4个乡镇已成立乡镇级乡贤促进会,长泰区霞美村等70个村成立村级乡贤促进会。

开展靶向清理,守牢乡村“家底”。
“三资”清理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推进增收、富农强村的重要途径和抓手。龙海区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整合“三资”管理问题,开展靶向整治。该区还强化村民小组财务监管,探索建立“组财明管、组账村管、组务镇督”三级管控机制。

《闽南日报》2023年3月23日第1版



往期推荐
应急响应启动!漳州未来天气……
共5400万元!奖补漳州这些镇、村

平和兄弟,火了!

来源:本报记者 吴静芳本期编辑:赵露佳 张江璐 陈志荣值班主任:徐镜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