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驻村第一书记风采丨冬古高阿营:念好振兴“山海经”

林依妮 李林 闽南日报 2023-08-31


增强渔旅“造血”功能、降低资源“输血”依赖,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驻村书记大念“山海经”




地 点  东山县西埔镇冬古村

人 物  市应急管理局驻村第一书记高阿营

愿 景  念好“山海经”,打好生态牌,锚定绿色发展道路,集中打造“渔业+旅游”的“渔旅融合”新业态。






高阿营(左一)向养殖场负责人了解鲍鱼鱼苗养殖情况


苏峰山的环岛路是东山的热门打卡点

沿着这条“蓝色丝带”般的道路前行

山脚下就是冬古渔港

清晨

伴随着喧闹的交谈声和马达声

一艘艘满载鲍鱼菜的渔船和晨光一起出发

驶向海中央成排的鲍鱼养殖区

开启新一轮的“投喂”


冬古村鲍鱼牧场
冬古村虽与海为邻,但水资源十分贫乏。2021年高阿营刚到冬古村时,恰逢连续干旱,村里的水常常供一天、停一天,一天往往只能供水几小时,严峻的供水形势给渔业生产带来极大不便。
高阿营驻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利用派驻单位优势,筹建抗旱应急供水工程,在村内公共场所及重要生产场所建设10口真空井、4个储水池,实现全村抗旱应急供水全覆盖。
解决了“水”的问题,“亮”的问题同样不能落下。原先冬古渔港的东堤、前堤路灯因台风等自然灾害影响,损坏了不少,西堤也存在不少盲区,渔民夜里捕鱼归来,只能依靠车灯和手电筒,在微弱的光线下劳作。在高阿营的协调下,码头建起了2盏大广场灯、35盏路灯。


装上路灯的冬古渔港黑夜如昼


渔灯亮,渔人归,入夜的渔港路灯如眼,为渔船指明了回家的方向。高阿营也没闲着,又琢磨起“振兴”的方向。


一半青山一半海,滨海环山的地理位置,为冬古村的渔业、养殖业奠定了基础,也赋予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冬古村的捕捞、养殖和加工等基础产业已经相当成熟,但海洋资源有限,仅依赖自然“输血”,必定无法实现长远发展。思及此,高阿营决定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渔旅”产业上,增强渔村“造血”功能。
“造血”细胞从何而来?“渔”和“村”缺一不可。


春节前夕,过冬村迎来皮皮虾盛产期,渔民满载而归。


为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高阿营和村“两委”一起,积极探索出“稳住海洋捕捞、开拓深海养殖、深挖旅游服务”的产业发展思路。在近海做“减法”,科学划定禁养区,减少不规范的养殖活动对近海水质造成的破坏;在深海做“加法”,盘活村内闲置资源,利用村集体经济,开拓深海养殖;在岸上做“乘法”,计划推出一批渔旅网红打卡地,打造集美食体验、海事体验、海上运动、夜游经济、精品民宿等“冬古渔旅”核心产品。


过冬古村落的百年老松
苏峰山里,藏着“岩雅”和“过冬”两个古村落,都属冬古村管辖。近年来,岩雅古村凭借依山傍海的优势,已经成了东山的“小网红”,而过冬古村落虽然保存着上百座明清时期的闽南古建筑,却因为村民搬迁至新村,逐渐荒废,罕有人知。
为此,高阿营最近正忙着筹备过冬古村“文联和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揭牌工作,通过邀请艺术家深入挖掘古村亮点,打响“过冬”名号。同时,鼓励居民利用自家空房打造特色民宿,或出租给企业,发展以渔业文化、教育科普、休闲体验等多元素融合的项目,结合渔村风貌和地域特色,塑造文旅康养胜地。
青山是“村”的背靠,大海是“渔”的依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外来”书记的带领下,冬古村正锚定绿色发展道路,发挥靠山临海优势,整合传统渔村资源,集中打造“渔业+旅游”的“渔旅融合”新业态,念好“山海经”,逐步形成“渔旅结合、以渔促旅、以旅兴渔”的产业格局。


2023年,冬古村拟投资1亿多元,重点开发建设冬古村渔旅商业中心、商贸中心市场、过冬新农房、村民文化活动中心、苏峰山旅游集散中心和代管海域深水养殖基地等6个强村利民项目,打造集山、海、文为一体的沉浸式休闲度假生态旅游目的地。其中,渔旅商业中心项目主体已经搭建完毕,预计4月底完工,新农房项目近日刚刚开工,苏峰山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商贸中心市场项目预计6月份开工。
在发展“渔旅融合”的致富新路上,冬古村正一路远航。


《闽南日报》2023年4月3日第2版


往期推荐
马上反转 | 阳光“限量供应”!漳州清明天气……
媒体“天团”来漳!

漳州古城“惊现”国家级“大长腿”!

:本报记者 林依妮 实习生 汪舒婷 文 李 林 图本期编辑:吴辉煌 沈小琴值班主任:陈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