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9位漳州“兴农人”,你们的秘密被发现了!

闽南日报 2023-08-31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人才支撑是根本。今年我市“新农人”培训提升行动全面铺开,计划在全市开展涉农培训3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打造一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涉农人才,促进由1.0版农村致富能手或农村实用人才向2.0版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再朝3.0版现代“新农人”迈进,让更多“新农人”转变为“兴农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新时代新农村
新天地新气象
紧跟乡村振兴脚步
漳州这片传统农业的乐土
产生了一大批“新农人”

他们一改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等”市场赚钱、“盼”技术创新等旧观念,将先进的经营模式、独创的技术理念、精湛专业的知识带进乡村,逐梦田野,深耕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抖音达人、数字农业达人、技术创新达人、产业化达人、生态农业达人。

“新农人”已成长为
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
在漳州的热土上谱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小编今天推出9位“兴农人”的故事
一起了解他们发家致富的秘密

诏安县晓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办人陈晓冬:




“逆行”乡村 未来可期



当很多人选择在城市打拼时,有一部分年轻人却成为“逆行者”,从城市回到农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陈晓冬就是其中一员。

今年是陈晓冬从城市“逆行”回到乡村的第七年,也是她和芭乐打交道的第七年。

多年来,陈晓冬满怀热忱扎根诏安的乡土,每天同村民、土地、芭乐打交道,这是她以往不曾想象的,如今却又是她热爱的生活。她还把微信名改为“陈芭乐”。

2016年,陈晓冬偶然得知家乡的芭乐一斤只卖几毛钱,甚至卖不出去;而城市水果店里,好品种的芭乐一斤却能卖到20多元。这深深触动了陈晓冬。她和爱人商量一番后,决定辞掉厦门的工作,回到村里种芭乐,试图改变“土芭乐”的窘境,打造属于自己家乡的品牌。

返乡后,身材娇小的她时常戴着斗笠,扛着锄头,到果园,学着翻地干农活。为解决传统水果低质低产这一痛点,一方面,她种下42棵试验芭乐苗,并请来农业专家帮扶,到广东向种植芭乐大户取经;另一方面,积极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提升自我,“充电蓄能”。经过反复试验,2019年底,经过五代改良的“陈老师芭乐”种植技术趋于成熟,并成功注册品牌,在电商网络上推出“芭乐中的哈根达斯”。“土芭乐”摇身一变成了“网红芭乐”,销往全国各地。

2016年,陈晓冬夫妇成立了“陈晓冬网红芭乐工作室”,帮助村民网销芭乐累计上千万元。他们打造出“陈老师芭乐”“两分地”等芭乐新品牌,带动周边10个自然村的农户增收。多年来,陈晓冬团队带动留守妇女就业超过3000人次,还时常组织农户参加电商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

云霄县盈漳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恩城:




“星星果”照亮致富路



日前,云霄县盈漳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杨桃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这荣誉让当地村民又添上了一份自豪。

杨桃是云霄县下河村重要的农业产业,也是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然而,早年因缺乏科学的引导和产业布局,杨桃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局。

为寻求致富之路,当地杨桃种植大户蔡恩城带领村民开展产业化种植。2012年,蔡恩城成立云霄县盈漳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杨桃种植规模,带动当地两百多户农户致富。2016年,合作社的杨桃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20年12月,该合作社被评为省十佳农民合作社,种植的杨桃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合作社所在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下河杨桃)。

作为2017年高素质农民大专班优秀学员,蔡恩城对念好杨桃致富经、发展特色农业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认识。为做大做强合作社,作为“领头羊”的他,创新实施“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该模式把技术服务、订单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与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营主体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市场牵龙头、合作社建基地、基地联农户、农户联市场”四轮驱动,推动生产加工、科技推广、市场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这种模式,合作社实现年销售杨桃400多万元,带领合作社成员及周边等近300户农户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漳浦县赤湖镇农达家庭农场负责人谢特明:




一“技”之长闯出新“稻”路



科技催生“新农人”,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年轻人用新农机、新技术,让耕作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出生于1987年的谢特明就是其中一员。一改过去父辈的“靠天吃饭”,在田间地头,他靠科技种粮,用朴实的双手演绎了“农机能手”是怎样炼成的。

都市蓝领返乡,化身“种粮大户”。16岁时,谢特明就跟随父亲种植香蕉、大葱。而后为了能有一技之长,他到当地一家模具公司当学徒。学成后,谢特明到泉州一家汽车安全带工厂当起了车间主任,其工作内容也是与模具相关。

2013年,谢特明决定回家乡从事农业种植。看到传统的耕作模式效率低下,加上之前有过模具行业的从业经验,作为一名扎根农村的新农人,他决心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走机械化、科技化生产的路子。

2015年,谢特明与当地一家合作社合作,承接了3家水稻育秧工厂,全程采用工厂化流水线育秧。然而,工厂化育秧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成立之初,由于经验不足、技术不成熟等多种原因,首批培育的秧苗并没有存活。困难并未“吓”退谢特明。他下定决心,潜心钻研种植技术,逐渐掌握“种田经”。如今,他的工厂育秧成活率达95%,服务水稻种植面积达5000亩。

科技赋能种粮,当起“农机能手”。以田间为课堂,以水稻种植为题,他勤修内功,精进农机技能,提升“慧”种地水平。2022年,谢特明代表漳浦县参加漳州市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获得第一名。

“归雁”变“头雁”,助力农民共富。自2017年起,谢特明以不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向农户收购稻谷,每年大约150万斤,让农户产销无忧。从品种选育、农资采购、技术支持到水稻收购,谢特明为农户提供水稻种植一条龙服务,目前,已辐射带动1000多名农户增收增效。

福建奇兰茶王谷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建军:




机遇总是留给有心人



平和县崎岭乡是著名的“白芽奇兰之乡”。生在崎岭、长在崎岭的黄建军,打小闻着茶香、看着父辈制茶长大,对茶有着特殊的情感。

“父亲种了一辈子的茶,他最常说‘做人如做茶,要经得起磨炼,先苦后甜,才有回甘’。”黄建军说道。他始终牢记着父亲的话语,在茶领域不断学习、深耕、创新。

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近年来,福建奇兰茶王谷茶叶有限公司着力转型探寻数字化管理,让农业生产更高效。该公司立足于电商平台,在海拔1080米的自有茶园设立拍摄及直播基地,在平和白芽奇兰茶文化馆等处设立直播间,累计直播上百场,播放、点赞均上百万人次。

“破圈,才有新的机遇。而机遇是留给有心人的。”黄建军表示。瞄准新式茶饮这一消费市场新亮点,该公司与漳州本土新中式茶饮连锁品牌合作,为其提供5万公斤柚香奇兰。此外,公司设立柚香奇兰研发中心,研制柚香系列茶饮,推出杯装茶、袋泡茶等迎合时尚、社交标签的产品,主打年轻消费者市场。产品上市后,备受市场青睐。

茶愈品愈醇香,路越走越宽广。在黄建军的带领下,该公司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
和生态茶园建设、茶园休闲观光、白芽奇兰茶文化馆、茶研究院、茶饮品供应链、茶王谷小镇等融为一体,致力于打造茶旅文化融合区。“以一‘叶’兴业,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前景广阔。”他表示,将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提升茶产业价值,带动白芽奇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茶农增收。


“阿芬农人”抖音号运营者郭艺贞:




敢闯敢试,打开人生另一扇窗



“舅妈许惠芬是个朴实善良的农民,年过五旬的她以摆摊卖菜为生,后来看到她的生意越来越不景气,很心疼她。”“阿芬农人”抖音号运营者郭艺贞谈起创立初衷介绍道,于是她萌生在抖音平台上帮舅妈卖菜的想法。

一个人、一部手机,没有剧本、无需彩排,用摄像头跟拍舅妈真实的日常卖菜场景,一段段充满乡村烟火气的闽南语短视频就在抖音平台上流传开了。

没想到,视频“火”了。而“女主角”许惠芬的生意日益好转的同时,也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走在路上,舅妈常常会被粉丝认出来,有些粉丝慕名而来买她的菜和手工制作的小吃。”郭艺贞介绍,比如制作姜粿的视频推出后,一天能卖一两百斤,最高峰时一天卖了1000多斤,供不应求。

而这一切要归功于一次学习。2020年12月,郭艺贞参加了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农村电商培训班。在培训班上,她掌握了视频创作、拍摄、剪辑的技巧,并通过在抖音平台分享日常工作生活场景,短短5个月,收获8000多名粉丝。

“培训打开了我的人生另一扇窗,让我有能力去帮助更多像舅妈这样的‘老农人’,助农增收。”郭艺贞表示。在她的带动下,去年3月,许惠芬参加龙海区第三期电商直播班,学习直播带货技巧。学成后,许惠芬临场发挥,开启了第一场直播带货,当天开播就吸引了8000多名粉丝,卖了1000多份锅边糊。

郭艺贞表示,未来她将深耕乡村资源,利用“流量效应”,继续用闽南方言,讲好闽南土特产故事,助力乡村振兴。

华安县福佳韵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苏霖桦:




坚守匠心 一“叶”兴业



源于大自然的独特香韵,喝到嘴里甘甜生津,一片叶子神奇的转化,让从小熟知茶叶的苏霖桦迷恋上了家乡茶的味道,留下乡愁的印记。

近年来,华安把茶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来抓,华安铁观音茶产业得到有效的发展。乘此东风,2010年,苏霖桦走上了铁观音加工、精加工和烘焙技术的道路。

十几年来,苏霖桦刻苦钻研,学习茶叶专业知识,通过了高级评茶员技能考核。传统的手工制茶工艺讲究,有着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十多道工序。一直信承“以匠心制茶”的他从茶叶采摘开始,对各道工序的要求就非常严苛。

而作为新生代制茶人,苏霖桦善于敏锐地嗅到商机,并将制茶技术加以创新,迎合市场新需求。2022年5月,该公司被评为华安北溪乌龙茶制作技术研发单位;曾获得2020年市、县两级秋季茶王赛茶王、金银奖,2021年华安县春季茶王赛金奖,第七届海峡两岸茶王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在苏霖桦看来,过去十年,华安茶产业快速发展,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演绎了不少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传奇故事。他的企业亦迎来发展好时机,茶叶产量、产值、销售量等经济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今后,我们将从源头抓起,从生态茶园做起,回归传统制作,提升茶叶产量和质量,保持初心、坚定信心、坚守匠心,助力铁观音实现二次腾飞。”苏霖桦表示。

芗城区绿田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洪海碧:




不忘初心 点“菌”成金



从一个在食用菌工厂打工的小青年,到食用菌行业的行家里手,芗城区绿田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洪海碧把成长的秘诀总结为两个字:学习。

漳州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食用菌产业亦是漳州特色农业产业之一。2017年,洪海碧开始在芗城区从事食用菌产业经营。

在绿田园食用菌合作社生产车间,用于制作食用菌菌棒的设备高速运转着。“像这样的自动化袋装机,每台每天可装菌袋1.8万袋,产能大大提高。”洪海碧说道。

为了推动产业升级,增加产业链效益,这些年来,洪海碧积极推进食用菌生产由传统种植模式向工厂化生产转型。合作社引进自动化生产线,让食用菌种植逐步自动化、智能化。每日可生产出8万包优质、安全、无公害秀珍菇或杏鲍菇等食用菌。

有了新技术,管理也有新模式。合作社采用“工厂化菌包生产+农户分散出菇管理”的方式,招收当地剩余劳力180人,年增加村民就业工资收入980万元。该企业被评为区级龙头企业、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食用菌基地、福建省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国际标准农产品示范基地。2021年,洪海碧被评为芗城区劳动模范。

下一步,洪海碧计划投建一家集食用菌菌种研发、食用菌系列产品生产、深加工的食用菌规模企业,把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让小蘑菇撑起更多人的富民梦。

南靖县宏顺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顺水:




一人富 不如一起富



陈顺水是南靖县龙山镇宝斗村的蔬菜种植大户。

曾亲眼目睹当地村民因生产过程缺乏标准导致损失颇多,2010年,他牵头成立南靖县宏顺果蔬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与销售,希望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示范带动蔬菜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为提高菜农的种植水平,多年前,陈顺水与该县农业部门合作编印豇豆生产技术规程,并邀请农技专家开办农民田间学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为保证菜农严格进行标准化生产,陈顺水建立了一套标准园生产制度。此后,越来越多尝到“甜头”的村民,主动加入合作社抱团发展。

2018年,为增进村民福祉,该合作社与南靖县百汇福海果蔬专业合作社强强联合,创办了南靖县百顺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合作社深度和广度的延伸。目前,联合社已通过SC认证,现每年可生产清水笋、泡椒脆笋等成品1500吨。

如今,该合作社社员达100多户,经营规模800亩,建造蔬菜温室钢管大棚150亩、麻竹笋基地1200亩,带动农户600多户致富增收。2021年,该合作社获评省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2022年,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麻笋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22年,陈顺水被评为我市高素质农民培育产业典型代表,入选漳州市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标准化、规范化是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基础。”陈顺水表示,今年合作社将继续推动社员改建标准大棚,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扩大“新农人”队伍。

福建东山海源水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玉冰:




乡村呼唤人才 更造就人才



东山县澳角村是一座世世代代以耕海牧渔为生的小渔村。2012年,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的许玉冰回到家乡澳角村,开始领航福建东山海源水产有限公司。那时,他年仅25岁。

十多年来,他积极投身企业的管理和变革中,将水产罐头保质期由12个月提升到18个月,对缺乏国标的产品率先建立行业标准,开创东山水产行业先河。他还率领团队研发介于一级品与真空肉之间的“澳角灯塔”蟹肉二级品,成功抢占美国市场。

经过多年努力,一个传统水产加工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自2014年起,该企业蝉联东山县纳税大户,并获得漳州市“守合同重信用单位”“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福建省名牌产品”“福建省著名商标”等荣誉。

在此基础上,2019年,许玉冰创办了福建大厝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电商发展。通过发展“互联网+水产品”新模式,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示范带动更多返乡创业青年。

“当前,乡村现有的人才层次、人才结构和人才规模,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仍有差距。”许玉冰表示,以东山为例,东山不仅水产行业人才缺乏,种植、旅游、电商等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同样匮乏。在商界摸爬滚打十多年,他深刻感受到人才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他通过提高薪酬待遇、实行股权激励等措施,积极引凤筑巢。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作为市人大代表的他积极呼吁,提出推动人才政策落地见效、建立人才“智库”、积极搭建就业平台等建议,得到了市直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积极采纳。


2023年4月24日《闽南日报》第3版


往期推荐
来了!跟着吴奇隆、林峯,打卡漳州古城
登上光荣榜,走进大会场!今天,为这群漳州人点赞
上央视!漳州又“出圈”啦,这次是TA→

来源:本报记者 吴静芳

本期编辑:叶祺敏 张江璐

值班主任:林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