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的遭遇!一封外地游客来信引发的思考
前不久,中办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善于发现问题”,新闻工作者也有一双“新闻眼”。《闽南日报》于今日起开设栏目“芝山微关注”,将笔触、镜头对准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微”是基层视角,力求报道一件、解决一件;“微”是微言大义,本着“爱我漳州”的情怀,读者记者共同关注,汇聚起解决问题的合力,努力让漳州变得更加美好。
“芝山微关注”,期待您的关注。
外地游客一封来信引发的思考
编辑同志:
您好!我是一名外地来漳旅游的游客,“五一”期间,我带着一家四口和朋友共六人来漳州度过了难忘的三天两夜。漳浦的海、云霄的温泉都带给了我们很好的体验。“花样漳州”的确名副其实。但在旅游过程中,一件小事却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5月1日,我们打算好好逛一逛古城。那天中午,我们开着一辆SUV来到古城附近的一家露天停车场。当天路上车辆非常多,行进缓慢。当然,节日期间这也是常态,作为游客我们能理解。可车子到了停车场后,除了门口岗亭里的工作人员外,偌大的停车场竟没有工作人员引导,车辆停放比较无序。
我远远地看见角落有几个停车位,很高兴地开了过去,没想到一两辆没停好的轿车挡住了去路。更糟糕的是,我们车辆后面接连跟着五六辆车,头车倒车,全列倒车,于是一排车队只能“龟速”倒车。顶着十一点多的太阳,不少车主自发下车维持秩序。进进退退,兜兜转转,折腾了快半个小时,车子也没能在停车场找到位置。
其实停车场并不是没有车位,只要有人引导,还是可以停下不少车的。离开停车场后,我们只好在路上见缝插针,又花费了半个多小时才停好车。
接下来的古城之行,我们还是很满意的,有文化、有美食,但是停车的感受,着实不太美妙。
一位还想再来漳州的外地游客
擦亮旅游的“第一窗口”
火热的旅游潮是一面放大镜,我们既要在其中看到漳州“本来就很美”的自信,也要勇于面对一些不足与缺憾。这位热心读者的来信,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
游客抵达一座城市,停车场、公共厕所、导览中心等等,往往是打开旅程的“第一窗口”。不过,如来信所说,这位读者在“第一窗口”的感受的确不那么美妙。
“第一窗口”不是最美的风景,却是能带来最重要体验,甚至决定了以什么样的心情开启一段旅程。停车场单靠机械道闸“偷了闲”,车辆涌入时必然“乱了套”。在“人从众”焦急心情的催化下,不仅出行的效率、体验、心情受到影响,连带着城市形象也要被“吐槽”。当然,面对一时间大量客流的涌入,一些环节的手足无措是正常的。但既然漳州已下定决心打造城市旅游品牌,经营好“第一窗口”才能算迈稳了品牌经营的第一步。
“第一窗口”经营的,是比黄金还珍贵的信心。服务行业不论哪个细分领域都讲究“细水长流”。善待游客的方方面面、琐碎诉求,才能赢得人心,才有“前途”和“钱途”。停个车只是第一关都这么难,谈何后续服务?做好合理合规的引导,守护游客的出行体验、维护游客的合理权益、提前且主动回应游客诉求,才是管理者应下功夫的地方。
打造旅游目的地的“种草”行为要付出巨大人力、资源、时间的成本,但“拔草”也许只是一件事、一瞬间。比黄金还珍贵的是游客对一座城市的信心。“第一窗口”要完成的任务,就是稳住这份信心。
有句俗话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但愿“第一窗口”不要成为鞋子里的那粒沙子。
☉己 修
研学之旅开启,面向漳州青少年!
本期编辑:叶祺敏 张江璐
值班主任:林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