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故事 | 宁义龙的上山与下山
深山野墺里,归鸟划着远山的轮廓。这是个寒冷的早上,宁义龙刚刚爬到山顶准备接收信号,和他在一起的还有正在读高三的妹妹,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整个假期……
宁义龙,汽车学院2018级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与运用工程)专业研究生,家住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姚家乡银溪村。
山上的学习生活
疫情发生后,道路封锁,“停课不停学”模式开始实施,家里没有网络和电脑的宁义龙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了影响。他经常和读高三的妹妹一起爬到山顶接收信号学习。有时候白天在家务农太忙,只能晚上打着手电上山,十一点才回来。天气好则席地而坐,或卧于林中;天气差则会立到脚酸,蹲至腿麻;遇吹风下雨则无缘网络,安坐家中看风云变化。特别是即将要高考的妹妹,每日功课繁多,因为家里没网,老师上课屡屡错过,而冬天山顶太冷,有网却并不方便,两人无可奈何只能克服苦难。
宁义龙上山取光的手电
宁义龙本人在学校还担任长安大学广播台本部负责人、学院科协主席、班长等职务。除了在山顶上学习之外,他还要查看时事新闻和学校通知,询问关心班上湖北籍同学生活状态。班级日常统计上报虽已托付团支书负责,但每日上报内容都会细读以知晓同学动态。学院科协组织的事也尽心完成,经常晚饭后独自上山搜集阅读学校近期会议内容和通知公告,用手机编辑完成工作任务。
宁义龙是建档立卡生,家中四口人,父母皆是农民,母亲因病失去劳动能力,至今在家养身体。这样的成长环境培养了他自强自立、坚忍不拔的毅力。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本科奖学金和兼职所得购买了学习必备的电子设备,在这次疫情期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为上学受到了国家的资助,从小培养了他的感恩之心和较强的责任感。担任学生干部期间,他尽己之力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得到大家的认可,多次荣获“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家乡,梦开始的地方
花瓣飞舞的方向,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已是阔别多年,又见故乡花开
自从进入大学,他便错过家乡春秋
春之山花烂漫,秋之五谷金黄,皆成记忆
谁也不曾想今年寒假,却因疫情
看尽花开花落,叶展云舒。
早在寒假之前,宁义龙已订好部分装修材料,趁寒假回家希望帮助家中改善条件。震后重建之房屋,因缺资金,仍是一边修建一边居住。水泥墙壁,冷清黯淡;空洞房间,昼揽日月,夜怀星河。前年回家,接通部分照明;去年回家,赶在除夕夜当天给每间房装上插板。今年,本做好准备工作,继续装修,无奈疫情蔓延,材料滞留。
舍去室内装修,则迎来房舍修缮。深山奇妙在于自然馈赠,修缮之木材石料皆可取之于山,用之于民,虽十分辛苦却可避免购买成本。他的母亲一直身体虚弱,药不离身,重活累活不能插手。家中小妹更是高三毕业班,因作业功课不再分割其复习时间。
于是假日未出,他便去深山沟壑中刨选沙石以备需用,接下来这一段时间便日日与混凝土为伍。能为之事,便一力承担,抱水泥、铲砂石、提灰浆、抬石板,用碎石钻破石头,拿冲击钻打墙眼,各种工作比比皆是。每日下来,已是精疲力竭。
春是播种规划之季,晨是向阳新生之时。身为农民,居于山村,最不舍是田地。他们开始拓垦,放眼望去,旧时粮地现是杂草丛生,林刺蔓延,一片荒芜,寻不见地间小路。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又成了现时常态。山中劲草,簇拥而生,根深蒂固,最难除去。林刺扎手,林木缠绵,最是伤手费力,更易留下疤痕。杂草须先去其枝叶,再深挖根茎,日晒晾干后,一火焚之,有当年刀耕火种之风。只需半晌,手掌就会磨出水泡,漫山野草不容他休息,水泡磨破也得继续努力。最难是处理干草,干草藤蔓缠绵,生死不离,必须先用手收其于一处远离山林,再以火焚之,且要一旁经营。火大则全身被汗浸湿,转身又是凉风侵袭。火小则不能化为灰烬,春分后又以春风而生。
村落坐于深山之中,交通不便,通讯全无。但有的是你来我往,相互拜访,互帮互助,彼此关怀。疫情后少了些往来,不减的是村邻人情。常有时,宁义龙做一桌菜,二叔一桌酒,两家拼桌而食,觥筹交错,谈笑风生。有陌生客过,也会相谈甚欢。本是一家人,山水不隔情。
母亲为家人备餐
宁义龙,少年时,一边读书一边忙农事;稍长至高中,才第一次走出农村,入城求学,不负父母期盼;到了大学,已承担家中大小各事。研究生后,母亲养病在家,家妹渐近毕业,负担愈重,越需努力。学费贷款,一年花费完全可凭兼职自给自足,富足之处还可帮助家妹,减轻家中负担。
在校时,他作为学生党员干部,力求事必躬亲,做好工作、服务师生、提升能力;在外时,预览祖国河山,尝人间烟火,开拓眼界、完善人格;回到家中,力所能及之事,必是一力承担,减轻父母琐事,让家妹安心学习。
再见花开,开放是他的初心。
又见花落,花落之处,
正是他梦想生根之地。
在山顶上写完文字后
宁义龙拍摄的这一点星火
是正在等候他的家
近期热文回顾:
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
资料来源:宁义龙
文字整理 / 编辑:曹景明
审核:羽 禾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宁义龙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