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央视、上“强国”,长大校友戈普塔—中国路上的洋工程师
长大校友——戈普塔
2020年4月19日CCTV-4央视《中国缘》栏目以《中国路上的洋工程师》为主题报道了长安大学优秀国际校友戈普塔的故事。这是戈普塔继2018年8月27日登上CCTV-2央视财经频道、2019年4月登上了“学习强国”之后再登央视。
戈普塔,Pramod Kumar Gupta,长安大学尼泊尔留学生。1999级公路学院本科生、2003级硕士研究生,现任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BIM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
戈普塔先后参与了中国和阿尔及利亚的路桥项目的设计工作和行业新技术的研究,主要从事公路与互通式立交的设计、公路交通专业设计软件CAD开发、GIS系统开发与应用、雷达测量技术应用研究、BIM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等工作。具体参与了江西省石城至吉安高速公路、阿尔及利亚东西高速公路的设计;山区高速公路数字化集成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榆佳数字公路信息平台系统、高速公路运行速度分析系统、公路项目的安全性技术、公路建设项目数字化管理系统与技术研究等多个省部级项目。
工作中戈普塔获得部门级双文明建设先进职工、云南交通科学技术奖(集体)、陕西省交通科学技术奖(集体),成为陕西省BIM发展联盟设计领域的BIM专家、深圳市交通领域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交付标准主编人员之一,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5篇。
留学中国,缘分开始
经过一年的预科学习,1999年戈普塔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涯,在公路学院攻读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大学期间,他刻苦努力,成绩优秀,多次获得优秀留学生称号。在攻读完硕士研究生后,他本来有机会去澳大利亚选择舒适的生活,但戈普塔还是毅然选择了继续留在中国。至今,他在西安已经生活了二十三年。
随着“一带一路”国际战略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目前,中国交建在全球157个国家进行市场开发。像戈普塔这样的外籍员工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参与者。
戈普塔的家乡位于尼泊尔东南部的贾纳克普尔。这是一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城,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约120公里。
戈普塔出生在乡村。父母依靠做农产品小生意维持生计,养育五个孩子。古老的村落里没有学校,父亲就安排孩子们去20公里外的镇上念书。戈普塔很争气,从小一直名列前茅。
1998年,戈普塔顺利从500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留学中国的资格。同年8月27日,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艰苦奋斗,勇当重任
2006年,戈普塔研究生毕业后到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工作。他业务水平高、善于学习,精通四门语言,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许多优秀的业绩。
这一年,戈普塔接到一个新任务。这是2017年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上成功通车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共和至玉树段。这段634.8公里的路程,全线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含氧量只有平原的一半。不仅如此,由于高原、日照强烈。冻土层极易受热融化,导致路面变形甚至坍塌,施工难度巨大。
中交一公院团队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奋战了三年。付出了比平原地区几倍的人力物力,才最终成功通车,但接下来的路段随着海拔升高,施工难度只会不断增加。
寒土中心主任陈建兵提出一个建议,能否用BIM技术通过数据提前测试施工漏洞,减少出错的成本,并安装远程传感器代替人工检测数据,降低施工风险。
戈普塔工作所在的BIM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心,是中交一公院于2016年成立的新部门。戈普塔是BIM部门里担任重任的项目负责人,也是中交一公院的第一位外籍员工。
戈普塔对于自己能成为中国公路上独当一面的工程师非常感恩。
感念师恩,长大为家
戈普塔说:“我负责的那些项目拿到了国际金奖,我个人又获得了中国交建2017年度的外籍员工的称号。背后有长安大学老师,单位领导、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戈普塔在长安大学作报告
戈普塔在长安大学度过了宝贵的七年,借着拍片子的机会,他回到母校见一位重要的人——生活老师黄爱琴。
每次见到黄老师,戈普塔就像回家看自己的妈妈,无论有什么困难,他都愿意找黄老师倾诉。
戈普塔当时只有本科阶段的奖学金,他很希望能在长安大学继续攻读研究生。黄老师感动于他的用功,专门帮助他整理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申请材料,经过评审,戈普塔作为长安大学优秀留学生上报给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并顺利取得了长安大学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研究生资格。
如今,戈普塔的侄子巴布也从尼泊尔来到长安大学留学,又一次成为黄老师的学生。
戈普塔回母校
戈普塔作为优秀校友参加“梦回长安——百万校友回归活动”
从零到一,书写标准
当年,戈普塔他是中交一公院招收的第一名外国人,如今他也是第一个出任重要项目总工程师的外籍员工。公路工程项目常耗时几年的时间,戈普塔经常是几个项目同步推进,他研究的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是一项多工种融合的技术,所以他不仅是数据监测人员,也是设计师、产品经理。
收集这些建议,是为了改进深圳梅观高速公路项目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的使用体验,这是BIM(建筑信息模型)部门自2016年成立后的第一个大型项目,也是戈普塔担任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负责人后开发的第一个项目。当时,公路系统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还属于起步阶段,一项新事物的诞生总是困难重重。
当时在整个中国交建公司上下还没有一套可以成熟操作的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设计流程,一切都是零起步。也正是因为困难重重,公司才更加迫切地希望能彻底填补这项空白,可是当时公司里既懂计算机又懂建筑工程的工程师并不多,最初的BIM(建筑信息模型)部门一共只有五个人,究竟能不能实现公路设计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所有的重担压在了戈普塔的肩上。
“怎么去做,没有一个流程,就是说从哪儿开始哪儿结束,没人知道,但是就知道有一个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要做好。”
一年后,戈普塔带领团队做出了第一套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凭借这个项目,戈普塔所代表的中交一公院在全球纵览基础设施建设BIM(建筑信息模型)峰会上崭露头角。这是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领域的顶级赛事,参与者来自全球52个国家,共计409个参赛项目。凭借着突出的技术优势,戈普塔的团队入围三强进入决赛。而一同入围的一家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设计咨询企业AECOM,曾是伦敦奥运及里约奥运的整体规划者,而另一家美国西图公司更是世界一流的大型跨国公司,与全球超过50个国家有项目合作。
凭着项目突出的技术创新优势,中交一公院力压群雄拿下金奖,也是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深圳梅观高速公路节省资金达13.3亿,比预计的常规建成时间提前半年完工。更让戈普塔感到欣慰的是,中交一公院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终于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为整个行业书写了标准。
见证变迁,第二故乡
戈普塔的妻子是他学生时代的校友,俩人在校园一起走过了三年时光。毕业后,他们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直到2012年,女儿茜茜出生,二人世界正式成为三口之家。
平时忙于工作,对女儿陪伴很少,难得今天工作结束得早,戈普塔和妻子一起带着女儿去吃西安当地的美食。
对于戈普塔来说,生活在西安二十余年,西安俨然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他投身于这座城市的建设,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变迁,这也是他作为一名公路人最引以为豪的事情。
“中国给了我这么多,我也想还给中国做一些贡献。”
交通的便捷,让相隔两地生活的人们,不断拉近着心理距离,戈普塔认为,这是“一带一路”交通的魔力。如今,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戈普塔所在的中交一公院,也交出了一张张优秀的成绩单。
戈普塔相信,有一天在他的帮助下,会有一条高速公路,从中国直通尼泊尔。
往期热文回顾:
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
资料来源:CCTV-4《中国缘》、国际教育学院
资料整理:赵杰、林逸鑫、郑惠文
编辑:郑惠文
审核:羽 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