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相约渭读 | 史铁生《我与地坛》

讯澜工作社 长安大学 2020-08-18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巿,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我与地坛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


史铁生是当代作家,也是一个不幸的残疾人。《我与地坛》记录了作者残疾之后的心路历程与人生改变,赤裸地将病痛、生离与死别书写下来。这本书并不美好,反而显得“残忍”。


史铁生出生于北京东城区,十八岁去延安插队,期间因事故双腿瘫痪而返回北京。由于疾病使他无法行走和活动,史铁生开始了阅读和写作的生活。《我与地坛》记录了他从住院开始,依赖轮椅生活和母亲病故等惨痛遭遇,书中的描写真实而细腻,映射着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



香港书评人梁文道说:“我经常在阅读时有巨大的痛苦,但是这种痛苦本身正是阅读的满足感的一部分,最经典的讲法就是亚里士多德的讲法,悲剧是什么?是一种人的灵魂的洗涤。你透过人生的一些悲剧之处,你见识过后,你对人性的认识更深沉了。然后呢,我懂得这个世界,就是在这样子在运作,反而有了各种各样的准备。当世界真的把你带到一个你觉得无法承受的方向,给了你一些你不能承受的重量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已经早就做好准备了。”


梁文道的这段关于悲剧的谈话,是对《我与地坛》的一种诠释。阅读《我与地坛》就是一种准备,准备应对生命中的不快甚至不幸。史铁生在书中写道:“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散烈烈朝晖之时。”史铁生也正是有了这种准备,才会挣脱巨大的痛苦,涅槃重生。




命若琴弦


书中最具有象征性的,是《命若琴弦》这个短篇小说。主角是一老一少两个盲人,游走于村落,以弹琴说书为生。老者深信师训,即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打开琴槽,从中取出药方配药即可医治眼盲。而当老者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药方时,却发现药方空无一字,白纸一张。老者十分绝望。在小瞎子问他结果时,他却说:“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在这篇小说里,药方象征了人生的意义,老者最后发现,人生本没有绝对意义,但是他给小瞎子重新定义了意义。让他多弹断二百根琴弦,每弹断一根琴弦,就是为乡里的人说一段书、演奏一段音乐,从而实现了演奏者自身的价值。


人生本没有绝对意义,但人生却有绝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通过琴弦实现的。小说的名字《命若琴弦》,大抵也来自于此。



化为永恒


豆瓣短评:“没有经历过重大挫折的人,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作者的情绪。”


史铁生是一个经历过重大挫折、死而后生的人。《我与地坛》的最后说道:“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作者本人就是歌舞,他用生命为世人献上了一场生与死的表演,最终将化为永恒。



往期热文回顾:


党委宣传部 讯澜工作社


文字:亢子健

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孙婷婷

审核:羽  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