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28

 

CFIC导读:

由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金融公司(IFC)可持续银行网络(SBN)、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共同主办的全球绿色金融领导力国际研讨会(Global Green Finance Leadership Program )于5月21日在北京开幕。


由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国际金融公司(IFC)可持续银行网络(SBN)、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共同主办的全球绿色金融领导力国际研讨会(Global Green Finance Leadership Program )于5月21日在北京开幕。来自南非、印尼、墨西哥、巴西、越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多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参会人员包括来各国央行、财政部、金融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金融机构和智库的高管和专家。该研讨班将持续6天,是迄今为止以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绿色金融发展为主题的最大规模的国际研讨活动。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前首席经济学家、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马骏主持了本次研讨会的开幕式。马骏指出,最近几年,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G20框架下推动形成了全球发展绿色金融的共识。在G20、国际组织和非政府机构的共同推动下,过去两年中至少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推出了本地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路线图,启动了本地的绿色债券市场,绿色金融主流化进程明显加速。与此同时,全球各国,尤其是“一带一路”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对绿色金融的能力建设需求快速上升。为了满足这个日益增长的需求,清华大学联合IFC、国合会等机构发起了绿色金融全球领导力项目。本次研讨班是该项目的首次活动,未来将形成常态化的国际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平台,向全球广泛传播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发展的理念、方法和工具。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前副总裁朱民出席研讨会并发表致辞。他表示,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绿色金融将为解决这一挑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改善对中国来说非常重要,中国正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已经在绿色债券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表示,各国共享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经验非常重要,能力建设需要大批专家的共同参与,清华大学将常态化地提供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服务。 



英国商务、能源与产业战略部(BEIS)国际气候与能源局局长Peter Betts在致辞中表示,中英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在清洁能源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绿色融资合作。英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在大力推广绿色金融,尤其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中国和英国将继续通过绿色金融等方面合作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主席、哈萨克斯坦央行前行长Kairat Kelimbetov在致辞中表示,哈萨克斯坦在几年前从与中国的交流中的得到了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启示,最近已经推出了本国的可持续金融政策框架,阿斯塔纳争取成为中亚地区的绿色金融中心,特别希望与中国继续加强合作。



绿色金融全球领导力国际研讨会于5月21日-24日在北京举办四天的闭门讨论后将于24日-26日赴湖州和上海考察中国地方绿色金融创新的经验。本次研讨会将推动参会的政策制定者、金融监管机构、银行业协会和金融机构识别绿色金融在本国面临的障碍,交流克服这些障碍的经验,推广绿色金融各领域的实用工具和经验。



在第一天的研讨活动中 ,马骏、SBN全球协调人张蓉、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 )总裁Sean Kidney、联合国责任投资倡议组织(PRI)政策主管Sagarika Chatterjee、气候变化战略分析专家Daniel  Erasmus等就中国绿色金融政策、G20绿色金融共识、可持续银行发展、绿色债券发展、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气候变化情景分析等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多位金融科技专家就如何使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发展绿色金融讨论了多个案例。与会者对当天的议题和内容表示了极大的兴趣。


清华大学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支持并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和能力建设项目,以解决金融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际问题。当前的部分研究课题包括绿色金融、金融风险、金融市场发展、“一带一路”投资等议题。马骏博士是该中心的主任,他同时兼任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央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成员等。


本文来源:绿色金融 

延伸

阅读一

绿色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安国俊 刘昆

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农业及乡村绿色发展成为最大亮点,为绿色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也为绿色金融提供了重大机遇。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机制,为今后进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政策设计指明了方向,而绿色金融作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创新力,无疑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正当其时

增加绿色金融供给,扶持农林产业发展,是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发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的重要举措。国家鼓励发展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并以此作为推动金融“脱虚向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农村绿色金融可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生态环境改善,满足农村人口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目前,各地政府也推出了绿色金融支持农林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总体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小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参与能力薄弱、缺乏专业的绿色投资和配套服务机构、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绿色产业的动力不足,而乡村绿色发展相关项目也普遍存在规模小、区位分散、主体信用信息缺失等问题。这就需要动员和激励广大社会资本提供更多绿色资金,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参与主体建设,培育和开发更多的农村绿色金融工具,拓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和农业的绿色产业渠道。

第一,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目前资金瓶颈仍是绿色低碳发展的一大挑战。中国应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包括银行绿色化转型、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担保体系、碳金融的构建,细化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完善债券、股权、基金、保险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排污权交易,加快建立高效的绿色低碳交易市场,推动绿色金融的地方试点工作,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需求,提高市场整体竞争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第二,推动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方面的能力建设,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抓紧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责定位,加大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强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绿色信贷支持。

以农发行为例,近年来,农发行坚持绿色金融为导向,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整治作为重点,引导信贷向绿色、生态产业倾斜。2017年,全年累计发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贷款712.87亿元,支持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1452个,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贷款140.05亿元。

建议金融机构围绕三农领域,加快创新农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推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支持农田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流转体系建设等,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支持促进农村绿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要引导地区商业银行、农信社向绿色银行转型,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支行,以金融手段引导新兴绿色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培育绿色金融地方服务主体,夯实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支持农村建设、农业发展、脱贫致富的精准度。

第三,引导绿色信贷,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和产品,拓宽绿色融资渠道,积极为绿色农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污染防治项目提供金融服务。根据乡村振兴的发展和需求特点,加快产品和信贷模式创新,增加绿色产品的金融供给。深化“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改革,对于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出“农合贷”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破解融资担保难题。同时,加大与政府部门合作,破解群众转贷难题,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同时,优化授信和审批流程,在信贷准入、项目评估、贷款审批、放款审核等环节设立绿色信贷的专项通道,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绿色制造业、生态旅游业及节能环保产业等绿色产业,大力支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小镇等领域的信贷需求。

第四,适时推进绿色债券等证券市场绿色产品和市场主体支持乡村振兴。根据人民银行颁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规定,绿色债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节能、污染防治、资源节约循环利用、清洁交通、清洁能源、生态保护和适应气候变化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资金,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发挥绿色债券工具的特点,政策性引导绿色债券为中长期乡村振兴、绿色农林业项目提供融资便利,提升投资者对中长期绿色项目的信心。鼓励金融机构进行绿色金融债的发行并更多关注乡村振兴领域。

第五,积极通过绿色基金民间资本进行绿色投资。鼓励更多地方政府设立绿色基金,以国家绿色产业为政策导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绿色城市和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绿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绿色基金可以有效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环保产业的积极性。未来也可以考虑设立担保基金,包括绿色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绿色债券、绿色PPP项目担保等,并通过市场化与差别化的担保政策、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等进行综合调整。担保基金可以涵盖绿色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绿色债券、绿色PPP项目担保等,以担保的完善推进绿色产业融资的风险管理与激励机制创新。

第六,鼓励加快绿色保险市场发展。一方面,保险资金具有资本存量大、现金流稳定、存续期长的特点,对于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的轨道交通工程、绿色建筑、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绿色产业园区等重点绿色项目来说是优质的资金选择。另一方面,利用保险的产品创新对绿色项目进行绿色发债,对绿色信贷进行再担保,可以提高市场投资者的信心。

第七,结合绿色金融试点有效实施推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方案。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和创新试点中,应鼓励地方政府实施适合地方农村发展的绿色金融实施方案,建立地方乡村和农业绿色项目库,利用地方特色打造绿色金融服务品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强调建设绿色农业实验区域,支持循环农业示范乡镇、低碳排放、农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为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有效路径。

第八,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利用“互联网+绿色金融工具”助力农村小微企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主要着力点包括农村环境治理、农村规划和道路建设、观光农业和旅游开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拓展了广阔空间,绿色信贷数据库和绿色项目数据库的有效搭建,有助于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有效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乡村振兴。

完善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套政策 

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要有效协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与自下而上的落实方式有效结合。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和碳金融等绿色金融工具,应逐步形成合力,满足绿色城市和乡村振兴中能源、环保、交通、市政、绿色建筑、绿色农林业等绿色产业的投融资需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服务好实体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一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农村绿色金融政策扶持机制。发挥财政支持农村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撬动作用,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投资补助等手段,加快构建循环农业和循环农业服务业的循环经济体系;借鉴德国经验,试点财政部门将绿色贷款的贴息管理权交给绿色银行或绿色金融事业部等做法,扩大绿色贴息的范围。根据绿色信贷市场需求出台财政保障措施,以财政贴息支持绿色信贷,运用再贷款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提升绿色政策的市场反应效率和效果。为此,建议成立区域性的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绿色金融领域;建立以绿色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融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绿色农业、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等产业;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其资源禀赋,完善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实行以项目为载体,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公共服务定价、实施特许经营模式、落实财税和土地政策等措施,为有效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提供空间。

二是完善绿色担保机制支持乡村振兴。担保基金可为绿色市政收益债券和绿色PPP项目债券提供信用担保。还可以考虑拓宽包括土地承包权、流转权、宅基地使用权在内的抵质押物范围,深化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成立专业性的绿色担保机构,或委托专业化机构提供担保服务,还可考虑多级政府(如省、市、县)共同出资,建立绿色项目风险补偿基金,要有效保障投资人的利益,真正搭建民间资金与政府项目之间的普惠桥梁。

三是加大绿色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强相应金融机构的责任投资理念。通过责任投资和绿色发展原则加大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绿色技术创新力度。借鉴国际经验,明确金融机构应尽的责任。完善绿色投资融资政策引导,引导社会资本和先进的绿色技术参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绿色交通和绿色农林业等方面。通过设立投资基金母基金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和绿色城市发展中低碳发展项目和公共设施项目进行融资支持。

四是逐步完善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的评估认证标准和体系。实践中,可以按照统一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结合国内相关标准和产业政策,建立绿色项目和绿色企业的认定评价标准,将企业项目的环境表现有效量化评定。对破坏环境、造成污染和损害生态资源的项目坚决不予支持,有效发挥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统一和完善有关监管规则与标准,特别是形成监管层和金融机构关于“绿色”定义共识,建立公共环境数据平台,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完善绿色评级和认证,建立环境压力测试体系,打破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绿色投融资瓶颈,有效防范“洗绿”和“漂绿”的行为。

五是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目前,各国在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上已经达成共识。建议通过绿色基金的方式联合全球合作伙伴,在“一带一路”经济带沿线地区进行绿色投资和绿色技术的落地,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改善生态环境,在环境效益、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信息披露、融资渠道、国际资本和绿色技术等方面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助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积极作用,推动绿色城市和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进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中国新兴集团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2018年5月第10期

延伸

阅读二

绿色金融助力强国建设

安国勇 俞莺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我国绿色金融呈现后发先至的发展态势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且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在十九大报告中被提及15次。绿色金融,承载着推进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使命,通过增强经济质量优势,建设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发展绿色金融正在成为全球共识。2016年,我国担任G20会议主席国期间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G20议题,倡导成立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研究小组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作为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的引领性文件,对推动绿色金融主流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7年,德国担任G20会议主席国期间决定继续讨论绿色金融议题,研究小组提出推动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和改善环境数据可获得性的倡议写入《G20汉堡行动计划》。

2016年《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提供了绿色金融的国际流行定义,指能产生环境效益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活动。目前,绿色金融工具主要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与英国等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自下而上发展绿色金融不同,我国绿色金融自上而下推动起步,使我国绿色金融呈现后发先至的发展态势。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推广绿色信贷,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探索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深化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这两份文件成为我国绿色金融的纲领性文件。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 2016年、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发展绿色金融。2016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环保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国家。《指导意见》提供了绿色金融国内权威定义,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20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日益共识和金融业的实践探索,使得我国绿色金融快速起步。2016年我国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2017年1~9月,我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340亿元,占全球发行量的24%。截至2017年2月末,21家主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1万亿元。对照《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提出的七项措施,2016年以来,我国是G20中唯一在提供战略性政策信号与框架,推广绿色金融自愿原则、扩大能力建设学习网络、支持本币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跨境绿色债券投资、推动环境与金融风险问题的交流、完善对绿色金融活动及其影响的测度等方面都取得进展的经济体。目前普遍认为,中央银行绿色金融网络等绿色金融重要国际进展都与我国的积极推动有关,在激励机制、绿色债券、地方试点、绿色产业基金等领域我国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从我国银行业实践成果看,一些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金融方面有较好的案例形成。华夏银行向世界银行申请设立的“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融资创新项目”,是我国第一个采用世界银行基于结果导向贷款方式的转贷项目,也是全球第一个应用于能效领域的世界银行结果导向型贷款项目。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

金融本质是逐利的,绿色项目普遍存在外部性、期限错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融资成本较高、期限较长、收益较低,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怎样才能更好地从我国国情出发,使我国起步快速的绿色金融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长期的价值创造,持续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 为全球和谐共生发展作出贡献?

短期而言,绿色金融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有力抓手,将服务和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从自上而下推动为主向上下共同推动过渡,绿色金融将取得决定性进展,逐步迈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四梁八柱”更加坚实,破解新问题、新挑战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一是顶层设计发挥战略导向作用,绿色金融地位明显提升,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框架形成。二是法治方式发挥强化责任作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获得法治化解决方案。“为”与“不为”的指引和规范效果显现,绿色正外部性增强。同时,相对稳定的绿色法制有利于强化预期,持续推动更多的资源经绿色金融有效配置。三是标准体系发挥对称信息作用,标准统一清晰,信息披露严格,交易成本降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四是政策协调发挥正向激励作用,财税、货币、产业、区域以及金融监管等各方面政策和信息共享效果明显,绿色项目收益改善,绿色金融供给显著增加。五是市场培育发挥提升活力作用,社会绿色金融观念提升,供求两旺,绿色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多层次、多元化,机构投资等各类绿色金融投资力量不断壮大,市场活力提升。六是鼓励创新发挥优化对接作用,在有效防范风险前提下,绿色金融创新活跃,以银行信贷为主的短期绿色项目、以债券市场融资为主的中长期现金流相对稳定的绿色项目、以股权市场为主的高成长性而风险相对较高的绿色项目等,以及其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分层次、多样性的绿色融资需求。七是科学技术发挥提质增效作用,绿色金融科技日新月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新兴科技不断演进,绿色金融资源配置、定价及风险管理等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八是国际交流发挥合作共赢作用,我国作为全球绿色金融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大幅提升。

中期而言,上下共同推动,自上而下的一贯政策支持和自下而上的效益驱动、观念提升等内生动力产生合力,绿色金融全面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金融作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护航者,在成熟领域获得新动力,在基础领域取得新突破,在重要领域发现新机遇,在新兴领域开辟新征程,推动实现环境友好的长期价值创造。一是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更多地依赖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更多的资源主要经绿色金融配置到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良性循环。实体经济新兴领域催生新需求,激发绿色金融新创新、新发展,提供新支持、新服务。二是在全面服务第二产业绿色转型基础上,更多地需要第三产业的绿色金融服务第一产业。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等,都离不开绿色金融提供高起点高标准服务。三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更多地希望绿色金融提供解决方案。面对未来每3~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老人的巨大挑战,绿色金融探索养老医疗相结合集约式发展,高效配置有限资源,促进优质精准供给,满足快速增长的老龄产业需要。四是更多地依靠绿色金融凝聚人力财力,形成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绿色金融文化和绿色金融思维。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绿色金融文化和绿色金融思维不仅获得广大情感认同,更上升为普遍行为习惯,为绿色金融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根基和动力。(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供职单位意见)

作者单位:华夏银行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2018年第4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