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CFIC导读:
所有的风水中,第一风水是什么?是人,是人品。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再坏的风水,都抵挡不住有德者的光辉。人的善良、大德,足以改变坏风水的影响。无德者,即便占据天下最好的风水,也不能发挥作用,不能长久。
最好的风水是人品。
网上有个故事,说一个人请风水先生去自家墓地看风水,途中远远看到墓地方向鸟雀纷飞,惊慌失措。于是他猜是有孩子在旁边的树上摘果子,怕到了那里吓得孩子从树上掉下来,就让风水先生回去了。然后风水先生说:“你家的风水不用看了,就你们这样的人家,干什么都会顺当的。”那人不解,风水先生一语道破:“世间最好的风水,是人品!”
所有的风水中,第一风水是什么?是人,是人品。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再坏的风水,都抵挡不住有德者的光辉。人的善良、大德,足以改变坏风水的影响。无德者,即便占据天下最好的风水,也不能发挥作用,不能长久。
人的第一风水是什么?是心。《坛经》上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方寸就是我们的内心,人心里包含了一切福田,这个福田是开拓耕耘还是荒废,全在我们自己。
起心动念,都是会影响身边的风水。所以《太上感应篇》中说,心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
风水的原理,就是佛法中非常核心的四个字,“心生万法”,大道至简。外在的事物影响了心,心反过来就会影响一切,所以改变风水从根本上讲就是改变心,只要能够让心感到美好,感到喜悦,就是好风水。
好的人品,会改变坏风水,让好风水锦上添花;而坏人品,则会败坏好的风水,即便再好的风水也不能发挥作用。
最高的精明是厚道。
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易经》曰:君子以厚德载物。《道德经》上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厚德载物就是以厚德去包容万物。大地以广厚之德,载含万物,容载万物。君子应该效法大地,厚德容物。厚德是一种观光的胸怀,能够包容不同的人、不同的意见、包容别人的过失。
厚道之人,能驾驭自我,驰骋四海;厚道之人,能海纳百川,以德服人。人们都愿意与厚道之人交往,因为他们能让人感到放心,让人觉得可以信任。
厚道最高的精明。厚道之人,人人都愿意与之交往,因为这样的人让人感觉踏实、放心,打心底里尊重、信赖,于是就能积累人缘、积聚人气,处处利于做事为人。而人气就是财气,有人就有财。所以说厚德是福,是做人最大的底气。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是厚道的人。凡是太聪明、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是很不幸的人,这些人感觉痛苦的时间和深度也比不善于算计的人多了许多倍。换句话说,他们虽然会算计,但却没有好日子。
做人不要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其他人都是傻的,仿佛天下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却反而砸了自己的脚。《红楼梦》中云: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厚道是最高的精明;机关算尽,不如厚道仁心。
本文来源:老子道德经
延伸
阅读一
延伸
阅读一
苏东坡:善良是人最好的后路
人所为的种种,仿佛是一个会在空中飞得很久的回力标。
苏东坡第一次为官,是在凤翔府任通判。
当时凤翔府新上任了一位太守叫陈希亮,与苏东坡相处得很不好。
陈太守武人出身,但为官公正,颇有美誉。
然而,在他看来苏东坡这个初出茅庐的无用书生,却少年得意,颇有一点暴发户的意味。
因此,常常在苏东坡造访之时不予接见,有时使他在门外久候,久到足够让他睡个午觉的工夫。
直到有一年,一场大旱灾降临在陕西,许多庄稼颗粒无收,黎民忍受着饥馑之祸。
一次,苏东坡与陈太守在城外巡视的时候,看见了路旁饿死的小孩尸体,苏东坡嚎啕大哭,眼含着热泪将其埋葬。
之后,苏东坡积极组织慈善募捐,建起了一所孤儿抚养所,并且救了三四十个饥饿的孤儿,留在家中抚养。
这些善举,陈太守看在眼里。
虽然为了面子,嘴上不愿意说出来,但是对苏东坡的看法大大的转变了。
后来苏东坡遭遇“乌台诗案”,在即将遭受贬谪之际,陈太守的儿子陈慥正隐居黄州。
朝廷中的宵小认为苏东坡当年与陈慥的父亲有仇,就把他贬谪到黄州来,好使陈慥对付苏东坡,以此来借刀杀人。
而陈慥早就从父亲口中听说了不少关于苏东坡的好话,反而成为了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最要好的朋友,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人们都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人的善良同样不会被时间所埋没。
对苏东坡而言,他当年的种种善心举动,再历经近20年后,不仅让他免于一场阴谋的祸患,还让他收获了真挚的友谊。
人所为的种种,仿佛是一个会在空中飞得很久的回力标。
你丢出去的是荆棘,最终被刺痛的还是自己;你丢出去的是鲜花,最后得到的会是满袖的芬芳。
萨特说过:“他人即地狱,他人亦是天堂。”
你现在对他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做的。
而结出的或善或恶的果实,最终接收的也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02
在徐州,苏东坡曾昼夜不息、陷身泥淖,与洪水斗争了四十五天,最终拯救了一城百姓。
在杭州,他筑造苏堤,修建水道,解决了杭州城千年来的水忧。
在密州,他扑灭蝗灾,使众生免于饥馑。
一个不肖子,偷偷地把母亲的房子卖给了苏东坡,知情后的苏东坡不顾当时自己的穷困,分文不取地把房子还给了老人。
穷书生吴味道,因假冒苏东坡的名义私运棉纱在杭州被扣留。
当苏东坡知道他只是因为太穷而想省一点赶考的路费时,便将棉纱如数折价换成银两付给了吴味道。
苏东坡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善事,在生活中也处处践行着小善。
他一生经坎坷,饱经风霜,也时时披覆着善良的恩泽。
他总是能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
“乌台诗案”发生后,是仁宗皇后救了他的命,后来曾一度受到英宗皇后的拔擢。
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若不是神宗皇后代摄政事,他早已客死蛮荒。
他的朋友马梦得无论走到哪都追随者他,非常信任他、崇拜他,哪怕陪着他受罪过穷苦的日子。
而当苏东坡在蛮荒的南方遭受着饥寒之忧时,总会有普通的农家人邻人给他送来一箪饮,一瓢食;或是当地的太守给他送来一壶酒,一盘肉。
甚至有官员因为接济苏东坡,或是与他走的太近而被革职,也在所不惜。
在海南儋州,当苏东坡落得个居无定所时,会有当地的穷书生自发组织帮他搭建“槟榔庵”作为容身之所。
当他遇赦北归时,每至一城,便万人空巷,大家都在城门欢迎这位善良而伟大的人,处处掷花如雨。
戴维斯说:“我爱你,是因为你有一颗慈悲的心,而不是由于你的学识。”
苏东坡一直被人爱护着,因为他对每个人人也都深深爱着,同情着,奉献着。
他曾说:“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因为善心带来的回赠,苏东坡安心快乐地度过自己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
凡是你对别人所做的,就是对自己所做的。
你拯救了他人,也会得到他人的拯救;
你若想被人爱,就要想着先爱别人;
你若想得到关心,必先关心他人;
你若想快乐,就要先为他人带来快乐。
当你历经劫难时,你的善良将帮助你度过最艰苦的路。
03
乾隆年间,秦桧的后人秦大士游岳王庙,面对着在岳飞像前已经跪了千年的先人,发出了“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感慨。
而范从文,却因先祖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朱元璋给予了五次免死的机会。
人的一生,会面临许多选择。
然而,大多数的选择都是有扭转的余地的。
在诸多选择中,善良一直是最小的公约数,是共同的子集,是做人的底线。
人一旦丢失了善良,就再也没有回头路可言了。
所以,在面对人生中的无数条道路而难以抉择时,请先选择善道。
当迷茫于自己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请先做一个善良的人。
因为善良,是人生最好的后路。
本文来源:洞见(ID:DJ00123987)
延伸
阅读二
延伸
阅读二
你是一个好人,为什么还是有人不断地议论你?恍然大悟!
远离小人,远离是非
01
先来看一个故事:
唐太宗问许敬宗:
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回答:
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
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 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
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 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
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 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
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
人若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这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
只要自己路走得直,无愧于心,完全不必去理会他人的评说。
02
北宋曾经有两个宰相,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两人的主张相差十万八千里,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后来王安石获胜掌握了实权,司马光从宰相宝座上被赶了下来。
这时,皇帝询问王安石他对司马光的看法,想不到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
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
风水轮流转。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王安石因为强力推行改革,招致太多人的攻击,皇帝只好就地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宰相。
这时很多人向皇帝告王安石的黑状。皇帝听信谗言,要治王安石的罪,征求司马光的意见。
想不到司马光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恳切地告诉皇帝: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陛下万万不可听信谗言。
皇帝听完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
这就是:君子之争坦荡荡。
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君子风范是:只埋头做事和解决问题,不妄谈是非和做人。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
小人特征是:不谈问题本身,却喜欢对人指手画脚。擅长针对人,善于人身攻击,却不想如何解决问题。
君子是“和而不同”,即使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绝对敬重你的人格,事情之外还是朋友。
小人则“同而不和”,表面上喜欢客客气气,实际上内心对你一万个不认同,而且瞅准时机暗地里对你使坏,这是非常卑劣的人格。
小人最狠的一招是什么呢?
他们在攻击一个人之前,会想方设法的先给这个人头上扣上一顶帽子,给他贴标签,从人品和道德上先把这个人全部否定,这样他所有的解释都是苍白的。
这其实是兵法的上上策:上兵伐谋,诛人先诛心。
所以,我宁可得罪君子、与君子为敌。也不要讨好一个“小人”,更不愿意接受小人的好意。
送给大家一句话:远离小人,远离是非。
只解决问题,不妄议他人!
尊重每一个愿意解决问题的人,包括你的敌人!
03
再送给各位几个字,愿你这样做人!
我选择厚道,不是因为我笨拙。
因为我明白
厚德能载物,助人能快乐。
我选择善良,不是我软弱。
因为我明白
善良是本性,恶必遭报应。
我选择忍让,不是我退缩。
因为我明白
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天高海阔。
我选择宽容,不是我怯懦。
因为我明白
宽容是美德,美德没有错。
我选择糊涂,不是我真的糊涂。
只是不愿计较
从而大度应对,难得糊涂,笑看世态。
我选择真诚,我有话就直说。
因为我明白
违心奉承是应付,忠言逆耳是负责。
我选择饶恕,不是我没原则。
因为我明白
得饶人时且饶人,不能把事做绝了。
我重情义,不是我太执着。
因为我割舍不了那份缘分
不想掩饰内心的情感
本文来源:网络
延伸
阅读三
延伸
阅读三
明白这些道理,有缺憾的人生更幸福
1
人生道路的内和外
人生的道路分内外两个方面。外在方面是一个人的外部经历,它是有形的,可以简化为一张履历表,标示出了曾经的职业、地位、荣誉等等。内在方面是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它是无形的,生命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理想的追求,这些都是履历表反映不了的。
我的看法是,尽管如此,内在方面比外在方面重要得多,它是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的本质部分。我还认为,外在方面往往由命运、时代、环境、机遇决定,自己没有多少选择的主动权,在尽力而为之后,不妨顺其自然,而把主要努力投注于自己可以支配的内在方面。
2
谦和与高傲
我是谦和的——面对一切普通人,因为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我又是高傲的——面对那些卑劣的灵魂,因为在人性的水准上,他们无比地低于普通人,理应遭到一切普通人的蔑视,也遭到我的蔑视。世上真有如此卑劣的人,使你感到平等的普世价值对他们是不适用的。
3
顺其自然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吧。
4
超越世俗信仰
托尔斯泰说:“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什么都有了,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什么都没有。”少数人和多数人,指富人和穷人。此话的意思是:上帝对于富人是最后的奢侈品,对于穷人是唯一的安慰。这是对世俗信仰的讽刺。
有真信仰者既不属于少数人,也不属于多数人,是超越于富人和穷人的区分的。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没有上帝,有什么都是空的,如果有上帝,什么都没有也无妨。当然,这里的“上帝”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指生命的精神意义。
5
弱点和缺憾
人皆有弱点,有弱点才是真实的人性。那种自己认为没有弱点的人,一定是浅薄的人。那种众人认为没有弱点的人,多半是虚伪的人。
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实的人生。那种看不见人生缺憾的人,或者是幼稚的,或者是麻木的,或者是自欺的。
正是在弱点和缺憾中,在对弱点的宽容和对缺憾的接受中,人幸福地生活着。
6
遭遇不义
那人对你做了一件不义的事,你为此痛苦了。这完全可以理解,但请适可而止。你想一想,世上有不义的人,这是你无法改变的,为你不能支配的别人的品德而痛苦是不理智的。你还想一想,不义的人一定会做不义的事,只是这件不义的事碰巧落在你头上罢了。你这样想,就会超越个人恩怨,把你的遭遇当作认识人性和社会的材料,在与不义作斗争时心境也会光明磊落得多。
7
长处和短处
每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是同一枚钱币的两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了出来。换一种说法,就每一个人的潜质而言,本无所谓短长,短长是运用的结果,用得好就是长处,用得不好就成了短处。
性格也是如此,本身无所谓优劣,就看你用得好不好。所以,在各种性格类型的人里面,都有成大事者,也都有一事无成者。
8
相遇和命运
茫茫人海里,你遇见了这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这决定了你在人世间的命运。你的爱和恨,喜和悲,顺遂和挫折,这一切都是因为相遇。
但是,请记住,在相遇中,你不是被动的,你始终可以拥有一种态度。相遇组成了你的外部经历,对相遇的态度组成了你的内心经历。
还请记住,除了现实中的相遇之外,还有一种超越时空的相遇,即在阅读和思考中与伟大灵魂的相遇。这种相遇使你得以摆脱尘世命运的束缚,生活在一个更广阔、更崇高的世界里。
9
做事的境界
做事有两种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另一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为如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
从长远看,做事的结果终将随风飘散,做人的收获却能历久弥新。如果有上帝,他看到的只是你如何做人,不会问你做成了什么事,在他眼中,你在人世间做成的任何事都太渺小了。
10
留意内心的表态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认识你自己”理解为认识你的内在自我,那个使你之所以成为你的核心和根源。认识了这个东西,你就心中有数了,知道怎样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应该要什么和可以要什么了。
然而,内在的自我必定也是隐蔽的,怎样才能认识它呢?我觉得我找到了一个方便的路径。事实上,我们平时做事和与人相处,这个内在自我始终是在表态的,只是往往不被我们留意罢了。那么,让我们留意,做什么事,与什么人相处,我们发自内心感到喜悦,或者相反,感到厌恶,那便是内在自我在表态。就此而论,认清你自己最真实的好恶就是认识了你自己,而你在这个世界上倘若有自己真正钟爱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实现自我了。
本文来源:周国平
延伸
阅读四
延伸
阅读四
斯坦福心理教授演讲:压力面前除了逃避和死扛,你还有第三种选择
压力面前,除了逃避和死扛
你还有第三种选择
(附斯坦福心理教授演讲视频)
作者 | Mr. How
编辑 | 张真Derek
TED Talk | Kelly McGonigal
说到压力,有个说法那叫一个精辟:“压力山大”。
求学压力、求职压力、工作压力、升职压力。又或者房贷压力、逼婚压力、二胎压力、中年人的赡养和抚养压力。正所谓“独压力不如众压力”,这些压力掐在我们人生中的每个关键节点,所以喘不过气,所以不堪重负。
但是!就在上周日,我无意之间发现一个TED Talk,短短15分钟的演讲,说“醍醐灌顶”都低估了它的能量和价值!
演讲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elly McGonigal(凯利·麦格尼格尔),她彻底颠覆了我对压力的认知:
“最幸福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的人。相反,他们是那些压力很大,但把压力看作朋友的人。这样的压力,是生活的动力,也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迫不及待!我为大家整理了Kelly教授的演讲和相关心理研究。带着这层对「压力」的全新认知,你不仅不会害怕也不会逃避压力,反而会害怕:
“要是我的生活中没有压力,那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01
压力新研究:压力会杀死人
但压力也只杀得死会这样想的人
Kelly开展的这项研究历时八年,追踪了3万名美国成年人,在这项研究,参加者会被问两个问题:
「去年你感受到了多大压力?」
「你相信压力有碍健康吗?」
8年后,研究人员查看了公开的死亡记录数据,并找出了那些已经去世的参与者。
研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
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参与者,会经常失眠、内分泌失调,并且诱发癌症或心脏病,最终使得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3%,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但是,如果承受极大压力的人,不认为压力有害,死亡的风险就不会升高,甚至比压力较小的参与者死亡风险更低。
是的,真正有害的不是压力,而是认为“压力有害”的想法。也就是说,压力并不是导致死亡风险增加的决定因素,如何看待压力才是其决定因素。
研究人员还估计,在追踪死亡案例的8年中,有超过18.2万人过早离世的原因,并不是压力本身,而是认为压力有害这个想法。
那么,改变对压力的看法,是否能够促进人们的健康?科学研究告诉我们的确如此。当你改变对压力的看法时,你便能改变你身体对于压力的反应。
为何如此呢?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为您揭晓答案。
研究者为了让参与者处于极度压力的情境中,参与者被要求参加一项有两个实验的「社会压力测试」。
第一个实验,压力演讲。参与者要面对专家评委做一个五分钟的演讲。他们没有事准备的机会,而且演讲的主题还是自身的性格“弱点”。同时,为了确保参与者感受到压力,研究人员在演讲者脸上打了明亮的灯光,现场还有摄像机全程拍摄。此外,评委们还频频作出消极反馈,比如鄙夷的神情(白眼)或不屑的动作(摇头摆手)。
接着,进行第二个实验,数学测验。要求参与者尽可能快地从996开始以7递减来倒数数字,期间研究者还会不断地受到干扰:快点,快点,太慢了,数错了,重新开始。
想必,做完这两个实验,大家都会呼吸加快,心脏砰砰直跳,也许还会一头汗水,感到压力重重。正常情况下,我们会将这种身体改变解释为焦虑或者不能很好应对压力的表现。
但如果我们把这些生理表现看作是身体充满活力,并准备好应对压力的信号,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吗?
接下来,参与者在参加「社会压力测试」时,事先教导他们认为这些压力的表现是有益的:如呼吸加快可以帮大脑获得更多的氧气,砰砰心跳是在为你的行动做出准备。
实验结束后,那些将压力视为对他们表现有帮助的参与者感受到的压力大大降低,这些人少了一份焦虑,多了一份自信。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思想准备上的小动作,面对同样的压力时,结果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02
颠覆认知:压力有助于身体健康
接下来,我们从生理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一般情况下,压力会让我们的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而这也是慢性压力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原因之一。
但是,在上面这项研究中,当参与者认为身体对于压力的反应有利时,他们的血管却是保持松弛的状态。他们的心跳仍然砰砰直跳,但是以一种更健康的心血管系统活动的方式,就和你开心或者受到鼓舞时的跳动方式类似。
这是因为当人们受到压力时,作为对压力的反应,脑垂体会释放一种压力性激素,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催产素(oxytocin)。
而催产素不仅仅作用于大脑,还有益于身体,如保护人们的心血管功能避免受到压力带来的伤害。
催产素还是天然的抗炎物,还能帮助血管在应对压力时保持放松。现在我们应该知道:压力为什么会让我们更健康了。原因就在于压力会让我们身体释放出催产素。
03
总在社交场合倍感压力?其实它是来帮你的啊!
上面说到催产素是一种压力性激素,其实它更是一种神经激素,直接作用于脑部神经的功能和运作。
催产素可以很好地调节大脑的社交本能,促使人们与别人交往;而且,催产素让人们渴望得到朋友或家人的拥抱或接触(又被称为拥抱激素)。
它甚至会促使人们去主动帮助和关心那些你在乎的人。因此,由于压力产生的催产素会让人更有社交能力,人们变得更容易相信别人,更具有合作精神且更慷慨大方。
其实,我们的心脏有催产素受体,它能帮助心肌细胞再生,并从压力导致的损伤中得到恢复。催产素对于人体的这些好处来源于社交联系和人际支持。也就是说:
当你对处于压力状态中的人施以援手时,无论是对于寻求帮助的ta,还是对帮助ta的你自己,你们体内都会释放出更多的催产素。如此一来,你对压力的反应会变得更健康,也能从压力中迅速恢复。
神奇的是,机体对于压力的反应建立了一种释放压力的内在机制(压力本身可以减缓压力),而这一机制就是社交联系。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经历过大的创伤后,会变得更加具有“利他思想”。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照顾朋友和家庭,也更愿意提供各种志愿服务。
创伤幸存者花越多时间帮助他人,他们会感觉到越幸福,也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意义。就像汶川地震一发生就有很多自发组织的救援人员前往汶川,他们说:“我之前也是地震的幸存者,我现在特别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想去帮助别人”。
04
压力健身房:
压力可以锻炼你的“韧性肌肉”
那些认为压力有害的人,感受到压力时,就企图逃避来应对压力。而认为压力有益的人则会主动积极地应对压力,面对压力迎难而上,你就强化了应对压力的资源,对生活的挑战更有自信,会建立和维持更亲密的社交关系。
因此,当你以这种方式看待压力时,你不仅能够在压力下做得更好,而且你达到了一个更高深的境界--你告诉你的身体去相信你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而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项研究追踪了约1000位年龄在34到93岁之间的美国成年人,同样被问两个问题:
「去年你经历了多少压力?」
「你花费了多少时间来帮助亲朋好友或邻里乡亲?」
然后去调查接下来5年内死亡的参与者。
研究发现,经历较多压力的参与者,如经济困难或家庭危机,压力增大了30%的死亡风险。
但是,对于那些经历较多压力却花费较多时间关心别人的人,没有增加任何死亡风险。也就是说,关爱可以造就人们的韧性(resilience,快速恢复的能力)。
05
“你说的我都懂,但究竟要如何改变?”
三步,改变你的压力思维模式!
纵然各项研究表明,压力本身没有害,认为压力有害才有坏处,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坚定地认为压力有害,那么,我们如何改变你的压力思维模式呢?
为了改变你的压力思维,首先得了解你的压力思维,有意识的关注自己对于压力的反应,然后通过以下三步进行改变:
第一步:承认压力的存在。也就是说当你感受到压力时,不逃避它,允许自己感知到压力,包括它是如何影响身体的。
第二步:欢迎压力。意识到压力是你对在意的事物的反应,并联结到压力背后的积极动机。
第三步:运用压力给你的能量。不要试图耗费时间管理压力,而是思考你现在可以做什么来应对压力。
每当你感受到压力时,应用上述三步进行练习。你会逐渐看到压力的好处,改变压力有害的思维;你会更擅长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状况会更少,你会更健康和幸福。
这种思维的改变,是更多积极变化的催化剂。我们很多人认为有些问题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无能为力。压力本身不可避免,但你遇见压力,也就收获了一个利用压力的机会。这些思维模式上的小改变,会激发一系列深入的变化。
06
因为有压力,生活才有意义
看完上面的研究,也许有人会问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比如,是选择有压力的工作还是无压力的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否只要大家相信可以解决好压力,那聪明的选择就是选有压力的工作呢?
Kelly教授说:比起对不安的逃避,对生活意义的追求才是身心健康的不二法则。
作出决定的最好方式是选择那些对你生活有意义的事情,然后相信自己能够处理好伴随而来的压力。
调查显示,最幸福的人并不是没有压力的人。相反,他们是那些压力很大,但不消沉的人。这些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接近完美,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压力悖论”。
艺术家、运动员、外科医生、音乐家、游戏玩家,当他们专注于艺术或技能中时,这些领域高手都表现出明显的“挑战反应”迹象。
该反应使他们获取到更多的脑力和身体资源,让他们处于一种很享受、完全沉浸其中的心流状态。我们才会看到他们自信满满、无比专注的巅峰表现。
这些所谓的“高手”是因为自己能力高强就没有压力了吗?才怪,他们的压力也大了去了。但他们都知道一点:你认为压力好,压力就帮助你;你认为压力坏,压力就折磨你。
库珀·埃登斯曾说过:“与其恐惧,不如拥抱。”
将压力看作是助力,人们的身体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呼吸加深为心脏导入更多氧气;心跳加速将氧气、脂肪和糖输送到肌肉和大脑;压力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帮助肌肉和大脑更有效地接收和使用能量。
由此一来,大脑会更快分析感知到的事物,不再分心,不重要的事项不予考虑。压力还能够集中你的注意力,以获取周遭更多的信息。
以后,当我们再遇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时候,告诉自己:你的小宇宙正在积蓄能量,应对挑战呢!我们要学会善用压力,承担压力,追求生活的意义,达到个人更好的状态。在努力中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此外,当我们再看到需要帮助、处于压力中的人时,告诉自己:快去施以援手,释放更多催产素吧。
笔者在文章的开头就说过:我自己的压力也超级大。但当我看到这样好的TED演讲,还是愿意花时间写下了这篇文章。不敢说这些文字能对屏幕前的你有多大多大的帮助,但至少,希望我们都能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压力的机会。
压力一定会有,但压力给我们带来的负能量,是可以转正的!
最后,为大家送上斯坦福心理学教授Kelly McGonigal(凯利·麦格尼格尔)的原版TED演讲视频,附中英双字幕,拿走不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379m4yu34&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文作者:Mr. How,壹心理翻译社 | 专栏写手。浙江大学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博士生,出版译著《积极计算——幸福体验重塑科技未来》,为大家提供科学、实证、有效的幸福之道。微信公众号ID:rzwellbeing。
References / 参考资料:
[1]《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 积极应对压力,韧性野蛮成长!》作者:读饭;来源:简书。
[2] McGonigal, K. (2015). The upside of stress: Why stress is good for you. New York, NY: Penguin/RandomHouse.
[3] Kate Torgovnick May on Ideas.TED.com. 7 ways stress does your mind and body good (2014).
本文来源:壹心理精选(ID:yixinlijx)
延伸
阅读五
延伸
阅读五
生活不易,你必须非常努力
1
昨天晚上,看到后台有这样一条留言。一位姑娘对我说,她想要逃离眼前的生活,想要放弃工作,想找个没人的地方把自己藏起来。
在给我留言之前,她刚刚接到老板的电话,说策划案又没有过,客户那边很不满意,如果再不能交出一份有创意的文案,年终奖就别想了。
其实,她真的是很努力很认真地去筹备、策划,她也真的是信心满满地觉得客户一定会很喜欢,可现实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给了她一滩泥泞。
让她想逃离的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压力,还有来自生活的种种琐碎。就像一座座小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我看着对话框里她发来的长长的带着委屈和苦恼的倾诉,不由隔着屏幕叹了口气。
2
成年人的世界,路不好走,谁的生活都不容易。
从青涩稚嫩到成熟稳重,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旁人无法感同身受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必须熬过的苦、必须承受的难。
有人想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不需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求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有一处安身立命的地方;
有人想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子,不需要多豪华多奢侈,只求没有伞的时候可以有个庇护;
有人想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
有人想有一个契合的伴侣,和他(她)一起过彼此都喜欢的生活……
这些愿望看起来很简单,可我们注定要为之奔波忙碌很久,而结果却并不总能尽如人意。就像一句电影台词说的那样:“有时候拼命奔跑,只是为了留在原地。”
以前是带着梦想的憧憬,现在却常常遭遇现实的残酷。我们总是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闯过那些难关,为自己谋取一份平凡踏实的生活。
3
听过很多人倾诉生活中的艰难和不易,也许是面对分离,也许是熬夜加班,也许只是一些让自己不开心的小事攒到一起汇成一股来势汹汹的负能量。
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总免不了会去羡慕他人的高起点,然后暗叹自己的不如意。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谁都不比谁容易多少。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人前的光鲜亮丽背后,谁不是咬紧牙关的拼搏和努力。
曾听过这样一句台词:“等你们长大成人了就会明白,人生还有眼泪也冲刷不干净的巨大悲伤,还有难忘的痛苦让你们几时想哭也不能流泪,所以真正坚强的人,都是越想哭反而笑得越大声,怀揣着痛苦和悲伤,即使如此也要带上它们笑着前行。”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是这样,不止一次想到过要放弃,不止一次抱怨生活的不公,但也在摸爬滚打中为自己准备出了一副坚硬的盔甲,哪怕第1000次被打倒,也还是会站起来,第1001次去努力。
你深知,努力不一定会有回报,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有回报。
这样勇敢的你,比起那些连尝试都不敢就放弃的人,已然是个赢家。
4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所谓勇敢,大概就是无论输赢,你都勇于尝试,并且一直坚持。
生活最后到底会不会如我们所想,谁也无法预测;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个先来,谁都不知道。但我们可以笃定的是,命运不会辜负每一个用力奔跑的人,你越努力,就会越幸运。
我们知道人生实苦、生活不易,但我们也知道这世间并不是只有苦难,所以不该轻易认输。
愿你与世界交手多年,依然满怀新鲜;愿你经历苦难,依然热爱生活。余生还长,愿我们都能认真努力,一往无前。
未来的日子,我们一起加油!
本文来源:小茶夜读(ID:vipyq95)
延伸
阅读六
延伸
阅读六
人民日报再推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文章不长,价值非凡!
所谓极简并不是指吃饭只吃一个菜,舍不得花钱等,而是放弃无效的事情,最大限度利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有用的事,从而获得更大的快乐和幸福。
下面是人民日报推荐给大家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收藏起来照着做吧~
01
欲望极简
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不受外在潮流的影响,不盲从,不跟风。
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正确的、有效的欲望上,比如健康养生、照顾家庭、关心朋友、追求美食等。
02
精神极简
了解、选择、专注于1-3项自己真正想从事的精神活动,比如画画、书法、钓鱼、跳舞等。
然后充分学习、提高技能,不盲目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03
物质极简
将家中超过一年不用的物品丢弃、送人、出售或捐赠。比如看过的杂志、书,不再穿的衣服,早先收到的各种礼物或装饰品。
明确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不买不需要的物品。
确有必要的物品,买最好的,充分使用它。
不囤东西,不用便宜货、次品。
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和纸袋。
用一支好用的钢笔,替代堆积如山的中性笔。
用瓷杯、钢杯代替纸杯。
整合、精简电源线、充电设备。不重复购买电子产品。
精简出门行头,只带“身手钥纸钱”。
04
信息极简
精简信息输入源头,减少使用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少看微博、朋友圈。
定期远离互联网、远离手机,避免信息骚扰。
不关注与己无关的娱乐、社会新闻。
05
表达极简
写东西、说话,尽可能简单、直接、清楚。
特别是一些人容易唠叨、啰嗦,这时候更要减少自己的表达,不说废话,不该管的事不要管。
06
生活极简
慢生活。
不做无效社交。
锻炼。
穿着简洁、不花哨,但一定要干净、舒适。
少吃含有添加剂的食品。
喝白水和纯果汁,不喝添加了大量化学成分的碳酸饮料和果汁。
本文来源:读书369
延伸
阅读七
延伸
阅读七
微不足道的善举,也可以激发披荆斩棘的力量
别小看你的一念善举,有时候它就是一处希望。
前不久,我正上着班,就接到托班老师的电话,让我去学校一趟。
原来,孩子在吃面包的时候调皮,拿着面包塞鼻孔,把两只鼻孔都给塞满了。
赶到学校的时候,孩子正在老师的教导下用嘴巴呼吸。
我和老师都有点慌,情急之下选了最近的诊所。
门诊医生带着我们去检查室,起初孩子非常害怕,不肯躺在小床上。
门诊医生耐心地说:别怕,叔叔轻轻地弄,帮你把面包夹出来,你就不难受了。
医生语言轻柔,眼角和嘴边一直带着笑意,孩子很快就放松了。
小诊所条件简陋,医生拿着小镊子仔细地夹。十几分钟后,医生累得满头大汗,但效果却不理想。
医生告诉我们说,他这里设备不够。面包太软了清不干净,怕被小镊子夹碎后吸到肺里就不好了,让我们赶紧转大医院。
他拒绝收钱,一边送我们出门,一边交待我们要去哪个科室挂号。
转大医院后,孩子被安排做内镜。
孩子看到大大小小的仪器就紧张得发抖,护士要把他按在床上的时候他死劲挣扎,吓得泪眼婆娑。
我说:别怕,他们会跟刚才的医生叔叔一样,轻轻地弄。
孩子立马就安静下来了,闭上眼睛乖乖等医生处理。
孩子配合后,内镜仪器清理进行得很顺利,五分钟就结束了。
我没想到门诊医生一个小小的安慰会带给孩子这么大的勇气。孩子不仅感受到了他的善意,还从他身上获取了信任他人的力量。
有一天早上出门的时候遇上大雨。
一边抱孩子一边打伞提包实在是太困难了,我径直走到楼下超市门口打车,想在超市的屋檐下避雨,正好也能腾出手来招车。
因为超市离路边还有一段距离,路过好几辆车都没有看到我挥手。
再远远地看到一辆空车过来的时候,我只好抱着孩子往路边走。
一个穿超市工作服的人在我们前面拦住了那辆车,我心里咯噔一下:不好,又被人抢先了。
未料,他跟司机说了几句话就离开了。
紧接着,一对情侣也抢在我们前面,跟司机问了几句话,又离开了。
我猜,应该是司机趁下雨天把价钱抬很高,所以都没谈妥吧!
但无论怎样,我都得硬着头皮去问一下,上班快迟到了,我还得赶着先送孩子去学校,时间不等人。
没想到,司机冲我挥手说:快点呀,我正在等你们呀!
见我一脸纳闷,司机解释道:刚才有个男的告诉我你们要用车,他说下雨天路滑,你抱着孩子不好走,让我在这等一会儿。
原来,是那位超市工作人员,看我招了几次车都没人搭理,便特地走到路边帮我叫了车。
司机因为信守承诺,才谢绝了别人的用车。
那段时间我一直特别颓,工作和写稿的事情堆积着,时间总是不够用,被迫放弃了一场很重要的资格证考试,焦躁且无助。
然而,心情就在那一瞬间好了。心头的那一丝暖意提醒我,不必哀怨,人生自有惊喜。
于是,一切都恢复正常。
那位素不相识的超市工作人员一定不知道,他小小的一个举动带给了我多大的能量。
去年我们镇上发生了一件很温暖的事情。
有一位网友在公园附近见到一个走失的小男孩,四处询问后没找到孩子的父母,便将孩子送到了就近的派出所。
网友将孩子图片和派出所大门照片发到朋友圈,写着:“我于*点*分在**公园附近捡到这个小男孩,现在孩子在**派出所,知情人请通知父母前去认领。”
一时间,小镇上的热心街坊们纷纷转发,消息很快就传播到了孩子的熟人身边。
三小时后,孩子的父母去派出所接回了孩子,得到消息后的网友也第一时间发了朋友圈通知。
于是,消息又以同样的路线传播开来,这一次,大家发完都默默删除了孩子的照片,以免给当事人添麻烦。
不难想象,焦急的父母看到失而复得的孩子,是何等的幸福。
大家虽素未谋面,却以星火燎原的善意挽救了一个家。
也许有人会认为小善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善良在被我们释放出去的那一刻就有了披荆斩棘的力量。
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一个举手之劳,会对别人有多重要。也正为因如此,我们才不必吝惜我们的善良。
小善渐而大德生,再小的善意也能爆发出无穷的能量。
别小看你的一念善举,有时候它就是一处希望。
愿我们在尘世都修得一颗慈悲心。
本文作者:二次元猫小姐
本文来源:二次元猫小姐(ID:tqq1214cat)
延伸
阅读八
延伸
阅读八
这25个趣味定律,令人深思!看到哪条扎心了?
一辈子一盘棋,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读一读这25个趣味定律,你的人生或许会有所不同!
1
苹果定律
如果一堆苹果,有好有坏,你就应该先吃好的,把坏的扔掉,如果你先吃坏的,好的也会变坏,你将永远吃不到好的,人生亦如此。
2
快乐定律
遇事只要你往好处想你就会快乐,就像你如果掉进沟里,你都可以设想说不定刚好有一条鱼钻进你的口袋。
3
幸福定律
如果你不是总是在想自己是否是幸福的时候,你就幸福了。
4
地位定律
有人站在山脚下,而有人站在山顶上,虽然所处的位置不一样,在两人的眼里的对方却是同样大小。
5
沉默定律
在争辩的时候,最难辩倒的观点就是沉默。
6
动力定律
动力往往来源于两种原因,希望或绝望。
7
受辱定律
受辱时的唯一办法就是忽视它,不能忽视它,就藐视它,如果能藐视它也不能,你就只有受辱了。
8
愚蠢定律
愚蠢大多数是在手脚或嘴比大脑行动还快的时候产生的。
9
价值定律
当你拥有某一项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种东西并不像你原来所想的那样有价值。
10
失眠定律
开了电视睡得着,关了电视反而睡不着。
11
人生定律
一辈子一盘棋,每一步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12
谈话定律
最使人厌烦的谈话有两种,一是从来不停下来想想,另一种是从来不想停下来。
13
结局定律
有一个可怕的结局,也比没有任何结局要好。
14
痛苦定律
死无疑是痛苦的,然而还有比死更痛苦的东西,那就是等死。
15
惯性定律
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够坚持不断去加强它,它终究变成一种习惯。
16
游戏定律
无论你保龄球打得多“菜”,每次都可能有一两次全中,令你满意,高兴得下次再来。
17
指责定律
当用一个手指指责别人的时候,别忘了总有三个手指指向自己。
18
旅游定律
没有比记忆中更好的风景,所以最好不要故地重游。
19
金钱定律
它不是万能,但是没有它万万不能。
20
危难定律
总是问题越复杂,期限就越短。
21
备份定律
学会用左手做一些事情,因为右手不是永远都管用。
22
时间定律
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
23
寻找定律
有时候越是急着找手机,翻遍整个房间也找不见,静下心来发一会儿呆,你就会发现手机一直就在左手里。
24
合作定律
一个人花一个小时可以做好的事情,两个人就要两个小时。
25
混乱定律
如果你在遇上麻烦时,还是那样谨小慎微,那麻烦就会变成混乱。
本文来源:新华社(ID:xinhuashefabu1)、瞭望智库
延伸
阅读九
延伸
阅读九
知乎热门:为什么你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一个读者留言说,几年前她在电子元件工厂做外贸员,经常与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打交道。
他们大多很年轻,有的刚满18岁,每天站在流水线前干着相同的工作,从早8点到晚8点。
被问到“为什么在本该上学的年龄出来打工”,除去一部分人是因为家境贫寒,出于无奈需要贴补家用,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上学太痛苦,不如打工赚钱来得容易。
在知乎的一个问题下,题主的两个朋友,一个因为不愿意背一本20页的手册放弃6000左右的销售工作,改去做月收入2000左右的服务员;
另一个宁愿打游戏脏话游戏术语满天飞,也不愿意去图书馆丰富人生。
他疑惑,“为什么大多数人宁愿吃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
这问题的答案,有无奈,也该有反思。
生活的痛苦使人麻痹
学习的痛苦让人清醒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受到生活的苦是被动的。
无论是否努力,无论是否抵抗,虽然生活的苦也会变化,但必须应对的这种苦痛,久而久之会让人变“习惯”。
被麻痹后,知道这样的煎熬一定会来,那等着应付就好了。
而学习的苦,是在于人要逼着自己开辟新的痛苦领域。
在生活的苦会如约而至的基础上,这看似是在给痛苦加码。
宁可习惯日复一日的痛苦,也不想被痛苦锤醒,是人想待在“舒适区”的惯性。
习惯是欣然的接受,麻木是无奈的顺从。
——李生论金
这是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实验,对象是幼儿园的十名儿童。
十名儿童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放着曲奇饼、糖果、棉花糖。
研究人员说,他们可以有几项选择:
1、马上吃掉零食;
2、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这样就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
3、孩子们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了不到三分钟就选择放弃;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另一些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
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15分钟后,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得到了兑现的奖励。
急着吃糖,就像只愿沉浸在生活中不思进取——延迟满足能力低下的人,更愿意满足于即时收益。
眼前的生活虽然困苦,即便工资只有两三千,也是可见收益;
而学习就像需要等待15分钟才能获得的奖励,需要付出时间成本,收益也是未来收益,虽然可以遇见但是不能立马得到。
“预期决策思维”的缺失,让人只看眼前好处,忽视当下苦痛背后潜藏的巨大价值。
成长经历中,能被觉察到的、或是无意间接触的信息,都在无形中影响人当下如何思考,怎样反思以前的经历,如何对未来产生把控。
有实验人员将跳蚤扔进罐子里,它们跳起的高度是自己身高100倍以上。
但如果用一个玻璃罩罩住跳蚤,它们跳起的高度就只能保持在玻璃罩高度以下。
三天后,即便打开盖子,也没有跳蚤跳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了“习得性的无助”的概念。
他把一只狗关在笼子里,一有铃声响,狗的脚下就有电流通过,并且无法躲避这种痛苦。
多次同样的试验后,铃声响起,即便在开通电流前打开笼门,狗也会选择倒地呻吟,即便可以主动逃避,它也选择等待痛苦来临。
Seligman’s learned helplessness experiments / virtualuniversity.in
大多数人避开了学习的苦,是因为曾经在学习上遇到挫折,于是内心暗示自己在这方面没有天赋。
在后来的人生中再次遇到需要学习的地方,过往的经验让人第一反应是遵从生物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将学习抛弃。
就像被玻璃罩局限的跳蚤、只记得电击痛苦的狗,即使没有了障碍,内心深处仍有一个屏障,让自己无法逾越。
对归因的思维方式偏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个人的潜在可能。
必须吃生活的苦
客观上限制了学习的条件
不得不承认一个更现实问题的存在: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所以很多人选择不吃学习的苦。
素质教育的压力下,课外教育的投入,也成了竞争力的资本。
有能力得到更优质教育资源的家庭,在良好的循环中,生活的苦相对增量只会更少。
同样的时间内,有条件的人可以把资源用在提升自我,而资源相对匮乏的人,时间已经全都用在了应付生活的苦上。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为了探求贫穷的真相,隐姓埋名,体验低薪阶层如何生活。
她去了不同的城市,换了零售、清洁、老人服务等六种工作,最后发现自己陷入困局:
因为没钱,要住在偏远的地方
↓
花费大量时间在上班路上
↓
提升自己时间和找更好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
想要做更多兼职来应对生活的成本
↓
沦为工作机器,心理崩溃,选择放弃……
吃生活的苦,耗尽了时间、钱财、精力,让人没了吃学习的苦的机会。
而这种现状越加深,越会让人从环境找问题,而非自身。
生活的苦,也有质量之分。
有一些苦让人从自身寻找问题,选择利用反省的思维方式;
另外一些,逼着人从环境找理由,陷于可能存在的威胁中,无法站在跳脱的角度进行反省。
高低阶层的不同认知倾向 / Kraus et al.,2012
常把生活的苦归咎于环境的影响,也渐渐让人不能理解,学习的意义不只在于改善生活。
读书带来的工具性价值有限,却直观,而大多吃不下学习的苦的人,看不到它给人更高层面的存在意义带来的提升。
即便艰难
学习仍是改变的最好方式
没有选择吃学习的苦,在很大程度上会让人吃到更多生活上的苦。
有人在知乎提了一个问题:
假设房间里有100个人,他们从18岁时带着100元钱的初始资金玩游戏,每一轮,每个人都拿出一元随机给另一个人,一直玩到65岁,最后100个人的财富分布会怎样的?
横轴标签代表玩家排序(非编号),排序越高的财富越多。初始时所有人的财富值相等,随着游戏的进行,财富值差距越来越大 / 城市数据团
游戏运行17000次后,社会财富的分配比例是:
top10%的富人掌握着大约30%的财富,
top20%的富人掌握着大约50%的财富,
60%的人财富缩水到100元以下。
这结果从侧面验证了“二八定律”: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
那么,努力的人生会更好吗?
假设这些玩家中有10人比别人加倍努力,获得1%的竞争优势,即赢得收益的概率比别人高出1%。
红色柱子为更努力的玩家,绿色柱子为普通玩家 / 城市数据团
游戏的模拟结果是,10位努力玩家中,9位进入了富人的top20。
10年前,安徽考生徐孟南在高考考场交上白卷求“0分”,之后做过组装广告箱、制造井盖、包装卫浴产品、生产说明书的工作。
期间,他结婚生子又离异,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2017年3月25日,他重新走进了高考考场,被一所大专院校录取。
“我只是在一个环境里,一个状态下,活得太久了,没有什么新鲜感了,所以想去上学,想经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过不一样的生活。我不喜欢在一个模块里转悠,让我很痛苦。”
说出这些话的徐孟南,生活并不拮据,有时他月收入能上万,生活质量不算太差。
而生活的平庸和细碎会让人感到厌倦,想产生改变的最有效利器,是学习。
一位93岁的上海爷爷被人拍到和外国人对话,他发音标准,口齿清晰,面对镜头说,“stops learning is old, keeps learning stays young.” (停止学习让人衰老,不断学习才能永葆青春)
多少人,还没轮到变老的年纪,就已经因为未老先衰的心,断了提升自己的路。
学习的意义不止在于达成所谓生活品质的提升,它的价值,在于给人更多本想不到的可能。
学习的过程或许痛苦,但是选择做主动接受学习中的苦,生活中的苦即便还在,意义也会变得不同。
本文来源:网易公开课(ID:open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