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而为返乡者,我很纠结

与归 观人随笔 2021-07-26

昨天,与归君写的《“返乡核酸证明”八十一问》,被不少网友转发,甚至盗取。至少在我的朋友圈,我清晰地看到了大家的困惑和纠结。

绝大多数认识的、不认识的网友,都向与归君表达了友好的问候。有些来不及回应,抱歉。

但是也有一些谩骂、攻击、威胁、举报,扑面而来。不过,他们不重要。

深夜,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回复。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回应,工作方案所指返乡人员,是从外地返回农村地区的人员。主要包括:

一是跨省份返乡人员;

二是来自本省内中高风险区域所在地市的返乡人员(中高风险区域内部人员原则上不流动);

三是本省内的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

很多人跟我说,谢谢你为我们发声,问了我想问但又不敢问的话。大家客气了,我其实就是为了我自己。

与归君对照了一下,我属于第一条,典型的跨省返乡人员。这下至少不用纠结要不要做核酸检测了。

另外,在如何做核酸检测方面,回应也给了一些说明:

阴性证明返乡后不需要隔离,但需要进行14天居家健康监测……并在返乡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做一次核酸检测。


与归君的假期位于7天和14天之间,也就是需要做两次。

我个人的问题,算是大致整明白了。

不过,也有一些朋友问:还是没搞清楚,我跨省返城还要核算检测吗?县城、乡镇算农村吗……

你们问我,我也给不出权威的答案,说了也不算。

我只能试着给点提示,回应里明确,“返乡人员返乡前应告知当地村委会”。你老家有没有村委会?或许这是一个判断。

这个时候,城里人的身份,似乎很中用。

当然,各地或有不同程度、不同细节的政策,也要保持关注。不然遇到麻烦,咱又不能怪人家。

虽然搞清了自己属于返乡人员,我的新的纠结又随之而来。

作为一个自由职业者,早在几天前,我就已经抢到了回家的票。女朋友今年准备第一次去我家。由于她放假比较晚,且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们约好:

我先在年前回家,然后她初三去我家,然后我们一起初六返回,再去她家两天。机票高铁票都已经买好了。

因为两边都是父母孤零零过年,想两边都照顾到。这是我们的人之常情。

现在,局势变成了这样:

我的时间较为自由,可以做完核酸拿着证明回家,但是她的放假时间不太确定,也是跨省人员,不知道政策会咋变,所在的上海会不会又出现疫情新状况。她有可能一个人被留在上海过年。

那么问题来了,我还要不要先回家?

我如果不回家,我就会是人生第一次没有和父母一起过年,而我的父母,也将首次过一个只有两个人的年。

我如果回家,万一她回不去,那我岂不是太残忍了?而且,我一旦回家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来……

一直都以为“你和你妈同时掉水里,你先救哪个”是个笑话,但万万没想到,自己有一天真的遇上了。

生而为人,我很纠结。生而为返乡者,我更纠结。

是的,这何尝不是一种“生而为”呢?

我们生在农村,打拼于大城市,这是时代性的命中注定。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年是中国人最大的情结。有些肉麻的话,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对家人说,但都在年里了。

而在中国的诸多传统节日里,都奉行两个字:团圆。

无人何成家,无家何以年。

在这场浩瀚的疫情和浩大的防控工程中,如果你要问我关注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人。

我关注具体的人,有血有肉的人,我们身边的人,活生生的、有欲望、有思想的人。

我比较反感一些人对我说:为了这啥那啥,你就呆着别动吧。因为我是我,不是一块没有感情、没有自我、没有个人需求的板砖。

我可能最后还是选择了就地过年,但是请允许我的纠结、我的情绪,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一个正常人无法绝对控制的。

我的目标,是从一个低风险地区,到另一个低风险地区,中间路过的地方也都是低风险地区。如果我最后选择了放弃目标,就地过年,我也一点都不想拔高这个选择,将其称作奉献。

因为我坚信,没有哪个正常人能够不加犹豫脱口而出:我响应,我就地过年!

挣扎过后的选择远比当机立断体面。当然,也更真实。

我坦白,我就是从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实际出发。

促使我放弃回家的,可能是我不知道回家会遇到什么麻烦,在家会呆多久,何时能出来。以及,相比在老家的父母,一个人在大城市的她可能更需要我。

而回到现实,正是因为有些人时常理直气壮地指责我们:你为何不奉献?

我们才多的是“能不回家就不回家”的思维,缺的是“能团圆一家就团圆一家”的思维。

相比一场疫情,扭转这种思维,是一场更难,也更加持久的战斗。

加油吧,返乡人。

推荐阅读:
“返乡核酸证明”八十一问
他们为何丧失了共情能力
就地过年是个中国梦

与归随笔

读书写字  文史哲思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