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日报》不提“资本家”几十年了

顾意 观人随笔 2021-07-27

5月4日上午9点33分,微博认证为腾讯公司公关总监的张军,在微博写下了一句话:

当我们忙着做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时,青年们正在睡觉。


这句话很短。一百个人,不说有一百个看法,至少也有十几种吧。

我的第一理解是,这句话应该是调侃。而且,调侃的应该是“忙着做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的“我们”,而不是正在睡觉的“青年们”。

因为这处于五一假期中,“睡觉”应是一个正常态,“忙工作”应是一个非常态。

按我的理解,张军的潜台词大概是:“你们(公司内部做青年节策划的人)瞎忙个啥呀,青年节大家都忙着旅游睡觉呢,策划给谁看?还得让我们盯着舆情看效果?(他是公关负责人)。”

当然,这只是我读这句话的感受,其他网友有其他感受,也很正常。我尊重其他网友的感受,也坚持自己的感受。防杠、勿喷、拒骂。毕竟“读后感”是主观的,我不能跟着大众情绪骗别人,也不能骗自己。

而且,五一期间,致敬年轻人最火的策划是谁?是B站的《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而张军所在的腾讯,就是B站的第二大股东。他们犯不着一边“致敬”青年,一边“恶心”青年吧?

至于张军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除了他自己,鬼知道。

我所惊讶的是,只是基于这句话,一些网友简直要“食汝肉,寝汝皮”。


吃了张军们,打工人就饱了吗?以后就不用加班、不用劳动了吗?

我们曾经试过一个没有资本家、私企,甚至没有个体经营者的社会。但是后来,我们又不得不改革开放,直到今天,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客观而言,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普遍登上了一个过去不敢想象的台阶。

有位朋友说,现在一些年轻人的不满情绪是有客观原因的。比如日常需要加班的工作,比如一直攒不够的首付,比如天价彩礼、恐婚症、不敢生孩子……等等。

这些社会问题,背后有一个共同点:缺钱。

只是这种缺钱不是相对过去的,而是横向比较的。

那么,这些社会问题是资本家造成的吗?或者说,消灭了资本家,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吗?无论是从因果逻辑上来讲还是从历史经验来看,我们都得不出肯定的答案。

有些人一看房价高,就下意识地去骂地产商。但是当你去买房你会发现,房价的前面还有一个“楼面价”,也就是开发商拿地的价格。

一个每平米卖三万的楼盘,楼面价一般就已经两万左右了。这也就是说,具体到每一平米上,开放商要用这一万块买材料、请工人,甚至还有装修。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开发商也都是赚钱的,但却并不是拿的大头。

所以,让开发商承担“他妈的,这房子你都买3万”的所有怒火,是可笑的。

下棋不能只想眼前一步,看问题也不能只看一层因果。

以此类推,当我们在反对996的时候,只骂骂那些大厂;再具体一点,把那些创始人、董事长和高管们都干趴下,就可以改变现状、解决问题吗?

不是这样的,把他们都干趴下,只会更糟糕。我们要的是“不过度加班”,而不是“无班可加”,更不是“无班可上”。

常读我公号的读者都知道,我一向是反对996的,此前本号也写过不少关于996的文章。

只是,有些人的反对方向和方式,明显都跑偏了。这次,在责骂张军的这些留言中,有一个突兀的词就异常活跃——“资本家”。


近年来,“资本家”一词在社交媒体中被越来越多的提及。

这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


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情绪,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毕竟,在官方语态里,“资本家”已经很多年没有出现了。

检索《人民日报》可以发现,关于“资本家”的最近一条报道,已经是1999年了。而且说的是“知识资本家”,谈的是知识经济,是一个比喻意义的概念称呼。


再往前是1984年,“太空也成了资本家角逐场所,美国鼓励私人向太空投资”。这里也是平平淡淡提一嘴,“资本家”换成“资本”,也完全通顺。

然后就是1980年,《西藏全部纠正1975年错划的资本家》。这个更具时代革新的意义,一切在正常化。这次“资本家”出现,是因为“错划”,体现的是拨乱反正,是为那些被扣上资本家帽子的人平反。

再往下拉,就进入改革开放前了。单是1976年这一年,“资本家”就频繁登上《人民日报》。那完全是另外一个时代,另外一种社会意识,风水岭非常明显。

今夕何夕。

无独有偶,前不久,艺人张国立因为发了“夜班照”,陈坤因为说了自己“两班倒”,也被大骂一场。前天,我就写过《开始查张国立陈坤了?》一文。这背后的情绪,有着共同的底色。

再早些,马云也曾被戴着“资本家”的头套,大骂一场。

当“资本家”的帽子一顶又一顶,该小心的,不仅仅是有钱人了。

继续阅读:
开始查张国立陈坤了?
当“圣母”成为贬义词
这位学姐才是清华之耻吧
诅咒印度为什么是愚蠢的
批斗马云有内味了

观人随笔

读书写字  文史哲思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