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的论文与方方的别墅
争议和辩论终于堕入了那条通往幽暗地狱的轨道。
现在,飞驰在轨道上的,已经不再是防疫策略的列车,被放到轨道上接受“观光”的,是张文宏的论文。
世事的变幻就是这么神奇,一天不留神关注进展,你就会恍如隔世。而类似的魔幻手法,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复制了。
现在的问题,既不是在一次学术打假中发现了张文宏的作品存在问题,也不是有人在日常行为中无意发现了张文宏的作品有问题,而是首先盯着一个人,去查他的所有问题,甚至不惜回溯到二十多年前。
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个啥玩意的时代,一个连大学生都是稀罕物更别提博士生的时代,一个论文写作及文献综述的格式和规则远没有今天规范的时代。
而有点常识的都知道,文献综述和论文实质研究内容是泾渭分明的两部分。
我的师友魏英杰老师,认真看了这两份二十多年前的文献,在朋友圈发了一段解释性文字,表示这跟张文宏的原创成果部分完全无关!
我觉得,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被这帮人牵着鼻子走了。盯着一个人往死里挑刺,这些人永远掌握主动权,他们只负责搜罗和附会,而你永远不得不去解释和论证。
不过,转念一想,这些人甚至都不得不翻到了1998年,我突然噗嗤一下笑出声来。这或许恰恰证明了,他们很难在张文宏身上发现什么致命问题,也恰恰证明了,张文宏是一个相对经得起反复搜查和检验的人物。
为了找到一个打倒张文宏的把柄,不惜埋首故纸堆,不惜去一页一页阅读张文宏年轻时的作品,这种姿态本身就是极其可笑的,令人摇头叹息的。
这不是对事不对人,而是典型的对人不对事。
他们的信心其实就在于,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当我们在讨论A事件的时候,他们找不到驳倒对方的论据或依据,就去在B领域里寻找对方的弱点,B没有还有C,C没有还有D……
26个字母不够用也没关系,还可以去扒坟,你28岁写论文的时候有没有偷懒?你18岁交作业的时候有没有抄过同桌?你8岁的时候有没偷看邻家大婶洗澡?总有那么一个事儿,没跑。
张文宏现在的遭遇,让我想起了方方。确切地说,张文宏的论文,让我想起了方方的别墅。这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整人策略。
具体情节,大家有目共睹,不再赘述。我只说一个结论:官方调查结果显示,对方方的别墅问题的指控,不属实、不涉及处理整改情况、无问责情形。
而这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来一回的新闻,也是因为有人举报。为了回应这个所谓的举报,去年10月5日,《长江日报》还在第六版统一刊登调查结果。
有些瓜,吃着吃着就拉肚了,因为坏透了。
这件事情,还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来的一个故事:
具体哪个朝代我忘了,说是国家正打仗,不允许百姓家中私藏粮食。官兵挨家挨户搜查,查到一个寡妇家里,什么都没有搜到,但是找到了一点莲蓬子。
官兵们如获至宝,拿着这些莲蓬子说寡妇是坏人,是反贼,居然私藏粮食,罪大恶极。寡妇说,这是莲蓬,不是粮食;这些官兵斥责:莲蓬也能吃,这不是粮食是什么?还敢狡辩,打不死你……
说你有你就有,没有也有;说你坏你就坏,他们无法证明自己是个好人,还没本事证明你是坏人吗?
所以,这次哪怕张文宏的论文真有什么问题,也是无限令人唏嘘的:这种杀人方式太可怕。(杀,是一种比喻)
再退一步说,一个人该不该杀是一回事,但是以哪种方式杀掉他是另一回事。这两个事都很重要,而很多时候杀人方式远比杀人重要,它更能凸显人性的善恶,也更能摧残所谓的正义。
世道的无奈就在于,如果你是一个写过字的人、说过话的人,哪怕只是论文和聊天,也几乎是百分百可以找到问题的。
譬如,你说“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他说,阴阳怪气,辱清了。
你说“一把心肠论浊清”;他说,大胆,敢把“浊”字放在“清”前面,赤裸裸地辱清还想狡辩?
你说,“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对不起,辱清崇明了……
啊,那疯狂的时代。
继续阅读:
观人随笔
读书写字 文史哲思
商务合作:13161688176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