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小妖怪的夏天》美术总监专访来啦!你好奇的幕后故事在这里!
wuhu专访
近期,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和B站联合出品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收官,B站播放量达2.2亿。该片自今年年初播放以来,以超高口碑持续引发关注和热议,豆瓣评分9分,成为2023年的开年爆款。
一经播出,《中国奇谭》就凭借其丰富精美的画风和新颖独特的故事得到了观众的青睐,广大网友都非常喜爱这部作品。
不久前,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研讨会在京举办。
动画片《中国奇谭》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奇谭》由八个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以“中华文化、中国美学、中式哲学”为基础,呼唤“真、善、美”的精神内核,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民族文化与哲学。
《小妖怪的夏天》是《中国奇谭》系列的第一集,一经播出就收获了网友的一致好评,也给热爱国产动画的观众们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惊喜。
其实,作为中国动画领路人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围绕西游记这个IP做了大量的尝试,从《猪八戒吃西瓜》到《人参果》《金猴降妖》《大闹天宫》,再到今天的《中国奇潭》之《小妖怪的夏天》,各代上影人对讲好西游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
《大闹天宫》和《猪八戒吃西瓜》海报
短片一开始,就以独特的视角切入点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於水导演一反常态,没有选择将师徒四人作为整个故事的主角的传统视角,而是用一种“大历史小人物”的手法,将观众带入一只小猪妖的视角来重新思考西游故事,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情境,这也是这部短片的一大亮点。
导演曾说,“虽然他们在《西游记》原著里边没怎么被提到,但是我觉得这些小怪一定有值得一写的地方。”
此外,这部作品借助这样一个平凡普通却善良励志的小妖怪的视角,刻画了一个现实生活里同样平凡和不起眼的我们所思所想的寓言故事。许多人深刻感受到“句句不提我,句句都是我”的同类感,狠狠地共情了一把。
干不完的活,出不去的浪浪山,在职场中战战兢兢的小透明,不正是现代打工人生存现状的真实写照吗?
小猪妖妈妈给小猪妖装水的片段更是引起了许多游子的情感共鸣:“想妈妈了”、“我妈妈也是这样的”……
结尾处的精彩反转,更升华了影片的价值,许多网友都表示被大圣感动了。大圣还是那个大圣,那个有着火眼金睛,足智多谋,勇敢无畏的大圣。即使当初看《大闹天空》的那批孩子早已经成家立业,但是美影厂塑造的齐天大圣永远都会是他们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这部短片充满了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洞察,带着制作团队满满的诚意,刻画出真实现实世界的同时也赞扬了人性的善良和温存,直戳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看完后,大家都对小猪妖的故事感到回味无穷,甚至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众多二创作品来表达对《小妖怪的夏天》的喜爱。
微博网友的部分二创作品
b站知名up主对《小妖怪的夏天》进行解读
对于这些精彩的二创作品和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小妖怪的夏天》的导演於水老师和美术总监莫矜老师都表示非常感谢大家的喜欢和支持。
说到这里,相信许多小伙伴一定会对这样一部具有国画美学特征的水墨动画的幕后故事感到好奇,这是怎么想出来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还有哪些“彩蛋”没被发现?别急!听专业人士为你解答!
在这里,wuhu有幸请来了《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的美术总监莫矜老师做客,让我们来听莫矜老师说影片不得不提的精彩幕后~
相信我,看完后你一定会肃然起敬,更加惊叹于动画人的奇思妙想、更佩服这份坚持不懈的勇气!
莫矜老师
自由插画师、动画美术设计师
201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新媒体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
出版多部图画书、绘本
进入动画行业,在多个动画电影项目中担任美术指导工作
擅长方向:
动画项目前期美术风格探索,世界观设定,角色风格与场景前期概念开发,场景气氛图绘制。
曾参与项目与职务:
艺术短片《月晦》- 主美
动画电影《大头儿子小头爸爸1》- 美术设计
动画电影《大头儿子小头爸爸3》- 美术设计
动画电影《魅拔3》片头特殊美术风格设计
动画电影《吃货宇宙》- 美术总监
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 美术总监
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小胡同》- 美术设计
.
2
2
0
2
wuhu专访
第388期
采编 | Ava
01
关于美术风格
wuhu: 很多小伙伴在初看《小妖怪的夏天》时都会被美术风格所吸引,可以看到在一些美术风格上有致敬到上海美影厂的作品风格,想请问一下莫老师《小妖怪的夏天》这部作品的美术风格是经历了怎么样的一个绘画过程才达到您最终满意的效果呢?(可以具体展开介绍一下风格迭代的过程)
莫矜老师:感谢大家的喜欢呀~ 美术风格上的熟悉感其实不是目的,是对相似目标追求下的必然结果。最开始看到於水导演的故事和角色形象的时候,我们就都觉得这部动画很适合国画风格。但是提到国画风格,上美影厂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在这方面已经成为经典。而我们想做的是追随前辈的理念,从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但是也想与前人不同,在国画的绘画语言中融合其他技法,探索出一个专属于这部短片的视觉风格。单纯的“好看”其实是简单的,追求有特征的美才是有我们的目标。
用来探索的第一张画是熊教头带领小妖们埋伏的山坡上俯瞰的全景。在探索的初期,我搜集了大量国画大师的作品,把中国山水画里面的一些特征提取归纳出来再现到我们的画中,以求绘画技法和笔墨意趣上的相似。
正式开始前,我用几张小色稿尝试配色的可能性。石青石绿这些来自矿物的颜色是国画山水的一个标志特征——它们其实很少出现在自然景观中,但是却常常出现在国画的山头和树干上。从墨色最深处透出的钛青蓝是我从张大千大师的“泼彩山水”中得到的灵感。
明暗:国画中的山往往是山头色重而山脚色淡。这是因为国画描绘的并非光影体积,而是草木和云雾的意境:在陡峭的岩壁上。平缓的山顶往往草木密集,表现出深重的绿意;而下面的岩壁则裸露出岩石和土色,表现为淡淡的赭石色;最下端的山谷隐于云雾之中,表现出国画最有韵味的留白。这个上暗下亮的色彩关系和西方绘画基于体积和光影的处理结果是相反的。
墨线:在探索过程中我一度想抛弃掉线条,完全使用颜色晕染描绘景物——相当于国画中的“没骨”画法。这样似乎可以探索出更独特的风格。但是在后续的尝试中还是决定把线条找回来。毕竟勾线的人物需要一些环境中的墨线与之呼应。同时线条很适合表现更具象的内容,比如让上图这幅画山脚下的留白更像是道路而非河流。“浓淡干湿焦”的墨色变化也可以帮助我拉开前后关系,在后续的特写镜头中,我们可以用它取代实拍经验中的“景深虚化”来表达空间层次。
纸上实验:用电脑绘画时我自己搜集并制作了一系列笔刷来模拟干、湿的线条和墨色的晕染与皴擦。但是虚拟的模拟却依然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我决定回到原点,用毛笔在纸张上尝试。用笔尖和笔根颜色浓度不同的毛笔横在生宣上扫出大块的色彩,在半干半湿色块边缘用蘸了焦墨的笔尖勾勒,观察墨线在不同区域的晕染变化;在湿润堆积的颜料上撒上盐粒制造特殊纹理……
我把这些绘画的过程分享给美术组的小伙伴们,让大家理解国画纹理的成因和规律。这些纸上实验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在数码绘画中表现国画的特征。纸上的内容也被我扫描成素材,直接在电脑绘画中使用。比如下图中间的山峰边缘就可以看到一些上图的影子。
学习经典:《芥子园画谱》成为我们整个美术组的案头读物。这本出版于300多年前的画谱是当时“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其中归纳的山石造型、皴擦之法、树木分组交错的规则和描绘兰草的运笔技巧都是非常宝贵的直接经验。每当美术组的小伙伴们在描绘具体元素造型时遇到问题的时候,我总会让她们先从画谱中寻找答案。
光和影的突破:在完成“让背景看上去像是一张国画”的第一个目标之后,我们开始追求差异和突破。如果仅仅像是国画就太没意思了。作为美术总监,我有职责为这部短片赋予更新鲜的视觉体验;而短篇动画的体量也允许我抛开制作成本方面的考虑,做出更多的尝试。
为了更好地表现片中不同段落中的不同情绪和气氛,我决定为国画融入光影。光影是我日常创作中擅长的表现手法,但是如我前文中提到的,有时候传统国画的明暗逻辑和光影系统是矛盾的,如何把它合理的融入又不损失原有的韵味是个有趣又让人挠头的事情。
我添加光影的目的并不是塑造立体而是表达情绪,因此不能单纯根据受光面去叠加,而是要让光影以国画中相似的表现形式存在,表达出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共情的气氛。针对这个目的,竹林中的光斑是我第一个成功的尝试。
竹叶的阴影是大块晕染的淡墨,留出的空白就是竹影的光斑。从细节看,这是水墨中常见的质感,但是它描绘的却不是传统国画系统所包含的。这是我在日常中体会到的惬意的光影气氛在国画语言下的表现。
据此收获,我在全片中多处段落使用了类似表达。山下的小村庄中树木在瓦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让小野猪眼中的人类世界显得平和安宁。
野猪洞的上方有一束丁达尔光,为这个狭小的山洞带来温暖。阳光会把植物的叶片照透。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片中会有几只小鸟从这个洞口飞过。导演说那是小野猪飞出浪浪山的心思。
02
关于作品调性
wuhu:《小妖怪的夏天》这部短片的美术调性与其他动画短片相比很有自己的特点,气氛的变化效果流畅舒适,这里边您是如何带领团队进行全片气氛把握,确定最终的作品调性的?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工作流程?这方面的工具使用为团队制作带来了怎样的效率提升?
莫矜老师:刚才提到了光影元素,也正因为有了光的引入,我在全片的气氛调性上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因为传统国画在气氛上是相对单一的,打个比方说,我们很少看到专门描绘夕阳或者夜晚景色的传统水墨风景。而在引入光影之后,我就可以把光源和环境色的变化的逻辑也加入进来,让全片的各个段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影调气氛。
这个涉及到动画电影中常用到的一个环节,叫做colorscript(色彩剧本)。它是指动画电影中的一种预演技术,通过它可以将整部电影的色彩和情感表现出来,同时也能够帮助导演和制作团队更好地理解电影的情节和角色,从而更好地构建出整个故事的色彩主题和情感氛围。
具体说来,在绘画风格探索之前,我分析了整个短片的故事版,了解每个场景的情感和氛围,按照一场戏、一个气氛一张图的原则从中挑选出了关键的画面。我在这些画面中,首先用尽量简洁的色块表现出场景和角色,然后给它们添加光影、大气和特效信息,并对它们分别调色,最终让单个画面呈现出一个影片成片段落“缩略图”的状态。在之后和导演的讨论中,我们会继续调整每一格的颜色,对比前后场次关系,确保整部影片的情感表达顺畅。
有了这个色彩大纲,整个团队就会对全片中每一段戏的氛围有个非常明确的共识。导演在成片之前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我则可以从全局入手,避免在某一场戏上面用力过猛而有失全局。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一个例子里可以看到,熊教头带领小妖们埋伏的山坡上俯瞰的全景的那张图在一开始采用的是更冷的蓝绿色调。但是梳理过colorscript后发现,在它之后的一场小野猪遭遇狼大人追杀的戏更适合这种色调来强化阴森的危机感,于是前面这一场就调整到了更暖的绿色来做出情绪过渡和区分。
二维动画的背景是大量的,需要美术组不同的成员们一张一张分别绘制。在每一个小伙伴分到任务动笔之前,我都会提供一张本场次重点场景的标准图。除此之外还会详细讲解本场次和相邻场次的colorscript。这样能更好的保证成片中背景质量和风格的统一。
03
关于场景风格
wuhu: 经历了场景绘制的关键性调整阶段,您认为在整部《小妖怪的夏天》中最难绘制的美术场景是哪些?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场景风格探索过程?您对最后的效果满意吗?
莫矜老师:最难的是每一场背景的第一张尝试。因为往往一个风格的产生需要一个逐渐稳定的过程,但是第一张又需要为后面的美术定调,总结出一套方法。所以第一张“样板”往往会反反复复尝试很多版本。一边摸索一边画。到了后面总结出了一套方法,就逐渐越来越顺了。
每一个场景都有各自的难点。这些难点同时也是有趣的地方。每一个新的主题的场景就是一个新的课题。从山水到竹林,从诡异恐怖的树木到贫穷安闲的房屋村落。这些绘画的主题其实跨越了几个国画中差别很大的画种,更有很多是传统国画中找不到对应需要我们凭空创造的。如何保证每个场次都有新奇的造型元素,但是又要和其他场景的基调和谐统一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拿全片中出现的几次树木举例。
开篇也是结尾处的这棵给小野猪遮阴的大树,在全片中停留时间最长。为了一开篇可以给观众留下丰富耐看的视觉体验,前景的树叶是一笔一笔画出的,也表现了一团树叶在阳光下的体积感。树干的画法上,细密的线条集中在树干边缘,下边缘墨线更多暗示着顶光带来的立体感。这些手法都在强调着夏日阳光的存在,在这样的烈阳天,小野猪躲在树荫下乘凉,才能扣住“小妖怪的夏天”的标题,表现出专属于夏天的惬意。
到了小妖二人组打劫樵夫的这段戏,树林要表现出阴森恐怖的一面。树木造型的虬结狰狞使用剪影表现会更强烈。而当墨线占据主导的时候,观众就很难意识到立体感的存在。这时候就要用大气雾拉开前后层次。树木的颜色往远方越来越浅,正好也与传统国画常用的通过墨色深浅变化区分前后景的方式相合。
片子里的这棵树很重要,因为它代表了那个“很厉害的陷阱”,所以一定要一看去就与众不同。为此我尝试了好几个版本,最后选定了这个半枯的造型。白色扭曲的树干和枯枝让它看上去“挺强的”。仔细看这棵树,因为它的树干是白色的,树干的边缘其实并没有勾勒完全,淡墨用做皴擦表现它扭转的态势,一些小小的墨点是国画中的“苔点”,正好补全它的轮廓。
小野猪和狼大人遭遇的树林。白色树干的树林中虽然有阳光,但是这里的绿色却比其他树木更冷。丛林深处光线层层变暗,幽深的推向远方,营造出奇特又暗藏危险的感觉。
其实因为制作周期和个人水平所限,我认为在背景风格的差异度上我做的还不够。一个全新绘画风格的探索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并不是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内就可以做到成熟的。这部片子故事、表演和音乐等各方面都非常出色。美术方面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总算没有拖后腿。但是如果之后再有类似领域探索的机会,我相信我可以做得更好。
04
关于艺术经历
wuhu:了解到您在进入动画行业之前曾出版过多部画集和绘本,进入动画行业之后参与制作了许多优秀项目,比如电影《大头儿子小头爸爸1》、《魁拔3》等。这次《小妖怪的夏天》的美术风格与您之前的风格差异性挺大的。作为美术总监对于把控多元美术风格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您的美术风格成长过程吗?美术风格是如何能做好兼容的呢?有什么特别的提升美术能力的学习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莫矜老师:其实从插画到动画,再到每个动画项目之间,我的美术风格的差异都还挺大的。因为差异化是我有意追求的。我在做动画之前学习的是插画专业。其实在进入动画行业之后,我也在继续自己的插画创作。插画对我来说是在工作之余的个人表达,我用它来记录自己的生活。
我用插画记录我从恋爱到结婚的经历、我们的旅行、两个孩子的出生和成长……因为是单纯的个人表达,所以风格是自由轻松的。我会使用我印象中的色彩而不是真实的颜色。会简化造型,只记录我在意的细节。光影的选择只为了表现当时的情绪。我不想让它承载太多技法上的东西。简洁、轻松、有温度就最好了。
这些插画的核心是人物,人物造型原本是我的弱项。为了弥补,我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随身带上本子,在日常的生活空隙里随手记录。连续七年多的练习让我积累了满满两抽屉的速写本,也让我的人物造型终于不再仅仅是僵硬呆板的pose,可以表达出更多更自然的生活瞬间。
随着插画作品数量的积累,我逐渐发现自己开始出现一些趋同的倾向。在描绘新的画面的时候,偶尔会有构图、气氛、色调和之前某张作品很像的情况。这让我非常警惕。为此我去搜索了几位相思领域的高产插画师,下载了他们全部公开的作品(大约几千张),然后通过看大量作品分析学习。他们有哪些新奇的构图?如果同样的题材我来画会怎么选择视角?他们在气氛上做了哪些我没有做过的尝试?这是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管它叫“分析学习法”:从自己的创作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学习对象>分析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实践尝试>在创作中找到新的美术风格。
这是一个吸收和融合过程,我们学习的往往是其他艺术家的某一方面,比如构图,比如人物动态,比如颜色机理。因此不同于临摹学习,最终的结果不会和被学习的对象很像,可以保持自己作品风格的独立性。这是我自己一直在用的学习方法。
类似的方法也适用在动画电影的美术工作上。一般来说,动画电影的美术设计是“命题作文”——我需要根据一个故事的内核决定美术风格,这个风格需要贴合主题又要有足够的辨识度。我参与过的不同类型的动画电影,有关于美食的、现代都市的、古典精怪的,也有复古民国的。这些题材上的差异是我在加入项目时有意选择的。因此每一部动画都推动着我走向不同的领域,作出新领域的探索。
在探索每一个新题材的时候,我也会使用“分析学习法”,阅读相关领域的背景书籍、收集大量的直接参考和间接参考,然后分析学习它们。重组、夸大、融合,然后在大量的手稿尝试中寻找有趣的灵感、尝试落地实现。每一个新题材动画项目的经验都是对我自己知识和绘画题材的拓宽。在这样一次一次的探索和学习中,就形成并自然兼容了多种美术风格。
相比动画电影需要考虑工业流程和周期成本的限制,动画短片在美术风格上会更自由一些。比如《魁拔3》片头中美术风格,是基于我当时空闲时使用油画棒创作的涂鸦产生的。
魅拔片头出现的小狮子
那段时间我买了一大堆九块九一盒的廉价油画棒。这种廉价的油画棒比一般的油画棒要硬很多,因此色彩更难调和,覆盖力也弱。同一个位置画到第二遍的时候就会刮掉下面一层,留下强烈的笔触。这是材料的限制,但也是它的特色。我借此使用有限的颜色构成画面,用笔触的痕迹感创造机理。便宜的画材也舍得挥霍,可以变着花样地尝试了这种油画棒的各种可能性。比如用刀在堆起来的颜料上刻出白线(脆一些的素描纸更适合),或者用火把油画棒融化,滴落下来形成厚厚的颗粒。
它们本来是我业余的放松之作。直到2014年我受邀参加魁拔3的片头设计——那是一段风格不同于正片的小动画。这种油画棒的风格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的用武之地。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新的美术风格有时候也是有感而发的,由内而外的。不怀特定目的。跟随着兴趣和灵感的指引,慢慢积累也是修炼个人风格的好方式。
05
关于创作计划
wuhu:在今后的创作题材上,莫老师还有什么特别想尝试的美术风格吗?或者是想要去绘画的故事类型?我们都很期待。
莫矜老师: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目标,我想尝试各种各样的风格,最好每一部动画都不一样。即使遇到相似的题材,我也会努力把它做到与以往不同的。
因为近8年多无缝衔接了四部动画电影的美术工作,加上两个孩子也渐渐到了让人费心的年纪,我个人创作的时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少。我的心愿是下一份工作可以让我轻松一些,让我有时间重拾搁置了两年的个人插画创作。
希望这次访谈能给大家带来收获~后续几年里可能还会有几部我参与的新动画电影上映,我也会努力推出个人插画作品,感谢大家的支持呀:)
那么,这次专访到这里就要结束啦~
再次感谢莫矜老师的精彩分享
期待莫矜老师未来新的动画电影上映
永远期待做更好的自己!
——the end——
—END—
全球首例法院裁定:AI绘画不算创作者!作品不受版权保护!
想了解更多后续的介绍要锁定wuhu哦,微博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wuhu动画人空间,对了!如果你想看更多动画作品,去b站搜索wuhu动画人空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