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敦荣|大学排名与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原文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第1期第54-64页。本文为部分节选。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作者简介: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一、如何看待大学排名?

中国文化中有所谓的面子情结,即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脸面,也就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中国大学重视排名,“985工程”大学,尤其是排名比较靠前的大学更重视全球排名,其他大学则更重视国内排名。由于在全球排名中的位次总体上比较靠后,所以,中国大学对待全球排名的态度是比较冷静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关注排名,掌握世界一流大学变化的动态;第二,不追求现时位次的提升,注重办学实力的增强;第三,加强国际交流,重视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

排名是关于大学的外部认知。任何排名都只是对有限办学要素的评价,但由于其传播的无限性,对国家、地区乃至国际认知都有重要影响。对待大学排名及其影响,既不能熟视无睹,完全不关注,又不能唯排名是从,排名重视什么办学就重视什么,走排名导向的发展道路。正如中国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前校长万钢所说:“排名有各种指标体系,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大学办学水平的一面镜子。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我都关注,但我更关注一个大学对社会的贡献。遗憾的是,任何一种类型的大学排名都未涵盖‘大学的社会责任’这一指标。”

世界一流大学不是排出来的,是办出来的。大学只有尊重办学规律,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才能逐步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中国大学恢复办学秩序、走上办学正轨还只有30多年的时间,但即便如此,中国大学已经完成了办学条件的改造、教育体系的完善、学术人力资源的提升。可以预料,以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大学在全球排名中的表现将继续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而且排名对中国大学的影响也将不断加强。

二、中国大学如何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上取得突破?

显然,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还有较大的距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面临的困难很多,有的是大学自身能够通过努力克服的,有的则是需要整个社会环境发生改变才能逐步消除的,有的还需要政府做出重大改革才能改变。从大学的角度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优先处理好三大关系。

第一,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世界一流大学不能指望在短期内建成。全球大学排名主要测量的是少数几个要素,包括一些办学结果硬件指标和社会声誉等软性指标,但这些并不能通过短期大规模投资和广告来实现,而需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的长期办学逐步提升水平才能达到。不少中国大学都制定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比如,某大学在总体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但客观地看,任何大学何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难以精确预测的,一些中国大学将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确定在2020年,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根据排名指标办学是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靠短期行为。中国大学应当处理好长期目标与短期努力之间的关系,不以短期努力为目标,制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长期战略。原因如下:一是大学所能获得的办学资源不足。世界一流大学是高资源消耗大学,任何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超越一般大学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办学资源。中国大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支持,其他渠道的资源十分有限。二是大学所能拥有的办学自主权有限。只有政府在分权管理上进一步做出重大改革之后,大学才可能拥有比较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才能自主决定重大发展战略。三是大学的学术职业还不成熟。这些困难都不是短期内能够完全解决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大学需要有长期的奋斗计划。

第二,行政化与学术自由的关系。学术发展需要自由的环境,学术自由是大学学术繁荣的前提条件,是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基因”。历史地看,中国大学所拥有的学术自由越来越大,但另一方面,中国大学的行政化倾向并没有得到改善,不但政府将大学确定为副部级大学、正厅级大学等,而且大学内部均根据行政等级赋予相应的职权,包括学术事务的处置权。中国大学受行政化的影响严重,不仅大学的学术方向与战略是由行政力量所决定的,而且学术成果的价值也是由行政认定的。大学的学术自由受到了行政的深度干预,如果不能解决大学行政化的问题,中国大学难以有大的作为。

中国大学行政化的根源不在大学,而在整个社会的行政结构化。中国的政治、行政、企业、学术以及各种社团组织均被行政结构化了,行政化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因此,解决大学行政化的关键并不在大学本身。化解行政化与学术自由之间的矛盾是整个社会行政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当然,大学自身也并非只有等待社会改革一个路径,也可以通过内部改革,弱化行政化的影响,为学术的自由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第三,某国化或某大学化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不能回避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在中国大学国际化的过程中,有一种倾向是值得关注的。在全球排名中,美国和英国居于一流大学前列,美国或英国的一流大学几乎成为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加上全球排名又表现出英语作为学术语言的巨大优势,所以,国际化实际上变成了美国化或英国化。比如,某大学计划建设一所用英文教授中国学的留学生学院,表示这是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

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固定的办学模式,任何两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都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独特性。这正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贵之处。每一所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原创的,现有的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哪一所是照搬他国模式建成的,也没有哪一所是按照某一流大学的模式建成的。所以,国际化和中国特色都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所必需的,某国化或某大学化的倾向则是应当避免的。此外,中国大学还面临资源短缺、人才不足、非学术因素的干预过大、办学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只有在克服上述各方面问题上取得突破,中国大学才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

三、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俱乐部的主要成员吗?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据统计,中国高等学校总数为2788所,其中普通高校为2491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460万人,其中研究生为179.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因此,中国政府和大学的重点发展战略已经从规模扩张转变到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可能性看,很多国家所面的人口和经济困难在中国没有出现,中国不仅有13亿多人的庞大人口为高等教育提供各种年龄段的生源,而且年新出生人口在1600万以上,未来的适龄人口数量也有充分的保障;中国经济仍然处于成长期,发展空间还很大,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和能够给予大学的支持同样都是巨大的;中国社会越发展,对大学功能的要求越高。可以说,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值得期待的。

世界一流大学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学。尽管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内涵模糊、外延不确定的概念,其定义和标准存在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人们对存在世界一流大学少有分歧。与中国一样,众多国家都在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群体总数可以有所增加,但不可能增加很多,这就是说,在世界一流大学群体中,有新成员的进入,必有老成员的退出。这样的竞争固然有些残酷,但却又是不能不面对的,只有比人家做的更好,而且还要可持续发展,才有机会超越其他大学。

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俱乐部的新成员吗?有人认为,中国已经是的了,因为在QSTimes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经进入了前50位;在其他的世界大学排名中,部分中国大学也有较好的表现。但事情的另一面是,中国仍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行进,没有一所大学宣称已经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说明中国大学是谨慎的。中国大学非常希望成世界一流大学,但这不是在当前,而是寄希望在未来!

(配图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