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

秦炜炜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8-28


特约主持人:秦炜炜


主持人话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创新发展,其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联姻和融合也在不断拓展深化。2015 7 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意味着“互联网+”已上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互联网+”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目的之一就是“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因此,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更好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而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则成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专题三篇文章作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研究——基于高校与中小学深度合作的视角”(项目编号:CHA1201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正是对这一课题的有力回应。《中国创新人才的自主供给及其提升对策》一文从创新人才的“供给侧”出发,剖析了创新人才自主供给对于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并基于海外引进人才与本土自有人才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促进本土创新人才培养、增强创新人才自主供给的若干对策。《信息技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动因、环境与路径》一文则对信息技术如何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分析其具体实现路径。《开放教育资源视域下的创新人才培养》一文进一步就“互联网+”时代开放教育资源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国创新人才的自主供给及其提升对策

秦炜炜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俨然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潮流,而创新人才则成为世界主要国家谋求发展、力促繁荣的首要战略资源。引进海外人才固然可以在短期内改善我国创新人才的供给状况,但要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人才急剧增长的需求,根本在于增强创新人才的自主供给。而强化海外引进人才的使用效益和育人功能,加强对本土人才的支持培养,促进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公平竞争、待遇公正和合理流动,通过中小学与大学、企业等组织机构开展跨机构深度合作促进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则是扩大创新人才有效供给、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途径。



信息技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动因、环境与路径

杨满福  王良辉

摘 要: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是育人,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事关我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也是破解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为学习者创设一种可以主动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将其培育成创新人才。信息技术则可以通过面向所有学习者的开放课程、更加互动的课堂、突出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多元化的国际参与和强调众创的开放式创新文化等具体路径创设更加开放、多元、共享、人本的育人环境,进而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开放教育资源视域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贾义敏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以免费、开放和共享为特征的开放教育资源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不仅丰富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学科课程整合与学习者创造力的提升,还加快了知识的传播与创新,加深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崭新的路径。同时,开放教育资源也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课程设置的特色与个性化、学习与教学模式的转变、学习评价与教学管理理念和机制的转变、教师职业身份的转变和学习者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等都是学校教育应对挑战、深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必由之路。



本专题来自《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27-44页。如需全文,请留言索取或从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下载。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