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关注】垂直空间的道德隐喻——高上会使人更高尚吗?
作者简介:唐芳贵(1973-),男,湖南邵阳人,博士,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道德心理学研究。
近年来,具身认知对道德心理学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外界情境和身体性经验的改变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影响的研究迅速展开,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彭凯平和喻丰甚至将物理变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生变化这一探讨方向命名为“道德的心理物理学”。
Lakoff& Johnson认为,隐喻是人类通过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或概念来理解和认识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的认知方式,道德可以在隐喻维度上表征,隐喻维度也可以直接影响道德认知和行为。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和抽象概念表征系统的形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受到直立身体结构和地球引力等因素的限制,人们对空间垂直概念的理解和体验尤为深刻。在许多语言中都存在大量地运用垂直维度空间词汇(上下或高低)表达社会等级和道德情感的现象。有关道德概念的空间隐喻也获得了一些实验证据。
高度的提举不仅仅是一种提升美德感的隐喻,也可能会影响人们的道德判断和行为意向,从而导致更多的诸如移情、助人和利他等亲社会行为。事实上,大量的社会生活经验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支持,许多文化都存在以高度类比美德的隐喻,并且在推崇伦理和道德的中国文化中尤甚。如,“神仙和天堂在上,鬼怪和地狱在下”,“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十八层地狱”,“高山仰止、崇高品质”,“世风日下、卑鄙下流”等等。即人们一般认为高、上与道德及神圣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一些实验研究也予以了佐证,如,当评价对象置于计算机屏幕的上方时,被试会认为照片中的人更信仰上帝,高度体验会使被试的行为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高上会人更高尚吗?
图片来源:www.lookmw.cn
为验证“高上会人更高尚”的研究假设,我们从不同的情境、实验操纵和测量方法设计了四个实验。此处节选其一。
高度体验和助人行为的实验研究
1. 研究假设
相对于经历高度下降体验的被试,经历高度上升体验的被试会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
2. 研究被试
69名大二学生,其中男生33人,女生36人;学生自愿参加。
3. 研究方法
被试随机分为三组,即两个实验组(高低体验)和一个控制组(无高度体验)。所有被试在实验室(三楼)集合后,告知实验任务是填写一份人格测验问卷,以分析该人格问卷的可用性。由于三楼实验室场地不够,为避免相互干扰,一部分人需到五楼的实验室完成实验任务,还有一部分人需到一楼的实验室完成实验任务。三楼与一楼、五楼的垂直空间高度均约为6米。
人格问卷测试任务约需30分钟,被试完成后即可离开。开始10分钟后,一名实验员来到实验室,并交给现场的实验员一摞印有“一笔画游戏”纸张。当被试完成人格测试问卷后,现场实验员请求被试给予帮助,完成3张“一笔画游戏”的描绘。游戏任务的要求是一次性描绘好几何图形,中途不能提笔也不能重复,被试如果觉得不能完成,可以随时放弃。事实上,所有的一笔画描绘任务都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实验员记录每个被试在一笔画描绘任务中所用时间(实验因变量)。
4. 结果与分析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高度体验因素效应显著,F(2,66)=12.98,p < 0.001,η2= 0.17。进一步的事后统计分析表明,经历高度提升体验被试的平均助人用时(13.5)显著高于经历高度下降体验被试的平均助人用时(8.8),t (66) = 5.02,p < 0.001,d = 0.85;也显著高于无高度体验被试的平均助人用时(9.9),t (66) = 2.21,p < 0.05,d = 0.62;并且经历高度下降体验的被试与无高度体验的被试在助人用时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t (66) = 2.08,p < 0.05,d = 0.35。即实验结果证明,经历高度上升体验的被试会比经历高度下降体验的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这支持研究假设并验证了实验一的观测结论,高度体验对助人行为具有某种无意识和旋钮式开关的作用,高度提升体验会增加亲社会行为,而高度下降体验会无减少亲社会行为。
实验证实了上下(高低)的相关概念和经验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隐喻关系。高度提升既是接近美德行为的一个捷径,也是抑制自利行为的有效方法;并且高度体验既可基于具体身体状态改变,也可通过概念和情境启动。显然,系列实验的研究结论也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及概念的一个明证。如,经历高空飞行的飞行员和航天员常常报告有一种神圣的体验;“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讲述的就是一种对高度的绝美感受和神圣体验;“仰视”、“看低”等词语则是从概念上暗示某人品德高尚或低下;“仁者乐山”更是高度概括了“高尚和高上”的直接联系。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