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笔会】曹永国| 人文科学评价必须坚守人文科学的逻辑

曹永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08-28

EDUCATION

人文科学评价必须坚守人文科学的逻辑

曹永国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人文科学的危机从未解除,在今天遇到了诸多严峻的挑战。面对不断加剧的文化工业、大众消费、社会问责机制、流行的知识产生模式,以及泛滥的多元文化主义的冲击,人文科学可谓节节退守或节节溃败。在不断地适应、变革或转向中,人文科学屡屡陷入自我迷惘。东施效颦、放弃自身存在之根,抑或复归人文科学之独特性?评价之于人文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既可成为人文科学发展的助推器,亦可是巨大的绊脚石。评价俨然就是一种控制,乃至一种形而上学,形塑研究者认识与思维图式以及对自我的期待。

目前,人文科学的评价普遍存在这样一些现象:(1)功利化,以市场需求、指标化确定人文科学的含金量;(2)技术化,以简化、量化来确定人文科学的标准,将量化方法随意移植,寻求纯技术化的最优方案;(3)自然科学化,用自然科学的模式来评定人文科学,十分关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可实证、可计算的方面;(4)统一化,即以统一的无差别的标准要求人文科学研究,即使所谓的分类指导也只是表现为量的不同,不同的学科遵循的评价体系近乎一致。这直接导致人文科学评价中的“外在化”“单一化”等,热衷于将一些没有意义的数值进行计算与排列,使人文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自我疏离,人文学术的行政化越来越严重被一种典型的“工程主义”“技术主义”思维垄断。

事实上,对这些现象的批判、质疑、声讨之声不绝于耳。然而有趣的是,当代人文科学的发展同时伴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固。人文科学在“去人文化”的质疑和加固中获得了所谓的极大发展。一方面,不断强调加强人文科学的独特性;一方面,又以科学化来替代人文科学,让数字化表达和量化计算成为垄断与权威。结果便是,人文科学的东施效颦,甚至奴性十足的模仿。

相对于人文科学所产生的数量繁荣,我们显然更应该关注人文科学评价所带来的人文精神危机与研究志趣的变异。

首先,方法取代内容。流行的评价是一种方法主义、计量经济学,用量化考核和效率管理人文科学研究,奉行的是简单、可操作、可计算的原理。如此,它就排除了人文科学自身的一些特征:如那些难以量化的、主观化的、所谓的模糊化的东西就会被无情地漠视或排除;或者那些无法被规范的、不能被简单说明的命题,均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合理的意义。研究者更多关注如何达到评价目标要求的方法,反而使研究的内容不再获得真正的关心。各种方法层出不穷,领域和方向愈加细小狭窄,人文知识越来越零碎化,反而无法凸显对人文科学最核心的问题——人的价值和存在意义的问询与思索。热衷于解决短暂的具体问题,结果人文科学研究成了人文任务、事务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的方法也成了人文科学的确保。由于人文任务、人文指标的旨向,热点、政策、时髦理论成为人文研究的重心和核心,研究的敏锐性等同于时刻嗅到这些东西,并与之亦步亦趋。人文研究愈来愈滑向了短平快和新奇特的状态。短平快成为研究能量的表达,新奇特成了研究创新的标志。朝向于此的各种努力,毫无质疑地被视为革新性的创举而不断向人们炫耀。如此,各种“挖空心思”“投机取巧”“零敲碎打”等现象就越来越烈。不理解人文科学自身,却不断生搬硬套、不加批判地将某些偏见融入自身。人文科学的研究工作可谓五花八门,实为越来越混乱。

其次,研究人的异化。主要表现为:(1)研究与精神的背离,学问与人生的分离,形成了所谓的客观化、中立化的研究及其认识,从而无法给研究者带来自我精神上的提升。如此,研究是研究,和如何生活没有关系,研究者身上的犬儒主义处处可见。(2)人的物化与片面的自我认同。研究者将自身视为一连串的数字和符号,用恰好能够计算的因素来自我认同,自觉地迷恋这种数字化和工程化的世界,从而迫使产生一种具有象征性的理想抱负:对自我进行自觉的控制。哈耶克在《科学的反革命》中写道:“对人类事务的自觉控制越多,人类就能变得越来越像超人。”然而,这却是一种偏见、幻想和迷信,让我们的生命建立在科学主义的专制主义之上。(3)技术化工具人的兴盛。研究者从存在本质上应该将自己改造成一个工具人,能够被纳入评价的体系。唯有能够出现在所谓的评价系统中,才能获得承认和实现价值。即个体价值必须为评价体系和统计数据所支配,服务于此并以此为志向。这意味着人文研究者必须遵循“目的—方法—反馈”的“效率最大化”的思维技术,使自己行为程式化、功能化、套路化。于是,成长起这样一类人,他们的智慧和行为变得如此有影响和如此重要,被视为有学问,然而他们所理解的科学研究的范式却对社会及其生命、价值知之甚少或乏善可陈。

最后,研究精神的委顿。当代人文科学评价营造了一种人文委顿的研究精神气质。一方面,人文环境充斥了一种庸俗的功利主义和粗暴的技术主义,让人文科学研究成为恶性竞争和权威垄断的名利场。在这里,立场大于研究,态度高于学术,形式胜于内涵。另一方面,人文科学自身不断地自我菲薄,既处于自然科学的鄙视链中,又深陷自身的鄙视链中。人文科学研究不再关注那些伟大的永恒的问题,难以体现出对崇高精神的向往,以及宽阔的智识视野。独立的人文精神难以得到自觉的捍卫,不再坚持规范性和恪守人文底线,而往往表现为主动献媚和学术机会主义。没有时间深度体验,没有共鸣,也没有智慧,把精力用于事实和信息的收集。一旦人文研究者自觉地迷恋这种精神气质,它就形成了人文研究者的世界观。

人文科学必须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自我异化的解毒剂,让人文科学如其所是,回归自身。这意味着人文科学评价必须坚守人文科学的逻辑,尊重人文性和科学性。何为人文科学的逻辑?逻辑在这里至少有三种含义:(1)事物之根据、根源和原因,使事物成其自身之根基。(2)现象之超越,逻辑是事物之本质而非现象,是对现象之超越。(3)理性运作之学问,根据只有逻辑中呈现,逻辑被作为一种理性,心智运作的原则。因此,人文科学之逻辑即人文科学之根据、基础、本质以及运行的规则或理性,它使人文科学成其为自身,呈现为自身。依此,坚守人文科学的逻辑就意味着必须问询三个问题:“何为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之根基”“人文科学如何运作”。

人文科学一般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而言的,是指以人自身精神、价值、思想、信仰等为对象的学问,常常也被当作“人自身的学问”。人文科学主要涉及人的“位格”(personality),以区别于人的物理与生理的存在。即人文科学就是研究与实践人如何成为人的学问,凸显的是人文科学作为一种功能、活动、展现、示范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物化或非人格化的产品和结果。因此,人文科学的重心是昭示价值、意义和教化,透显人存在和人类文化的真正深层向度与超越性。基于此,人文科学之为人文科学的根基即要透显人的独特价值,离析出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世界的表达,就是建立于人的思想、实践和精神的伟大,建立于生命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科学就是“人如何过美好的生活”,将人类美好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理论思考呈现出来。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的认识论,人文科学关乎本体论和价值论,在乎于给人提供何种品格的精神支撑。在今天的多元主义价值崇拜下,人文科学的价值性关涉会视为宏大叙事,然而,这恰恰是人文科学独特性之所在,是人文科学自身尊严和权威之所在。遗忘了这一点,人文研究不管有多大功能,取得多大成就,都会使人文科学根基不稳、迷失方向。降低了甚至放弃了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无法给人的生活、生命提供实质性帮助,不能捍卫人之独特性价值,这是人文科学的权威危机的真正源头。作为一个统称,一个诸种学科的总称,其普遍性和统一性在于此,乃是“方向”与“使命”上的普遍和统一,它们参与了一共同的使命,各安其法地捍卫了同一种价值,各展所长地分享了那些独特的“意义概念”。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这意味着其运行法则不能仅仅化约为简单粗暴的数量法则,而应该体现人文理性的特点,涵括人类的想象、体验、批判、感悟、思辨之形式,论列我们以何种方式参与对人类自身及其文化的认识、发现和发展。

人文科学有人文科学的逻辑,不能对之行使科学主义式的“暴君式专断”。要尊重和坚守其自身的逻辑,人文科学评价首先必须避免“一刀切”的懒政,以多元、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人文科学之异质性。其次,人文学科评价需始终问询自身之目的及其在科学发展中的位置、作用,避免僭越和凌驾,包括:(1)是否保护、彰显和促进了一种真正的人文精神;(2)是否真正繁荣了人文科学;(3)是否真正尊重了人文研究者之独特尊严。最后,人文科学评价需营造一种人文教化的气象,使人文研究能够发生一种精神性实践,自觉抵制与化解人文科学中日盛的“犬儒主义”。


注: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理论研究进展逻辑及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JYA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出自《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创新(笔会)》,该笔会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2期,第1~26页,共10篇,计4.3万余字。引用格式:陈廷柱,蒋凯,胡钦晓,等.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创新(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1-26.“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单篇推出,敬请关注。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EDUCATION

文章一览

2021年第2期

(点击蓝字阅读原文)

学者正当行使学术权力对高等教育评价改革至关重要…陈廷柱

高等教育增值评价:一种绿色教育评价方式…蒋 凯

教育评估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发展…胡钦晓

大学评价的“中间道路” …王建华

学习范式视域下的本科教育评价…吴立保

人文科学评价必须坚守人文科学的逻辑…曹永国

学术创新的条件与评价制度改革…沈文钦

学术国际影响力的内涵及其约束条件…文 雯

破“唯论文”应以贡献作为学术评价的取向…张东海

项目制改革: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财政抓手…曹 妍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