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同龄人 | 不甘读科技被指“水泡科”,大学研究助理冀推动香港成智能城市
最近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时间被打乱了,橙子君不想错过你,想把最好的推送第一时间分享给你!你只需要点击右上角“...”,然后点击“橙新聞”,再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就可以啦~
编者按
编者按:香港回归至今经过四分一世纪,与特区同龄的25岁年轻人,如何看待今时今日的香港?他们各自为梦想而拼搏。对未来,他们有不同抱负,对香港,他们亦有不同期望。
《橙新闻》推出一连8集回归专题《我们这一代》,当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当代香港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点击查看视频↑)
25岁这个年纪,很多年轻人都已踏足社会工作,但这几年他们的经历有点不一样:大学毕业前夕经历一场社会运动,踏足社会,再受到疫情打击。
1997年出世,现时在大学担任研究助理的庄唯苇,就是因这些原因,暂缓她投身社会的计划,不过却令她误打误撞下走入科技界,更希望将来为香港科技发展出一分力,促使香港这个城市更加智能化。
社会事件改变投身社会决定
进修硕士课程走入科技界
现时在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助理的庄唯苇是不少1997年出生年轻人的写照,她副学士修读航空管理,之后再到理工大学修读企业工程。
不过在毕业时,她却犹豫是不是要踏入社会。
“2020年毕业,横跨2019及2020年香港有大事件发生,当时与家人商量,到底是出来社会工作还是继续进修,我想当年如果没有这场运动,我会选择出来社会工作。”
庄唯苇直言,当时求职面对不少困难,很多公司会停止招聘,失业率亦高。既然如此,倒不如趁机继续进修硕士,当时她选择的科目是知识技术管理。
她进修硕士课程的同时,有大学教授问她是否有兴趣担任研究助理,结果令她有机会踏足科技界,到科学园一间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而她的工作范围主要围绕人工智能部分,研究产品流程及开发,以及产品如何在商业上使用。
香港未来离不开科技
惜年轻人视为“水泡科”
加入人工智能团队工作,令初出茅庐的她大开眼界,在学术研究之余,亦体验到科技在商业上的运作,但同时亦令她感到香港在科技发展上的不足。
她坦言,香港未来一定离不开科技,但香港发展环境相对会较逊色,举例来说,内地有中科院,将商业业界的问题拉拢到学术上,成为带动及促进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桥梁,其实创新科技署也可以设立一个例如中科院的角色,相信香港创科发展将会更上一层楼。
要发展创科,人才不能缺,但庄唯苇就觉得,香港年轻人对创科发展兴趣始终有限,主要因为香港始终是以金融、服务性或零售行业为主。
以她的朋友为例,毕业后大多朝这方面发展,“通常毕业后,会选择赚钱较多的行业,从事科技或工程行业则较少,所以这些行业一向被形容是‘水泡科’。”
她口中所指的“水泡科”,就是形容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学科,如果成绩很好的同学,大多会选择医科、商科等。
不过她并不认同政府没有提供更多机遇,她以自己经历为例,现时所做的研究助理工作,政府提供支援及资助,即使读书时,暑假也有不同的交流团或实习团,让他们有不同的体验。
“这值得我们深思为何会这样,是否有不足?如何再推动?”
看到迪拜全面智能化
希望香港也成为智能城市
虽然这几年遇上社会运动及疫情,但乐观的她认为这是全港市民经历的事,并不觉得自己不幸,1997年出生,对她来说很有意义,感觉就与香港一起成长。
“因为香港25岁,我都25岁,我要开始想未来工作,未来工作如何稳定,如何提升自己。”
对于未来规模,她希望可以继续在科技界发展。
“有机会想推动香港作为智能城市,读书时看到迪拜已使用智能科技,整个政府都使用智能工作,文件是无纸化,又或区块链作文书存档、数据储存,对社会发展更方便及安全。”
《25岁与特区同成长!年轻美容师:只要懂得把握,香港机遇处处》
《外游经历反思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员盼改善基层处境:希望香港变得更好》(本文图片来自橙新闻、受访者)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吧~
邀你点击阅读原文来b站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