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大海的方向——嘉善主动接轨上海开放发展纪事
5年来,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嘉善始终把接轨上海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首位战略,推进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的主抓手,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依托上海、服务上海、发展嘉善”的开放新格局。 ——题记
海,宽广博大的胸怀,开放包容的象征。面朝大海,踏浪而行,会遇见怎样的风景?
这个初夏,地处江浙沪两省一市交汇处的嘉善,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勾画出小城“接轨上海开放发展”的美好未来——
城南,一个规划建设面积约42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始见雏形,将要整合区域内各大创新平台,积极引育上海高新技术企业及高端人才;城东,总面积约4100亩的上海之窗·枫南小镇已经完成规划,旨在打造产城融合、接连沪嘉的幸福小镇;城中,规划省道丁凝公路、姚杨公路省界段陆续开工,嘉善与沪苏等地间的一条条“断头路”将被打通……
“我们不靠海,但要依托上海这片最大的‘海’扬帆远航。”嘉善人如是说。作为浙江接轨上海的“第一站”和“桥头堡”,嘉善近3年来与上海签订的科技合作项目达到200多个,与美国、日本等100多个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全县进出口总值累计超过200亿美元。
向着大海的方向,一条“小县大开放”的发展之路,已经蔚然铺展。
嘉善到上海,全程约80公里。对于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姚斌来说,这是一条再熟悉不过的出行线路。
今年50岁的姚斌,从2003年到开发区工作至今,已记不清在两地间往返过多少次,也亲历了这一路正在发生的巨变——
同城效应日渐明显。10多年前,绿皮火车坐一趟要花上1个多小时。2010年10月,沪杭城际高铁通车,嘉善到上海仅需23分钟。全面接轨上海省际交通互联互通工程稳步推进。
招商引资逐年递增。嘉善成功抓住沪杭高铁开通、上海世博会举行等契机,吸引世界目光,一直在浙江省利用外资“十强县”的榜单上有一席之地。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1亿元,位居全国县域前列,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9∶1。
一个全域面积50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仅38万的浙北小县,靠什么实现惊艳蜕变?嘉善的答案是:以“八八战略”为指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借船出海天更阔。
这是一个审时度势的战略抉择。
早年的嘉善,块状经济风生水起,却也面临产业层次不高、资源要素短缺等困境。依托上海这个大平台,引进高精尖的国内外优质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成为嘉善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直到现在,姚斌还清楚记得,率先转型的正是工业经济。15年来,他们一次次地前往上海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世界500强、国际“隐形冠军”企业和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在开发区落户,形成了高质量外资集聚效应。
前不久,姚斌的团队又从上海引进一家科技企业,投产后产值可达百亿元。虽然前后花了六七年时间,但姚斌觉得值得。他说:“现在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路越走越宽了!”
这更是一条久久为功的开放之路。
自2005年起,嘉善每年制定《接轨上海行动计划》;“十二五”规划中,融入上海被列为嘉善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战略;“十三五”规划又提出了“一城四地”的发展方向,其中的“一城”就是要打造创业创新的临沪新城。
从内敛到开放,嘉善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嘉善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而嘉善的区位优势明显。主动接轨上海,就是接轨机遇、接轨发展、接轨国际化和现代化。我们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今年2月,随着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在上海挂牌成立,在此就职的首批16名工作人员中,就有一位嘉善干部。
晋阳东路568号,嘉善科创中心。蒹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CEO张鑫极的办公室就在这里。
“回归”,是张鑫极给予自己的一个关键词。
今年34岁的他,既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嘉善人,也是一名从上海回到家乡寻求发展的创业者。2003年考入浙江大学,毕业后在海外从事了7年的国际化业务,2014年把回国创业的第一站选定在上海,2016年又将公司迁回嘉善,如今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兜兜转转15年后,张鑫极说,他在故乡找到了一个理想的“造梦空间”:“这里既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又能共享上海大都市的种种便利。”
上海是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的集聚高地。如何将这些资源为我所用?近年来,嘉善发布一系列人才新政,依托嘉善科创中心、上海人才创业园、归谷智造小镇等创新平台,推动上海科技成果到嘉善转化,构建“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嘉善”的合作体系。
今年4月末,又一项引才新政重磅出炉:今后,嘉善将为顶尖人才、国家级高端人才、省级高端人才等10类人才发放“企业人才住房券”,最高面额达300万元,以期吸引更多沪上人才前来投资创业。
“归”“引”间,游子张鑫极的人生轨迹和故乡再次交汇,也折射出嘉善接轨上海的新思路:从注重承接上海的外溢产业,到加大引才引智力度,让优质人才和智力成果成为推动县域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量子通信和硬度检测领域独树一帜的“海归”章利球,2014年3月将公司总部从上海搬到嘉善;从嘉善走出去的“国千”人才、复旦大学教授张炜佳,去年带领他的博士团队入驻嘉善科创中心,从事医疗检测仪器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嘉善人才资源总量达10万多人,拥有高层次人才2300多名,其中“国千”人才47名、“省千”人才24名,大量人才都是从上海引育而来。
海燕振翮向善飞。“张鑫极”们的回归,为这片“地嘉人善”之地注入了新动能,也体现了嘉善对“八八战略”的再认识。
嘉善姚庄镇干部计建军,每月定期“跨省”到设在上海金山区枫泾镇镇政府大院内的“社区联合治理网格化中心”上班。逢重要节点,计建军就每天在枫泾上班。
2016年3月,嘉善与金山区签订《共建浙沪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战略框架协议》,约定相互毗邻的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姚庄镇和上海金山区枫泾镇“一区两镇”,要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产业经济、社会治理、生态环境、交通网络、旅游资源和红色党建等6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计建军的工作,就是这份协议的成果之一:通过实时显示的电子监控画面,发现和搜集沪浙交界区域的社区治理问题,实现两地联勤联动。最近,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一条流经姚庄与枫泾两地的垃圾河得到有效治理,重现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
从“接轨上海”,到“十二五”规划提出“融入上海”,再到如今全方位、多层次的“无缝对接”,嘉善与上海的联系愈加紧密,合作领域也不断扩大,从产业、人才向民生、党建等延伸——
嘉善医保卡可在上海定点医院使用,嘉善公交卡可以用来乘坐上海地铁,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将于今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上海中山医院、仁济医院、上海新华医院等与嘉善的县级医院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引自上海的各类文教卫资源,让嘉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及医疗服务。
上海人餐桌上摆起了嘉善的蔬菜、禽蛋等绿色农产品,嘉善西塘古镇、碧云花海、歌斐颂巧克力小镇、云澜湾温泉成了上海居民节假日出行乃至婚纱摄影的首选地之一……嘉善已成为备受上海人青睐的“后花园”和“菜篮子”。
甚至,两地的电话号码都共用021区号,公交专线互通,文化走亲、党员活动等往来频繁。
一个个细节让我们看到,一体化进程已渗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两地居民共享发展红利,在相依相融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进入新时代的嘉善,向海而行,砥砺再出发!
来源:浙江日报(记者 金波 王庆丽 严沁 顾雨婷 县委报道组 盛思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