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望40年,浙江人一直都挺潮

浙江新闻 浙江新闻 2018-10-31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从1978年走到了2018年。


40年,差不多是半辈子的时间。回首过往,你有什么难忘的记忆?



对于80、90后的同学来说,用上电脑前的小学时光,是在学校广播站的音乐陪伴中度过的。图为1994年时衢州市尼山小学广播室正在选播《浙江日报》文章。


当时最有趣的活动大概就是点播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还要在开头严肃说明这是点给班里谁谁谁的。


小编为大家点播一首歌,邀你看看过去的时光。




“住”是一件人生大事。


几十年前,老百姓住得怎么样?



在离钱塘江不远的一个小村庄,农民汪水灿三代人,以前住的是茅草屋。1978年开始,汪水灿开展多种经营,种田、当漆匠、开小作坊,在1980年造起了3间平房



1987年,随着收入的增长,平房被改造成庭院式的楼房



2007年,汪水灿的儿子在县城临平镇买了新公寓楼,一家人过上了新的生活。


这是本报高级记者徐永辉跟踪拍摄过的纪实摄影作品《钱塘人家》,反映了汪水灿一家多年的变迁。房屋升级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


普通人改变自己的生活需要决心与勇气▼


做生意是浙江人的一项“爱好”。


40年前,温州人章华妹是一个摆摊做“非法”生意的少女。



1980年12月11日,章华妹作了一个决定:从温州市工商局领到了一份特殊的营业执照(东工商证字第10101号)——没想到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



1984 年,温州市区木勺巷,这是温州最早开放的自由市场。看看桌子上摆着的各色帽子,有没有你“种草”的款?


还有摊位前停着的自行车,是当时除了脚以外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交通工具必须得“潮”。


缝纫机、自行车和手表被称为“三大件”。其中,“永久”和“凤凰”是比较著名的牌子。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创业当年还是个台州小伙子,他骑在自行车上照下了这张相片。


老式自行车座垫前的那根横杠大概是很多80后、90后小时候坐的地方。



八十年代中国有过“世界自行车大国”的辉煌,自行车在杭州被戏称为“马儿”。每逢节假日,到西湖边遛圈的“马儿”黑压压一片。上图为1992年时杭州人骑车的盛况。



当时的人们大概没想到,中国会在多年后因共享单车再次成为“自行车大国”。



1993年的杭州,街上已是车水马龙。照片中,中河路、平海路口甚至出现了堵车的状况。


后来中河路上建起了高架,现在的中河高架还成了种满月季、“穿红戴绿”的网红路。



出趟远门就得坐火车了。上图是1981年宁波南火车站附近新设立的售货亭。



汽车在80年代还未进入寻常家庭,但汽车司机这个职业大家已经不陌生。图中是本报1981年报道的永康县燃料公司汽车驾驶员朱德忐——常年做体力活使得他的肌肉显得线条分明。


他因行车六十五万公里无事故被评为县行车安全驾驶员,如果放到现在,说不定是个“网红”大叔。



1987年,杭州有了32辆个体出租车,到1992年底猛增至1516辆。



这是八十年代杭州人记忆中的出租车。“打的”在当年是一件奢侈的事,电视剧《我爱我家》中有一句台词特地强调“老太太今儿是自己打的来的”,显得底气十足。


在当时,人们出门基本靠自行车和走。但凡买瓶酱油,都得自己亲自动身,不像现在,出门靠网约车,吃饭靠点外卖。


咱们浙江人对待饭并不含糊。


比如,杭州人很早就鼓捣出了“外卖”



1992年,杭州一家餐馆推出新服务:只要电话预约,饭菜就会送上市民餐桌。图为他们为八十大寿的老人送菜。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吃饭还没这么多花样。


八十年代,人们很多“吃、穿、用”的商品还要凭票证购买,过年才能吃到一顿体面的鸡鸭鱼肉大餐。平时吃的东西很有限。厨房里,萝卜、青菜等大众菜总是主角,番茄、黄瓜等“反季节蔬菜”难得吃到。



想吃一口其他地方的名小吃也不容易。1990年,云南小吃“过桥米线”才落户杭州,初次品尝定是美味。


过去想吃点好的,除了盼年夜饭,婚宴饮食也不错。


结婚是人生大事。



1981年9月,杭州30对青年伴侣集体举行婚礼仪式——这在当时属于突破性的举动。



如今结婚都要一列婚车接新娘,可过去没有这样的条件。1981年12月,一辆公共汽车上,北京新娘吴树润在新郎李长乐陪同下,换乘三次公共汽车由女家到男家举行婚礼。 



改革开放以后,集体婚礼慢慢流行起来。2000年4月,全国500多对新人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集体婚礼——听起来是件挺嗨的事儿。


现在集体婚礼依旧非常流行,包括我们常听见的浙大集体婚礼、阿里巴巴集体婚礼……



新人不仅得到了马云的证婚和祝福,还能听到他自带热搜技能的各种金句:“婚姻最好的算法就是‘算了吧’。”


很难想象叔叔婶婶辈的人结婚时,出现如此欢脱的场景?



如今的婚礼玩法不胜枚举,但有个性的婚礼不一定要那么炫。在云和县雾溪畲族乡,90后新娘蓝金滢说和丈夫决定在村里的文化礼堂,用一场传统的畲族婚礼来见证美好的爱情。


说起婚礼,过去嫁妆里少不了一床好被子,这是心意的象征。



85年,杭州畜产品厂出口的真丝羽绒被,受到了国外客商欢迎。



除了有着龙凤刺绣的丝绸被,80后、90后最熟悉的恐怕还是“国民床单”


婚姻是人生大事,新娘和新郎都得好好打扮一番。当时的男生虽然没现在这么会折腾,但也懂得赶上时代的潮流。


你问潮流是什么?


当然是春晚啊!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开办于1983年,但当时多数普通家庭还没有电视机,不少地方即使装了电视,信号也不好。


举个例子,1981年湖州长兴县人民政府拨款十万元建造了电视转播台并开始正式转播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和其他电视台的节目,当地电视的信号才通畅起来。


随着春晚一年一年的开办,它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费翔登上1987年央视春晚,演唱了一首火辣辣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不仅火了歌,也火了这一抖一抖的发型。



翻开家里的老相片,当时的小伙子大多都拥有这样一头浓密的黑发。


而女生们自然也是美极了。



图中是当时嵊县越剧团的花旦王桂萍,她在1987年摆下的这个pose——或许明天就成了社交网站上的“网红造型”。


当时男生、女生照张这样的相片多是斜着头的,显得有些害羞。如今年轻人流行起了“最美证件照”。不管时代怎么变,大家爱美的心没变。



这是1992年一对母子在草地上拍下的照片▲


想要拍得好,先得穿得美。



1993年,丽水服装厂聂美云等六位青年女工赴日本进行服装设计、剪裁研修,成了丽水山区首批“留洋女工”。瞧她们身上的毛衣,放到现在算是复古风了吧。



1993年杭州某商厦还从上海请来了时装表演队,这里面的羊毛衫有你喜欢的吗?



而当时纺织厂里的农家女孩是这样的▲



1991年拍摄的台州仙居的菜市场照片▲



90年代也有“时装秀”。杭州某高校97年举办了一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作品汇报展,不过这银闪闪的外衣总让人想起小学校规里的一条“不准穿奇装异服”。


当然,在时尚还未渗透进普通人生活时,明星才是这方面的代言人。港台明星更是“洋气”的代表。


明星如何走进我们的生活?



1996年,张学友在一次采访中说:“我的妈妈是浙江宁波那块地方的人,我爸爸是天津人。但是天津已经没有亲戚了,而浙江还有亲戚和我家族的人。浙江有很多美好的地方,杭州西湖就是最美丽的地方,我一直是把杭州当作我的家乡。”


香港回归前后,港台歌星纷纷回内地参加演艺活动,从春晚到群星演唱会,他们带动了流行音乐热潮。


如今很少出现《同一首歌》这种节目了,群星演唱会有个新说法叫“音乐节”。而“天王”张学友,居然有了自己专属的“表情包”。



1993年,林青霞第一次来到杭州,她说:“我好喜欢杭州!杭州一直是我神往的地方,中学时代读过的描绘西湖美景的文章,如今还记忆犹新。我先前一直不敢来杭州,深怕见到的不是心目中的那个西湖。”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正是林青霞等一批演员活跃在荧幕上的时期,港台武侠电影受到了内地观众的热捧。


除了电影,陪伴老百姓度过夏天的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比如在杭州取景的《新白娘子传奇》。



看剧需要一台电视机,八十年代,电视机还是个稀罕玩意儿。


家用电器逐渐成了刚需。


一起听听网友与电视机的故事:


月老:1984年倾全家之财400多,购买了14寸西湖黑白电视机。当时是天天看,日日看。


松鼠rock:80年代末,阿姨结婚,陪嫁有电视。那时就跑到外婆家去看电视。


霜叶:那时买了一只12村黑白飞跃电视机,还要开后门呢。电视机放在天井里,左邻右舍都来。现在看50多寸的液晶时真难以想象那时是怎么看的。


普度众生2:当时只有浙江台和中央台二个频道可收。


你还记得以前左邻右舍挤在一起看电视的场景吗?


再过几年,不少家庭都有了电视机,一些人也开始购置空调。



1994年,杭城的高温让空调销售形成热潮。你家第一台空调是什么时候买的?



2000年,摄影爱好者在丽水拍摄莲花,为了庆祝丽水撤地建市后县级丽水市改名为莲都区。



也是在那年,舟山市摄影家协会组织了摄影作品,在东极岛展出,让当地人看一看照片中的形象。


东极岛位于舟山,远离大陆,曾是个不知名的小岛。谁也没想到,多年后,韩寒执导的电影《后会无期》在此取景,让东极岛名噪一时。



这一方面也多亏互联网的传播。


浙江人和互联网的情分并不浅。


1987年,中国一封跨国电子邮件从北京发至德国:"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


浙江人使用电脑的历史挺早。九十年代初,浙江大学等高校就已使用计算机设备。1993年,杭州电化厂与浙江大学、浙江工学院和省计算机中心共同研制出了微机生产监控系统。


上世纪末,昔日靠摆摊设点推销商品的义乌小商品城经营户频频上网经销,当时上网户数已逾3000户。


社交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还记得你的第一个昵称吗?“水晶之恋”还是“一往情深”?


不用提之后在杭州逐渐壮大的淘宝网、支付宝……


再看看手里攥着的手机,是不是有了一番感慨呢?



小说《芳华》末尾有一句话:

 

我们是信仰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劳,就是精英,好几十年我们平凡得美滋滋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当一个时代的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日常的细节,平凡的生活或许并没有那么多壮丽的景观。


60后、70后、80后、90后……我们是以时代划分的人群,社会的议题常常围绕着我们之间的代沟展开。


但共同点在于,我们一直处于进步中。如果把咱们浙江这40年比作浩浩荡荡的钱江潮,那每个人都是一朵可爱的小浪花。



现在,话筒交给你,

一起分享一下

几十年里你家中发生的变化

以及最难忘的记忆吧!



参考资料:

浙江日报,1981-08-06,人物新闻。

浙江日报,1987-12-26,新秀荟萃,百花竞艳。

浙江日报,1991-05-25,杭烟杯’90新闻摄影比赛。

浙江日报,1992-10-03,都市流行曲。

浙江日报,1993-01-08,6版:经济专刊(经济广场)。

浙江日报,1993-03-08,4版:时事·体育。

浙江日报,1993-08-11,3版:政法·科教·体育。

浙江日报,1993-03-21,6版:经济专刊·消费世界。

浙江日报,1993-04-26,1版:一版要闻。

浙江日报,1993-05-01,1版:一版要闻。

浙江日报,1994-10-23,7版:祝君健康·报人与报友。

浙江日报,1994-07-25,4版:经济新闻。

浙江日报,1996-04-17,7版:西子艺苑·体育。

浙江日报,2000-05-01,4版:国内国际新闻。

浙江日报,2000-07-18,12版:美术画刊·文化新闻。

浙江日报,2000-07-28,4版:旅游世界。

浙江日报,2000-07-28,004版:旅游世界。

浙江日报,2000-12-05,2版:本省要闻·政治新闻。

钱江晚报,1997-06-28,9版:服饰广场。

新华网,2013年,改革开放35年,细数各地婚礼变迁。



来源:浙江新闻原创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浙江新闻(ID:zjnews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