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漏雨的手工伞到出口日本的纳米伞,一把伞如何撑起这座小镇

浙江新闻 2019-12-11


一把小小的伞,却和崧厦人密不可分。



崧厦镇位于绍兴市上虞区北部,是全国伞具中心和配件制作基地,有着1500多家制伞企业,5万多从业人员,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是中国出口伞基地。


传统的制伞方式


这座小镇做伞的历史可以回溯到60年代,当年不少崧厦人迫于生计,靠修补雨伞为生,走街串巷,从本土本乡逐步流动到全国各地;70年代的崧厦,开始有生产雨伞的家庭作坊出现;到1987年,崧厦有了全国第一个伞件市场;1992年,第一家制伞公司在崧厦成立;2002年,崧厦镇被授予“中国伞城”的称号;近几年,崧厦伞主动谋求出路,进行转型升级……


潘国华照片


土生土长的崧厦人潘国华,是崧厦伞业近50年来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细看他的人生轨迹,和这座小镇伞业的发展史惊人的一致。


1985年,30岁的潘国华还是位普普通通的修伞匠。正值壮年的他背上工具箱,前往江苏、上海等地修伞。换伞面、修配件,修一把伞能赚个几毛钱。修了几年伞后,潘国华又前往深圳等地采购伞配件。


在和深圳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潘国华得知一枝雨伞的加工费用能赚两块钱。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知道所有的制伞工艺,何不自己制作雨伞呢?


就这样,潘国华开始了他的制伞之路。如今,潘国华所创办的天玮雨具有限公司坐落在崧厦镇的工业园区,生产的伞远销日本、美国、德国等地,一年总产值达三到四亿。


潘国华印象中的60年代,伞布还是需要手工染色,不像现在能依靠先进的印染技术。首先,把棉布放在锅里,放上染料粉开始煮至上色。棉布晒干后,再刷层防雨的油漆,伞布就此完成。“一下雨,伞布就会褪色,染得衣服上都是颜色。而且雨伞质量也不好,经常漏雨。”


到了70年代,崧厦生产雨伞的原料主要以国营企业的废弃品为主,面料则是用边角料拼凑而成。


纳米伞伞面不沾水,雨水会汇聚起来流走


现在,潘国华再也不用担心伞布的问题,甚至,他还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开发了纳米面料。这种面料的伞面不沾水,雨水会汇聚起来流走,而伞布一点也不会打湿。在2018年第二届中国伞城制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纳米伞的亮相惊艳四座。据工作人员介绍,纳米伞已经开始在日本市场上试销售了,反响也很不错。


文创伞“曲水流觞忆江南”


除了纳米伞,潘国华的公司还研发了摩登伞和文创伞。摩登伞的伞面像八角阳亭,伞架申请了最新研发的专利,能抵抗8级大风;文创伞名叫“曲水流觞忆江南”、是传统油纸伞工艺与现代新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外形古典优雅却很实用。


近几年,崧厦这把“虞”伞乘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开启了“量”到“质”的转变,崧厦伞企纷纷开始向中高档转型转升级。众所周知,日本对于进口产品的品质要求很高,数据显示,在2018年,“崧厦制造”的伞就已经占据日本市场34%的份额。


从走南闯北修伞到公司化规模生产,崧厦伞在不断发展升级。如今,制伞业产值占全镇近50%的工业总值,几乎家家户户从事着和伞有关的工作。这把伞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崧厦人民的“致富伞”。



一把伞带来的好生活


走在崧厦的大街小巷,几乎处处都与伞有关。沿街的一排排伞店,大规模的伞企工业园区,中国伞城和伞博物馆紧挨着镇政府。就连路灯,都是伞的形状。可想而知,这把伞对于崧厦人民来说,有多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 崧厦伞业飞速发展,改变了许多崧厦人的命运。谁能想到当年走街串巷的修伞匠,如今在这片土地上创办了伞企,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工作岗位。本次的采访对象潘国华说他这辈子只想做好一把伞,这样专注的“工匠精神”令人动容。在崧厦,还有许许多多像潘国华一样的人,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辈子就专注在做伞这件事情上。这大概就是崧厦看起来如此生机勃勃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浙江省纪委发通知了!“五一”端午期间这些事千万别做


史上最严自主招生年?35所“双一流”高校数据告诉你


西湖停车位手机可查、机场开车停车有变化…“五一”出行这些新信息快收好


2019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在义乌落幕,浙江斩获3席大奖!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梁亮 吴盈秋 朱银燕 通讯员 金爱丽 设计 潘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周丰 薛妍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