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绝非虚构!长津湖战役中有4个“冰雕连”,一名战士口袋中的纸条看哭网友…

浙江新闻 2022-01-16

在长津湖战役中,80师239团3营6连在攻击新兴里之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察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这就是令美军敬畏的“冰雕连”!

战后,人们在冰雕连一名战士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张薄薄的纸条。这名战士叫宋阿毛,来自上海。他在纸条上写道:“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电影《长津湖》剧照


“十一黄金周”期间,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史诗巨制影片《长津湖》在各地院线热映,领跑国庆档。电影中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场面可以用火爆、震撼、感动、催人泪下等词语来形容。影片中“冰雕连”的情节,更是触动了无数观众的泪点,“看哭了”“影院里哭成了泪人!”朋友圈里这样的留言不胜枚举。许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人在感动之余不禁要问:长津湖之战志愿军为什么没有厚棉袄?


入朝初期志愿军冬服严重不足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志愿军入朝后主要遇到三个困难:一个是武器装备的劣势和弹药不足;一个是吃的问题,特别是热食供应困难;还一个就是冬服紧张,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


实际上,为准备志愿军出国作战,解放军总后勤部早在1950年7月就安排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军区,赶制棉衣34万套,棉皮鞋36万双,棉帽、绒裤、棉背心、棉大衣各40万件(顶、条),棉手套、袜子各70万双。但因入朝部队增加,且形势紧迫,许多部队来不及配齐冬服。第二批志愿军入朝时,已是冬天。朝鲜北半部地区冬季非常寒冷,而从中国南方赶来的部队御寒装备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南方部队换冬装时间较晚,有些部队接到命令还来不及换冬服;二是南方部队冬服的厚度和种类与北方部队不同,棉衣棉花少还不说,也没有棉鞋和棉手套;三是有的部队和官兵没到过北方,对严寒的危害认识不足,部队轻装出国,有的将大衣、棉帽、棉手套留于国内。


1950年11月6日,在沈阳车站,奉中央军委命令前来检查部队入朝准备的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见到第9兵团第20军官兵身着华东地区的棉衣,头戴大檐帽,脚穿胶底单鞋,大为震惊,立即找到正在指挥部队运输的第20军副军长廖政国,要求紧急停车两小时,以便从东北军区部队中调集厚棉衣和棉帽。但是军情十万火急,第20军的58、59和89师基本都没有停车,直接开往朝鲜的江界,只有军直属部队和后卫的60师在短暂的停车间隙里得到为数寥寥的厚棉衣和棉帽。


冬服不足,成为志愿军入朝后面临的严重问题。1950年的冬天,是朝鲜50年间气温最低的冬天,朝鲜北部地区白天气温最高也只有-20°C,而长津湖战场位于朝鲜北部的高寒山区,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夜间温度甚至会在-40°C以下。


参加长津湖之战的志愿军第9兵团部队,由于紧急入朝,没有配齐冬季御寒服装,只配发了南方部队的薄棉袄,根本抵御不了朝鲜的严寒;当时战士还没有普遍配发大衣,有的是一个班有一件大衣,谁站岗谁穿;棉被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每个班十几人共用一两床棉被,在这样极度寒冷的夜晚,战士们不得不将棉被摊在雪地上,大家睡在一起,相互搂抱着抵御严寒。


由于没有足够的冬服,部队非战斗伤亡极大,战斗力锐减。志愿军第9兵团27军在第一天行军过程中,就冻伤了700余人。1950年12月8日,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向上级汇报时说:“第9兵团经近半月激战,部队已经极度疲劳,特别是冻伤减员十分严重。以79师为例,3日至7日战斗伤亡2297人,冻伤减员2157人,全师缩编为5个步兵连、2个机炮连。94师有营长及连干部被冻死,280团团长和参谋长冻失踪。80师239团3营6连在攻击新兴里之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即卧倒冰地上,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除一个掉队战士与一个通信员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察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坚守阵地


在1951年1月下旬东北军区第一届后勤会议上,志愿军第9兵团20军所作的后勤工作初步总结中就提到,全军二万五千伤员,冻伤占百分之六十以上,约一万五千人。原因是部队“除棉衣发齐外,棉帽、棉鞋及其它保暖物资都未得补充。在冰天雪地中作战非常痛苦,唯一办法是拆被子做袜子、手套、耳套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军百分之六十的被子都被拆完了。


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共歼敌13916人,第9兵团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直接冻死近1000人,冻伤后救治无效身亡者又有3000余人,冻伤减员大大超过了战斗减员。而装备一流的美军,穿着厚厚的棉衣,甚至有鸭绒被,但也有7000余人被冻伤,数百人被冻死。电影《长津湖》中所呈现的画面,展现的只是长津湖战役的冰山一角。


绝非虚构!长津湖战役中有4个“冰雕连”


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所说的80师239团3营6连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就是令美军敬畏的“冰雕连”!在长津湖战役中,这样的“冰雕连”并不只一个,还有三个,分别是:第20军59师177团6连,第20军60师180团2连,第27军80师242团5连,连队整建制被冻成“永远的丰碑”,他们至死保持着战斗状态!


战后,人们在冰雕连一名战士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张薄薄的纸条。这名战士叫宋阿毛,来自上海。他在纸条上写道:“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宋阿毛的誓言


今年92岁的张崇岫曾是志愿军九兵团的战地记者,71年前亲历长津湖战役,在回忆长津湖那些冻死的志愿军战士时,张崇岫老人说:“太惨烈了。”张崇岫老人曾向媒体讲述了一个情节,当时美军被分割包围,他们从包围圈里撤退时,志愿军有一个连的战士埋伏在敌人撤退经过的路边,准备在美军撤退时进行阻击。然而让人意外的是,等到敌人经过时,却未听到志愿军战士阻击的枪炮声。当得知这个情形,师长气坏了,认为志愿军战士错过了绝佳的杀敌时机。可等他赶到现场一看,才发现埋伏在那里的一百多名志愿军全都被冻死了,他们牺牲时都还保持着埋伏姿势,枪口向着前方。有一些没有牺牲的战士,因为伏在地上,身体也和地冻在了一起,动弹不得,更别说开枪射击了。师长看到这种情况后嚎啕大哭,才知道自己错怪了战士们……


志愿军冬服牵动全国人民的心!


志愿军冬服问题,引起志愿军总部、中央军委和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为此,中央人民政府紧急成立东北军服厂,并下令上海尽快组织研制工业用缝纫机,以解志愿军棉衣供应的燃眉之急。周恩来总理十分焦急,每天两次电话,催问冬服的生产和调运情况。并亲自指示:给志愿军的军服一定要用新棉花、优质棉花!为什么一定要用新棉花?原来这新棉花不但蓬松、保暖,更重要的是干净,战场上一旦战士负伤,可以掏出棉衣里的棉花止血。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东北地区作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基地,为志愿军提供了大量军服、军鞋、食品、炮弹、火箭弹、炸药等军需物资。仅东北地区的四大城市沈阳、旅大、哈尔滨、长春,在志愿军入朝后短短几个月内就生产了上百万套军服,保证了前线将士的需求。


全国其他大中城市,也广泛动员群众为志愿军缝制棉衣、大衣、棉被和军鞋。


安东市(今丹东市)动员妇女为志愿军缝制棉衣棉被。


人民手中线,战士身上衣。图为武汉一女中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志愿军缝制棉衣。


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1951年10月,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二个冬天来临之前,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已备齐了当年的全部冬服。冬服标准也有调整,按每人棉衣一套、栽绒帽一顶、棉大衣一件(另有部分皮大衣,作外勤及夜间值班放哨人员用)、布夹鞋两双、棉手套一副。


志愿军冬服的改进


志愿军在战争实践中发现,棉衣的棉花易滚花成堆,影响保暖,且易被刮破;栽绒帽没有听孔,不利防空袭防炮击;毛皮靴腰矮,容易灌雪……


战士们的要求牵动着中南海——经周总理亲自过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很快对军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结构上做了改进,以适应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严寒、多雪的作战环境。1951年6月22日,总后勤部下达《关于志愿军冬服式样与质量的指示》,对朝鲜战场志愿军干部、战士棉衣裤、棉帽、毛皮鞋等都进行了一些改进,要点是:


(上下滑动查看↓)

(一)干部棉衣裤式样:上衣按五零年式样加以改造,即:领子改为翻领,对开襟式,前怀里面加一护胸以御风寒;棉裤为马裤式,裤腿下端打五个扣;扣子用铜扣和电木扣,用帆线、轴线或丝线缀扣,以达到结实耐用的目的。


(二)战士棉衣裤式样:战士棉衣上身与干部棉衣式样相同,领子为直领稍加高加棉花,两肩加一块护肩布用扣子扎几道线使两肩耐磨;棉裤为西式裤大裤脚,裤脚口加抽带便于系住毛皮鞋腰;前膝加护膝,后裆加护裆,并带腰带。


(三)棉帽:以五零年冬戴的朝鲜军帽式样,质量要求以保暖为原则,以栽毛绒及皮子和毛毯三种材料制作。


(四)干战棉衣及帽子的棉花均絮在里子上。


(五)干战棉衣、裤及棉帽面子布全用十四磅军布,里子用十二磅白洋布,棉花均用粗绒白花(每套棉花铺花四斤半,干部、战士同)。


(六)毛皮鞋:普通皮棉鞋为半长筒式,鞋前头加宽加高、加绒毛及加一层毡垫,使不夹脚不冻脚趾。靴腰高八寸。毛皮里子。帆布面子。使裤脚系住毛皮鞋的腰不冻脚脖子。鞋腰一边开口钉气眼带两根带,便利穿脱。营以上干部为长筒毛皮靴式。

注意:《指示》中提到志愿军棉衣每套棉花铺花四斤半,当时国内解放军棉衣北方一般为四斤棉花,南方一般为二斤到二斤半棉花,也有不足二斤的。


经过改进,志愿军冬服基本上做到了结实、耐用、保暖、防寒,较好地适应了朝鲜战场作战的要求。


改进后的志愿军棉衣的棉花扎在里子上。


改进后的志愿军棉衣加厚,棉帽上有听孔


“为保证不损失一件冬装而斗争!”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依仗空中优势,一直把破坏志愿军后方供应作为削弱志愿军战斗力的手段之一。1950年12月19日,彭德怀司令员给毛泽东主席的报告中说:“西线兵站掌握能用的汽车不足300台,运输线较第一、二次战役延长将近两倍,各军大衣多数未运来,42军棉鞋亦未运到。已穿上棉鞋者,大部破烂。还有棉衣、被毯,被敌机投燃烧物毁掉,不少人穿草鞋,自打之草鞋亦无备份,甚至还有部分打赤脚”。在冰天雪地穿草鞋甚至打赤脚,还要作战,我们的战士遇到的困难简直是难以想象!


特别是从1951年7月起,美军对志愿军后方实施“绞杀战”,企图切断志愿军后方运输线。志愿军被装物资前运,季节性强,数量集中,体积庞大,是敌机轰炸破坏的重点目标。因此,组织志愿军的被装供应,是对后勤战线的严峻考验。1951年夏装前运,因中间环节多,物资到站过于集中又未能立即疏散,遭致敌机轰炸,造成重大损失。整个夏装损失量占前运数的30%。仅三登库区一次被炸,即损失单衣28万套,衬衣12万多套,胶鞋19万多双,军帽23万多顶。致使东线有的部队不能按时换装,到了炎热的夏天还穿不上单衣,只好将棉衣改成夹衣穿用。


美军对志愿军后方实施“绞杀战”。


1951年志愿军冬装前运,吸取了夏装前运的教训,从积极防空入手,尽量缩短物资在中途停留时间,改由各军回国领运和突击直达运输。在冬装还没有完全从祖国的被服工厂运出时,志愿军的后勤部队就提出了响亮的口号:“为胜利完成今年的供应冬装的任务而斗争!”“为保证不损失一件冬装而斗争!”1951年9月10日,彭德怀司令员命令“后方机关及无战斗任务的部队,应集中一切力量运棉衣,求得9月底至10月初发齐。”志愿军后勤系统紧张而有秩序地展开抢运冬装工作。各特种兵组织汽车到安东自运。其余955车皮用火车采取“片面续行法”运到朝鲜,再由二线部队组织力量到铁路运输终点接运,然后人背马驮,把冬装从卸车点运回部队。由于组织严密,不但运送快,而且损失小,只占全部冬装143万套的0.52%。


志愿军后勤部队的女战士在分发棉褥。


1951年秋末,志愿军部队早于敌人一个月穿上了棉衣。当身着崭新棉军装的志愿军战士出现在谈判地点板门店时,敌方的停战谈判代表都惊呆了。他们说:“没想到轰炸得这么厉害,你们还能穿上棉衣,比我们还早。”


1952年以后,被装前运大体上都是采用1951年冬装前运的办法,运输途中几乎没有受到损失,保证了部队按时换装。1952年11月,负责志愿军冬服生产的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接到总政治部转来志愿军五六四部队二支队二分队指战员的感谢信,信中说:“我们在寒冬之前就收到你们做的棉衣、棉大衣和棉皮鞋,真是喜得合不上嘴。我们一定要用抗美援朝的胜利成果来回答祖国人民对我们的热情关怀和殷切期望。”



网友评论:




更多新闻


来源:解放军报微信发布、微博网友评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值班编辑:薛妍辰

致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