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仅4项!浙江新添一处世界级遗产

浙江新闻 2022-11-19


10月6日
从澳大利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
第73届执行理事会上传来喜讯
浙江松阳县“松古灌区”
入选2022年度(第九批)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成为浙江省又一入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遗产品牌

此次
中国四川省通济堰
江苏省兴化垛田
浙江省松阳松古灌区
江西省崇义上堡梯田等4个工程
全部申报成功

至此
浙江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7项


据松阳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松古灌区是特色鲜明的
灌溉工程遗产“活态博物馆”
是中小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典范

其主要特色在
灌区起源早、灌溉体系完备、
历史信息来源真实、工程技术先进、
建管体系完备等方面

自汉代开始,先民因地治水
在松阴溪流域依势筑堰建渠
分片“开圳引水”
逐步建成以松阴溪主支流为水源
堰堤密布、圳渠交错的灌溉网络


灌区工程体系在明清时期臻于完善
至明末清初,境内有古堰120处
灌溉的古塘、古井百余处
至今仍在滋润着松阴溪两岸16.6万亩良田

千年来不同时期修建的
引水、蓄水、提水等水利工程
构筑了“堰塘井渠合理布置、
引蓄灌排有序组织”的
长藤结瓜式灌溉网络
建立了雨季蓄水灌溉排涝
旱季山塘井泉补水
大旱不竭、晴雨兼顾
配合轮灌制管理
形成了符合现代水利工程理论
多级灌溉系统


松古灌区先民
以榜文、碑刻、文选等形式
翔实记录了
“七三法”立项选址、“借地建圳”
采用“人字形”坝体结构等建设机制
以及“汴石分水”“定期轮灌”
“圳田制”“堰董制、圳董制”
“水权管理”等创造性的灌区管理机制

松古灌区及其骨干工程的
历史证据主要为
《叶氏广远宗谱》《浙江分县志》
《松阳县志》《周氏宗谱》等地方文献
及自古遗存下来的

从明天顺元年至光绪九年的
榜文18篇、古圳图1张、
明清时期的碑刻14方、摩崖2处、
文选8篇等实物证据
历史信息来源详实


灌溉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
由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评选并授予
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
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
总结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
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本次申遗成功
使浙江古水利工程再次走上国际舞台
向世界展示了浙江悠久的
治水文化和治水、用水的智慧

接下来通过宣传、保护、
利用、传承、弘扬
浙江将继续推动全省山区水利
现代化先行县试点和全域幸福河湖工作

浙江新闻+

此前,浙江其他6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

丽水·通济堰

2014年9月16日,丽水通济堰被授牌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通济堰位于丽水市莲都区,瓯江支流松荫溪上,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是具有1500多年历史的有坝引水灌溉工程,灌溉农田面积3万余亩。

  

工程体系包括渠首枢纽、渠系工程、调蓄工程及防洪工程。灌区内分布有众多与渠系相通的调蓄湖塘,工程组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系网。


宁波·它山堰


2015年10月13日,宁波它山堰成功入选第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它山堰位于奉化江支流鄞江镇上,是具有1180余年历史的有坝引水灌溉工程。它的兴建,使鄞西平原成为浙东重要的产粮区,灌溉面积由始建时的“数千余顷”,扩大至现在的20余万亩。

水利考证发现,它山堰拦河坝为我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其坝底倾向上游,倾角为5度。这一倾斜度使坝体水平抗滑稳定性提高一倍,较近代坝基倾斜理论提出早1000余年。

绍兴·桔槔井灌

2015年10月13日,诸暨桔槔井灌工程成功入选第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诸暨赵家镇泉畈村的桔槔井灌工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是以桔槔-水井-渠道构成的灌溉工程,也是我国最早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工程形式,在战国时期已经见诸记载。
20世纪以来,这一古老的灌溉方式陆续消失,而赵家泉畈村、花明泉村等村庄,仍然保留着最完整的井渠灌溉工程体系。据统计,现在泉畈村的井灌核心区还有古井118眼,灌溉面积400多亩。在旱季,村民仍然会用提上来的井水灌溉水稻、樱桃等农作物。
湖州·太湖溇港

2016年11月8日,湖州太湖溇港工程成功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太湖溇港水利系统始建于春秋时期,源于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它集水利、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排涝、灌溉、通航等综合效益,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衢州·姜席堰

2018年8月14日,衢州的姜席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姜席堰位于衢州龙游县龙洲街道后田铺村山头里自然村灵山江上,创建于公元1330年至1333年。

姜席堰枢纽工程由上堰、沙洲、下堰、泄洪冲沙闸、渠首进水闸5部分组成。其选址于灵山港从山区过渡到平原的咽喉位置,确保了其下游平原最大农田面积的自流灌溉。


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


2020年12月8日,金华的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白沙溪三十六堰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其以引水灌溉为主,是兼具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代堰坝群。

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归隐此地首筑白沙堰,此后百余年的时间里,其部下及后人陆续建成了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针对白沙溪落差大,深潭多的特点,摸索出“以潭筑堰”的科学方式。
其引水灌溉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使浙中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粮仓之一。为表彰卢文台功绩,历代朝廷对其先后七次追封,百姓尊称其为“白沙老爷”,供奉庙宇百座之多。
 
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库和金兰水库,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



更多新闻


来源:浙江新闻(zjnewsapp)综合自浙江日报记者 胡静漪 朱承 通讯员 高灵、浙江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吴桑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