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是细节!”5年才一次的这个顶级大展,要怎么看?

浙江新闻
2024-09-07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潮新闻记者 陆伟 实习生 林前旭 摄
“全国美展的雕塑展在哪几个厅?”7月12日,杭城微雨,浙江美术馆门口,一对年轻夫妇撑伞匆匆赶来,身后还跟着一家老小。“刚从北方来,趁孩子放暑假一定要来打卡西湖边这个展。”
1200公里外,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咨询台内,十几个临时寄存的行李箱整齐而立。“不少人都把这里当成了旅行的第一站。”工作人员介绍,这几日,馆内每天接待量都在8000人左右。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展出

继6月29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在广州开幕后,美术界进入五年一度的国展时间,全国美展多个分展区陆续开展。
全国美展自1949年举办第一届,到今年的第十四届,已经走过了75年的历程。作为中国美术界最重要的展览活动之一,它见证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与成就,反映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推动了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变。
规模最大、参与范围最广、作品种类最多、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这样的顶级大展,作为普通观众看什么,怎么看?记者行走杭广两地,用三种视角,拼出了异彩纷呈的社会“当下”。
看地域文化在作品中来一场万国巡游
普通人如何看美展?现场观众们的行动,首先给出了生动注解。广州美术馆中,五六岁的娃娃,穿行于展厅间,高高举起智能手表拍下自己喜爱的画作;年迈的老者躬身向前,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作品细节……

展览现场各年龄层观众自得其乐

4层楼,14个展厅,2.4米*2.4米的大尺寸画作紧凑排布,才得以在一个展馆全部展出。据了解,本次在广州美术馆展出的698件中国画作品,是从全国各省区市及中直单位组织遴选后报送的1300件作品中评选出来的,无论投稿作品数量,还是展出作品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大胆地看!不分年龄和背景,不要有担心和预设。”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罗奇形容,5年一遇的全国美展,就像美术界的“奥林匹克”,今年,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十几个艺术门类,展现出一种共通的趋势——展品兼顾艺术表达的同时,在题材和技法上更接近于当下的现实。更通俗地说,美展是更适合普罗大众去欣赏的一次艺术嘉年华。
漫游杭广两地展馆,确能感受到此次展出作品的世俗化、生活化和具象化倾向。此前,大众概念中的传统国画,多是文人画,作者将精神品格、作品内涵寄情于梅兰竹菊、山水花鸟。一些雕塑作品,也偏爱展现几何的理性美,用充满幻想和诗意的材料,传递情绪。

进京作品《小兄弟》
但此次美展中,抽象的传统作品明显少了。观众无需冥思苦想,便能从中看懂乡村振兴、科技发展、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等时代主题。这种更纯粹的欣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观展门槛。
主题丰富、技法多样、取材广泛,如此大规模优中选优的作品,也传递出了鲜明的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
“你看那幅画画的是什么?”顺着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黄亮的指引,一幅大色块、对比强烈的画作撞入眼中。绿色果实硕大饱满,掩映在枝蔓、叶片间,这幅周正良的作品《硕果》画得正是热带水果菠萝蜜。

进京作品《硕果》


“这是岭南画派精神的传承,这里有‘开风气之先’的艺术氛围,画家创作时在形式感和内容表达上,都着力求新求变。” 黄亮说,菠萝蜜是岭南特色风物,这种夸张的表达,大胆的用色和写意的手法,能让观看者一瞬间如入热带雨林,被奔放热烈的氛围所感染。
另一幅来自浙江作者李杨的《天下大同 万国咸宁》,则有着细腻又不失壮阔的江南风,是现场观众停留最久的作品之一。画中既有《千里江山图》的青绿之影,又有清代《皇舆全览图》的规划布局。“这是传统的青绿山水画,但特别的是,它把世界各国的标志性建筑都布局于山水之间,仔细寻找能看到五大洲四大洋。”黄亮说,这些巧思体现了浙派画家对传统的深入思考、挖掘与创新,使这幅作品成为传统青绿山水画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

进京作品《天下大同 万国咸宁》

“画中都是细节,看了10分钟,还没看够。”现场观众感叹,看着看着就像入了画,如同一场万国巡游。
看人生百态观展也是一次心灵对话
在浙江美术馆内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雕塑作品展现场,一件名为《新征程·1933》的作品,重现了一次历史转折。九十年前,刘开渠先生学成归国拜访蔡元培先生,在其寓所巧遇鲁迅先生时,鲁迅先生对他说:“中国人过去只做菩萨,现在该是轮到做人像了。”这句话点明了中国近现代雕塑创作的主线——关注现实,反映生活,塑造人民。

作品《新征程·1933》

“今天的‘人民’,聚焦于生活大地上的劳动者,聚焦于时代延绵画卷上穿梭往还的生动者,聚焦于被现代‘人民’之光所深刻照亮的活生生的人。”跟着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看展,一楼大厅里,目之所及是簇拥着丰收硕果的各族人民,是中国近代文化先贤,是各行各业奋斗者的身姿。
无独有偶,今年的中国画展览现场,人物画所占比例最高。“人物最能表现时代主题、当代信念,和新时代的精神风貌,这是其他作品无可替代的。”黄亮说。

进京作品《活力四射》

这构成了看美展的另一重视角,透过一张张面庞,一座座雕像,品味多样人生、世情百态。
“观展的过程,也是和作品对话的过程,和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罗奇认为,这种对话无关对错,观众只需沉浸于作品中,试着切换不同思维和感受。看展的过程,可以不断丰富自己对于美的感受能力,全国美展即是为自我的心灵对话打开了一扇门。“人们可以透过作品看到自己,对某件作品的喜爱,就是观者与艺术表达产生了共鸣。”
广州美术馆三楼,一幅非常规的椭圆形画作,吸引了不少人驻足。仔细观察,画作边框圈出了摇篮的轮廓,观众如同以婴孩的视角仰视,看到的是趴在摇篮前,一家人喜悦的笑脸。

作品《你好·世界》
“妈妈,我小时候你们也是这样看我的吗?”一个小女孩举起相机,迅速带入角色,一旁的母亲慈爱地比划着。“是啊,你刚出生时,只有这么一丁点儿小。”另一位年轻姑娘,思考良久,与一旁的友人分析。“画中只有妈妈的角色是实体的,其他人都有重影。我想这是已长大成人的孩子,望向了幼时的自己。”虚虚实实,无论何种解读,画中亲情和生命的羁绊,都触到了观赏者内心柔软的记忆。

进京作品《幸福的温度》

浙江美术馆进门大厅,重庆作者龚吉伟创作的夫妻雕塑前,一对情侣甜蜜私语。“你说我们老了,会不会像他们一样。”面前的老爷爷放松的坐在长条板凳上,仰头微笑一脸餍足。一旁的婆婆眼镜搭在鼻尖,微低着头瞪大双眼,认真地为老伴儿掏耳朵。柏木古朴的质感,为两人刷上了一层时光的色彩。不同人生境况的观众,大概都能从作品名中看到自己,体悟到不同的《幸福的温度》。
看时代底色上天下海皆是艺术天地
前往广州观展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副主任,策展人刘潇,为记者提供了几个观展时可思考的视角。
其一,今年的全国美展,主题广泛且贴近当下实际,对于一些热点主题,不同艺术如何各展所长,找到表现典型的方法?
其二,中国新时代的中国画,要面对新的感受,新的题材,与传统里成熟的程式相遇时,经典艺术形态如何在当下同时焕发出画者和刻画对象的当代精气神?
其实,将这些观察视角放大,就成了本届美展作品都要回应的时代之问:艺术是照见时代的一面镜子,经典艺术形态如何创新,既保持其品格,又呈现新时代的力量感?

进京作品《中国速度·动感号》
在两地美展现场,众多作品都在描摹当下。金属轨道交叠出人的身躯,磁力球高速旋转如同血脉,共同撑起“大国工匠”的坚毅塑像;以“神六”为代表的航天科技、深海载人潜水器,在国画世界中上天下海……“数字科技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我们特别期待用中国画这么古老的绘画,去表现这种传统艺术语言很难描绘的生活样态,而中国画的创新,也表现了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审美变化。”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
进京作品,浙江艺术家姜康健的《回声》,画的便是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中青年科学家的形象。画面中,男青年看向画外,眼神坚毅。女科学家一袭白色长裙,一手抚着书册,一手将海螺放在耳边,望向远方,与身着宇航服的宇航员遥相呼应。两人身周星球环绕,大片墨色晕染出深邃、浪漫的氛围。这里的人物的画法,既有传统国画的写意,又融合西方的造型基础充满立体感,是具有光影感的既写实也写意虚幻的形象塑造。

进京作品《回声》
“以往我们的着墨对象,通常是老一辈知名学者,这幅画则以新一代科技接班人为主题。他们的形象不再正襟危坐,有着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与浪漫,她要听歌、要看书、要穿吊带裙、要享受生活。”黄亮指向画中细节,耳畔海螺的回声,寓意着地球与月亮、人类与太空的碰撞回声,是天地间的壮阔回响。

进京作品《问鼎星辰》。受访者供图
同样是太空题材,浙江美术馆的雕塑《问鼎星辰》,则让宇航员动了起来。作品内置了可控机械传动和视频影像投射装置,铝合金不锈钢铸造的人物,在空中缓慢旋转,模拟了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场外工作的日常。“人物每2分钟自传360度,头盔面罩里的动态视频影像与空间运行速率同步。”作者之一的吴克书说,希望能通过动态雕塑的创新表达,展现中国人问鼎星辰、志向高远的情怀。
美展时刻刚刚开启,美展还能怎么看,走进其中的你,或许也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更多新闻


来源:潮新闻 记者 肖淙文 李娇俨
编辑:王一川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浙江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