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好老师 | 甘当园丁育桃李 醉心科研结硕果——记航空航天学院副教授柳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厦门大学 Author 厦门大学
人物名片
柳娟,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仪器与电气系副教授、中国激光加工专业委员会委员、厦门市微机电学会理事。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多项,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4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瓶颈只出现在还未攻克的时候
“人们常把难以攻克的困难称之为瓶颈,但当我们不断突破它的时候,其实也就不存在瓶颈了。”
在“空天报国”理念的引领下,柳娟的科研项目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多年来她一直深耕于激光器及其应用系统、工业自动化与机器人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研究。谈起科研,柳娟最看重的是钻研、拼搏和合作。不计个人得失,甘于奉献,始终把自己当作项目的主人,坚定方向永不放弃,是柳娟在科研路上对自己的要求。
在研发高功率激光器的过程中,柳娟正处于孕期。激光的功率高达几千瓦,射频很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但柳娟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落下进度。虽然心中不免有些担心,但她依旧严格做好防护坚持开展实验,最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与多数人印象中科学家们总要历经千辛万苦才能修得成果不同,柳娟认为她“遇到的困难和瓶颈比较少”。在她看来,许多科研上跨不过去的坎,多是源于最初对项目评估的偏差:一个项目,所谓“攻克”,正是由于它存在难点,才有被攻克的价值。
在我国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工业自动化系统需求不断增长、激光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和规模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激光焊接机器人系统成为亟待攻克难题。多年来,柳娟聚焦行业重难点,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实验室合作研发的激光焊接机器人,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日后激光应用市场添加了新的可能。激光焊接机器人将激光技术和机器人结合,利用激光的能量与器械臂的灵活运动,让焊接变得智能化。在此基础之上,他们还给这个系统加上了焊缝跟踪技术,相当于给机器人加上了一双“眼睛”,使它通过视觉扫描来自主判断哪个地方是需要焊接的。
激光焊接机器人的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充满荆棘的过程,但柳娟从不畏惧,因为她始终相信:抱着坚定的信念向最终的方向走去,就算遇到阻碍,也毋需怀疑自己能否成功,因为最初下决定做这个项目时,已经意味着最终定能成功,如此便不存在所谓的挫折与失望。她研发的系统完美地解决了传统工艺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产品样机在深圳国际工业制造技术及设备展览会参展得到广泛的关注,获得业界的一致好评。在未来,激光焊接机器人系统也将伴随着国内工业技术升级而大放异彩,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强劲力量。
“优秀毕业生”是远远不够的
让同学们日后不畏惧新知识是柳娟一直秉持的教学目标。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让柳娟更注重方法的传授。在课堂上,柳娟不仅没有止步于给同学们讲授知识,还会通过布置作业或是其它的工作任务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用于“实战”。“在课堂上,老师讲完知识点,我希望能有习题来巩固一下,刚这样想,例题就送上来了。”
谈起柳娟的课堂,航空航天学院仪电系大四学生阙旭晖总是有说不完的话,“柳老师上课节奏把握得很好,她的课是效率最高的。”因材施教亦是贯穿柳娟教学理念的一大支柱。作为研究生导师,她会根据学生不同的人生规划给他们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有读博的打算,我就会安排他们阅读大量的文献;如果他们想读完研直接去工作,那我可能会让他们更多地去做一些应用研究。”
“娟姐”是学生们对柳娟的称呼,在学生们心中,这位眼角总是带着笑意的老师是他们的知心大姐姐。从厦大保研至外校继续深造的赵毅在研究生期间也常常找柳娟倾诉心扉。研究生开学初,赵毅在科研上遇到瓶颈,其研究计划的可行性以及研究的调研深度都遭受到了质疑和否定。他为此郁闷不已,不知该如何破解,几个月下来瘦了十几斤,也逐渐迷失了方向。
困境之中,赵毅打电话给“娟姐”寻求帮助。柳娟从他的描述中发现了他存在的问题,建议他仔细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还告诉他读文献的过程并不仅仅只是浏览,更重要的是阅读文献的思路。从分析文献到融入自己的想法再到制定出新的研究方案,每一步,柳娟都陪着赵毅慢慢向前走。最后赵毅的研究终于得到了认可,“科研道路越来越顺”,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了继续读博深造。
2020年初疫情期间,厦大开启了线上教学。但对于工科的仪电系学生来说,实验是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实验仪器怎么办?——柳娟在疫情期间把实验器材一件一件地给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快递到家里。“那段时间我发了很多快递出去。缺了什么,我就到学校去拿,然后再给他们寄过去。”柳娟家住思明区,为了学生们能正常进行实验,她多次前往翔安区的实验室,把学生们做了一半的电路以及调试需要的仪器寄到他们家里。有了实验器材,大家开始“在家做科研”,学习科研的任务也因此没有被疫情耽误。
航空航天学院仪电系研究生禇兆琪谈到:“老师对我们除了科研上的能力,还有社交上,比如组织能力也着重去培养。”这也印证了柳娟在采访交流中所谈到的:“任何一个学生来学校求学不只是为拿到学位,甚或拿到‘优秀毕业生’,我觉得这都不够。因为每个人最后是要进入社会的,不只是工作,还有社会生活,只有跟‘社会家庭成员’很好地相处,生活才会幸福。”
捕捉幸福是一种能力
“要有对幸福的感知能力。其实大部分的不幸是来源于不知足,我们应该感恩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切。”
“一生伯乐相骐骥,甘为园丁育花朵。拓蹊径,劈拘泥,云端课堂,相隔千里,她用知识助我们与航天事业相连;破迷茫,树航标,实验室内,亲切可爱,她用双手为我们编织空天报国梦。”这是2021年厦门大学“最喜爱的十位老师”颁奖典礼上柳娟的颁奖词,它凝聚着同学们对柳娟的肯定、喜爱与赞扬。
“平淡”是柳娟对自己人生经历的评价,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水到渠成。这一切,源于她对生活追求的纯粹与知足。“我学习的路走的比较轻松,作为学生,本来就是该学习嘛,所以学习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太多的东西。”成为老师后,几年前就陆续有学生告诉柳娟想推选她为“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但当时柳娟在国外访学,没有时间准备材料。今年,当正式获得这个荣誉称号时,她十分惊喜,她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位老师应该做的事”。
平淡的生活中也蕴含着细小的幸福。柳娟笑谈自己是一名“吃货”,外地的朋友来厦门找她时,柳娟就带他们“探店”,久而久之就对厦门的美食产生了很深的了解。带着这份“经验”,她常常带着同学们聚餐、享受美食。
柳娟也在文学经典中寻找乐趣。她曾在自己的枕头旁放一本《论语》,“我觉得《论语》里有非常多的道理,虽然里面的句子很短,但每一句话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琢磨,都能琢磨出不同的感悟。”
柳娟在大学期间,除了科研学习,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文学书籍,武侠小说、中外名著她都翻阅过,其中喜欢的有《论语》和《红楼梦》。她认为自己文学素养比较缺乏,所以从大学就开始看文学作品,这也许也是柳娟带给学生许多哲思哲理的原因。
“我觉得捕捉幸福是一种特别重要的能力。”秉持着这份信念,她不追名逐利,珍惜当下,深深爱着她的科研、学生和她的家人。这份爱,纯粹而不可动摇。
当哲思与工科老师相遇时,意外碰撞出了“幸福”的火花。“娟姐”拼搏不畏惧的科研精神、“用心教书,用爱育人”的育人理念和平淡知足的人生态度,暖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来源:厦门大学新闻网
编辑:王雨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