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社区的在地艺术开始生长
大刘在《三体》提到的光锥之内就是命运,从物理的理论引出了哲学的思考。是否我们前进中的每一秒都已设定?而,因人的意识而产生的“艺术”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那些公元494年龙门石窟的雕刻匠人,17世纪的意式巴洛克画家们,20世纪的法国先锋派电影人,应该也未曾想到他们在艺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艺术如同碱基一样开始与社会现状、与当下的人、与流行文化结合时,是否偏离了艺术作为媒介表达的本意。或许,可以理解为当艺术成为表达的手段时,才更能被人们所理解,因此当艺术的在地性被关注时,才让它变得更特别。
如果你搜索“在地艺术”或“艺术的在地性”等词,会发现在中国这样的项目更多时候以活动的形式在进行,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本地文化被看见,而“独一份”的稀缺性也让在地艺术变得紧俏。从内容本身出发,在地艺术激活了艺术的表达。如果从全球范围来看,孵化在地艺术的机构、项目至少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样子,也无碍于他们是来自哪个文化范畴和语言体系,偏向跨学科研究的Pioneer Works,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夏季生物艺术项目,有些顶尖驻地项目可能比常青藤大学还要难申请。
近年来,乡村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在艺术界中流行如香港盐田梓艺术节,城市社区中的愚园路驻地计划、仓前九里也曾举办过在地艺术项目,YAV青年艺术孵化项目正在南头古城发生,日本立川将整座城市作为艺术表达的载体,还有艺术在浮梁的尝试着“用艺术,焕活被遗忘的土地”等,盘点起来琳琅满目的项目,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众多平台,或资金支持,或场域支持,或其他更多隐形的资源。
笔者有幸,参加了YAV(YAV International Youth Arts Platform,YAV国际青年艺术平台)2021的部分展演,发生在深圳,在南头古城。身份多重性的南头古城,既是一个有近1700年历史的古城,又在深圳城市发展中演变为城中村,再经过改造和艺术介入焕发新活力的创意社区。
街坊们亲切地称南头古城为“九街”。这是南头古城的旧称,据说是因为城内留存着明代的九条街巷而得名。作为粤港澳历史文化源头之一,历史上南头古城曾多次成为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
据了解,2017年前,南头古城还是市井气息浓郁的城中村,人口密集、巷道狭窄、各色小商铺杂乱林立……2019年,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项目正式开工,南头古城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活化与更新。2021年,南头古城发起 YAV青年艺术孵化项目,邀请来自不同领域且热爱艺术,关注在地文化、社区营造的创作者及团队,以南头古城为起点,以社区场域和公共空间为作品呈现的舞台,鼓励以多样性的对话和实践探寻深圳未来叙事的更多可能性。像笔者一样,每一个走进南头古城的人都为此感到好奇:将不同的艺术形式进入一个复杂的社区,究竟会创造出什么样的表达?
《Space Ark 2020》是由艺术家炭叹发起的系列作品,是一个不断“生长”的参与式环境剧场,也是一项社会介入性艺术。它的剧情每次都以2020年1月为起点,以疫情之下不同个体的经历和状态为故事原型,将各具特色的空间环境转换为即兴舞台,讨论“疫中人类世”。
当“Space Ark 2020”降落在与南头古城,它呈现为一个融合了当代艺术的剧场作品——整个表演打破了常规的线性结构,由观众来决定剧情顺序;而观者也可能突然变成演员,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在舞台设计方面,对隔离的思考被转化成了一种鲜见的视觉呈现——表演在办公楼的走廊里上演,观众将从if工厂楼下仰望一个个窗口中的表演者们。每个窗口中,上演着一个人、或一家人在一次次隔离中的真实故事。这些人都不是演员,他们是在深圳各个角落生活着的、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全部扮演他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有些令人啼笑皆非,有些让人感概万千,但不管怎样,一定会让你看到自己的影子。
在《Space Ark 2020》的创排过程中,动员在地社区居民是其“参与式、社会介入性艺术”的核心价值。演员们全部面向公众征集,有被称为“加班狗”的白领、一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保安、曾经辛苦卖水果如今安享退休生活的老居民等。也邀请到了资深制作人/导演/艺术家龙淼渊,著名音乐人李劲松、深圳本地青年戏剧导演吴坚、还有在深外籍成员为主的Couch Potatoes剧团等专业人士加入。以上各行各业、背景各异的团队成员,他们付出的三个多月的排练以及十个月的沟通都是在地艺术得以成立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Space Ark 2020》在南头古城,不同程度上把参与演出者的自身特点融入剧情,让每个人的生活感悟自然生长,从而反哺艺术表达。其创作在专业的构思基础上,普及与非职业人群共同创作的理念,可以说是艺术赋权和社会介入的有益尝试。“人人都是艺术家”并不是说人人都要以艺术为职业为营生——而是每个人可以找到表达的途径,从而刺激社区的多样性。
在地艺术的发挥是多样的,发生在南头古城的YAV项目更在意的是针对特殊场域进行的艺术孵化。
YAV青年艺术孵化项目《从九街出发》中的一个场景便是,在始建于明代的南城门遗址前,笔者带上耳机,跟随主人公小吴的讲述,正式踏上了这一趟关于九街的声音漫游之旅:坐在大树下发呆的大爷,在家门口摆上桌子打麻将的大妈,光线昏暗的“一线天”握手楼,悬挂在头顶上晾晒的衣物,挂满信箱的生锈铁门……增强现实的音频讲述为这里的生活增添了某种神秘色彩。
罗森、July(杨之龑)、伍鹭(吴智海)共同打造了这场九街之旅。一直专注于中国社会空间语境研究和写作的罗森,反而是在改造后的南头古城里发现了九街的价值。新与旧交叠体验的碰撞并峙,让他看到了通过艺术打造一种不同的体验,编织一个新的故事在南头古城城市更新的时代进程中上演的意义。
声音漫游的形式,则源自July的创意。这位九零后的苏州女孩曾经在世界各地游学及创作,如今是创作共同体“老妖精ensemble”的核心成员、一位跨领域演出的创作者和研究者。
-点击下图 开启漫游-
时间:10月1日起长期开放
地点:南头古城 · 南城门广场
参与方式:自行体验,点击上图,准备出发!
如果说《从九街出发》中的故事是以南头古城风貌变迁的空间和建筑为坐标展开,那么另一个艺术孵化项目《幸运棋牌室》,则将更多注视投向了这个社区的人际关系。
艺术家Aki(李娜琪)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她毕业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社会设计系,自 2013 年起开始关注并致力于城市更新、公共教育及社会参与型艺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同为深二代的她,早在古城改造前对这里就有过一些了解。这一次YAV国际青年艺术平台的创作,她选择了用游戏的方式来讲述南头古城的故事。
与《从九街出发》团队有计划的分工不同,长达三个月的调研期,Aki更多的是在等待与观察。“只有真正进入九街,成为九街的一份子,才能观察、体验到九街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于是,她住进古城里的公寓,成为了九街居民的邻居、幸运棋牌室的“老板娘”。
传统社区的棋牌室,大多被定义为以丰富社区居民业余生活为目的的休闲娱乐场所。而在南头古城,除了延续传统棋牌室的功能外,幸运棋牌室也被赋予了“公共空间”的意义——而空间的主体不光是Aki,还有在九街生活的各色人群。
在这个游戏中,玩家分别代表三种视角:关注社区发展的外来调研者、回来寻找美食的古城原住民,需要完成改造任务的if工厂志愿者。玩家们可以通过彼此间的信息交换,一边寻找“宝藏”,一边获取更多关于九街的细节,让自己或者团队最终赢得游戏,而游戏中的真实信息也为玩家进一步的了解南头古城提供了窗口
褪去了城中村的外衣,今天的南头古城已经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姿态:新与旧、过去与未来、发展与保育,种种碰撞在这里发生。
历史文脉的延续,为古城夯实了根基;多元业态的共融,激发出古城的活力。对于公众而言,南头古城的魅力,还在于艺术带来的无限可能。YAV2021青年艺术孵化项目参与者认为,“很多艺术都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没有面向更多的公众。YAV国际青年艺术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孵化基地,在探讨公共艺术如何介入社区生活的同时,也拉近了公众和艺术之间的距离。”
青年艺术孵化是一次发现的机会,给予青年艺术家更多的关注,也带来另一种理解在地的视角,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艺术带来的乐趣。南头古城的这次尝试,打破了那堵美术馆的墙,让艺术回归到城市和社区,变得无处不在、触手可及。在地方文化与不同艺术形式的一次次对话中,探索与突破艺术的边界,更多的艺术样本在南头古城被解读,笔者将持续关注YAV国际青年艺术平台的发展和艺术家们驻留在南头古城的不同可能性。
原文刊载于 kinfolk基本生活
撰文:桃子、大yellow
组稿:kiwi、乔丹
尊敬的市民朋友:
进入南头古城须凭
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健康码,
并全程佩戴好口罩。
如有其他问题可致电综合服务中心:
0755-26669990
地图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