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专辑 ||“普鲁斯特”特辑

Colin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您的好友【真题解析特辑】已经上线!内含最新真题解析,文研青年倾情献上!18年考研的基础复习已经开始,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哦!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文研青年小贴士:“意识流”作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之一,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和伍尔芙等人的作品都是真题常考的内容,为了让大家熟悉真题的套路,下面送上新鲜出炉的普鲁斯特相关真题特辑!


12016年比较文学试题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对记忆的理解和表现有何特色


解析:《追忆道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待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益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在叙述者同阿尔伯蒂价交往过程中,又引起他对爱情、夫妻、家庭等一系列问题的思索与分析,使他体验到“人是这样的生物,他不能走出自我,只能通过自身了解别人,其它的说法都是欺人之谈。”在叙述了盖尔芒世家和斯万之家的人事变化之后,叙述者从这些变化中得出结论:世界上的一切都象木偶一样活动着,指挥他们活动的拉线人是时间。小说还通过描写某一作家的遭遇、某一支奏鸣曲或某一幅绘画所引起的联想,表达作者对文学、音乐和美术的看法。总之,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成一体,它们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为一,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纪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俗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于巴黎的上流社会,频繁来往于茶会、舞会、招待会以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过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普鲁斯特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华流逝,社会日渐凋敝,人们要衰老死亡,一切物质的东西都要被时间消蚀,失去光泽,最后烟消云散。只有感觉到了的、经历过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人世间“真正的乐园是已经失去的乐园”。那种由人的心灵感受到了的东西,它们或者被感受清醒的意识暂时遗忘,沉睡在人的意识的底层;或者被现在的其它感受所覆盖,一时得不到表露的机会。但它们不会在历史长河中消失,有朝一日在某种外界感受的激发下,它们会苏醒过来,会从意识的深处,从意识与无意识的交界处浮现,上升到清醒意识的表层。此时此刻,这个感受到了的外部世界又重新复活起来。而艺术创作就是把人的心灵感受到的东西作为原料进行再创造,“真正的生活,最终被发现和理解的生活,因而也是真正经历过的唯一的生活,这就是文学”。“那怕是微不足道的、毫无意义的东西,只要被感受到,得到再创造,就再也不是微不足道的了。就成为整个生命,成为艺术”。因此,文学作品能够免受时间的侵蚀,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同时也只有在艺术创作中,往昔度过的空虚、痛苦的时日才会产生新的意义,发出新的光彩。这就是《追忆逝水年华》的主题思想,它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与直觉主义是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是根据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创作出来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只有通过回忆,通过对过去的感性经验进行再创造,生活才有真正的意义,人才有存在的价值。这反映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他们在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面前,既不满现实的丑恶,又找不到改革确实的正确途径,于是,他们回避现实世界,一头躲到主观世界里面去,用回忆过去来代替眼前的现实,用内心感受来代替实际行动,这当然不是干预生活的积极态度,他们的世界观也是唯心的。普鲁斯特就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然而,他以《追忆逝水年华》这部作品改变了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开辟了欧美当代小说创作的新篇章。尤其是他重视对人的心理分析,善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潜意识活动,这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影响很大。


22017文学史试题

简析普鲁斯特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


解析:作品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中的新观念和新技巧,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经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了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


主题一:是世间,他的书以这个主题为开端、告终。人类毕生都在与世间抗争,他们本想执着于眷念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中慢慢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的、最宝贵的记忆,但是普鲁斯特知道自我在时间的流程中逐渐解体。由此产生了作为普鲁斯特作品的根源想法,即追寻似乎已经失去,其实仍在那里,随时准备再生的时间。“过去”便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某种永恒的东西。


主题二:起保存作用的回忆。不过我们这里指的不是随便哪一种回忆;普鲁斯特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教给人们某种回忆过去的方式。普鲁斯特写到:“不要忘记,我生命中有个反复出现的动机...比对阿尔贝蒂娜的恋情还要重要的动机,即重温旧事,这也是献身艺术者的上好材料...一杯茶,散步场上的树木。钟楼等等。”在这一瞬间,时间被找回来了,同时它被战胜了,因为属于过去的整整一块时间已变成属于现在的了。因此艺术家在这种时刻感到自己征服了永恒。任何东西只有在其永恒的面目,即艺术的面貌下才能被真正领略、保存:这就是《追忆似水年华》的根本,深刻和创新的主题所在。


布鲁斯特在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十余年间,完全禁闭在斗室中,与世隔绝,他全部精力与时间集中在回忆和写作上,毫不关心世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它对法国人民生活的强烈影响,在其作品中几乎毫无反应,这部小说中反映的巴黎是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巴黎,是反映临近巨大社会变革和转折点的法国社会的小说,因此可以说也是一部反映旧时代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最后的一颗硕果,最后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


32016古代文学与文学试题

《追忆逝水年华》的时间与记忆主题


解析: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探讨人类所固有的“记忆”这一心理机制的空前巨著,“记忆”构成了“追寻失去时间”的真正主旨,也是普鲁斯特为自己确立的恒常的生命形式,是人类把握逝去时光的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讲,人的生存方式正式建立在对记忆之回忆的基础之上。在这里要区分一下记忆与回忆的区别,记忆是留存在心理深处下意识中的关于过去的体验和经验的片段,回忆则是一种重新唤醒这些过去片段的具体行为。人类的记忆通过回忆这一具体可感的行为去把握时间的流动和消亡,以此建构了人类自我的存在方式。


首先,回忆串联起时间与记忆,回忆成为生命的形式与艺术的形式。小说开篇第一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小说描述了我再一段恒常时间里的生活形态——失眠以至于用回忆来打发漫漫长夜。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普鲁斯特的生活形态,由于疾病缠身,身体羸弱,他只好选择这样的生存方式:在回忆中写作,在写作中回忆。作者以一个失眠的晚上为回忆起点来构建小说,一方面失眠夜晚是叙事者在一段时间内就已经确定的生活形态,这个起点是回忆的起点,叙述者是过去时。另一方面,还有一个现在时的叙事者作为小说回忆的参照和评判尺度,使得我的回忆纳入到一个更加宏大的叙事框架之中,也就是说现在时的叙事者与过去的叙事者两个叙事系统同时存在与文本时间之中,这就使得小说的艺术特性更加斑驳复杂。因而回忆既是生命的主体,又是艺术的主体。


其次,记忆的双重性构建起了回忆的大厦,让时间成为了永恒。普鲁斯特的记忆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有意记忆,有意记忆是作者对故事框架的安排、具体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内在逻辑性。另一种是无意识记忆,或者叫不自觉记忆。《追忆》中最著名的无意识记忆的情节就是关于“小玛德莱娜”点心的细节,一块点心放在茶水里泡软,散发出的气味唤醒了作者当年吃点心的种种记忆,逝去的时间也伴随着无意识的记忆得以复活和重现。无意识的记忆揭示了人类回忆的固有形态和特征,那就是非逻辑性和无序性,真实的记忆是原生态的、自然的、无序的。


小说在回忆中建构的不是一个有序的故事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时间,这种内在的时间是一种人类内在的体验时间,不依赖与时钟,是被直觉洞察的时间,符合柏格森的时间观。记忆的内容与回忆的行为相互混合,从而使时间在人的心理存在和体验方式中获得了内在统一性。除此之外无意识记忆还有感官性、身体性、具体性。无意记忆总是通过具体的记忆之物唤起,这些具体之物都是具象可感的,例如文中水管中的流水声,汤匙碰撞盘子的声音等。然而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一个纯粹的本质等待我们去唤醒和复活,我们回忆本身就有着重建过去的性质,所以回忆也必然隐含了当下的向度,不管是有意回忆还是无意回忆,绝不仅仅是在一个简单的线性时间轴上呈现,他更多的是在此在的我与当下的我的交流和对话以确证流逝时间中的自我的“在场”。


在《追忆》中,回忆在普鲁斯特那里最终升华为把握过去,建构此在,确证自我的方式,他以记忆的呈现的方式探讨了人类内在心理时间的统一性。在时间的三个维度中,普鲁斯特极度迷恋过去,他相信,真正的生活是被体验过的生活,是在回忆中建构起来的生活,一种具有内在性和整一性的生活是过去时间中的生活,用记忆的方式把握住过去生活的时间才是人幸福的源泉。


然而通过记忆真正能够把握住逝去的时间?真正能够确证自我的存在吗?实际上,真正过去的时间是找不回来的,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其实并非一个实在的时间问题而是关于心理与意识的问题。最大的时间问题其实是时间正在不断失去,永不复归,所以时间最大的虚幻性和欺骗性就在于一旦失去就不会反回,试图抓住时间实际上是徒劳,因此普鲁斯特自认为通过记忆把握时间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弱者自骗的心理幻象”罢了。


附相关真题链接

1、怎样理解“现代文学的核心问题是时间问题”?试以《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魔山》或你所熟悉的其他一部现代文学经典作一阐述。(北大外院2012)

2、《尤利西斯》在艺术上进行了哪些探索?(吉林大学1999)

3、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是怎么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吉林大学2010、华东师范大学2010)

4、结合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谈谈意识流 小说的特点。(华东师范大学2006)

5、 以弗吉尼亚.伍尔芙或福克纳的作品为例,说明意识流小说的特征。(华东师范大学2002)

6、论述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叙事角度。(中国人民大学2006)




小结:在普鲁斯特看来,只有通过回忆,通过对过去的感性经验进行再创造,生活才有真正的意义,人才有存在的价值。这反映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的心理状态。他们在理想、信念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面前,既不满现实的丑恶,又找不到改革确实的正确途径,于是,他们回避现实世界,一头躲到主观世界里面去,用回忆过去来代替眼前的现实,用内心感受来代替实际行动,这当然不是干预生活的积极态度,他们的世界观也是唯心的。普鲁斯特就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然而,他以《追忆逝水年华》这部作品改变了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开辟了欧美当代小说创作的新篇章。尤其是他重视对人的心理分析,善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潜意识活动,这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影响很大。


普鲁斯特崭新的小说艺术在他生前并没有十分引人注意,大约在他死后四十年左右,也就是到了六十年代,才越来越为西方世界所重视,被尊为现代小说的大师,这与意识流手法在六十年代文学界的广泛应用和受到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尽管在法国文学史上没有用意识流这个名称来评价普鲁斯特的作品,但他的小说创作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则已成为西方文学界、学术界的定论。





以上资料来源于《武汉大学文学类考研真题详解与复习指南》(“文研青年”出品,2018版),欲了解更多“普鲁斯特”真题合集内容,逢考必赢的筒子已经找客服买书啦啦啦啦啦!!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老马,Colin

审核:涛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