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漫谈】Vol.01 || 武汉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经历,文研青年独家约稿

Shelley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中文考研课堂(微信号文研青年,ID:ddxsmax)已经伴随广大文学考研党走过了许多年头,历届学长学姐都曾在这条难忘的考研路上留下他们的足迹,感谢愿意分享经验的他们!虽然是多年前的记忆,但也许你仍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复试尘埃落定,有时间写些东西,把这一年整理一下了。


印象笔记里有一条笔记是“考研日记”,显示的第一条记录是3月11日。12月25、26日初试,3月26日复试,一年的时间,从湖北经济学院到武大,从新闻学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跨校跨专业,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说。在这里谈些自身的感受,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主要谈谈如何择校,专业复习和应对压力的问题,传授公共课复习经验的大神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1 树立正确的目标

现在才4月初,请各位准备考研的同学认真想想考研到底是为了什么。文凭镀金?不想工作?科研?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选择。如果你只是为了一张研究生文凭,那么选择一个竞争没有那么大的学校绝对比34所更好,更保险。没有一往无前的热爱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在大规模缩招的背景下,有那么多牛人与你一同竞争,后期的压力真的很难承受。


成功的第一步是找准一条正确的路。丰富有效的信息非常重要。准备考研初期,多去网上搜索资料,多去问学长学姐和老师,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到底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学校、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地域性比本科生要明显得多,所以城市的选择也要纳入考虑。而如果你是认认真真想做科研,不妨考虑一下社科院,由于报的人少,只要努力基本是一考一个准,而且研究水平不比知名大学差。很多学生跟风随大流报名校,复习又不扎实,最后连国家线都过不了。而很多准备调剂的同学,又是因为信息的不完全,目标的不明晰,白白错失大好的学校。


说了这么多似乎是在劝大家回避热点,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很多时候,如果你的目标足够得高,那么即使败了,也不会输得太难看。不同的路上有不同的风景。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决定你未来一年的复习,三年的学习甚至其后很多年人生的选择,不要草率,不要盲目。


2 不要打酱油

考研成功的不一定是圣斗士,但一定是剩斗士。每年3、4月准备考研的人何其多。暑假的时候一批人放弃了,11月的时候一批人放弃了,临考前一周一批人放弃了,考完英语一批人放弃了,考完专业课又有一批人放弃了。所以,只要坚持踏踏实实地走完全程,你就已经能够打败很多人了。


虽说考试由于出题的限制,只能算是抽查,有运气的成分存在,但是真正决定你最终成果的还是前期的准备。我们寝室6个人,5个人准备考研,但是临近考试,是基本看得出来哪些人可能考上,哪些人考不上的。反正你都准备要考研了,拼搏是一年,打酱油也是一年,何必浪费这一年的时间呢?


总之一句话,选择对的路,然后去拼命,剩下的事就不是你需要、也不是你能够操心的了。


3 作品是基础,作品是基础,作品是基础

对于文学考研,没有广泛的作品阅读,那么复习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且不说现在的初试题目越来越重基础、重作品,就算你靠着彪悍的记忆力通过了初试,也会在复试中折戟。复试的时候大家普遍比较紧张,老师也不会拿特别深度的问题为难学生,但是人家会这么问啊:鲁迅《复仇》的情节,《林家铺子》的内容。如果没看过真的不知从何谈起。而且,只有看过原著,才能真正理解教材、专著中的阐释,才能超脱教材,升华出自己的理解。没有作品的基础,专业复习就是不断的背诵和遗忘,事倍功半,既枯燥又辛苦,也不一定能真正的记住,到了考场上也很难发挥。


我的专业复习是走了很大的弯路的。在6月看过一遍教材,钻研真题之前,我都没有意识到作品的重要性。那个时候还想着,凭自己的记忆力,就算要把整套教材背下来我也不怕。但是研究真题才发现只看教材根本无法答题。于是开始恶补原著作品,那段时间每天桌上都是七、八本大部头,一本又一本看得头晕眼花。


考研期间,时间最宝贵。看原著的速度一定要快。100页左右的中篇,一两个小时绝对要看完。由于看的速度快,容易遗忘,所以一定要随时记录,重要的情节,自己的感悟,以简洁的话语快速写下来以备以后查看。我有个专门记录原著的笔记本,最后算下来这半年来读的原著,一、两百本应该是有的。不过我是跨考,这方面是很大的短板,如果是本专业考生,应该会轻松很多。


至于作品选的话,古代文学的很多选本都可以,有些作品全,有些重解读,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现当代文学推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一套作品选集。《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黄曼君、许祖华、童秉国主编)三卷,《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四卷,是我看过的众多选集里收录作品最全的。诗歌的话推荐长江文艺出版社龙泉明主编的《中国新诗名作导读》。但是即使将这些选集全部看完都还是不够的,80、90年代的许多作家需要另作专题复习。


然后是最让人头痛的外国文学。我们学校图书馆外国文学作品选集的那几架我都走烂了,几乎本本我都翻过。外国文学只看选集是绝对不够的。我自己总结的办法是拿着比较合适的选集,配合着原著一起看。看选集可以了解最经典的段落和主要风格,原著则可以随时补充需要的内容。其次译介的作品大多都会有编者序言,不要忽略这个。因为是面向普通大众,所以对于经典的介绍一般都浅显全面,作为作品入门很有助益。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译林出版社的硬封皮的《埃涅阿斯记》(忘了具体译名了),其中有30多页的译者序言,迅速看完之后关于这本书的考点就基本都能掌握了。


看原著作品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调节情绪。如果你觉得心情颓丧,那么就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声诵读李白吧;如果你志得意满,那么就在夜晚一个人读鲁迅吧,感受一下自己的肤浅。绝大多数人选择考文学还是因为兴趣吧,既然是自己热爱的东西,就回到它最本真的状态去感受它,不要总是局限在教材上空洞洞、冷冰冰的话语。考研也没有必要那么苦兮兮嘛!


4 如何看教材

就一句话:又要快,又要多,同时一定要保证效益。


考研看书一定要快。一套教材十好几本书,每本都是要看几遍的,还有各种专著和报考学校老师的论文,速度不提起来半年多的时间是根本看不完的。前期可以慢一点,真正进入复习以后每天100页是最低限度。而且培养起看书的感觉之后会更快,后期我基本是一天看一本。很累,但是要学会享受那种沉潜下来充实自己的感觉。


这一年来,我看的专业课书籍主要有目前通行的经典教材一套12本,北京大学出版社武大老师们出的教材一套7本,此外还有大量的专著和论文,其中教材都是看过两三遍的。现在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要想得高分,只看教材是绝对不够的。教材只是一个引入而已,很多经典教材上随便的一句话就可以扩充成一本专著。如果看的补充材料不够,教材看再多遍,也是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的。比如钱理群、温儒敏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有一章将鲁迅称作“人间至爱者”,对鲁迅不了解的同学可能无法理解,只有看了钱理群其他的鲁迅专著,才会了解这句话内含的悲悯。


当然,这只是我的复习方法。随着复习的深入,每个人都会总结出一套独属于自己的方法。


5 如何应对压力

其实我不适合写这个,因为我自己的抗压能力超级弱。身体又差,8月因病不得不休息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准备复试的时候因为压力,胃痛到整个人缩成一团,晚上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所以至今对于压力也没有什么应对办法。我想说的是如何换一个角度看待压力。


人生大事,压力自然会有。但是要分辨清楚的是,这种压力到底是自然而来的,还是因为当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你却因为自身的软弱而无法把握它时产生的。我的压力巨大,但是最后还是熬过了初试,熬过了复试。把所有能做的做好,一切也就顺其自然地发生了。


还是那句话,选择对的路,然后去拼命,剩下的事就不是你需要、也不是你能够操心的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过了初试,但是初试分数不突出,复试也许会挂掉。你看,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即使你熬过了一年乏味辛苦的复习,看过了能淹死自己的书,经历过病痛折磨,放弃了工作机会,甚至其他更多的磨难,还是可能会失败。无关公平与否,发生了就只能承受。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其实我逆袭了!武大现当代文学,复试第三名。如果你看过上面的那段话依然坚持最初的选择,那么就去做吧,不要再有任何的犹疑,也不要再管别人说什么。


内心强大的人,运气都不会差。


笔者介绍以上经验为文研青年(ID:ddxsmax)2015年考上武大的学员整理而成。她曾购买文研青年独家编写的《武汉大学文学类复习指南与真题详解》2015版,还参加了文研青年组织的14年7月份在武汉大学举办的暑期文学集训营,目前是文研青年培训课的专业培训老师,任基础班、集训班和冲刺班的任课老师,同时参与每年模拟题的编写和修订。



以上内容是多年前的考研经验,也许部分内容已不能满足当下的应试需求,如需最新经验

请点击下方“文研青年”微信公众号历史消息!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Shelley Wang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考研问答集锦 || 武大文学类上篇,文研青年独家整理

  2. 考研问答集锦 || 武大文学类(下篇),文研青年独家整理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