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研动态(12.4-12.9) |《南方文坛》年度评论佳作、花城文学论坛、林斤澜文学馆开馆、高校讲座……
本期内容关注12.4—12.9日期间的重要文研咨讯(以具体资讯发表时间为据),欢迎阅读!
文研动态速览
01.《南方文坛》奖掖年度评论佳作
02.2020年花城文学论坛闭幕 聚焦文学代际和经典化
03.林斤澜文学馆开馆
04.新书推介|范立红:《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05.四川大学讲座览要 | 宋明炜:大航海与大革命科幻的诞生
06.中山大学讲座|段吉方教授主讲《西方文论话语反思:方法与立场》
07.北师大举办首期“当代文学批评工作坊”
08.“诗与歌的跨界研究”青年学者沙龙举办
09.学术动态|“中国文学研究新动向”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办
01
《南方文坛》奖掖年度评论佳作
11月15日,《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颁奖会在广西北海市举行。据悉,《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颁奖活动已经坚持20年之久,由于此奖项公正公开,尤其是注重奖掖青年新锐,被业界称之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奖项”。本届获奖论文,经评委会独立审读,以邮件投票方式,评出以下6篇获奖论文(以得票多少为序):
陈思和《巴金晚年著述中的信仰初探》
孙郁《晚年钱理群的第二课堂》
洪子诚《纪念他们的步履——致敬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位先生》
杨早《四十年间 三写〈异秉〉——兼论汪曾祺前后期叙事风格的延续与变化》
行超《想象一个女人——从2019年的几部女性主题长篇说起》
王一川《流动回溯的现代性影像——21世纪头20年中国影视潮》。
在以“文艺史料学的问题与方法”为主题的研讨会上,陈建功、洪子诚、陈平原、夏晓虹、孙郁、杨早等作家、学者围绕文献的发掘、甄别、评判与使用,史料的公藏与私藏、史料研究的碎片化与整体性、史料学与文学研究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史料研究者必须做有情怀的专业研究,以及手稿研究的意义、作者是否有权利拥有自己完整性版权等一系列富有建设性与启发意义的观点和理念。
(来源:文艺报)
02
2020年花城文学论坛闭幕 聚焦文学代际和经典化
2020年花城文学论坛12月3日至6日在花城·莫干山创作基地举行。艾伟、何平、张楚、弋舟、路内、付秀莹、阿乙、石一枫、孙频等9位知名作家,作为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出生的作家代表,现场开展了一场关于文学代际和文学经典化的对话。
论坛主持人、评论家何平提出了作家代际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是启蒙的年代,而90年代的文学一出场,文化市场、文学市场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艾伟也认同何平的观点,他认为,上世纪80年代结束、90年代开启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分水岭。
“当我们讨论曹雪芹、托尔斯泰、鲁迅的时候,我们首先讨论的是他们的作品,而不是他们出生于19世纪30年代还是20世纪40年代。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接受代际划分这种说法。”张楚认为,以十年为一个文学代际,或许能够体现出一个时代横切面的纹理和特性,这在中国作家的身上可能体现得更为明显。
石一枫表示,国外多以历史大事件来划分文学代际,一代人的共同经验、思想史和精神史肯定不能脱离历史事件。“而中国文学的代际,为什么往往是十年一次?可能我们的历史大事件恰好处于那个时间节点。”
“80后”作家孙频认为,“80后”这代人在经历上无法与前辈作家相比,他们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理想主义的色彩在减淡,出生于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的人,写作差异非常大,更加多元化、个性化。(来源:中国新闻网)
03
林斤澜文学馆开馆
展厅分为序厅、生平厅、成就厅、尾厅。展厅回顾了林斤澜先生早年读书时期、青年革命时期的经历,介绍了他在新中国成立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的创作生活,以及他担任《北京文学》主编时的工作,特别是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并复原了林斤澜先生的书房。林斤澜文学馆还展示温州市政府主办的、以林斤澜先生命名的“林斤澜短篇小说奖”历届获奖作家在当代汉语短篇小说上的卓越成就,彰显温州文化形象。
林斤澜先生创作范围广泛,包含小说、散文、戏剧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他的创作别具一格。早期,他善于在短篇小说中表现深广的社会现实内容。小说潮流曾更迭变幻,林斤澜却不合群、不跟风,独树一帜地进行自己的创作。其晚期作品冷峻、深沉、尖刻,被称为“怪味小说”。他的成名作是发表于上世纪50年代的《台湾姑娘》。《台湾姑娘》文笔细致,人物婉约动人,是灵感充沛之作。随着上世纪80年代《头像》、“矮凳桥风情系列”等当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代表作的问世,林斤澜被文学界誉为“短篇小说圣手”。(来源:温州都市报)
04
新书推介|范立红:《新时期文学观念的历史演进》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一个基本认识:新时期文学本身就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有着自身内在发展逻辑的一个历史过程,新时期以来历次文学思潮发展的内在脉络实际上就是当代中国人情感、心灵的发展历程。
其中每一次文学思潮的出现,都体现着当时人们对于人的价值、人的命运的探寻与思考。因而作者在写作中着眼于一定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人”的观念的嬗变来认识新时期以来文学观念的发展、演变历程。
着重对新时期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如“朦胧诗”现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第三代诗、新写实小说、王朔现象、新历史主义、新状态文学、私人化”写作等创作思潮进行全面的反思,厘清它们关于“人”的价值和命运的一般观念,以呈现出新时期文学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
作者简介
范立红:生于1968年1月,贵州省毕节人。现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艺学及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 录
引论 关于新时期文学思潮内在发展逻辑的思考
第一章 “朦胧诗”现象与文学的回归
第二章 个人的价值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统一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
第三章 寻根:走向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时空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创作思潮的历史价值
第五章 反叛与颠覆:作为“第三代诗”的文化选择
第六章 莫言小说与新时期文学的历史文化氛围
第七章 新写实:走向人的感性生存
第八章 王朔现象:在对“习惯”认识的颠覆中回归真实
第九章 欲望叙事:从新历史主义、新状态文学到“私人化”写作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文学思潮的价值取向
第十章 关于“新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总体评价
第十一章 在“生命意识”的张扬与“身体写作”之间
第十二章 媒介变革背景下网络文学价值取向的形成及表现
第十三章 “典型”在新时期文学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发展可能
第十四章 现实主义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深化发展
第十五章 理想的崛起与沉落
——新时期文学关于人的价值的探索历程
余论 德性之后与追寻德性
——从麦金太尔的“德性论”看新时期文学的价值冲突
(来源:“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微信公众号)
05
四川大学讲座览要 | 宋明炜:大航海与大革命科幻的诞生
2020年12月5日,“与国际名师对话‘大文学’”系列讲座之“大航海与大革命:科幻文学的诞生”在腾讯会议上顺利举行。该讲座主讲嘉宾为卫斯理学院东亚系宋明炜副教授,主持人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新学院院长李怡教授、姜振宇博士。
围绕这一主题,宋明炜副教授提出关于“什么样的文学能被称之为世界文学?”这一问题,并且认为科幻文学正是一种能够提供观察世界的视角的文学类型。接着,他用《星球大战》《大都会》《流浪地球》等诸多科幻文学的例子向同学们展示了“旅行本身就是一种叙述”这一观点。
大航海时代,上接古希腊充满幻想的旅行文学精神,用想象的方式拓宽了人们所认识的世界边界。在这一时期,既有著名的“乌托邦”理念的提出,也有作为科幻文学里程碑的《海底两万里》的诞生。而这一时期也滋养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科幻文学的繁荣生长。
从伏尔泰的《老实人》到首次出现以未来为题材的小说L’An 2440,再到形成了贝拉米效应的Looking Backward:2000-1887,都表现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从而转向对未来社会的寄托。
到了19世纪,英国自由人文主义思想兴起,有了米尔(John Stuart Mill)提出的“不良乌托邦”的概念,与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的创作。另外,宋明炜副教授还从科幻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角度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他认为这些科幻文学产生与无政府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背后的关系值得仔细探讨。
最后,宋明炜副教授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当我们讨论“全球科幻小说”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论及科幻小说的“民族性”时,他提出了这种类型的文学具有三个特征:来自民族国家传统的科幻小说、殖民霸权及其反对者的现代逻辑、新自由主义世界格局下作为“全球贸易产品”。这三种特征的提出具有深远意义,引发了同学们更深入的思考。
在讲座的总结环节,我院院长李怡教授从“大文学”这一学术理念的角度介绍了此次讲座的意义。他说,多年来我们强调所谓纯文学,而现实问题和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却使我们常常需要走出“纯文学”的“纯”,之所以提出“大文学”学术理念,也是对“纯文学”之传统意义上“纯”的突破。(来源: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官网)
06
中山大学讲座|段吉方教授主讲《西方文论话语反思:方法与立场》
2020年12月3日,粤派学者讲坛”第四讲《西方文论话语反思:方法与立场》,由段吉方教授主讲,中文系(珠海)系主任朱崇科教授主持。
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朱崇科教授介绍了中文系(珠海)开设粤派学者讲坛的用意,即邀请在粤工作或祖籍在粤的学者来为我系传经送宝。然后,朱教授隆重介绍了段吉方教授。
段吉方教授是国内知名文艺理论研究学者,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审美文化与批判理论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已出版的学术专著有《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理论的再生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问题与方法》《“文化唯物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审美文化视野与批评重构》等四部。
在讲座正式开始后,为了引入西方文论话语反思这个概念,段教授首先生动地谈到,他经常对学生说,我们学习西方文论话语,不能直接将其套用于文学作品解读,否则只会说明我们对西方文论话语缺乏反思。然后,段教授简要回顾了现代中国对西方文论话语最具反思力的三个时期:“五四”时期、1940年代、1980年代以来。在这三个时期,中国学者对西方文论话语的选择、解读、应用都别具匠心,真正做到了对西方文论话语加以反思。
经过以上精彩的开场白,段教授进入讲座的第一个主要议题,即“当代西方文论反思研究的三次理论高潮”。这三次理论高潮分别是1990年代的“文论失语症”研究,新世纪初的“理论的危机论”,以及2014年以来的“强制阐释论”。
随后,段教授进入第二个主要议题“当代西方文论话语反思的方法与路径问题”。他认为,有学者以“言必称西方”来批评那些僵化套用西方学说的做法,但这种批评态度本身包含了对西方学说的固有偏见,从而不能算作是对当代西方文论话语的反思。由此,段教授指出,所谓当代西方文论话语反思,就应该有一种辩证考虑,当代西方文论在哪些方面是优越的,在哪些方面是不合理的,要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接下来,段教授提出第三个主要议题“西方”如何作为方法。在段教授看来,“西方”就是要以西方文论作为真正的研究对象,而不是“他者”,而“方法”就是要思考如何将西方文论话语反思的问题视为理论起点,而不只是处于过程之中。最后,段教授引出第四个议题“西方文论反思及其中国经验的建构及其途径”。他展开讲述了四个要点:首先,西方文论的反思不能代替文论具体问题的学理研究;其次,西方文论反思要超越理论的“家族相似”和“神秘主义符指论”;再次,西方文论反思最终要解决西方话语依赖问题。
(来源:“中山大学中文系珠海”微信公众号 )
07
北师大举办首期“当代文学批评工作坊”
11月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办的“当代文学批评工作坊”第一期“乡土叙事,城镇经验与世界想象——以徐则臣创作为视点”研讨会在京举行。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以及张清华、徐则臣、丛治辰、梁鸿、孟庆澍、翟文铖、徐晨亮、李蔚超、程旸、刘诗宇、姜肖等批评家与会研讨。工作坊由北师大教授张莉主持。
莫言致辞表示,一个作家要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创新,难度很大。要想自己每一部作品都有新的角度、新的形式、新的元素是不容易的,但徐则臣基本做到了。与会专家认为,徐则臣的写作包含了地方性,同时又有世界性的延伸。他用直觉的方式,抓住了城乡经验的流动性,写出了属于他的当代中国经验。他敏锐地找到了他所属的地方的历史、文化、地域元素,找到了在历史洪流之中书写和理解地域、理解时代的位置。大家表示,“70后”作家的乡土书写与城市书写面临前代作家的巨大成就,需要突破影响的焦虑,开拓出新的书写方式。
徐则臣说,他们这一代作家,书写城市不是策略,也不是逃避,而是在尝试往城市乃至往世界去的过程中,在继承乡土来路的基础上,再往前走。本次研讨也许会帮助大家发现个人写作和一代人写作的问题。
“当代文学批评工作坊”由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办,以扶持新锐作家、关注新的文学现象为创办初衷,每期邀请一位嘉宾作家、一位主发言人及多位学者批评家,以主题发言与圆桌讨论的形式展开交流,旨在推动一代作家的写作进入学术研究领域。
(来源:文艺报)
08
“诗与歌的跨界研究”青年学者沙龙举办
11月15日,由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办的蓝岸诗坊青年学者沙龙在青岛校区图书馆举行。沙龙由山东大学诗学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孙基林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诗与歌的跨界研究”进行交流讨论。
孙基林简要介绍了“蓝岸诗坊”的名称寓意,并表达了对诗坊后续的活动开展和科研设想的期望。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东东以《陶渊明弹的是一张无弦琴吗?——关于新诗音乐性的一点感想》为题,从学界对陶渊明“无弦琴”多元阐释的话题切入,认为对新诗音乐性的思考容易陷入一种本质化的思维,并结合现代诗歌史上鲁迅与徐志摩关于诗歌音乐性的争论,提出新诗音乐性存在两种态度,一派重“心声”和“内曜”,一派重韵律甚至格律,然而新诗如何由“心声”而“语声”,其韵律或音乐性表现如何由“内在化”而“外在化”,将不断挑战新诗的自我意识尤其艺术精神的限度。
北京大学博士杨碧薇作了题为《百年新诗与民谣关系再梳理》的学术报告,她从汉语新诗诞生以来与民谣的两次“联姻”谈起,对百年新诗与民谣关系进行再梳理。通过对“民谣”概念的历史溯源,新诗与民谣的关系辨析,提出“歌”是否是诗的必然属性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重新对“诗”与“歌”的关系进行当代思考。
山东大学副教授赵坤以《新民歌运动与汪曾祺》为题,考察民歌对于汪曾祺创作的影响,认为50-80年代汪曾祺借助编辑工作、友人交往、下乡采风等活动的契机,对民歌与民间文学、曲艺等进行了自觉地接触与吸收,并深入探究了民歌对汪曾祺小说语言,尤其是80年代小说创作现实主义转向的影响。
山东大学副教授亚思明以《加西亚·洛尔迦的传奇悲歌》为题作学术报告,以加西亚·洛尔迦的诗歌为个案研究,指出洛尔迦对吉普赛谣曲深歌形式中异教的音调、直率的语言、泛神论和多种文化融合的推崇,认为他试图通过短句和单纯的词,以及主题的变奏重复,找到与深歌相对应的诗歌形式。
在总结发言中,山东大学教授张立群对四位学者的学术报告进行了评议,肯定了他们关于诗与歌跨界关系的研究与认识,提出新媒体时代诗歌以另外方式存在、传播的可能,启发学者继续对翻译过程中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青年学者王晓燕、陈若谷、魏文文、汤振、庄莹等就“诗”与“歌”的跨界问题与发言者进行了讨论交流。亚思明致结束辞,表示蓝岸诗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展了学者们的学术思维与视野,展示出校内外青年学者的诗歌研究成果。
(来源:“山大中文之声”微信公众号)
09
学术动态|“中国文学研究新动向”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办
2020年12月4日-6日,由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文学研究新动向”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本次会议由龚鹏程教授和杜泽逊教授共同召集,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75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方法、新视角、新趋势,对文学理论革新与文学史书写、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影响等学术话题,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在主题发言中,山东大学李剑锋教授强调文学史书写要重视读者的作用;北京大学常森教授对中国早期书写中的潜文本问题进行了深入阐发;清华大学生安峰教授针对后理论时代的背景,提出回归中国语境,建设中国的理论话语;江苏师范大学沙先一教授以周密《玉京秋》为个案,探讨清人填词的具体情境;北京大学程苏东研究员对早期中国文本生成问题进行了学术史的反思。山东师范大学陈元锋教授主持主题发言,并做精彩点评。
5日下午,50余位学者参加分组讨论。山东大学孙学堂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李俊教授;山东大学刘培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曾绍皇教授;山东大学李桂奎教授与吕玉华副教授,分别主持三个分论坛。经过紧张而热烈的讨论,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学术影响。
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杜泽逊教授最后做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收到了55篇学术论文,文学研究的新动向是由中青年一代优秀学者的优秀论文构成的,这是学术发展的希望所在,也是龚教授主办本次学术会议的意义所在。龚教授于2019年4月应樊丽明校长之邀就任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对山东大学的古典学术尤其是古代文学研究来说是喜得良师,龚教授学问渊博,著述宏富,交友满天下,本次会议是以文会友、交流学术的良好开端。杜院长对不远千里、不辞辛劳前来参会的专家学者,表达了真诚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来源:“山大中文之声” 微信公众号)
(按:以上内容来自中国作家网、文艺报、文学报、高校官网等,有删减)
以上就是这周的“文研动态”的内容。同学们如果有想关注的方向或者想获取的信息,可以积极在留言区进行评论哦~
如有任何中文考研疑问,欢迎联系文研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