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坛回顾 | 第2场:文艺学考研专场活动详录

文小研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以会友,研途相伴。“考研论坛”是文研青年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复习指导和经验交流中助力研途。每场论坛会邀请文研青年全系列课程的主讲人、资深中文考研培训师,与大家畅聊文学与文学考研,解答考生复习疑惑,同时伴有丰厚抽奖福利。


全程免费公开,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第一场:现当代文学论坛回顾)

(第二场:文艺学论坛专场)

文研青年考研论坛


文研青年考研论坛专场第2场

于5月23日19点顺利举行

来自浙江大学、武汉大学

复旦大学、四川大学

3位博士,1位硕士

带来了四场精彩的分享


# 本期内容导览 #


# 珈青老师导读 #

文艺学的定义是什么?如果我们去查百度,度娘会告诉你是“文学和艺术理论”。所以它的落脚点是在理论上。理论的特点是相对抽象。不管是看古代文论还是西方文论教程,我们都会发现它与文学具体文本的结合非常少。文艺学的抽象度很高,或者说它和哲学、美学的相关度更高一些,思辨性、逻辑性会更强,对概括能力、梳理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大家普遍认为文艺学更难考,也认为在所有科目中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更难“啃”。文艺学应该如何复习?文学理论类备考应该如何把握?今天的论坛中都会谈到。


现在已经到了五六月份,严格意义上来说,一轮复习已经到达了尾声。如果认真准备的话,在暑期可以进入第二轮的开始。当然暑期也是复习的瓶颈期,希望大家能够准备好纸笔记录关键的要点,提示之后的复习应该如何着手。


Part1  文学考研视域下的

《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主讲人:白乔学姐


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会对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考研会涉及到的知识点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在第二个部分里会呈现一些与《镜与灯》相关的真题,带大家来简单接触一下。


关于《镜与灯》这本书,大部分同学应该比较熟悉。因为它非常频繁地出现在文学理论课程上,这本书也是大部分院校中文系入门的指定书目。所以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在此简单介绍。



艾布拉姆斯是20世纪30年代考入的哈佛大学,中途赴英国师从理查兹。他的学生中比较有名的就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


为什么选择了这三个关键词呢?首先,因为哈佛大学的文学专业格外注重文学史方面的训练,这一点也充分体现在了这本书的书写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艾布拉姆斯在写作《镜与灯》的时候,不太像是一个文学理论家在建构它的文论,而它的出发点倒更像是作一个文学史。所以《镜与灯》不像是我们平时害怕的那类理论书籍,而是比较亲近,可读性很强,也融入了非常多的具体的文学作品。


其次,师从理查兹,也有译者翻译成瑞恰滋,这两个其实都一样。艾布拉姆斯本人其实是一个不太容易分类的人,所以你很难说他具体属于哪一个批评流派。市面上比较流行的西方文论史书籍里面我们也不太容易找到他的名字。但是他的老师理查兹是比较容易找到文论史中的坐标的。当我们提到理查兹的时候,都能想到语义学批评以及英美新批评等,这也就决定了艾布拉姆斯和新批评之间的微妙的关系。


最后,哈罗德·布鲁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在此也不再赘述了。从艾布拉姆斯到布鲁姆,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文学批评中一以贯之的浪漫主义和人文主义精神。


所以大家在复习考研的时候也可以自己运用我上面的这样的一种方式对知识点进行串联,以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


下面我们再来说《镜与灯》这本书。他是脱胎于艾布拉姆斯40年代的博士论文,经过多年的修改,最后在1953年出版成书。大家需要注意这个时间点——20世纪50年代。此时大家所熟知的很多理论,例如读者反应批评还没有出现,所以这本书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时代上的局限性,后续诞生的各种理论也会对本书提出的东西产生冲击,我们可以将此理解为它的不足之处。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过分责难。


既然提到《镜与灯》,肯定要首先谈一谈题目之中的著名隐喻,也就是什么是镜、什么是灯。其实这我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误认为“镜”与“灯”是对文学的隐喻,认为有一部分文学是像镜子一样反映我们的生活,另一部分是像灯一样。其实也不是说这种理解不准确,但当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发现艾布拉姆斯在序言中就明确说到了,镜指的是诗人、或者说“作者的心灵是外界事物的反映者”,而灯是把诗人的心灵比作发光体,认为“心灵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这也就我们能够看出来在他所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中,他自己其实是更偏向于作者和作品这一个方面的。


那么我们再来简单说下为什么他要把镜与灯拼合成这本书的名字。“镜”,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模仿说,是从柏拉图以来到十八世纪的主导文论思想;而“灯”,尤其是“表现说”,则是浪漫主义之后主要的文学观念。艾姆拉姆斯在这里主要想做的是整合从古典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整个的西方文学传统,让读者形成完整的对西方文论的理解

下面我们来重点介绍一下《镜与灯》这本书之中影响最大的部分,也就是艾布拉姆斯他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我们在这里需要重点把握的主要有两个问题:1.文学活动四要素是哪四个?它们的内涵是什么?2.文学四要素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



具体的内涵在很多教科书中都有,我们在后续的课程中也会具体地讲解,所以这里暂时不谈了。下面我们主要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我们能够看出,这四个要素是以一种三角形的图式,也就是我们ppt上左边这个图呈现的。其他三个要素都以“作品”为中心。而且我们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组成两类四组关系,一是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把作品设为一个自足体,从而通过相互间的侧重不同而引发出的四种文学理论。后面是五种,我们会再进行补充说明。


其次,这四个要素之间其实并不是界限分明的,而是相互渗透、互相作用的。例如,“世界”和“作者”,在艾布拉姆斯的原文里,其实指的是“世界”需要通过“作者”心灵在“作品”中呈现。所以它们之间并不是有着非常泾渭分明的分别。另外我们从童庆炳最著名的《文学理论教程》的某个版本中可以看出,他是在直接把“世界”和“作者”这两个要素放在一起的。因为这一个真的很难说的清楚、分得明确。


第三,我们所说的文学活动四要素所形成的是一个流动的过程,用艾布拉姆斯自己的话说形成的是“坐标”。而这个“坐标”是非常灵活的,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批评模式。所以四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而且是复杂的。


由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我们能够引出文学活动的五个基本观念。因为如果这四个要素的坐标是成立的,那我们就可以从中揭示出这五种历史上比较主流的文学观念。



第一个是再现说,也就是在四要素中强调“世界”和“作品”的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柏拉图“理式”、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等。这个学说在西方文学史上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后续的很多学说都是对模仿说的补充以及发展。


第二个是表现说,也就是在四要素中强调“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早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浪漫主义的诗歌理论,例如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雪莱的《为诗辩护》中都有这样的说法。后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精神分析文论等,我们在正式课的内容中会详细说明。


第三种是客观说,也就是在四要素中强调的是文本的独立性。像我们比较熟悉的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以及后续的符号学、叙事学等等。其实它们的主要的基本主张都是差不多,都强调的文学的自足性。


第四点是实用说,也就是在四要素中强调的是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比如贺拉斯《诗艺》中有“寓教于乐”,以及后来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甚至到后来的启蒙主义文学,他们的文学思想总的来说都是把文学看作是一种手段,去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最后一个是体验说。其实它和实验说一样也是强调读者和作品的关系。但是这个和实用说的观念和价值诉求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这个是后续被纳入框架的一种学说,没有办法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在这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现象学派的代表理论,如英加登提出的“不定点”,在如接受美学中分别由姚斯和伊瑟尔提出的“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我们后续都会有详细的说明。


这里我还想提醒大家,在文学理论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这些现成的模式,自己去整理一下自己的知识系统。例如这里我已经给了大家一个基础的表格,或许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总结把表格补充得更加完善。


在此还要提醒大家两点:第一,中西文论之间的内容没办法进行直接的对接,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审慎地填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之间的内容,而不是把它填入这一个框架之中;第二,我们也可以去注意那些归纳不进去的东西,从而通过这些内容对框架进行反思。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考研真题中的相关内容。其实很容易总结,基本特点就是难度不是很大。如果再进行精细的划分,比较简单的就是一到四题,考察的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最基础的概念性问题。五到六稍微有一点难,需要结合相关的知识储备去谈自己的看法,同时第六题还要求结合镜与灯之中的相关原典去进行表述。



所以针对《镜与灯》中的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可以特别注意几个方面:第一,虽然大多数考题都不要求回归到文本之内,也就是知道这些概念本身是什么意思就足够了,但我还是建议大家去读一下《镜与灯》,尤其是第一章导论部分,批评理论的总趋向。第二点,我也希望大家能够重点把握几个经常考察的问题,例如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含义与关系,以及引出的五个文学观念。最后,如果你的基础知识已经准备得很好,要在一些有难度的题上更好的发挥,你可以拓展性地去思考一下两个问题。其一,“四要素”有哪些优点?对我们当今的文学活动、文学批评,有哪些意义?这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出到的题目;其二,四要素”有哪些缺点?有哪些部分是和当代的理论现状之间产生了某种矛盾。这两个问题大家都可以去尝试思考一下。


Part2  如何“新”,怎样批评:

新批评的批评之道

主讲人:玉来学长


今晚时间有限,我们直接来看新批评的重点内容。通常我们不论是在一般的教科书,还是课堂上的学习和了解,关于新批评我们主要了解的是美国这一部分的代表理论家,比如布鲁克斯。但既然叫英美新批评,我们其实可以到源头中找一找它的英国传统,看看它到底为这个批评的流派作出了什么贡献,或者说规定出了怎样的价值。



我们会发现两个人物:第一个是T.S.艾略特,既是伟大的诗人,创作出过《荒原》,同时也是著名的诗歌批评家,在名作《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有一些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但也恰恰是批评性的散文会导致一些误解,具体我们在课程中再展开。这篇文章中指出:“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注意诗人,而注意诗。”也就是强调文本的重要性。也就是在进行诗歌批评的时候要回到诗歌本身。文中对诗也下了定义:“诗是许多经验的集中,集中后所发生的新东西”,也就是强调诗是一种沉淀,布鲁姆所谓“影响的焦虑”之下所生发出来的新的东西。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很关键的概念——他非常强调批评要注意文本,回到文本。


另外一个源头就是瑞恰慈,也就是理查兹。他认为“交流的描述和价值的描述是批评的两大支柱“,这样一个观点也是在强调诗歌是一种经验,与艾略特的观点如出一辙。这两个理论家的观点有非常强大的相通之处。同时瑞恰慈又从批评实践的角度强调我们要用语义学、心理学的方法来进行批评。语义学就是要研究文本本身的修辞。


因此,他们的观点有两大重点:第一,回到文本本身,既然文学/诗歌文本是经验的,那么也就是可以展开分析的。第二,文本如何分析?利用语义学、心理学对文本展开严密分析。可见,新批评及其方法在其思想的源头处已经得到了规定。我们通过溯源找到了这个流派的关键之处,以及它们想用怎样的方法来进行批评。文本细读及其细读之法,就是展开对于文本内悖论、反讽、复义、对比等元素的剖析与挖掘,展开方法的演绎。


之前我们提到了这个方法的内涵,但很多同学可能依然不知道如何具体分析。我这里节选了弗罗斯特的《雪夜林中驻马》



这段诗描写了一个非常寂静静谧的意象。我们注意到原文每个音节的结尾都表达了氛围。我们来仔细品读一下,“harness” “bells”这样的犬牙交错式的发音的呈现。假设我们就走在这样的雪夜小径上,这些交互呈现是否就像秘密的低语,马匹就像驼了秘密在行走一般?因为确实,我把这首诗理解为寻找或者是看见死亡的诗歌,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进入这首诗的语境,再加上其中音节音韵的运用,就能够更好地来理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意蕴以及它所想要传递的东西。


刚才是从语音的角度进行细读,下面再来看语义。下面这首诗是张俞《蚕妇》,大家在小学时可能学过。当时我们解读大概是这首诗很显然是阶级分析,罗绮者和养蚕人是明显的对立关系,显示了劳苦大众辛勤耕耘但反而社会地位不高的情形。



但这样来看似乎是把这首诗中的一些关键点给取消了。我们刚才说了,既然新批评需要“close reading”,要让我们进入文本,那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中是否有值得我们进一步发现的东西呢?重读后,我们会发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存在某种断裂,也就是说,后两句不一定能很好地衔接上。“昨日去城市,归来泪满巾。“按理来说你昨天哭得稀里哗啦的,无论是自问还是他人来问,应该会提问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但后两句的回答看似回应,却又没有直接对应。但恰恰是这里的答非所问,似乎表现出了这位女性的羞怯、不甘、怨愤,种种委屈的情绪,使得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再是一个阶级符号,出现在这首诗当中了。“我就是受到了委屈,去城中发现其他女性都穿得那么漂亮,我却穿不了。”这种委屈就体现了出来。但如果你不去注意前后两句的断裂,不去挖掘文本之间的逻辑关联,就不会发现。


文本细读最重要的其实是训练我们对于文字的敏感。只要抓住了文本本身的逻辑关系,把自己代入诗中,就能获得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就能获得“有没有诗性”“好诗还是坏诗”的结论。再例如“杜甫的诗为什么叫做诗史”这个问题,也许大家会认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表现了中唐之后的历史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现实,只是“史”而不是“诗”。叫做“诗史”的原因是他能够把当时的生活带到当下,读他的诗能够和他的心在同一时刻震颤,这才叫诗性。在学完新批评之后,我们要尝试把自己代入诗中,和诗心获得交汇,才能真正读出来一首诗是不是诗。


如果我们把新批评看作一个批评方法,也可以从现象的角度解读。如以下这条新闻:



这个事件中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强调正版的“正确性”强调了什么?实际上在讲的是“购买力”决定了“正义”,也就是“有钱就正义”。这句话并不是这一两个人这么说,便形成了这个批评的观点,这个意见背后一定有所支撑的原因。通过新批评介入这个现象,我们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其二,身份同一性的弊端在何处?无论lo裙还是其他因为不同的、因为兴趣结盟的小团体,都反映了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其实表现了某种自由,但是,恰恰是在这个身份群体或性别群体中,它的“排异性”,或者说对差异的漠视,其实是非常严重的。这也是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方法,来对所有的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和阅读。


最后,新批评其实有很多真题可以了解。名词解释,大家可以检索得到相应的答案。第八题,“韦勒克提出文学的外部理论和内部理论,谈谈你的看法”,如果大家听过我讲韦勒克的课程,就能够对这部分题目进行完整的梳理。如果今晚是第一次来听,还不清楚,只要知道韦勒克是极为推崇新批评的理论家,而新批评主张对文本展开细读,要以修辞的方式分析所有文本内部的关系,如果答到这里,20分的论述题可以拿12、3分。



但是,如果你觉得“我不满足,想拿到更高的分数”,就需要对韦勒克的批评进行批评,提出意见。比如,真的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吗?比如普鲁斯特写《追忆似水年华》时的“花粉过敏症”究竟是外部的还是内部的?如果是外部的,他这种写作时要拉起帘子、对外非常敏感,这种体质是否会造成他对心灵的影响呢?当他把一个松饼也能写几十页的时候,这种细腻的程度,是否也和他病理性的因素有关呢?这时还是要截然地划分为内部和外部吗?如果在阐释了韦勒克的理论后,你还能这样提出自己的想法,那么答题的完整度、深刻度都会提到进一步的提升,能够拿到更高的分数。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要求,大家可以在巩固基础、能够扎实说清楚韦勒克和新批评的关系,并知道外部理论和内部理论是什么之后,再来进行演绎。我不鼓励大家一上来就剑走偏锋。


Part3  体大思精 文果载心:

《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及其研习方略

主讲人:元贞学长


古代文论在学习任何东西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所以我推荐大家在学习之前简单读一读《梁书·刘勰传》,就大概知道他是怎样的情况。这批拿文章很短但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比如“家贫不婚娶“,涉及到的就是刘勰是贵族还是寒门的问题。如“定林修藏”,就涉及到《文心雕龙》是否受到佛教的影响。作为“东宫通事舍人”的经历,能让我们看到《文心雕龙》和《昭明文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而“负书候车”,能让我们了解刘勰和沈约、和当时的文坛的关系。“燔发自誓”,体现的是刘勰晚点对《文心雕龙》是怎样的态度。简单的一篇《刘勰传》,我们把其中重要的时间点勾勒出来,每一个点实际上都可以成为一个学术生长点,也是我们进入到《文心雕龙》这个文本世界的非常有效的外部环境。



其次,就是刘勰和他的两大资源。首先是思想资源,也就是所谓的“等观三界”,具有很强的博雅精神,等观儒释道三界。这三者也有比例的差别,一般来说我们认为儒家的因素更重,佛家和道家相对较轻。其次是他的时代情况,他对于当时的文坛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这也是我们在知人论世部分要进行的工作。所以,我们拿到任何一位古代文论家,首先都要有这样的意识,当然在考研阶段还不一定能够具备这样的能力。


接下来就是“立言不朽”,我们要知道一本书有多的影响,基本上就能看到它的接受史。在《文心雕龙》的评价史上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个是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诗论篇》中提到了“《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它实际上也可以成为一道考题,也就是《文心》和《诗品》的比较问题,但这个问题很大。比如蒋祖怡有本书叫《中国古代文论的双璧》,就是谈论这点。另一个是鲁迅的评价“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这个评价在我们今天来看是很准确的,但反思的话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一个“以西释中”的问题。


可见,我们既要了解一个理论家,首先要知道一个人的一生,也就是“传记研究法”;另一个就是世界,包括它当时当代性的世界,也包括它和历史的关系,也就是所谓的思想的世界。其次,就是要知道他的评价,一般有褒有贬,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观点的褒贬,而是要进入深层次,也就是为何要进行这样的褒贬,这种褒贬是否合适?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这是我们在遇到任何文论的时候需要进行的工作。


接下来我们看《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首先推荐大家回去以后详细读一读《序志》篇,基本上对其理论体系、他为什么要写《文心雕龙》以及它的特点等就有基本的把握。



我们一般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文之枢纽,也就是本体论,从《原道》到《辨骚》一共5篇,刘勰描述为“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实际上就是五篇篇名的变化。第二部分,论文叙笔,也就是文体论,从《明诗》到《书记》一共20篇。一般来说是分为“文”和“笔”,但也有比如范文澜先生是将它分为“文”“笔”“杂”,我们也需要了解。如何进行文体类的理解,也就是我们说的四项基本原则:“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这也是《文心雕龙》在考研当中的基本考察方法。“原始以表末”就是在讲文体的源流问题,也就是在讲历史。“释名以章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键词的考试方法。“选文以定篇”就是具体地阐释某一篇的观点,“敷理以举统”就是这一篇的逻辑架构,以及它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对于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有怎样的作用和影响。第三部分就是割情析采,从《神思》到《程器》,也就是所谓的“下篇“,我们可以可以概括为创作与批评论,当然也包括鉴赏论和文学史理论。它总共有24篇。刘勰对它也作了简单的描述。当然如何理解这个描述,大家的意见还不一致。这一部分不太可能作为总体性的东西去考察。


我们再来看一看《文心雕龙》的研习方略。每位同学还是要根据考研的实际情况来。有的学校对它的考察相对容易,有的则相对有深度。


第一类明确理论体系,如1和2难度不大,随便找一本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教材就能够解决问题。报考这些学校的同学可以找一本《文心雕龙》译注,比如陆侃如、牟世金的、周振甫的,看一看它所谓的题解。



第二类撮题篇章大意,带了评价,相对难一些。如果考察得比较深,建议大家把重要篇目的逻辑线索理一下。《文心雕龙》的线索是非常清晰的,基本每一段讲一个问题,有自己的一个解决方式。我希望大家自己去进行这样一个工作。篇章大意要自己去写。


第三类是经典文本细读类,基本上是给出一段原文,让你去分析它的文学理论思想,或者结合具体的作品解释。我们需要结合自己所学到的基本理论、原理,包括中西的文学理论思想去进行解释。具体的做法我们的后续的课程中来讲。



第四类是关键论点解诠型,基本上是考察关键词或关键命题的理解,比如“神思”“风骨”“擘肌分理,唯务折衷”“ 江山之助”等一系列关键论点,包括“六艺”“六观”。这些需要包括大家对《文心雕龙》的关键论点有敏感性,知道它的哪些论点是比较重要的。我们在读译注本的时候会有基本的感觉,此外文学批评史教材上也会有所涉及。这需要我们在教材上回到译注本的情况,还可以参考一些基本的论文,我后面也会给大家一些参考文献。



最后一类是最难的,即史论结合类型,需要把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结合起来思考。比如“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是一道非常有思辨性的问题。甚至第三题可以写一篇文学评论。面对这类题目,不仅需要理解《文心雕龙》说了什么,还要对其中的说法提出看法和意见,这也就是回到了学习上一个更高程度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文和理论本身,还需要对理论进行批评性的思考。这方面的训练我们在后续的课程中会大量进行,尤其是在暑假班阶段,就是对理论本身进行批评、进行批判性反思,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最后就是《文心雕龙》的参考文献。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有一本译注就问题不大。在我度过的译注本里,我认为还是牟世金、陆侃如的《文心雕龙译注》最为扎实,大家也可以选择王运熙或周振甫的。李建中的《文心雕龙讲演录》进行了非常系统化的讲解,对于进行提升性学习时是非常重要的。杨明和周兴陆的《文心雕龙精读》,是两本书,相对浅近,但很多是一家之言,大家要斟酌着用。然后是张少康的《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研究》,这本书更加基础一些。如果你对李老师的《文心雕龙讲演录》还没有办法很好地接受,可以先翻这本书,非常浅近,四平八稳,但问题是没有新的观点,比较老旧。吴林伯的《文心雕龙义疏》对于大家作关键词的训释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一个字一个字地讲。王元化的《文心雕龙讲疏》讲到了很多观点,较有难度,很可能在985院校考本书的关键问题时会涉及到。王运熙的《文心雕龙探索》和童庆炳的《文心雕龙三十说》,收的都是论文,也是比较重要且影响力较大的。此外,考南京大学的同学需要额外看一看周勋初的《文心雕龙解析》,因为南大的考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考察《文心雕龙》中的某一篇,这实际上就是周先生这本书的思路。



Part4  在理论与批评之间:

文学评论中的理论运用

主讲人:珈青学姐


为什么要取今天这个题目呢?我们先要看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首先,什么是文艺批评?狭义上是着眼于评价具体的作家作品,比如我们的考试中考到的文学批评,就是狭义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聚焦。广义上就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以及各种文艺流派的研究。其实在狭义当中有透露着对广义的批评的涉猎。其次,什么是文艺评论?在古诗中,“评者,平理”,就是评价、裁判;“论者,伦也”,就是阐发道理。



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当我们讲到理论史时,会用“批评理论”一说。当我们讲的不是纯然的理论史,而是运用到“实践”时,我们会用“评论”。所以我们常常用到的一个词是“文学评论写作”,而非“文学批评写作”。所以“批评”和“评论”,前者更侧重纯理论的阐释,而“批评”是要在具体文本中去实操。二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对于理论的把握,也就是说评论确实是将理论和批评完整地结合,再将实践加以揉碎在其中。


我们为什么在课程安排中,最后再讲文学评论写作呢?开课的原因稍晚一些的原因,就是我们要在理论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将理论运用。只有知道这件事才能去用。那么,为什么在评论写作中需要用“理论”呢?不写不行吗?为什么批评、评论会用到理论?首先我们的评论写作是要给老师看的,要让老师看到我们的科班素养,我们是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评论要区别于豆瓣、微博上的影评、书评等简单的文章。影评、书评大多数人有感触都可以写,那我们如何区别于它们呢?那便需要用到理论。只有运用理论才有立足点,原因有三:


第一,评论是作者、作品、读者三者合作的产物,是一个公共领域的共同体。批评家,也就是我们自己,本身就是特殊的读者。评论就是要将三者合一,我们写的东西不是自说自话的,我们对材料的解读不是个人的感悟,否则很难在老师之间求得共鸣。


第二,理论是对经验的阐释。我们在初步读完一段材料之后或喜或悲,都是在文本当中个人最浅显的感性经验。如何将这种喜怒哀乐说明白,让其他人感受到你的悲喜是怎样的悲喜,就需要运用公共的理论呈现在文本当中,同时把情绪、情感用逻辑和理性梳理以后呈现在文本当中。康德有句话说:“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思维就是认识论上的理性,如果只讲大道理,只讲空泛的概念,却没有具体的文本去支撑,就会很空洞,如同空中楼阁。但如果看完这首诗,这篇文章,面对卷子哭得梨花带雨把卷子都打湿了,但老师根本体会不到你的心中万千爱恨情仇,所以说“直观无概念”是盲目混乱的,必须要拿理论去整理你的思绪。只有感性和理论、材料和理论结合起来,才是评论的关键,否则就会陷入印象式的批评,如同一些帖子,情绪化意味非常浓,具有煽动性。


第三,人类的共在决定私人阐释的公共基础。我们的存在就是一种公共产物,人类就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包括我们的语言规则,索绪尔所说的“语言和言语”,语言是一种“公共话语”,言语是具体实操的方式,一个像棋局,一个像棋的游戏规则。就像我们的文学评论,是在既定的公共规则下展示你的个性特点。比如如何解释阶级话语,可能用福柯的“权力话语”,可能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论,但如果是自说自话,我们作为普通的学生并没有建立起自己语言的权威,当我们讲这些时即使很有道理,老师也只会觉得你没有站住论文。所以我们需要将自己的内容和感想凭附于伟大理论家的理论,这样理论才具有公信力,才能在公共阐释的维度上让我们的评论被更多人理解。所以公共维度也决定了我们需要运用理论,而不是内容的纯然的感性抒发。



最后来为大家总结什么是文学评论写作。借用童庆炳老师的话,“文学评论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强调有扎实的中西文学理论的功底,“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做普通的读者,还要做读者中的特殊群体,也就是评论者。画作谁都可以看,但并非谁都可以鉴赏。鉴赏和看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学会运用方法和技巧去鉴赏事物。这就是文学评论中理论的重要性。



# 抽奖环节 #

最激动人心的就是抽奖环节了,本次文研青年论坛——文艺学专场为大家准备了2本考研参考书:韦勒克的《文学理论》、李建中的《文心雕龙讲演录》,现场抽奖送出共计20本。


同时在答疑环节,学姐学长也结合自身经历、多年授课经验为大家精准解答了备考中的方法论与文艺学备考领域的疑难问题,十分建议大家扫码听论坛!也可以直接锁定、预约我们的论坛活动,每期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END————


往期推荐



1.课程上线:文研青年2022年文学评论写作特训计划
2.课程上线:文研青年22年凌云特训文学理论单科3.6-7月公开课来了!4.2021汉语言文学专业软科排名新出!你的心仪院校榜上几名?5.追梦年代:60+所高校校训大合集6.浙师大2022年改考文学语言大综合,最新初试参考书目请保存!7.文研真题 |郑州大学文学综合考研真题(2014-2021)


文研青年




作为广大考生信赖的集中文学科考研、保研、考博咨询,学术研讨,文化传播,社会公益等为一体的教育咨询机构,文研青年至今已走过十年历程。十年来,文研青年坚持以高品质服务广大考生,带领数百名学员成功考入理想院校,更有上千名考生因文研青年的专业咨询、专业公开课、辅导书籍和参考资料受益。这里汇集了众多国内一流高校中文专业高分硕、博研究生师资。授课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业各有所长,熟悉院校考情,不少教师已成为深受文研青年学员和广大考生朋友喜爱和信任的“金牌讲师”。文研青年秉持着“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学科体系,训练应试技巧,提升学术视野,传授高效复习方法,倾注专业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不断丰富教学体系,打磨教育产品,充实师资方阵,优化服务水平,只为“陪伴”考研、“护航”研途的初心和宗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