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意见视点 | 从《哪吒》热映看国产动漫发展之痛点

媒意见 2020-09-17

今年最热的国产动画影片非《哪吒》莫属!

截至8月23日,《哪吒之魔童降世》内地总票房超43.1亿元(包含服务费),超过《超人总动员2》在北美创下的6.0858亿美元纪录,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最高动画电影。同时,《哪吒》已连续28天拿下单日票房冠军,追平《捉妖记》在2011年创造的连续日冠天数纪录。在这些让我们国产动漫热血沸腾的数字背后,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否应当以此为契机,找到国产动漫发展的问题与痛点所在,并寻求有效的应对方案,以期更多优秀的国产动漫涌现。

纵观整个国产动画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认为应依托《哪吒》《大圣归来》等优秀国产动画电影作品的成功经验,复盘如何将分线制作模式复用在日后每一部大制作电影中,并尽快统一各线、各技术领域对接标准,减少沟通成本,将模式与标准结合成为一种动画行业公认共推的标准化体系。让体系在接下来的实战中尽快完善,让参与体系中的制作团队快速成长,才是国产动画电影由“产品打造”变成“产业制造”的必经之路。同时,对于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以及电影版权、动漫人物形象权的保护也应提早列入整个电影发行计划之中。


分线制作模式与DIT管理模式

《哪吒》导演饺子从100多个版本的备选哪吒形象中,选中了似乎并不好看但却是最具戏剧化形象的一个。《哪吒》整个项目制作人数超过1600人,有5000多个初版设计镜头、1400多个特效镜头,从筹备到制作用了将近5年,其中前期和剧本将近2年,中期制作将近3年。以《哪吒》的预算和生产周期来说,现在的完成度带着点“逆天改命”的色彩。《哪吒》全片呈现1400个镜头,其中哪吒与敖丙决战“火莲花融化冰面”的一个仅有短短6秒的镜头,由一家150名团队的特效公司做了整整6个月。基于导演对视效要求如此之高的情况,传统的特效外包制作模式在时间管理上已不足以满足要求。

因国内暂无能够掌控完整电影后期流程的大型制作公司,《哪吒》借鉴好莱坞动画后期制作中的分线制作模式与DIT管理模式,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后期流程中对人物特效、场景特效的要求,遴选在细分领域中各有专攻的公司整合成不同专业组,通过头部制作公司统领,以层层分包任务的方式进行分线制作,最后汇合至导演与合成制作公司。各线将分割人物、场景、特效等素材逐一交还合成制作公司进行渲染成片,完成整体制作流程,最终形成整合全行业公司制作能力的“联盟”,达到全制作公司的“拟态”,完成全片制作。


按制作专长组装联合团队

经此一役,国产动画电影行业意识到联盟化制作的益处,即单一公司在无法完全掌握整体技术的条件下,开始培养某些细分领域中独当一面的制作能力,实现“按制作专长组装联合团队”的制作模式,带动整个动画行业在实战中学习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整体行业制作水平的目的。

但同时,沟通成本与未形成的标准化体系成为分线制作模式运用的最大难题。相比之下,海外动画电影工业化程度较高,其流程体系与制作标准已达到先进水平。解决此类难题时更应该从海外成熟动画电影工业体系中吸取经验。

一方面,国外的电影工业化制作模式将电影制作的整体流程逐一细分,分工严谨落实在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实现高度集中的项目管理模式,一旦上游制作方执行调整策略,上传下达的反应速度与沟通速度远远高于目前国内的分工状态,使得其整体效率奇高。

另一方面,好莱坞的制片方可以通过业内统一的后期制作规范表,来对比不同团队的视效制作需要的镜头效果、素材格式、渲染规制,并根据一系列的参数来确定相应的开发周期。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广泛形成这样的标准化体系,也让制片方在分线制作时倍感无力,这也是之前没有公司敢于尝试分线制作这一极度耗费精力的模式的主要原因。


加快整合行业标准化体系,从“产品打造”成为“产业制造”

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热度日高,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自信正逐渐增强,文化输出意愿日渐萌生。国产动画电影正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与责任,不仅以其特有的形式将文化传承给每一位中国人,更将通过动画电影将中国文化输出至全世界。观众们在欣赏皮克斯、梦工厂优秀的进口动画大作的同时,仍不断呼吁我们自己的“国产动画电影”崛起。

同时因技术的发展,国外一些优质商业大片背后开始隐隐出现了国内后期制作团队的身影,而且参与团队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国内后期特效制作能力正在缓慢提高。剧情方面,出品方开始转向剧本打磨,从源头上选取更富有深意的题材,将以深入思考为内核的动画电影更有诚意地推广给更多人。

“产品打造”自然成为近年来优秀国产动画电影的主要理念。通过对IP题材的细心甄选与情节的精细打磨,到对画稿多次修改,再到场景设计和特效制作,导演制作团队耗费数年时间才可能打磨一款令人欣慰的动画电影作品。这种“工匠精神”是动画行业之幸,是值得每一位导演和每一个制作团队培养的精神。

但要走向“产业制造”,恰恰需要实现全行业联动,加速推进国产动画电影工业化发展,立足“工匠精神”推动“工业发展”,让行业“工匠”们分享自己的经验,互补互足,将经验整理成体系化知识与行业标准,以日益精良的制作技术和不断高效的制作模式,在对动画电影抱有希冀的观众市场驱动下逐渐完善国产动画电影制作工业化全过程。


电影衍生品开发盗版侵权及其应对

《哪吒》的热映,一方面助推了观众对电影衍生品的热切期盼,另一方面,则是官方周边产品预售一个月后才能发货,且种类有限。

官方正版周边产品难以满足观众需求,趋利钻漏洞者怎肯坐失良机?“山寨哪吒”乘机横行市场。在各大电商平台搜索“哪吒周边”,就能找到大量“山寨”周边产品,包括手机壳、公仔、抱枕、T恤等,有的产品已上“买家秀”。

对此,该片官方通过微博发布声明,提醒观众“正版周边已在路上”,并紧急组织专门法务团队应对盗版侵权行为。

通常来讲,电影衍生品的销售黄金期,是院线上映前一个月到下映后一两个月,在这期间观影人群会有比较强的购买冲动。“哪吒”团队就因没踩准营销节奏,自己这桌原本颇有拥趸的“一鱼多吃”盛宴,不免让旁人抢得风头分了羹。

正版“哪吒”之所以迟到,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是国内电影很多IP还不是很成熟,受众感兴趣的点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多厂商担心产品不被市场买单,也就不愿意过早冒险加入。除此之外,正版周边的设计生产要经过“监修”阶段,即在获得IP授权后,开发方需要不断与版权方进行沟通,由版权方对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并确认修改,这些都要消耗时间。

衍生品开发慢于影片,或许,这是国产电影市场发展的成长阵痛。不过,面对国内外同行的激烈竞争,谁能及早认清形势、找准出路,谁就能赢得强劲的发展动力。目前国内电影衍生品面世迟滞的情形,已与市场所需不相适应,前置策划开发甚为必要。在电影创作过程当中,就应将开发衍生品作为一项策略纳入制片方工作计划,衍生品研发专业团队与影片拍摄团队精诚协作,影片拍摄与衍生品的研究、筛选同步进行,为衍生品的后续开发与营销奠定良好基础。

还需指出的是,做好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与营销,善于借力观众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像此次《哪吒》票房大卖之后,面对市场上对于电影衍生品与日俱增的呼唤,就有不少网友着急地贡献衍生品设计创意。研发方若能因势利导,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集思广益,吸纳各方面智慧,会使衍生品更富文化吸引力和市场价值。借力观众进行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与营销,还有一重利好就是具有一定的广告宣传效应,能使更多观众积极参与其中,不断增强消费黏性,提升其对正版产品的忠诚度。

从本质上讲,电影衍生品行业靠的是内容赋能,由内容转化成情感,继而带动了消费者购买。所以,说到底还是“内容为王”。

内容来源:艾瑞、1905电影网、经济日报


延伸阅读

媒意见视点 | 《长安十二时辰》作者马伯庸:写作之外,我也有趣

媒意见视点 | 黄埔军校名将如云?只因门上对联太过霸气!

媒意见视点 | 胡智锋:当代中国需要怎样的传媒研究

媒意见视点 | 广东卫视《国乐大典》:做好电视化表达 弘扬国乐文化丨华诞70


媒意见编辑:杨春雨

媒意见美编:严汉钦

南方电视学刊公众微信号 | 媒意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投稿邮箱:nfdsxk@163.com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互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