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分享精彩瞬间
困境救助 | 他们,经历风雨,依然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北京协作者困境救助秋季学期家庭走访于2021年9月工作启动,11位社会工作者、2位协作者学堂学员、2位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生和17位志愿者,通过实地走访、探访以及电话回访的形式,了解53户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近况,评估家庭在教育助学、疾病就医、家庭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多元的需求。
“孩子去医院就像回家一样”
今年的走访中,社会工作者还认识了几位从小就跟疾病斗争的小朋友。2016年,来自河南,三岁多的小东患上了神经母细胞瘤,经过长达几年的化疗、放疗,以及自体骨髓移植和药物治疗后,终于可以正常上学了。
然而今年9月初检查时,发现小东的细胞瘤又复发了。复发后小东休学在家,9月底已进行一个化疗疗程。去医院治疗,小东一开始很不配合,妈妈很着急,哭着跟他说:“再不治疗,咱的小命都没了。
”之后无论是化疗、骨髓穿刺多么疼痛的过程,小东一声都没有哭过,安静坚强地配合。小东妈妈说:“孩子去医院像回家一样。
在医院也很乖,每次都说妈妈你去忙吧,我在医院地下一层的收费处等你。”
等待小东的还有3个化疗疗程以及潜在的手术,小东妈妈现在专门在家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没有工作。小东爷爷从7月份查出肺癌复发,这也是压在家庭身上的另一重担。
访谈结束后,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小东爸爸送工作人员出来,双手插在口袋里,毫无颓丧地说:“要奋斗呀,我还要努力奋斗。”
“不能亏待了这孩子”
来自河南信阳的阳阳今年十岁,阳阳打出生就是和爷爷奶奶长大的。由于打工的洗浴中心因疫情经营不下去了,两位老人不得不回老家,为了给阳阳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爷爷奶奶回老家后,阳阳就留在北京,住在从事废品收购的姑姑家里。
“两位老师,你们吃饭了吗?太感谢你们今天冒着雨来看我们。家里没啥条件,你们上车扶好,将就下,也体验下我们家的敞篷宝马。虽然四处漏风,但不会晕车。”第一次见到阳阳的姑姑和姑父,社会工作者们就被两位的积极乐观所感染。
然而提到阳阳的成长过程,乐观开朗的姑姑还是难掩伤感,阳阳出生时不足三斤重,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一个星期吃不上一顿肉,一个月才能吃上一顿饺子……爷爷奶奶现在在老家的养猪场干活儿,家里居住条件有限,三伏天里老两口宁可住在有空调的猪圈里。
阳阳姑父说:“我是重组家庭,跑废品,收入也不稳定,但这个孩子可怜,只要有我闺女一瓶牛奶,肯定会有阳阳一瓶,不能亏待了这孩子。”
“让孩子该有的都有”
“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小奇爸爸对家庭陷入困境后的感慨。小奇,七岁,河北籍流动儿童。从去年开始,小奇的爷爷、奶奶、姥姥和姥爷分别因为脑梗、脑血栓、类风湿等疾病入院治疗。这样,靠包活打零工的小奇爸爸不得不停工,回老家照顾住院的老人,小奇妈妈则留在北京照顾孩子。
在家里老人没有患病之前,家庭靠爸爸妈妈打零工支持着两个孩子上民办学校,学费高昂,但因为爸爸没办法工作,这几个月没有收入,家庭已经有两个月没有交房租,通过刷信用卡、网络借款等方式在周转,但仍旧难以承担家庭开销。面对这样的困境,小奇爸爸说:“虽然现在有这些困难,希望未来还是多挣钱,让孩子该有的都有。”
“她妈不管孩子,再难我不能不管”
小行今年七周岁,老家在河北,重44斤,他患有特异性关节炎,身体孱弱。病发的时候甚至不能下床走路,目前每月定期去医院治疗,才控制住病情。2018年小行病情复发,小行妈妈深受打击,甚至离开了这个家庭。小行爸爸充满理解:“孩子发病的时候看着都不像人样了,因为吃激素孩子的脸和后背特别胖,别的地方也不胖,看着可怜。她妈不管孩子,再难,我不能不管,不然孩子怎么办。”小行爸爸一个人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干净、陈设有序的环境无一不体现着他的细腻以及对孩子的爱意。
“一家人都靠我,不敢休息”
来自湖北的小涵在五岁时被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症。六年来,妈妈一直没有放弃,独自一人带着小涵四处求医。小涵爸爸跟着老乡在建筑工地干活,每天6点出门,晚上7点多才回来。小涵常年服药,一服中药要150多块钱,加上租房、生活费、还银行借款,小涵爸爸说:“一家人都靠我,不敢休息。”
原本在老家读高中的小涵哥哥,由于家庭经济情况,也不得不选择辍学,在免费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南下打工,补贴家用。小涵妈妈把几年来奔走各地的车票、小涵每周的验血报告以及处方都保存着。她给我们讲述了这个11岁的小姑娘,面对疾病的勇敢和生命的顽强。
这53户家庭中既有协作者既往服务的困境家庭,也有在合作打工子弟学校的支持下,识别发现因重大疾病、家庭结构不完整、突发意外等原因陷入困境的家庭。
可是无论经历什么风雨,生活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能在这些家庭中看到家人相互牵绊的温情,面对生活的勇气,以及走出逆境的坚持。
与困境家庭、社会工作者一起在行动的还有充满公益信念的志愿者,他们之中有的是富有热情的中学生志愿者和家长,有的是关心困境儿童的青年人。
从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的小华
小华是37582万流动人口当中,介于留守与流动的代表儿童之一,因为自己需要就读初中而返乡,不得不与在京务工的父母和妹妹分离,从流动儿童变成留守儿童,在寒暑假时又流动至京与家人团聚。
2018年通过打工子弟学校推荐,当时还在京生活的妹妹小一成为北京流动书桌助学计划资助的第196个困境流动儿童,小华也因此在每年暑假来京和家人团聚时,参与到北京协作者开展公益夏令营、线上陪伴天使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因此与社会工作结缘。
时隔近三年的时间,小华在2021年9月,如愿考取北京某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开启人生一段新的旅程。她期待着可以像协作者的哥哥姐姐一样成为“助人为乐的人”。在十一国庆期间,她也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由于学校在大兴区,小华在走访当天凌晨五点就已经从学校出发,在走访中她主要负责走访记录和协助拍摄等志愿服务,她说“走访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深入接触弱势人群的真实情况,更让自己想起父母的不易”,希望自己“争做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让母亲和父亲不再那么艰难”,也让自己“看到社会工作如何真正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跨越490多公里
追求社会工作专业梦想
刘刚,内蒙古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他曾先后学习和从事新闻、新媒体等工作,通过朋友接触到社会工作后于2021年9月考取内蒙古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带着满腔热情追求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但也在学习中会有迷茫,“社会工作者到底是做什么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学校听到曾经在北京协作者实习的指导老师分享了机构信息后,毅然决然报名了北京协作者的志愿者,希望在十一国庆假期期间能到北京参与志愿服务。还记得社会工作者任文欣在与其进行志愿者面试的时候,电话另一端他很坚定的语气,“不论十一期间是哪天开展服务,都希望参与。”
时隔一个月,来到国庆假期第一天。刘刚真的跨越490多公里从内蒙古科技大学走进了协作者东四童缘小院。洋溢着灿烂笑容的他先后参加了志愿者培训、物资准备,并在这个假期与大家一起见证了一座儿童自助图书馆的诞生。
曾经的他也有在北京北漂的生活经历,也知道在昌平区有一些社区居住着并不富裕的人们,但他从来没想到通过自己的实地走访,会看到这么多困境儿童生活在这座城市。
结束志愿服务已经返程回学校的他向社会工作者分享到:“这次活动,不仅让我看到了很多不被媒体关注到的人,了解社会工作这个职业对社会的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学好这个专业,去帮助更多处在困境的儿童。”
识别二维码,成为协作者月捐人
分享、点赞、在看三连,给我们一个小鼓励
主编:李真
撰稿:池艺、任文欣
编辑:王立宏
排版:王立宏
校对: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