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分享精彩瞬间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中职生职业发展需求评估报告——基于数字技能赋能项目的评估与思考一、评估背景与目的2021年10月,国家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近两年国家在职业教育方面一系列重大举措表明,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已成为教育领域改革的重点之一。作为技术工人重要来源之一的中职生,他们的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培养情况能否跟上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步伐,在宏观层面影响着中国企业技能人才的整体供给状况,在微观层面影响着中职生的职业前景。2019年底,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北京协作者1)与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简称珠海协作者2)联合相关企业、职业教育院校共同面向中职生发起了“数字技能赋能”公益项目,通过与资源条件匮乏地区的职业教育院校合作,提供数字技术技能专项培训、综合素质能力培训、工厂实训、相关的学习及实训过程的督导支持,促进职业教育院校教学能力提升,拓宽中职生职业发展路径。项目进展至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培训赋能模式。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职业教育的最新要求,在新职业教育法的指导下,改进项目实施模式,更好地支持中职生服务,项目工作组近期开展“关于中职生职业发展需求的评估”,面向402名中职生开展问卷调查,回收391份有效问卷;并对中职生代表、中职学校教务人员代表和企业管理人员代表等30人进行了深度访谈。本评估研究旨在了解中职生在学习、实习和就业方面的选择意愿、现状,遇到的困难以及获得的支持情况。我们希望通过评估研究,结合项目实践及社会工作专业视角提出实务建议,以改进项目实施,并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工作者改善中职生教育和就业,促进国家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贡献绵薄之力。二、评估对象与评估研究局限(一)评估对象本评估研究中,问卷评估对象主要为三类中职生,包括处于学习期中职生、实习期中职生与毕业中职生。访谈评估对象包括三种类型的中职生代表、中职学校教务人员代表和企业管理人员代表。同时,为评估家庭背景对中职生的影响,我们将评估对象的家庭划分为农村家庭、城镇(乡镇县城)家庭和城市家庭等三类家庭。(二)评估研究的局限本次评估采用的是小样本的调查,调查范围较小,仅在国内西南、东南与华北等地区少量中职学校进行,调查对象以二年级学习期中职生为主,涵盖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土木水利、能源与新能源专业等四大类别的中职生,其中,信息技术与土木水利专业中职生较多。整体而言,调查代表性存在一定局限。为此,评估加强了质性研究,以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保障评估质量。一是访谈个案增加了实习期中职生与毕业中职生的比例,重点访谈了有实习就业体验、对职业生涯更具认知与反思能力的中职生;二是访谈的对象除了西南、东南与华北地区中职生,增加了中部地区的中职生代表的访谈;三是作为评估研究,重点与项目实践结合,反思和总结项目实践中的观察、体会和发现,并与评估数据交叉验证;此外,评估报告结合了全国中职生职业发展领域的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对于展现中职生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改进中职生职业发展领域的公益服务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主要发现与建议评估研究发现,中职生的学习、实习与就业等职业发展之路存在种种困难,仅凭职校单一力量难以有效回应和支持中职生。因此,本评估研究通过总结中职生的需求与特征,结合社会工作系统视角,提出多方携手支持中职生的策略性建议。(一)发现一:中职生身份接纳与职业认同程度较低,渴望得到家庭、职校、企业和社会的心理支持及认可综合来看,50%左右中职生对自我身份的情感认同与接纳程度较低,超50%不愿意被称呼为“中职生”,负面标签中职生身份。主要原因包括:1.选择专业时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不高在选择所学专业前,多数中职生对专业与职业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一般。访谈发现,66.67%中职生的主要择校渠道为熟人推荐,25%中职生跟风选择专业,66.67%中职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不高。2.中职生实习、就业的岗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度较低68.75%中职生认为对口企业不太认可中职生能力和学历,存在中职学历歧视现象;50%中职生关系资源匮乏,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与就业岗位;仅有12.5%中职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3.中职生身份认同的支持环境较差,对职业前途较为悲观中职生身份认同的支持环境较差。除职校教务人员(79%)对中职生前途认可度较高外,中职生家庭(55.2%)、同辈群体(36.6%)与社区邻里(33.5%)对其前途认可度均较低。而正如前文所述,专业对口的实习与就业市场对中职生的认可度也不高。中职生渴望家庭、职校、企业和社会的心理支持和认可。73.1%中职生对个人的未来前途持有乐观态度,但63.4%中职生不看好以中职毕业生身份的就业前景,表示未来会继续选择升学。40%左右中职生的职业满意度一般或较差,56.8%中职生对从事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存疑。建议一:推动家庭、职校、企业和社会力量为中职生提供支持,营造支持性环境氛围,提升中职生的身份接纳与职业认同感一是在国家政策层面,继续引导和推动教育部门、中职学校、合作企业单位、社区教育机构3运用各类媒体和社区宣传等方式,加大力度营造支持认可中职生的社会舆论氛围。例如宣传各类典型的中职生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成功案例,宣传中职教育支持政策和教育成果,消除社会对中职教育与中职生能力的偏见,增加社会对中职教育和中职生的认可度,改善中职生身份认同的支持环境。二是在学校层面,在中职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前,中职学校面向中职生及其家长,提供中职教育、专业及职业认知的科普服务,分享产业结构动态与行业人才就业需求动态情况,协助中职生特别是农村家庭中职生,在入学前做好职业规划,理性选择就读专业,以降低入学后的学习动力不足、期望落差较大等问题,培养中职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小学、初中与普通高中也要根据实际需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劳动教育,并组织、引导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等提供条件和支持。这在法律上引导教育系统初级、中级学校将职业科普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前置,一方面,改善职业教育的连贯性,在中职生选择专业前提供充分的启蒙和体验支持;另一方面,营造支持和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此外,建议中职学校与实习企业,改进教学与实训的方式和成效反馈机制,以优势视角多给予中职生正向反馈,以此回应中职生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渴望社会激励与肯定的特点4,增加中职生专业学习和专业实践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增强中职生的专业兴趣和情感认同。三是在企业层面,推动落实新职业教育法“中职生享有平等升学、就业和职业发展待遇”的规定,消除就业中的中职学历歧视;同时,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强对该方面的监管,并畅通中职生的投诉维权渠道。四是在社区层面,社会组织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与学校、家庭开展家、校、社联动,一方面,大力发展学校社会工作5,职校通过设置学校社会工作者岗位或购买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服务的方式,在学校和社区为中职生提供心理支持、职业规划等辅导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工作者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调整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携手为中职生打造职业发展支持环境。五是在家庭层面,父母转变教育理念,以更为积极的方式教养和指导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向中职生传递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念,关心中职生的学习与生活,一方面,在中职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另一方面,寻找中职生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亮点,给予中职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二)发现二:中职生对职校教学环境与教学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一般,多数中职生自评综合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1.中职生对职校教学环境与教学工作的整体满意度一般虽然职校教学环境与设施设备、专业设置与教学安排会根据社会需求与中职生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但因管理、师资或资金等条件限制,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中职生的专业学习发展需要。48.6%的中职生对职校专业技术学科教育评价一般或较差;51.2%的中职生对职校的专业技术教学设施评价一般或较差;54.7%的中职生对学校生活环境的评价一般或较差;53.3%的中职生对基础学科教育的评价一般或较差。访谈发现,中职生班级的学习氛围不佳,投入学习中的中职生仅约33.33%。2.多数中职生自评综合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中职生就业综合能力的自评平均分值为6.68分,69.2%中职生专业技术能力自评一般或较差,30.9%中职生就业综合能力自评未达合格线。总体来看,中职生自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有较大差距。建议二:改善职校教学环境,提高中职生培养质量,提升中职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一是在国家层面,教育部门顶层规划和指导职校动态设置招生专业,落实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2022年十三届人大常委会新修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推动合理增加中职教育投入,围绕国家和地区战略以及产业升级、技术变革趋势与市场需求,改善职校的专业设置、师资与设备的配置问题;推动完善产教融合办学机制,提升中职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二是在学校层面,促进校企规范合作培养中职生,引入具有从业经历的企业技术人员、技能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教师承担教学实践指导工作,巧用工学结合、中国特色学徒制等方式,加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在专业学习和实践方面,学校加强学风管理,增加专业技能练习和实习实践,保障中职生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有研究显示,中职学校在落实校企合作制度时,基本都流于形式,无法深入推行6。大部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过度强调经济效益,往往忽略社会效益,校企合作呈现出“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由于我国经济运行采取的是非常宽松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得大多数企业并不具备实现产业升级的内部动力,而且由于其生产方式对高技能人才没有大量需求而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7。此外,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升学而不是去合作企业工作,企业培养中职生的成本较高,使得企业不愿意和中职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国家和地区相关部门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发挥地区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的角色,在地区层面推动区域中职学校与企业、相关培训机构、技术能人代表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办学培养机制。三是在中职生及家庭层面,加强中职生及家庭对中职学校教学、实习与就业工作成效的监督评估,建立中职生及家庭参与的中职教学、实习与就业工作的督查评估反馈机制,由地方教育部门组织的第三方定期收集中职生及家庭对中职教学环境、课程教学、实习实践教学与就业推荐等工作的质量评估和反馈建议,以改善中职教学环境与教学质量。(三)发现三:中职生对国家相关支持政策和法规的了解程度较低,运用政策资源的能力弱90%左右中职生知道有职业教育法等中职教育支持政策,但只有30%左右的中职生对相关政策法规比较了解。由此导致中职生运用政策资源的能力较弱,既不利于中职生学习、实习与就业权利的保障,也不利于其职业生涯规划及行动抉择。建议三:推动学校、媒体和相关服务机构做好政策宣传和政策支持工作一是在国家层面,推动中职学校、媒体和中职生相关服务机构开展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宣传工作,宣传职教高考、中职教育规划、中职助学、中职实习与就业等政策,增加中职生、中职学校与合作企业相关人员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认知。二是在地区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层面,推动规范中职学校、企业、相关培训或服务机构在中职生教学、实习实践与就业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建立中职生权利保障的监督评估与回访机制,督促各方运用政策资源落实中职生的相关权利,保护中职生获得良好教育的权利,保障中职生实习与就业的人身安全与工作待遇等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建立和开放中职生投诉、咨询与寻求支持的第三方服务渠道,推动第三方尤其是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接该服务,向中职生宣传和提供政策支持服务,提高中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行动抉择中运用国家相关政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在学校层面,中职学校应开设政策法规课程,提高中职生学习和运用政策资源的能力。(四)发现四:处于学习阶段的中职生面临的两大困难分别是“对未来迷茫”和“学习挫折”,获得的相关支持不足中职生在校期间两大困难是“没有目标和方向,对未来感到迷茫”(28.1%),其次是“学习挫折压力”(22%)。仅29.9%的中职生对未来就业有清晰的规划。67.52%中职生在遇到“没有目标和方向,对未来感到迷茫”时,职校给予了支持;但52.3%中职生对职校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评价一般或较差;54.29%中职生遇到学习挫折时,职校提供的支持不足或没有。63.2%的中职生来自农村家庭,因家庭经济条件与文化资本较差等限制,农村家庭中职生在学业与职业发展方面得到的支持指导相对较弱。38.65%中职生在迷茫时,家人提供的支持不够或没有支持。59.85%中职生遇到学习挫折时家庭给予了支持,但相对于其他困难,家庭在该方面提供的支持最少。在职业生涯前期的技能学习与准备阶段,中职生存在学习困难、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足的情况。在职业发展方向与行动准备方面,因为教学时间紧张、年龄代沟等问题,中职生与老师、家人的交流较少;而同龄中职生同学大多见识相当,存在同样的发展困惑,中职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中职生对未来发展方向迷茫,准备不足,对于职业资格考证的相关信息了解不够,对于能考哪些证、适合什么时间考证没有明确规划。中职生对学习阶段家庭和职校提供支持的满意度评价一般。建议四:建立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协助中职生克服学习挫折和障碍,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在地区教育部门和学校层面,建议由地区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中职学校、企业和行业组织,回应中职生职业规划的需求和问题。一是在学校内开设职业综合能力课程,将包括学业与职业规划、压力管理、人际交往等在内的软技能课程学习作为专业必修课,协助中职生认识学业与职业的关系,并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工作;二是由地区优秀的代表学校主导,联合当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针对不同专业中职生开展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试点服务,探索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职业生涯支持方式,形成应用性更强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引手册,并在地区中职学校进行推广,从而协助中职生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规划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专业技能学习、职业认知、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发展资源运用等方面提高行动准备的意识,为职业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在学校层面,建议职校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发挥支持者角色,回应中职生学习挫折和障碍问题,一是应培养和激发中职生的学习信心,根据中职生的水平,循序渐进设计教学内容,引导中职生增加学习课业完成的次数,发现和鼓励中职生的学习亮点。社会工作实践证明,反复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使中职生有勇气面对学习挫折。二是应加强对中职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减少学习障碍,协助中职生发现和总结学习的规律和知识点,促使中职生有方法面对学习挫折。三是应加强推动中职生之间的同伴学习,引导中职生组建学习小组,促进中职生之间的互助学习;构建师生间的学习挫折反馈和交流渠道,让中职生在遇到学习挫折时,有渠道求助解决。在家庭层面,建议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主导,针对职业规划意识和能力较弱的中职生特别是农村家庭中职生,协助家长提高引导子女进行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使其在职业规划方面,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价值观,培养中职生的自我探索能力,与中职生共同制定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五)发现五:中职生在实习与就业阶段遇到的常见困难是“生活与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关系矛盾”“工作任务压力”,获得的支持不足1.中职生进入实习就业阶段前比较担心工作环境适应和工作关系矛盾问题没有实习经历的学习期中职生担忧实习阶段会遇到“工作环境适应困难”(48.8%)、“工作关系矛盾”(42.8%)的比例相对较高。同时,学习期中职生相对于实习期中职生存在各项能力自评偏高的情况,进入实习就业阶段,存在自评就业能力降低和身份转换的心理落差。2.中职生进入实习就业阶段初期工作任务压力和生活节奏适应压力较大55.8%的实习阶段中职生和50.09%的就业阶段中职生来自工作任务的压力较大;62.52%的就业阶段中职生在生活节奏适应方面存在困难。3.中职生在实习、就业阶段获得的支持情况较差中职生家庭对其在实习阶段的困难了解不足;职校教务人员对中职生实习困难的感知与中职生的感知存在巨大差异,职校教务人员认为中职生遇到的困难比较单一,且认为主要是中职生吃不了苦,对实习与工作环境适应困难。而在企业方面,因国家升学政策影响,中职生升学意愿较高,企业认为培养实习中职生的成本高但就业效果差,因此缺乏培养与关怀的投入意愿。在实习阶段,中职生自评获得家庭(评价均值4.02分)、职校(评价均值3.51分)、企业(评价均值3.63分)的支持均较差;超过40%的中职生在实习遇到困难时获得的家庭、职校和企业的支持不足或没有。在就业阶段,中职生自评获得的家庭支持较好(评价均值8.14分),获得的企业支持(评价均值7.71分)和职校支持(评价均值7.64分)相对一般。85%左右的中职生家庭在其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提供了较足的支持;50%中职生在遇到各项困难时,获得的职校支持不足或没有;超40%的中职生获得的企业支持不足或没有。建议五:校、企、社携手针对实习与就业阶段的中职生开展工作认知、环境与工作适应、关系调适与工作减压等课程教育和支持服务除了上文建议的学校开设软技能课程学习外,建议地区教育部门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主导介入,携手职校、企业、行业协会、社区部门,搭建持续服务中职生的联动机制和平台,提高各方对中职生实习与就业困难的认知,调动中职生家庭、职校、企业、行业协会、社区、社会组织等相关资源优势,为步入实习或就业岗位的中职生提供工作与生活环境适应、工作内容与工作关系认知、工作关系调试、生活经验与工作技能指导、工作减压、心理支持和企业融入等专业服务,协助中职生克服实习与就业初期的心理落差与适应困难,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六)发现六:岗位对口及经济收支是中职生在实习与就业阶段最关注的问题1.中职生选择实习单位主要考虑“实习工作专业对口”和“离家距离远近”影响中职生实习选择的两大因素是“实习工作专业对口”(影响评分为8.69分)和“离家距离远近”(影响评分为7.84分)。中职生期望企业提供的主要实习待遇包括适当的实习工资(84.9%)、住宿(79.8%)和工作餐(78%)。2.中职生选择就业单位主要考虑“提供住宿”和“提供工作餐”中职生就业权利与待遇保障意识较高,选择就业单位时考虑的因素较多,包括“提供工作餐”、“提供住宿”、“购买五险”“购买公积金”和“可观的劳动报酬”,选择这几项的中职生比例均高达80%以上。中职生选择就业单位优先考虑的两大因素是“提供住宿”(影响评分达9.09分)和“提供工作餐”(影响评分达7.58分)。3.在实习和就业阶段,中职生寻找对口岗位和生活经济压力问题比较突出;中职生期望提高实习和就业的工作待遇在实习阶段,60.5%中职生遇到过“寻找对口实习岗位难”;在就业阶段,62.52%的中职生遇到过“寻找对口就业岗位难”。相对于家庭,中职生更期望职校提供对口岗位就业推荐支持,但现实中,47.12%中职生认为在“寻找对口实习岗位难”以及50%中职生认为在“寻找对口就业岗位难”时,职校提供的支持不足。调查发现,53.4%的中职生月实习工资分布在3000-5000元区间,78.6%中职生的就业月工资集中在3000-5000元之间。67.4%实习阶段中职生和62.52%就业阶段中职生遇到过“生活经济压力”。50%左右的实习阶段中职生遇到生活经济压力时,来自家庭和企业的支持不足。14.18%就业阶段中职生遇到生活经济压力时,来自家庭的支持不足,50%左右就业阶段中职生遇到生活经济压力时,来自企业的支持不足。50%左右中职生期望提高实习和就业工资待遇,其中39.5%中职生期望实习工资待遇在5000元以上,35.7%中职生期望就业月工资待遇在5000元以上。建议六:建立中职生对口就业资源数据库,构建中职生临时生活困难专项帮扶体系1.建立中职生对口就业资源数据库在国家层面,推动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职校在教学实习培养和就业方面开展校企合作,提升中职生实习与就业岗位的专业对口程度。在职校层面,建立中职生对口就业资源数据库,持续跟踪完善资源库。一是通过与相关行业协会合作,整合和拓展对口就业单位;二是加强与职校培养的优秀毕业人才的跟踪联系,将其列入就业资源库的重要资源,通过其推荐,引入新的对口就业单位。2.构建针对实习与就业阶段的中职生临时生活困难专项帮扶服务体系建议由地区教育部门协调,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主导,联合职校、企业、公益慈善资源,构建地区中职生临时生活困难专项帮扶服务体系,制定特困救助与小困有偿资助的标准和帮扶方法,协助和支持中职生积极应对生活经济压力。中职生职业发展需求评估调查课题成员主要包括: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