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社工手记|从需求调查,看见农民工不被看见的生活
潘愉
北京协作者专业支持部项目主管,悉尼大学传媒实践硕士毕业,2019年加入北京协作者工作。从媒体、广告跨界到公益组织,目前主要参与协作者学院建设、微软-协作者学院职业之路项目。
2020年的4月18日,河南原阳4名儿童土方内被压埋身亡。在新闻报道中,关于遇害者家庭有一个细节反复被提及。
刘家老大刘某平时以搬水泥为生,搬一袋水泥赚两毛五分钱。一袋水泥50公斤,搬够一吨水泥是5块钱,一天要搬够20吨水泥才挣够100块。
不少读者通过这个细节,感受到刘某平和自己生活的联系——原来,别人赚100块的和自己赚100块是不一样的——看见这种“不一样”就是理解的开始。
看见不被看见的生活
在城市和乡村发展过程中,农民工群体是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之一,但他们常常被隐形,无论是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还是生活状况。疫情发生以来,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农民工及其子女在疫情中的状况和需求,自1月22日,协作者至今已经开展了三次需求调查访谈。我们希望通过个案访谈,了解他们在疫情中的状况和需求,及时提供亟需的服务;并让社会看到和听到他们的需求,促进政府和社会在疫情期间中的行动能够充分考虑该群体的需要。
在我们重点访谈的46个困境农民工家庭中,有4位是以收废品为生。对于回收废品这个职业,大众的想象可能停留在在日常生活中曾经看到的景象:小区里流连在垃圾桶旁边,拆捡纸皮箱;工地边上拆捡被废弃的建材材料;马路上行驶着的、堆满大大小小的塑料瓶/桶、各种各样的泡沫板/箱破旧三轮车……
协作者社会工作者打电话给服务对象,了解最近家里的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拍摄于2020年1月30日)
这些都是真的,但还不够完整。在前两轮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受疫情防控影响,以收废品为生的农民工家庭无法进入社区和工地,所以暂时无法收卖废品。在第三轮动态监测访谈中,我们想跟进了解疫情后期从事该工作的变化,以及疫情对该工作的影响,访谈了在北京从事废品回收这个工作已经超过10年的李奶奶。她表达:
“因为疫情封闭,不让三轮车进村,只能每天靠着超市推的小车子一趟趟地拉。疫情期间,收废品的地方也没有开门,小车的纸盒不收,只收大车的纸盒,只能每天收到的废品一点点积压,凑够了一小车去卖。因为车子进不了村子,只能把三轮车放到树林里,晚上孩子的叔叔去看着避免偷走…有人看着才能避免丢了,这是钱,爷爷睡不着,每天晚上要起三趟去看一看,看叔叔有没有冻着,东西有没有盖好,别下雨浇湿了。”
对于很多人来说,废品就是丢弃的物品。但对于以收废品维生的农民工来说,那是钱。疫情之下,他们为了保护赖以为生的废品,没有地方可以存放废品,只能放进树林里,因为担心被偷只能夜里睡在树林守着,因为担心被雨水浇湿夜里需要起来三趟查看……只有当我们了解并重现这些场景,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生活处境,而不是停留在一个模糊的印象,感觉他们可能会受影响,但却没有联结。
在协作者服务的17年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故事”不在少数,但我们不希望这些个案只是建立了联结,不能只是引起个人的恻隐之心,成为读者读到的一个又一个故事。我们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通过我们的需求调查,从个人的恻隐之心转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敏感,让更多的人看到,打破多年来那些关于农民工群体碎片化、污名化,从而让每一个生命故事去相互理解。
看见并不意味着理解,理解包括看见和解释。需求调查访谈的分析是专业转化的一个过程。当我们看到一个个体的生命故事时,我们的理解不仅基于把握他们个人和家庭经历,也基于把握影响他们隶属的整个农民工群体的生存条件和社会结构。当我们在分析访谈资料的时候,基于扎根理论,从不同的观点中提炼出了概念、类别和发现。当我们对资料进行组织分析的时候,我们会把不同的观点放在同一个阅读单位之中,让它们发生交集,避免产生偏见。就比如当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有些家长因为儿童停学在家不知道如何辅导学习而感到无力,我们同时也看到有些家长因为多了时间和孩子相处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
通过对话关心、服务、赋能
需求调查是对话的过程,有社会工作者的“引发”,才会有受访农民工的“回应”。理解是发生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对话,农民工群体才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我表达。
社会工作者在引导对话的过程中,尽管调查之前已经对对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任何的假设不能也不会阻碍我们对对方更近一步的深入理解,因为我们不是抱着写出调查报告而作出的“您近来生活如何?”的提问,而是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社会工作者,对对方的困苦发自内心的关心。对话,就是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的开始。
但个案访谈不是简单的“提问-回答”,从开始和服务对象介绍我们访谈的目标和研究的议题就已经有了意义。通过个案访谈,通过农民工的表达和叙述,才构成了调查研究的图景,才有了服务的基础,才有了资源的配置。而他们的发声,是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才能让更多人听见。
疫情初期,对话本身对农民工家庭就是一种支持。因为疫情而产生的情绪在对话中得到排解。对话,也是社会工作者和受访对象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基础,在叙事中重新发现和肯定彼此的努力,教授技巧和知识,比如当社会工作者了解受访农民工如何申请当地社会救助的流程时,对社会工作者来说也是一个学习;通过对话,我们及时了解到需求,比如当社会工作者了解从家长对儿童功课辅导的无力感时,我们能够及时链接志愿者提供陪伴天使的服务,让供需有所对接;和受访农民工互动的过程,也是不断促进其意识觉醒增能赋权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能被听见的,在有支持的情况下自己是有能力去改变困境。就像我们在疫情最初了解到刚经历丧夫之痛承担家庭重担的越越妈妈,现在已经慢慢从哀伤和疫情中恢复过来,她在最近一次访谈中和我们说:“有时外面拉拔我们一把,就好一些”。
看见农民工未被看见的生活,听见他们未曾有机会言说的生命故事,有农民工的参与,协作者抗疫救援行动的需求调查才有可能,也因为有需求调查,我们才能让更多的人真正理解农民工的处境,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打开淘宝app,搜索“协作者童缘 宝贝增能”
一人一元捐,使宝贝增能!
支持协作者童缘服务计划。
2019年12月,协作者在爱德基金会支持下,在淘宝公益店铺上线“宝贝增能——协作者童缘服务计划”项目,该项目将支持北京协作者在北京2家童缘项目点,并将模式推广至南京2个项目点,珠海、青岛各1个项目点,合计全国6个项目点。
协作者童缘服务计划项目,针对社区教育缺失问题,通过为缺乏资源的流动儿童建立综合性儿童之家,让孩子获得高质量的陪伴,通过开展社区课堂、家庭教育、社区参与、社会倡导等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鼓励儿童和家庭参与,协助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家人、最好的邻居,最好的公民。
支持协作者,
你可以加入协作者之友,成为协作者月捐人
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了解困境农民工生存状况
查阅往期链接,了解更多抗击疫情信息:
协作者致打工朋友的一封信:
疫情下的深呼吸 | 新冠肺炎疫情中困境农民工家庭需求分析报告:(之一)(之二)(之三)
疫情下的深呼吸(个案):
李玲 大朕 刘霞 米粒 范芸 阿光 晓琴 阿连 郭玉 阿珍 刘兴 阿建 王春张玲 小廖 小梅 胡闯 刘萍萍 阿丽 巧虹 阿志 阿平 老杨
线下救援:(一)(二)(三)(四)
在线救援服务:
在线咨询(一)(二) 协作者云课堂(一)(二) 协作者童缘(一)(二)(三)
社工手记:
协作者经验:
协作者经验|社会工作者如何开展线上调研访谈——以协作者针对困境农民工家庭开展在线需求调研访谈为例
协作者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