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工作协会通过腾讯会议开展了“疫情下的困境儿童保护”线上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分为嘉宾分享、专家分享和实务分享三个版块内容,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付芳主持本次论坛。协作者社会工作督导、研究倡导总监李真老师作为儿童保护方面的实务专家,在实务分享版块以“疫情时期的困境儿童服务中的儿童为本和儿童参与”为主题进行分享。
李真老师通过协作者在疫情时期启动“农民工抗疫救援行动”中针对困境儿童开展的线上小记者防疫能力建设服务为案例,分析了服务中社会工作者以专业方法关注和建设困境儿童的网上支持系统、激励儿童为主参与小记者防疫能力建设课堂的服务技巧,为疫情下构建困境儿童网上服务提供参考。
以下是李真老师论坛发言内容的整理,经修改补充,在这里与社会组织和一线社会工作者分享。
新冠肺炎疫情下,怎样做好困境儿童服务,这是大家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社会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是针对疫情传播,要求所有社区封闭,所有人群居家隔离。同时,各级政府也出台很多政策、文件,要关爱、救助困境儿童及其家庭,但多是关爱、救助的角度,而以儿童为本或者说儿童参与的视角是缺失的。
协作者作为服务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在疫情前期就快速启动了“农民工抗疫救援行动”。1月22日,协作者成立抗疫救援行动指挥中心,成立了倡导组、救援组和保障组,分工协作。倡导组迅速开展疫情下农民工需求调研,首先针对服务过的困境农民工家庭中的46个家庭,开展线上访谈,形成《新冠肺炎疫情中困境农民工家庭需求分析报告》,以及困境农民工个案口述史,通过协作者云社工公众号对外发布。
协作者《新冠肺炎疫情中困境农民工家庭需求分析报告》中有5个发现,并提出5项建议。其中就有一条是专门针对儿童,建议有一点是:在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时,征求并认真接纳儿童的意见;社区、社会组织和儿童社会工作者加强针对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在内的困境儿童及其家长的专业服务,关注其因疫情引起的心理、成长认知等变化。
协作者救援组的同事们在需求报告的指引下,开始开展线上服务,其中一项是针对困境儿童的防疫小记者能力建设课堂。我今天的分享也是以协作者困境儿童小记者防疫能力建设课堂为例,谈谈疫情下儿童服务中的儿童参与。
救援组同事经过几次线上讨论,确定以小记者防疫能力建设课堂为其中一项服务活动,服务孩子们的同时,协助他们参与到抗击疫情的社会公共行动中。确定服务目标为:搭建农民工子女参与社会公共卫生事件的平台,以儿童的视角传递其家庭及群体的需求与现状,通过针对农民工子女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护知识的教育服务,提升农民工子女对社会事务的参与能力,培育其社会责任感。
然后确定活动计划、线上招募组员……这个过程中,协作者的社会工作者发现,困境家庭在疫情时期,还有着更加具体的特殊需求,线上服务有着与线下服务很大的不同。于是针对招募的小组员再进行一对一沟通,了解其在疫情期间家庭的特殊需要,如家长是否有时间、有能力陪伴孩子,是否有智能手机或其他设备可以供孩子参加活动使用……这时,你会发现,疫情时期的线上服务,困境儿童家庭还是有很多特殊性。关于线上服务,社群的组建、维护与线下面对面服务截然不同,时间原因这里不展开讲,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协作者云社工”微信公众号,我们会有专门的文章分享。
困境儿童居家的家庭支持系统弱,设备、流量不足,这种情况下该怎样提供支持?协作者社会工作者与孩子进行一对一沟通,依据大多数孩子和家庭的情况、设备使用时间等确定服务时间。同时,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进行面试,再与小记者进行一对一结对提供支持。
招募完成后,社会工作者在线开展了疫情认知培训,让孩子们知道疫情是怎么回事,并引申到社会公共卫生事件上的角度,引导孩子们认识在这样的公共事件中,他们的感觉是什么,可以怎么做,这就很自然使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参与这样的事件,可以怎样参与;然后还有小记者培训,使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问题设计、采访等技巧,知道怎样进行新闻播报。最后是志愿者与孩子们的网上见面会,这点也很重要,使得孩子与志愿者建立关系,推动后面服务的进展。
小记者正式开始播报是从2月8日开始的,他们在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引导下,开始收集关于疫情的信息,自己设计问题、确定采访对象,用手机录制,通过视频剪辑软件自己制作小视频……
13岁的小祺,在第一次小记者防疫能力建设课堂,认真的查看近期的疫情进展,新的新闻动态,还有政策观点。播报时,小祺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采用了幽默风趣的方式播报。当社会工作者建议他在播报严肃话题时(死亡、确诊病例信息)要正式一点,于是他又录了第一版、第二版……前后经过7次录制才最终确定。之后小祺积极的参与每次的播报和小记者防疫能力建设课堂,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播报方式,在课堂上积极分享自己的建议,如他提到“再播报的时候可以把内容讲的更有趣些”“如果只播报一个地方就太单调了”“我们可以用互动的方式,比如前几天成语接龙的互动”。
在进行了第一第二次播报后,小祺主动寻求社会工作者的支持,询问如何剪辑视频,当社会工作者告知小祺有一款很方便的剪辑软件后,小祺就开始了自己摸索。自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小祺每次都是自己拍摄视频,自己剪辑加工视频,每次都会修改好几稿,直到能够做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近期,疫情有所好转后,小祺主动前往社区,以协作者童缘小记者的身份采访路人,收集播报素材……
从开始到现在,小记者防疫能力建设课堂一直进行着。截至3月24日,来自南京、江西、青岛等地的27名小记者,在13名志愿者的协助下,录制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护视频80个,在南京、珠海、青岛、江西等地的32个微信群,对共计2706个群成员进行了播报。在5个微博账号进行了转发分享,视频观看次数共计94203次。
通过这样的参与,孩子们的视野开始发生变化,通过采访爸爸妈妈,他们知道了妈妈做家务不容易,爸爸上班是为了全家的生活;通过收集播报素材,他们开始了解社会。青岛协作者童缘服务的困境儿童小玉,只有5岁,她在播报时说:“病毒很可怕,但医生和护士叔叔阿姨们会把病毒打跑,保护我们。”更有孩子的播报,视野从疫情与眼前的人和事,拓展到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11岁的小漪来自安徽,是南京协作者微学社小管理员,她在播报中说:“希望自己能够有一种消除魔法,可以消除一切不好的东西,不但可以消除我们国家的新型关注病毒和疫情,也可以消除澳大利亚大火,消除东非国家的蝗虫灾害,消除菲律宾的火山爆发……”
最后再分享下小记者防疫能力建设课堂的评估。原计划是设计一周评估一次,总结梳理服务经验和出现的问题,为下一阶段工作开展提供建议参考。经过一次评估后,孩子们开始互相点评,这时社会工作者及时引导,提醒孩子们多发现作品的优点,多鼓励对方……于是从第二次评估开始,孩子们互相为对方提出建议的同时,明确表达播报的优点,并用投票的方式,就一周的疫情播报进行投票选优。
最后回应一个问题,有听众问疫情时期的儿童参与和非疫情时期的儿童参与有什么异同?我认为,从本质上来说,任何时期的儿童服务中的儿童参与都是一样的,但疫情时期,儿童参与的服务,从参与路径、参与方式上从来说是有所不同,有它特有的特点。
一是儿童参与的路径不同,疫情时期,我们的服务主要是通过网络开展服务,而在疫情之前更多是现场面对面参与;二是儿童参与的方式不同,像小记者播报活动,孩子们从收集材料到自己录制,再到播报,这里面每一个环节都是以儿童为主导,社会工作者以及身边的监护人则是协助者。
总结下来,一项以儿童为本的服务活动,在疫情特殊时期有其特殊性,也更加挑战专业社会工作者思考怎样把儿童参与权融合到服务中,怎样以儿童为本开展服务。我们相信疫情虽可以阻隔我们与服务对象的空间距离,但我们的服务从不缺席。在疫情日益好转的这个时候,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更多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儿童的路上能真正做到以儿童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