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协作者”启动“农民工抗疫救援行动”,重点面向有子女的困境农民工家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以期系统性助力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摆脱困境。为了使服务更加精准,2022年5月,我们依托分布于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和江西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络,对162个困境家庭中的192个困境儿童进行了疫情影响评估,并发布《保护疫情下的童年——基于“协作者”困境流动儿童需求评估的发现和建议》。本次评估发现,困境流动儿童在学习、营养、健康、精神和空间使用等方面均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响。协作者认为,童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万分珍贵,疫情下的困境流动儿童保护,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近期,协作者创始人、高级社会工作师李涛主任在参加国务院妇儿工委开展的“社区儿童之家调研会”上,以“如何建好社区儿童之家——基于协作者童缘的实践建议”为主题,结合协作者童缘工作以及多年的儿童保护实践经验,就如何建设社区儿童之家,做好儿童社区服务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呼吁多方联动,保护困境儿童疫情下的童年。
李涛,“协作者”(Facilitators)创始人,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高级社会工作师,民政部首批全国社会工作专业领军人才,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妇儿工委儿童工作国家智库专家。他于1996年担任媒体记者时参与社会公益,2003年发起成立国内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之一“协作者”,致力于赋权流动人口,发展本土社会工作,推动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学界的跨界合作。
我接到会议任务后,专门和各地协作者的同事进行了解,让大家反馈当地社区儿童之家的建设情况,以免局限在协作者的经验而导致建议以偏概全。结果了解完后,我发现大部分问题和几年前一样,而且我们在网上居然还检索到了儿童之家工作总结汇报模板,基本内容不变,根据需要更新数据即可,而所谓“存在的问题”基本就是基层妇女组织功能弱化、阵地硬件设施不到位、活动经费难以保障、社会认同度低等几个说了好多年的问题,给出的建议依然是在“建”字上保根本、在“管”字上严把关、在“投”字上求突破、在“用”字上做文章等等。所以,我决定还是回到协作者的实践反思上,按照会议调研要了解的三个方面,临时梳理了今天的发言。
协作者是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在全国建立和运营了12个协作者童缘社区儿童之家,其中3个是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文体中心以及闲置的乡村学校的空间建立和运营的,其余的都是自筹资金和空间运营。无论哪种方式,协作者童缘儿童之家均依据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理念和方法,按照“以儿童为中心,深入家庭,带动社区,影响社会”的整合性服务模式进行运营,将其建设成为儿童服务平台、社区参与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和公益互动平台,以实现让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家人、最好的邻居、最好的公民的目标。
一、儿童之家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在一线,感受到社区儿童之家有四个方面的意义和功能。儿童之家从国家战略的高度,面向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倡导儿童保护和社区服务,并通过发挥引领、示范和宣传的作用,让大家认识到儿童成长不只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还有社区场景下的服务。这是非常重大而实在的意义,我常常想,如果儿童发展纲要不推儿童之家,恐怕我国很多地区至今依然不知道社区为何要服务儿童。儿童之家发挥空间服务、儿童服务、家庭服务、社区服务的作用,为儿童在社区提供一个适合活动、实现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通过空间及服务的提供,促进儿童在认知、参与、同伴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提升。儿童之家对于减轻家庭养育照顾负担,保护儿童健康成长,提升儿童福利水平,提高儿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以及提高生育率和质量,有重要的保障意义。儿童之家发挥资源整合的作用,依托儿童之家为平台,整合儿童服务资源,使儿童尤其是困境儿童获得多元服务,让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缺乏照顾的家庭获得实在的服务。治理的基础是多方参与,多方参与需要有利益驱动,对于中国基层老百姓来说,核心利益是什么?儿童之家抓住了千家万户普遍关心的儿童服务需求,使儿童之家成为联结社区与家庭,促进社区参与的重要载体。治理意义之于儿童的挑战,一是在于儿童被视为“孩子”,其参与权在成人世界是缺失的,而社区儿童之家尤其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承接的儿童之家,发挥社会工作赋权增能功能,以儿童之家为依托,提供安全和友好的儿童发展、儿童保护和儿童参与的服务,让孩子在社区有参与表达和决策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保障儿童的参与权,使儿童参与治理成为现实;二是社区治理的障碍在于公众普遍缺乏社区意识,协作者童缘发挥社区动员作用,以儿童之家为纽带,组织和鼓励社区内外各类力量的参与,培育儿童及家庭的社区归属感、社区融入感等社区意识,促进社会团结。
社区儿童之家有多种建设和运营模式,一种主要以政府(妇联/街道/社区)建设和运营为主;一种是政府主办,出场地或资金,委托第三方运营的方式;一种是政府指导,第三方自主建设运营的方式。我们协作者童缘主要是后面两种。(1)建设上,协作者作为独立的法人组织,既有法律授权的组织治理自主性,也有社会工作的专业驱动力,因此,协作者童缘严格遵循以儿童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从空间规划、设备设施到服务管理均以符合儿童成长要求的角度建设,比如墙壁的颜色是否符合儿童视觉保护原则,桌椅设施是否符合环保要求,即使是捐赠的图书,如果不符合儿童阅读要求,也不允许上架,即以儿童服务需求为目标导向的建设,保证儿童之家的一切空间设施与服务为儿童专用。(2)管理上,作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运营的儿童之家,协作者童缘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为依托,从系统理论出发,建立以儿童为中心、深入家庭、带动社区、影响社会的系统性、整合性服务管理模式;从优势视角出发,以“每个孩子都可以改变世界”为理念,鼓励儿童参与儿童之家的空间设计、制度制定和服务管理,成立儿童委员会、家庭委员会,参与儿童之家的日常运营与管理。(3)使用上,作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必须以服务对象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才能获得组织内外部的认同与支持。因此,协作者童缘一切以儿童为本,开放时间为周六日全天开放,工作日上午面向0-3岁的儿童及其家长,下午面向放学回归社区的学龄儿童开放,直到晚上最后一个孩子离开;假日举办夏令营。服务内容以儿童需求为导向,包括日常托管服务、兴趣拓展服务、亲子家庭服务、社区参与服务。公益性是社区儿童之家的基本属性,而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解救危难。因此,在常规服务基础上,协作者童缘重点开展品牌服务——此处的品牌服务并非是宣传意义上的品牌,而是体现儿童之家公益属性的重点标志性服务项目,即面向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低收入家庭儿童、监护缺失儿童等困境儿童的服务。比如,协作者童缘启动“流动书桌千人助学计划”,救助经济困难家庭的学龄儿童;联动美年大健康等企业启动助康计划,为打工妈妈及流动儿童开展公益体检和培训;在没有儿童之家的社区困境儿童家中开展自助图书馆项目,将儿童之家延伸至偏远社区和家庭;针对新兴职业群体,如骑手,与壳牌、美团等企业合作开展骑手子女关爱服务;面对疫情的挑战,开启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服务,等等。直接服务只是儿童之家的一部分功能,作为以促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的社会工作机构,在做好直接服务的基础上,还有责任开展促进儿童保护的社会倡导和专业推广服务。比如,协作者童缘持续发布疫情影响下的困境农民工家庭需求监测报告,并形成“疫情下的童年”专题报告,将困境儿童的需求传递给政府与社会;参与制定儿童服务规范,以及受民政部门委托开展儿童主任培训,作为北京市儿童之家示范基地为其他儿童之家工作者开展培训和督导等。(1)资金不稳定。这是当下社会组织的常态。协作者童缘60%以上的服务并没有专项经费,尤其是面向流动儿童的服务。我们的解决办法一是社会工作者开展大量的志愿服务,降低服务成本;二是广泛整合资源,将其他公益项目搭载到儿童之家,如我们和爱德基金会合作开展疫情下的灾害管理能力建设项目,将其落地到儿童之家实施,重点培育儿童和家庭的灾害管理能力。(2)人力不足。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不愿意投身一线实务,而儿童服务对人才的专业要求更高,工作压力更大。在协作者童缘,几乎人人都在超负荷劳动,包括我这个中心主任在内的人员都要在一线工作。比如这几天,我和同事协调志愿者,救助一名失学的单亲家庭儿童,谁能想到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还会有孩子因为经济问题失学?对外界来讲,我们只是救助了一个孩子,殊不知整个救助过程算下来,至少要2名社会工作者,加上志愿者,投入一周的时间来处理,即使这样工作都未必能做到精细,这是外界很难理解的,大家习惯于把公益服务尤其是儿童公益想象成充满欢乐的事,举手之劳的事,很难体会和理解其中的艰难。(3)社会支持不足。儿童之家和社会组织一样,普遍难以享受场地、税收、人才激励等优惠政策。如前所说,儿童社会工作人才极其稀缺,且压力极大,能否给承接儿童之家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积分落户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支持不只是为服务对象构建,也需要为服务者构建;更需要来自妇联、街道和社区的正式支持,但在与正式部门的合作中,重视程度、合作质量主要取决于街道和社区领导的个人认识,大部分都看重有影响力的大活动,普遍忽视甚至排斥日常服务,整体缺少儿童参与、儿童保护和长期规划的视角。协作者童缘的经验是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做好“五化”工作,具体为建设平台化、运营社会化、管理组织化、服务项目化、人才专业化,让社区儿童之家真正成为“儿童”之家。 1、建设平台化。儿童之家要持续回应儿童的多样性需求,就要实现服务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必须要有平台视角,即将儿童之家建设为儿童服务平台、社区参与平台、资源整合平台、公益服务平台。但无论哪个类型的平台,都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这是核心原则。儿童的诉求和其他群体截然不同,儿童的服务有其专门的伦理要求、技术要求和制度要求。然而,目前很多社区儿童之家采取的是联合建设运营的方式,搭载在社区成人服务空间上建设,我认为这只是在认识、资源和条件相对匮乏的时代背景下的权宜之计,“一室多用”,“一人多用”,这种所谓的“资源共享”是不可能做到以儿童为中心的。试想,儿童的桌椅、儿童的图书、儿童的服务,怎么可能与成人“共享”?相反,儿童利益常常在多方利益的博弈中被“优先”牺牲。所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利益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就是要在儿童之家建立专门的儿童空间,设置专门的儿童社工,开展专门的儿童服务,决不能把权宜之计当成长久之计。当然,我们并非不与其他资源共享,但以什么视角共享,谁是主体,则必须明确。儿童之家的发展需要借助各种政策、机会、资源和力量,但必须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整合,而不是被整合。比如,目前社区治理在推动“五社联动”机制,具体到儿童之家,就是以社区儿童之家为服务平台,以儿童社会工作者为专业支撑,以儿童服务组织为服务载体,以儿童服务志愿者为辅助力量,以公益慈善力量为补充力量的以儿童为中心的“五社”联动,而不是广义的“五社”联动。(2)运营社会化。社会化并非市场化,更不是商业化。社区儿童之家在坚持公益性的原则下,应全面向社会开放,争取和支持社会力量的参与。但大家会说,儿童之家最缺的就是专项经费,哪里有什么政府购买服务资源去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我想说的是,正是如此,才要开放。一是开放儿童之家资源,资源不只是资金,而是包括政策资源、空间资源和品牌资源在内的所有资源,支持引导以儿童服务为使命的社会力量参与儿童之家建设运营;比如,我们和美团联合在社区里开展骑手子女服务,名字叫“袋鼠宝贝之家·协作者童缘”,但这是字号,其性质是什么?我们提出性质就是面向骑手子女服务的社区儿童之家,从而解决了身份合法性和社会认同性的问题。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每个儿童之家都有综合性服务资源的需要,这是由服务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儿童服务资源尤其是专业服务资源还是相对匮乏的,需要用更集约的方式进行整合,其中就包括在市、区和街镇层面建立儿童服务资源数据库,推动各类儿童服务力量组成服务资源联合体,共同回应各个社区儿童之家的多元化资源需求。(3)管理组织化。社区儿童之家要想把服务做实,自身首先得做实,这就需要组织化管理。这里的组织,一是宏观上,建立一套由明确部门牵头、分工明确的儿童工作联动机制;二是微观上,重点培育三类社区儿童服务组织,包括儿童委员会等儿童自组织,家长和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志愿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组成的面向社区儿童服务的专业社会组织。(4)服务项目化。项目有其逻辑框架和管理规范,协作者童缘一是将碎片化的服务活动整合成项目,制定中长期规划,有计划,有监测,有评估,有总结,通过项目化服务规范服务管理;二是围绕儿童中心工作、当地紧迫性服务需求,设计打造品牌项目;三是项目化筹资,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基金会与企业资助、网络众筹等。(5)人才专业化。儿童服务的质量保障取决于儿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但专业社会工作者尤其是儿童社会工作者是稀缺资源,因此,儿童之家本身要担负起培育人才的使命。一是依托儿童之家示范基地,持续培养儿童服务队伍,具体包括志愿者、儿童主任、儿童社会工作者;二是组建地区层面的儿童之家督导团队,与镇街儿童督导员队伍结合,为各社区儿童之家提供支持性监测评估和督导;三是逐步完善儿童之家建设与服务标准,支持儿童之家提升服务水平;四是梳理儿童之家建设与服务典型案例、经验,使儿童之家在实践反思中学习和发展。主 编:李 真
执行主编:王立宏
撰 稿:李 涛
排 版:曾睿思、王立宏
感谢每一位“协作者之友”,协作者期待更多人加入“协作者之友”月捐计划,成为协作者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成为助人自助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