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灵活才能成为成长型思维

祝卓宏 2019-07-01

倾听你的故事,探讨人生困惑


2017年9月19日,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公布首届获奖名单,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摘获一丹教育研究奖。德韦克提出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在她看来,一个人拥有成长型思维,将乐于接受挑战,并积极地去扩展自己的能力。而这也是未来发展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01

什么是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

 

8张图分辨你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思维的人:规避挑战

成长思维的人:欢迎挑战


固定思维的人:痛恨变化

成长思维的人:拥抱变化


固定思维的人:老是关注限制

成长思维的人:总是寻找机会


固定思维的人:在改变现状上无能为力

成长思维的人:凡事皆有可能


固定思维的人:不接受批评

成长思维的人:珍视反馈、主动学习


固定思维的人:喜欢呆在舒适区中

成长思维的人:喜欢探索新事物


固定思维的人:有时候觉得努力是无用功

成长思维的人:每次失败都是一堂课


固定思维的人:认为毕业后无需过多学习

成长思维的人:认为学习是终身的事业

 

固定型思维模式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的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固定思维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比较笨,而拒绝接受挑战、面对困难,由此他们的发展潜力会受到限制。

 

成长型思维模式

 

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我们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那些成功孩子的思维模式就属于成长型的。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未知的,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

 

且当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长久下去,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也就是说,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但决定了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还将通过激发更活跃的大脑活动,提高孩子的智商。

 

如果说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在行动与想法这种表象层面上是有巨大差异的,那么从作为内部根源的心理层面分析,二者在心理灵活性水平上更是截然不同。

 

02

什么是心理灵活性


心理灵活性是指一个人可以充分地接触当下,不带有任何防御地面对和体验,此时此刻自己全部的内在体验(想法、情绪、身体感觉、记忆、动机、个人经历等心理事件),允许它们按照原本的样子存在,然后跟随内在价值方向的指引进行选择、坚持或行为的改变。

 

这种心理灵活性意味着:即使环境变化,即使不同的事情发生,即使不同的想法和情绪出现,你依然有朝着你的价值方向选择的自由;你愿意面对和体验,而不是回避和控制你当下的一切心理活动,并依然有能力去跟随一个长远的价值方向的指引进而行动而不是跟随你一时的情绪、想法等而冲动、盲动或不动。


03

从心理灵活性角度解读思维模式

 

ACT认为,由于“回避控制、认知融合、脱离现实、概念化自我、价值不清和行动受限”六大过程,造成了人的心理僵化。ACT将人类的心理僵化直观地用一个六边形模型来表示:六边形的每一个角对应造成人类痛苦或心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之一,六边形的中心是心理僵化 ( Psychological Inflexibility ) 。这是对六大心理病理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概括,可以用“ACT心理僵化六边形”表示。在心理治疗领域,它又称为“ACT心理病理六边形”。


从两种思维模式上看,固定思维意味着规避、痛恨、限制、无能为力、不接受、舒适区、无用、不过多学习等负面词汇,当头脑中产生这样想法的时候,情绪也会变得负面。从ACT的角度解读,这就意味着此时人们有可能会进入了一种不好的状态之中:

 

1. 把头脑中对自己不好的想法当成真实的存在——认知融合

2. 对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不行、做不到——概念化自我

3. 对未来无所谓,不去行动尝试解决困境——冲动、不动或无效行动

4. 总是回忆过去、担忧未来——脱离当下

5.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价值不清

6. 总是和焦虑、抑郁、压力等负面情绪进行抗争——经验性回避


 

而不同于固定思维,成长思维则意味着挑战、拥抱、寻找机会、皆有可能、主动、探索、学习等积极性的关键词。在这种积极的模式下,人们关注于解决问题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1. 改变可以改变的东西,接纳不可改变的东西——接纳

2. 看清想法的本质,只是语言而已,有时不必当真——认知解离

3. 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眼前正在做的事情上——活在当下

4. 跳出自己,反观自己——以己为景

5. 澄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而活——明确价值

6. 做有用的事情,不白费力气,朝着自己想要的方向行动——承诺行动


 

在ACT心理灵活六边形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转变的过程:

 

第一个转变,是接纳与正念过程:通过接纳放下、认知解离、接触当下、以己为景这四个方面的体验性方法,帮助我们从无效的Doing(行动)模式中解脱出来,转变为有正念觉察的Being(存在)模式。目的是为了不再跟随内在的情绪、想法等心理事件而无效行动,不再为了控制或回避不想要的内在体验而付出行动的代价。

 

第二个转变,是承诺与行为改变过程:由接触当下、以己为景、澄清价值、承诺行动这四者组成,帮助我们在Being模式下,澄清内心深处的价值,从而在价值方向的指引下,转变为Acting(承诺行动)模式。目的是为了在接触当下的基础上,接触内心的价值,跟随价值方向而行动,创造出你生命深处真正渴望的改变。

 

而这两种转变,也是固定思维与成长思维的差异之处。

 

04

如何摆脱固定型思维,形成成长型思维?

 

关于这一点,提出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改变的。或者说,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可以教育和培养的,一些很小的干预就能产生塑造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作用。在以下视频中的演讲,教授也充分讲解了成长型思维是如何塑造与起作用的。


TED:Carol Dweck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向上滑动

演讲文字版: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作者:Carol Dweck

 

专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我听说,在芝加哥有一所高中,那儿的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课程,如果某一门课没有通过,成绩就是「暂未通过」。我想,这真是个绝妙的做法,因为,如果你某门课的成绩不及格,你会想,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没有学到。但如果你的成绩是「暂未通过」,你会明白,学习的步伐并没有停下,你还需逐步向前,争取未来。

 

「暂未通过」也让我联想起一件尤为重要的发生在我职业生涯初期的事情,这件事对我而言是一个转折点。当时,我想探究孩子是如何应对挑战和困难的,因此,我让一些10岁大的孩子尝试解决一些对于他们而言稍稍偏难的问题。一些孩子积极应对的方式让我感到震惊。他们会这样说,「我喜欢挑战,」或说,「你知道的,我希望能有所获。」这些孩子明白,他们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他们有我所说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但另一些孩子觉得面对这些难题是不幸,宛如面对一场灾难。从他们的固定型思维角度来看,他们的才智受到了评判,而他们失败了。他们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而只盯住眼前的成与败。

 

这些孩子们后面表现如何?让我告诉你他们的表现。在一项研究中,他们告诉我们,如果他们某次考试未通过,他们很可能会在下次考试中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在另一项研究中,他们挂了一门后,他们会找到那些考得还不如他们高的孩子,以寻求自我安慰。后续的研究陆续表明,他们会逃避困难。科学家们监测了学生们面对错误时的脑电活动图像。在左侧,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活动。他们在错误面前选择了逃避。他们没有积极地投入。但请看右侧,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这些学生相信能力会通过锻炼得以提升。他们积极地应对错误。他们的大脑在高速运转,他们积极地投入,他们剖析错误,从中学习,最终订正。

 

如今我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是教育他们专注眼前,而不是注重过程吗?我们培育了一些迷恋刷A的孩子们吗?我们培育了没有远大理想的孩子们吗?他们最远大的目标就是再拿一个A,心里所想的就是下一次考试吗?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以分数的高低来评判自己吗?或许是的,因为企业雇主们跑来找我,说我们养育的这新一代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如果不给他们奖励,他们一天都过不下去。

 

我们该怎么做呢?如何让孩子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呢?

 

我们可以做这样几件事。首先,我们可以有技巧地去表扬:不去表扬天分或才智,这行不通。不要再这样做了。而是要对孩子积极投入的过程进行表扬:他们的努力与策略,他们的专注、坚持与进步。对过程的表扬会塑造孩子的韧性。

 

还有其他的办法来奖励过程。最近,我们与来自华盛顿大学的游戏研究者合作,制作了一款奖励过程的数学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学生们因他们的努力、策略与进步而受到奖励。通常的数学游戏中,玩家只有在解得正确答案后才能得到奖励,但这个游戏奖励过程。随着游戏的深入,孩子们更加努力,想出更多的策略,身心更加投入,当遇到尤为困难的问题时,他们也展现了更为持久的韧劲。

 

我们发现,注重过程的思维模式,会赋予孩子们更多自信,指引他们不断向前,越发坚持不懈。事实上,我们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在一项研究中,我们告诉学生们,每当他们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更强的连接,他们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聪明。

 

看看后面发生了什么吧:在这项研究中,没有接受成长型思维模式训练的学生,在这一困难的过渡阶段,成绩持续下滑,但那些受过该训练的学生,成绩强势反弹,卓有起色。如今,我们已证实这一结论,通过成千上万个孩子的实例,尤其是那些在学业上挣扎的孩子。

 

那我们就来谈谈教育平等吧。在我们国家,有些特定区域的孩子总是在学业上处于下游,比如,内城区的孩子,或印第安人居留地里的孩子。长期以来这里的孩子都没什么起色,以致于很多人认为没的救了。但是当教育家们将孩子的思维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时,教育平等实现了。举几个例子吧。纽约哈莱姆区的一所幼儿园的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国家水平测试(National Achievement Test)成绩飞跃到前百分之五。这些孩子中有很多在入学时甚至还不会握笔。一年之内,远远落后的南布朗克斯区的四年级学生,其标准数学测试成绩攀升到纽约州所有四年级学生的第一名。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内,某印第安人居留地的一所学校里的学生成绩从全区垫底到名列前茅,而这个区包括了西雅图市的富饶地段。印第安孩子战胜了「微软」孩子。

 

这得以实现的原因,是努力与困难的意义在孩子心目中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努力与困难让他们感觉自己很笨,让他们想放弃,但如今,正是努力与困难让他们大脑中的神经元得以形成新的连接,更强的连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最近,我收到一个13岁男孩的来信。他说,「亲爱的德韦克教授,我欣赏你的著作,因为它们都基于可靠的科学试验,因此,我决定将你的方法付诸实践。我更用功地学习,更用心地处好与家人的关系,与同学的关系,而在这些方面我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我才意识到,过去浪费了太多生命。」

 

让我们不再浪费生命,因为,既然我们知道能力可以增长,那么,生活在一个能激发进步并让这一切变得可能的地方就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谢谢。




如果您有想交流的问题,欢迎给我留言。我会精选出一些问题,专门撰文回答。


如果您想预约咨询请联系:

010-57730993 或18511379827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祝卓宏”,作者:祝卓宏

如需开白名单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