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快速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每章概括
红星照耀中国
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
1——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主要讲述了作者斯诺带着世人皆问的诸如“中国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领导人是谁?共产党日常生活如何?红军兵力多少?红军为何能抗击长达九年之久的军事联合力量?苏维埃是怎样的?共产主义运动如何?民族统一战线是什么?”等等一系列未解之谜,怀着冒险的心情,打了几针预防针,只身带着一封给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的介绍信和一些笔记本、两架照相机、二十四卷胶片等新闻记者必备的装备就出发了,准备深入红区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等秘密。
2——去西安的慢车
午夜从北京登上火车——到达郑州(换乘陇海路车)——到达西安府(经过两天两夜劳累的火车)。在西安府,先拜访了杨虎城将军(简单经历介绍),之后又访问了陕西省邵力子主席(简单经历介绍)。
3——汉代青铜
斯诺住在西安府的某旅馆里等待一位叫王牧师(王化人)的来访安排。王牧师把斯诺介绍給当时在西安做张学良工作的,中国共产党秘密警察的头子——邓发同志(简单经历介绍)。一行人在西安城外的汉朝古城遗址见面,并安排斯诺去陕北的路程。
同时,本小节中比较详细介绍张学良的为人及其人生经历,也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与共产党秘密达成一致抗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4——通过红色大门
黎明离开西安府——渭河——宗蒲县——洛川(见到西北窑洞)——延安,越过倆军之间的无人地带进入苏区,跟随的只有一个带路的骡夫,负责把斯诺及其简单的行李送到红军的第一个前哨,斯诺终于闯进了红色大门。刘龙火先生接待并安排斯诺如何进入安塞。
第二篇:去红都的道路
1——遭白匪追逐
主要讲述了斯诺在进入安塞途中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后由赤卫队卞队长口述得知),同时也介绍了国民党通过“民团(即白匪)”(犹如保甲制度)这一组织来对地方进行统治和镇压的政策。途中斯诺遇见的第一个红军姚战士带领他到达安塞并护送他到白家坪见到了周恩来同志。
2——造反者
本节不但讲述了周恩来如何接待斯诺,并安排他一个92天的采访红区旅程及项目(简介“红小鬼”),而且比较详细介绍了周恩来(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的人生经历与其独具一格的人格魅力。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字翔宇,曾用名伍豪、少山、冠生等,江苏淮安人,籍贯浙江绍兴,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政务院和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等直至逝世。
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清朝大官,父亲教书先生,母亲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a——南开中学——南开大学——1919年领导学生运动遭遇逮捕,在天津被关押一年。
b——法国巴黎——英国——法国——德国——1924年回中国。
c——26岁任黄埔军校秘书(布留赫尔将军的亲信),后任政治部主任。
d——28岁组织上海罢工起义后遭蒋介石“上海大屠杀”逃至武汉。
e——组织八一南昌起义后至汕头,又去组织广州公社,失败后转入地下活动。
f——1931年进入江西福建苏区,任朱德红军的政委,后任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g——个子清瘦,中等身材,胡子又长又黑,外表稚气,大又深的眼睛富有热情。头脑冷静,深思熟虑,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文雅,谈吐缓慢安详。
3——贺龙二三事
主要讲述了斯诺去保安路上的见闻趣事和有关贺龙同志(被国民党称为“劣迹昭著的土匪头子”)人生经历及其独特的个人魅力。(由红军指挥员湖南人——李长林讲述的趣闻轶事)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7月9日),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父亲是清朝一个武官,哥老会的一个领袖。
a——年轻时因英勇而闻名湖南,八一南昌起义后加入共产党——转至汕头——逃到香港——偷回上海——化装回湖南。
b——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收编哥老会兄弟进红军——说起话来能叫死人活过来打仗。
c——1935年率红二方面军从湖南苏区长征至西藏东部,与朱德会师。
d——外表强壮有力,喜欢马,性格急躁但谦虚,留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对有钱人的仇视,对瑞士传教士波斯哈德的宽容。
4——红军旅伴
主要讲述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及其家庭因长期被剥削压迫,而不堪忍辱负重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如十七岁的福建“老狗”、十六岁的江西“老表”、四川的农村少年、十九岁的湖南“铁老虎”、二十四岁的江西“大人”班长、浙江的、陕西的、甘肃的——这支来自五湖四海组成的真正的“全国性”的红军队伍,尽管他们都遭遇过不同的人生悲剧,但他们团结一致、遵守纪律,一路高歌一路情,走到哪里都被爱到哪里,就是这样的一群红军旅伴陪伴着“洋鬼子”斯诺进入保安城。
第三篇:在保安
1——苏维埃掌权人物
主要讲述了时任“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主席”的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留给访问他的第一个外国新闻记者斯诺的初步印象。
a——有一副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面孔:面容瘦削,个子高,驼背,浓密的长黑头,炯炯有神的双眼,鼻梁高,颧骨突出。
b——有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传说,非常健康,每天工作十三四小时,铁打的身体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劳动、锻炼。
c——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有农民的质朴纯真,又幽默憨笑、说话平易、真诚、老实,生活简朴,不在乎个人的外表形象。
d——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爱辣的癖好,爱唱《红辣椒》;感情相当深邃(回忆死者落泪、脱衣给受伤兄弟、与战士同甘共苦——赤脚、步行);无自大狂妄,关键时刻自尊心强、态度当机立断。
e——对当前世界政治相当熟悉,对欧洲等外国社会政治情况及其当权者了如指掌,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身上没有宗教感情的东西。
f——毛泽东第一次留给斯诺的总体印象是:主要是天生精明;还有毛泽东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时深入研究,有演讲和写作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2——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在保安,斯诺根据访问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年轻书记洛甫和毛泽东主席而整理阐述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基本政策。
a——国共合作联盟时期的两大革命原则:一是承认有必要采取反帝政策——用革命行动收复政治上、领土上和经济上的全部主权;二是要求在国内实行反封建反军阀政策——对地主军阀实现民主革命,建设新式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
b——十年国民革命战争(南京的反共战争及其对日本的“不抵抗政策”)的导致的结果是农村的破产,国土资源遭受日本的侵略。所以说,对外不实行反帝政策,对内不实行土地革命,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民主政治无法实现。
c——为争取民族生存的斗争,共产党愿意与抗日军队和爱国团体联合,停止内战,建立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可以与南京共同建立民主的代议制政府,以便恢复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纲领。
d——苏维埃的政策主要任务(中国人民的根本问题)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日本、意大利、德国),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反对日本经济和军事征服的斗争。
e——对于友邦,中国愿意和平谈判互利的条约,其他国家可以保持广泛的合作,可以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缔结反帝、反法西斯的联盟。
f——即使没有外国的援助,中国也依然可以单独进行坚决的抗日斗争。
3——论抗日战争
主要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回答斯诺提出的一系列有关抗日战争的采访问题。(其中也简单介绍翻译员吴亮平同志)
a——三个条件保证打败日本:一是中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要条件),二是全世界结成反日统一战线,三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势力下受苦的被压迫的各国人民采取革命行动。
b——战争的长久依国内外形势发展而定,但日本最终还是会被打败的。战争在军事政治上发展的趋势包含外国的政策和中国军队的战略两个问题。
c——日本也会发生革命,苏联会和中国握手,会帮助内蒙古建立自治政府,会遵守国共合作的会议决定。
d——人民必须有组织自己和武装自己的权利。中心战略必须是运动战,着重依靠游击队战术。会优待被我们俘获的日本官兵。
4——悬赏两百万元的首级
主要讲述了斯诺参观红军大学的见闻感受和自己赴“面条宴”的感慨。
a——校长:二十八岁的指挥员林彪(简介林彪的人生经历,突出他“短促突击战”战术家才能)。
b——学校基本情况: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敌人传单背面为笔记本。每个学员每个月教育费用不到十五元银洋,学员的首级赏格总共超过两百万元银洋。四个分部,八百多个学员。这个安全的“高等学府”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学校的办学宗旨:一切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一切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c——招生简章:四个分部招收“决心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和献身于民族革命事业的人,不分阶级、社会或政治背景”,“年龄十六岁到二十八岁,不分性别,报考者必须体格健康,不患传染病,不染一切恶习”等。每个学员都得“潜越”入境。
d——学校分设四个分部:第一分部是高级军政训练,为期四个月,学员大部分是营、团、师级指挥员或政委;第二、三分部是连、排、班级指挥员,有经验战士,或者其他优秀干部、毕业学生、工人等,为期六个月。第四分部主要是训练工兵、骑兵干部、炮兵干部。
e——课程设置,互不相同。有样品课程,政治课程,军事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如江西苏区出版),也有讲话稿,档案,文件,统计材料等。同时有无线电、骑兵、农业、医务等学校,还有党校,群众文化教育中心。文娱生活丰富多彩,篮球、网球、乒乓球、俱乐部等样样俱全。
5——红军剧社
主要讲述了斯诺观看红军剧社巡回演出的见闻感受和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情况。
a——人民抗日剧社(儿童剧社、红军剧社)社长:危拱之女士 (简介其人生经历)。
b——剧社创建成长:1931年江西组织起来,60多个剧团,每个军、每个县都有,到各村和前线巡回演出。剧本歌曲自己创作,也有艺术家作家写的(成仿吾、丁玲),演员当地招募。
c——剧社特点:露天剧场,道具简单,节目采用活的题材,演出生气勃勃、幽默风趣、观众特别喜欢(有的国军也来观看),节目丰富多彩:短剧、舞蹈、歌剧、哑剧、杂耍表扬、唱歌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演员大多是十几岁的少年。
d——剧社作用:以宣传抗日和革命为主旨。消除人民疑虑,让百姓对红军纲领有所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反宣传,争取人民信任,一起为民族独立而斗争。
第四篇: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1——童年
主要讲述了毛泽东主席童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劳动的经历。
a——小学读书阶段: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父亲毛顺生,母亲文七妹,家境贫寒→中农→富农,有2个弟弟。六岁时干农活,八到十三岁入小学堂读书,早晚干活,白天读书,晚上记账,十岁时曾逃学,十三岁会于父亲辩论,十三岁后离开学堂,白天干活,晚上记账,同时如饥似渴地读书(如《盛世危言》)。小时爱看有关造反的故事。
父亲会做生意,但性格粗暴严厉;母亲心地善良,慷慨厚道,虔诚。
b——心灵之中萌发反抗意识阶段:
讨厌劳动逃离家庭→法科学生家读书半年→老先生那读书,期间湖南的饥荒暴动事件影响他一生,同情彭铁匠的起义失败,对村里“吃大户”运动的态度,钦佩小学“激进派”教师的主张。此时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c——十六岁到湘乡县新式学堂读书阶段:
学习自然科学和西学的新学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假洋鬼子——首次听说美国等等,学到了不少进步。
2——在长沙的日子
主要讲述毛泽东主席在湖南长沙那段时间的求学和从军的经历。
a——求学阶段
步行到长沙专为湘乡人办的中学去读书,待了半年。第一次看到民族革命的报纸《民立报》~~剪辫子事件~~听演讲后决心参加黎元洪的革命军。
b——投军半年阶段
筹钱准备去汉口,城外借鞋,因战斗回城里观战——“汉旗”——都督府成立后被推翻——参加正规军(每月7元,买报,《湘江日报》,首次看到“社会主义”)
c——看广告找学堂,自修阶段
警察学堂——肥皂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高级商业学校(呆了一个月)——省立第一中学(不太喜欢,六个月后退学)——自修期间,往省立图书馆跑,早出晚归,学习了半年,学了地理、历史、伦理、法律、诗歌、小说等。
d——师范学习阶段
从1912年到1918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了5年的数。五年总共花了160块钱,其中三分之一用于购买报纸书籍(1911—1927未曾间断)期间政治思相形成,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趣事有:反对自然科学,讨厌静物写生课,图画考试乱考,“袁大胡子”,杨昌济老师的鼓励,唐教员给的《民报》的旅行鼓舞,和同学萧瑜在湖南徒步旅行五个县。1917年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影响下,和几个朋友成立“新民学会”(其他地方也成立如“互助社”、“辅辅社”等对中国政治产生了影响的青年组织),专门谈论大事,也一体育锻炼。此时毛泽东的思想比较复杂,有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但反帝反封建是明确无疑的了。
3——革命的前奏
主要讲述毛泽东在1918年—1920年之间的人生经历及思想的转变过程。
a——1918年师范毕业后,借钱去北京,住在三眼井,协助李大钊(北大图书馆主任)任图书馆助理员(每月8块),期间参加哲学会、新闻学会,遇到张国涛,爱上杨开慧。
b——1919年初,前往上海(游山东曲阜孔子家乡)→回长沙→五四运动后,组织学生政治运动,《湘江评论》主笔,创办文化书社,组织学生罢课→前往北京,组织反军阀运动。之后又回上海,见到陈独秀和胡适→回长沙,组织联盟(边当教员边活动)→组织对省议会的冲击→组织学生示威游行。
c——1920年冬,首次在政治上组织工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历史的影响。其实在1920夏,毛泽东第二次在北京期间,学习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之后,他就理论上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尽管还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与杨开慧结婚。
4——国民革命时期
主要讲述毛泽东主席在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的人生经历。
a——1921年5月—7月到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10月湖南党支部成立,任委员。
b——1922年任湖南支部书记,组织工会,集中学生工人作斗争→上海组织反对赵恒惕运动→回湖南推动工会工作。
c——1923年出席党第三次大会,决定国共合作,建立反对北洋军阀的统一战线→在上海党中央委员会工作。
d——1924年春,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回上海,在共产党工作兼任国民党委员→冬天因生病回湖南休养,也组织省农民运动。
e——1925年,组织农会遭追捕→逃到广州,任《政治周报》主编,任国民党宣传部长及中央候补委员,训练农民运动干部,开办讲习所,那时就不同意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政策。
f——1926年春往上海指导共产党农民部工作→回湖南任农民运动视察员。
g——1927年5月,出席武汉召开的共产党第5次代表大会,他的农民运动政策被陈独秀等否定,任第一届全国农民协会会长。蒋介石反革命运动开始后,国共合作瓦解,被派往四川。
5——苏维埃运动
主要讲述了毛泽东主席参与组织建立苏维埃政府的人生经历及苏维埃运动的成长过程。
a——毛泽东总结1927年“共产党失败、武汉政府失败、南京独裁政权胜利”的原因是“罗易是个蠢货、鲍罗廷是个冒失鬼、陈独秀是个不自觉的叛徒”。
b——总结1927年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红军前身的组织→组织湖南长沙“秋收起义”并总结五点→建立工农第一军第一师→被民团抓到后逃跑到农民赤卫队→任新师前敌委员会书记→上井冈山被批评免职→任师长。
c——1927年11月在湖南茶陵成立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杜修经任主席)→1927年冬任军长(土匪王佐、远文才加入)。
d——1928年5月,与朱德会师井冈山,与“冒险主义、退却主义”作斗争,28年秋天召开井冈山会议(苏维埃运动胜利决议案获党六大批准)。
e——1928年冬,党的六大总结经验后红军在各地建立(湖北、江西、福建、海陆丰等)。
f——井冈山会师后进行改编,成立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之后第五军成立,彭德怀任军长并驻守,朱德突破封锁,后相继在东固、永定、上杭、龙岩成立苏维埃。
g——1929年12月红四军在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表会议,克服了之前许多不良倾向,到30年江西南部都收入红军之手,建立了中央苏区根据地。
h——1930年2月7日,江西召开了党、政、军出席的会议,建立了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新的纲领政策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
6——红军的成长
主要讲述了毛泽东等人领导的红军成长的过程及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
a——红军的三大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贫农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八项规定(上门板、捆铺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和农民买卖要公平、买东西要付钱、要讲卫生,盖厕所离住家要远)、三项守则(对敌人要斗争到死、要武装群众、要筹款帮助斗争)。
b——1929年,任红军一军团政委及前委主席。红军游击战术的四个口号: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最重要的是在进攻时集中主力,在进攻后迅速分散;采用波浪式或潮水式的推进政策来扩大苏区。
c——1929年秋,与彭师会师后攻打长沙,1930年任红一方面军政委,二次攻打长沙失败后撤回江西(李立三主义是失败主要原因),同时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任主席,期间家人被何键逮捕,妻子、妹妹被杀害,两兄弟(毛泽民、毛泽覃)的妻子及自己儿子后被释放。
d——组织五次反围剿斗争
第一次:1930.12——1931.01 南京10万
第二次:1931.05——1930.06 南京20万
第三次:1931.07——1931.10 南京30万
第四次:1933.04——1933.10 南京25万
第五次:1933.10——1934.10 南京45万
e——1931年12月11日,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并宣告成立中央苏维埃政府,任主席,朱德任红军总司令。1934年1月,在瑞金召开第二次会议,总结经验后进入长征(1934.10—1935.10),1935.01红军主力到达贵州遵义。
第五篇:长征
1——第五次围剿
主要讲述了蒋介石如何大规模发动第五次围剿以及红军如何突破围剿的过程。
蒋介石动用九十多万兵力,作战40多万,约360个团,(对比红军18万正规军,20万游击队和赤卫队,可是火力不到10万支步枪),运用新的战略,包围红军。红军死伤超过六万,但是平民牺牲数量惊人(如江西苏区超过100万)。最后,红军主力(约九万)决定撤退,从1934年10月16日开始了长征,游击队和赤卫队留守抵抗打后卫战。
2——举国大迁移
“二万五千里长征”(福建最远的地方——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
主要简述了红军主力如何突破敌人“四道防御工程”的过程,同时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红军如何迂回敌军,绕过层层封锁,不畏艰难,从福建(经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长江两岸等)到达四川的过程。
3——大渡河英雄
主要讲述了红军如何强渡大渡河的简要过程。
金沙江→刘伯承与彝族部落饮歃血为盟→林彪先锋队强渡安顺场→三十位英雄“飞夺泸定桥”(十六条长达一百多码的粗大铁索桥)→进入四川境内。
4——过大草地
主要简述了红军如何克服困难,战胜雪山、草地,最终到达陕北根据地的过程,同时也讲述斯诺对红军长征的总结评价。
a——一万六千尺高的大雪山→炮铜岗→邛崃山脉→梦笔山→打鼓山→毛尔盖、茂功地区→1935年8月进入川藏边界大草地(一条人命买头羊、一个大萝卜够15人吃)→甘肃边境→胜利会师。
b——一路走来不容易,一共368天,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爬过18条山脉(5条终年盖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省,占领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大包围以及与中央军的战斗,穿过6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
c——红军的西北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所经过的2亿多人民,不但不感到害怕,相反一批又一批的人民加入这支“为中国民族独立而战斗”的队伍之中。
d——《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第六篇:红星在西北
1——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主要讲述了刘志丹在西北开创苏维埃的历程及其自己的人生经历。
a—— 刘志丹,出生于保安中农之家,榆林上学→黄埔军校→汉口→上海→陕西。1929——1932年生涯犹如一个万花筒,失败、挫折、捣乱、冒险、死里逃生、官复原职等,有“刀枪不入”的神话,是现代侠盗罗宾汉。
b——1933年初组织成立陕西第一个苏维埃,之后红军壮大,成立了陕西省苏维埃政府,苏区有了自己的银行、邮局、钞票、邮票等。
c——1935年7月25日,整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总司令,刘志丹任副总司令兼陕西晋革命军市委员会主席。→被张胖子“审问”之后复职→1936年过黄河进山西指挥“抗日”东征,途中不幸牺牲,葬在瓦尔堡,后来把保安改为“刘志丹县”以纪念他。
2——死亡和捐税
主要讲述了斯诺在西北大灾年的绥远之行(1929年6月访问)所见到的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幼活活饿死的情形,同时引用斯坦普尔博士的报告材料,指出红军到达西北之前,这里农民所受到的名目繁多、奇形怪状、惊人繁重的捐税。
3——苏维埃社会
主要讲述了西北共产党苏维埃社会运动的组织以及受到群众拥护的原因。
a——改革对农民有重要意义的措十四项: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贷,取消苛捐杂税,消灭特权阶级。把农村人口划分为几个阶层。
b——代议制政府结构。乡、县、省、中央苏维埃一级一级推选。乡苏维埃下设各个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还有共青团(少年先队、儿童团)、贫民会、抗日协会、哥老会、农卫队、游击队等各个组织机构均由中央苏维埃、共产党、红军领导。组织的目的就是让每一个男女老幼都是某个组织成员可以分派一定工作。
c——为了增加产量,利用大片荒地而采取的方法,老苏区警卫工作几乎由农民担任,重新分配土地的方法,合作化运动的大力推广(星期六突击队),《婚姻法》的规定,教育计划及规定。
4——货币解剖
主要讲述了苏维埃经及运行方式、货币流通使用情况及财政开支来源等。
a——西北苏区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社会主义的奇怪混合,当前主要是合作社运动。
b——苏区一律流通苏区纸币,除边界可用白币,之前的银圆、银币、铜币已回收。南方用“钞票纸”,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粗糙,有的用布印,钞票上有口号,如“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中国革命万岁”等。
c——财政人民委员琳祖涵(林泊渠渠)解决红军财政收支平衡问题,财政每月开支32万元,主要来与收税和自愿捐献。林泊渠的简要人生经历及《预算制订大纲》。
5——人生五十始
主要简述了教书先生老徐——徐特立的人生经历以及苏区的一些教育问题。
a——徐特立:1876年生于长沙→上学六年→清朝塾师→长沙师范学习毕业后执教→法国里昂学习→巴黎大学→1923年回湖南开办师范→1927年入党→俄国学习→回江西任副、正教育人民委员。
b——苏区教育制度分三部分:学校(苏维埃办),军队(红军办),社会(共产党组织办)。不管哪种,当前主要教育任务是扫除西北的百分之九十五的文盲,为政治而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使用汉语拉丁化拼音(28个字母)。
一边战斗一边学习。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
1——同红色农民谈话
主要简述了斯诺上前线以来一路上同心地善良、殷勤好客的贫苦穷人谈话的经历(如同周家村农户的谈话),体现了共产党红军对百姓的关爱,以及对农民革命宣传的深刻影响和农民真正把共产党红军当成了自己的儿子。
2——苏区工业
主要简述了南北苏区工业的发展情况及其特色。
a——江西苏区工业比较繁荣:钨矿,纺织厂,织布厂,机器车间;吉安中央苏区的印刷厂——全国性报纸《红色中华》;到1933年9月,江西苏区有由人民管理的“产销合作社”1423个。
b——西北苏区工业相当落后,机器是“缴获”的,从南方一路艰辛带过来,一点点的发展起来的以手工业为主的“工业繁荣”:织布厂,被服厂,制鞋厂,造纸厂,制毯厂,毛纺厂,纺纱厂等,目标是让红色中国“经济上自足”。国营企业是宁夏边境盐池的制盐工业和永平、延长的油井。
3——“他们唱的太多了”
主要简述了斯诺参观考察西北苏区吴起镇奇特的“工业中心”的见闻感受。
a——兵工厂设在安全的窑洞里,厂长何锡阳(简介其经历),工人情况介绍。还有军服厂,制药厂,医院,药房等等。红色工会妇女部长刘群仙女士介绍工人的工作待遇、业余生活、革命精神面貌等情况。
b——工人活的健康、自由、尊严、有希望,他们是在为自己、为中国做工,也是革命者。
他们即使缺乏社会主义工业的物质,却有社会主义工业的精神!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
1——“真正的”红军
主要简述了“正规的”红军部队的人员构成及其特点。(从政治部主任杨尚昆提供的统计材料分析)
a——红军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他们为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普通士兵平均年龄19岁,58%是农民,50%以上是党团员,60-70%士兵有文化。无薪饷,有土地及其收入。
b——军官平均年龄24岁,三分之一之前是国民党军人,指挥官伤亡率很高(弟兄们,跟我来!)。
c——红军不叫“兵”,称自己为“战士”,大多数未婚或“离了婚”,童男,他们以尊重态度对待农村妇女和姑娘,队伍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是中国唯一的真正全国性军队,征途最辽阔的军队。指挥员和士兵,吃穿住行等差别很少,他们的枪械弹药基本上从敌军夺来的,红军中无高薪或贪污的官员将军,厉行节约。
2——彭德怀印象
主要简述斯诺访问司令员彭德怀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及简介彭德怀的人生经历。
a——红一方面军的驻地:预旺堡——宁夏东难部的一个古老的回民城池。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设置简陋:一张桌子,一条板凳,两只铁制文件箱,红军自绘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来毯子的炕。
b——彭德怀:行伍除身,湖难、南昌军校毕业→1927年任旅长,“自由派”军官→1928年7月举行平江起义,成立湖南第一个苏维埃政府→1930年集聚8000多人的“铁军”为红军五军团,攻占长沙后车出→长征。
c——彭德怀留给斯诺的印象:谈话举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善于驰骋,动作敏捷、才智过人,吃苦耐劳,活泼愉快、迟睡早起,精力过人,忙绿、善笑(叫我大鼻子),喜欢尊重孩子,关心爱护部下,身体健康、肚子不好,吃得少而简单,有“韩吃瓜”的美名。
3——为什么当红军?
主要简述了彭德怀青少年时代的人生经历,以及思想转变直至成长为“赤匪”的过程。
a——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的一个富农之家,六岁母亲死亡,父亲续弦,后母憎嫌。旧私塾读书~摔凳子~婶母家住~新学堂读书~讨论孝敬之事,辍学,祖母祷告他遭天雷打死~忍不住鸦片味,踢烟盘~族人开会准备溺死~舅舅相救,离家出外。
b——放牛——矿工——鞋徒——矿工——修水渠——十六岁回舅家,爱上表妹,一起上课——闹饥荒时带领攻打地主,逃命当兵。
c——十八岁当排长——去长沙负责刺杀督军——南逃被捕,忍受刑罚——释放回舅家找表妹(已死)——当兵——湖南军校学习——营长驻防回家乡(受到老祖母谦恭)。
d——读了很多先进思想的书籍,思想在不断的转变,于1927年加入共产党
这就是彭德怀变成“赤匪”的人生思想经历。
4——游击战术
主要简述了彭德怀总结斯诺访谈的有关红军采用游击战的原因及发展、取胜的一些主要原则。
a——中国采用游击战的主要原因:1是农村经济的破产,2是内地的落后,3是战略中心空隙多,4是革命思想的撒播,5是部队和群众打成一片。
b——发展迅速原因:共产党的领导;领导的坚决果断,勇敢无畏;游击队的扩充,培养后备干部。
c——游击队战术十大原则:不打打不赢的仗,奇袭的进攻战术,交战前的缜密进撤计划,注意民团,人数超过敌人、或短促突击,游击战线的弹性,声东击西的原则,避免与敌军主力交战,集中在最薄弱致命环节,提防敌人找到游击主力,于地方群众不可分离,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和参加。
d——游击战成功的基本条件:无畏、迅速、计划周密、机动、保密、行动神出鬼没和坚决果断。
最重要的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5——红军战士的生活
主要简述了红军战士的日常的生活情况,重点叙述了“列宁室”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a~——住窑洞或其他改造的丢弃场所,睡硬炕,一条棉毯,砖石头堆的椅子,但清洁整齐。饮食简单,唯一的饮料是热开水。
b——不作战时也是天天忙里忙外(每周休息一天),朝五晚九:五点起床,早操,早餐,军训,政治课,午餐,识字,运动,晚餐,唱歌,小组会,九点“熄灯号”。
各种各样的由班到团的集体竞赛,如运动、军训、识字、卫生等。
c——“列宁室”——每一连一团均有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心。列宁室的设备及其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悬挂马克思、列宁像,设有土制模型的专门研究军事战术的角落,挂战士笔记本的学习识字的角落,定期出版墙报的角落(各种各样材料汇编而成,表扬批评的红黑蓝),有两用的大乒乓球桌(饭桌),收缴来的留声机,开展各种集体游戏(识字牌游戏,高低分口号牌游戏),无鸦片烟或烟枪等不良行为活动。
总之,红军的生活是有组织的,是忙绿而又健康的。
6——政治课
主要简述了斯诺参观访谈红军在“列宁室”上政治课的见闻感受。
a——政治课是维系战士昂扬斗志的主要支柱,是战士提高革命觉悟的主要课程。
政治部刘晓介绍(简述刘晓的经历),政治课分三大组进行(连长以上,班长士兵,后勤人员)。
b——参观上“抗日运动的发展”的政治课,战士发言讨论慷慨热烈、激动人心。访谈的两个问题(红军哪些方面比中国其他军队好?如何知道农民是真正爱红军的?),战士回答接二连三、滔滔不绝。
第九章:同红军在一起(续)
1——红色窑工徐海东
主要简述了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徐海东的人生经历及其留给斯诺的印象,和鄂豫皖苏区的间立发展情况。
a——大名鼎鼎的神秘人物,湖北窑工,驻扎预旺县红军十五军团司令——徐海东
态度上、外表上、谈吐上、背景上给斯诺的印象是共产党领袖中“阶级意识”最强的人,身材修长,四肢灵活,肌肉发达,身体处处是伤口,具有真诚热情的自好感。
b——1900年出生于汉口附近的黄坡县,世代窑工。上学→十一岁参加“富人打穷人”事件后逃学→窑工学徒,十六岁工资最高→罢工反对克扣工资(戏园看阔太太模样引发打架)→21岁因家庭纠纷离家至汉口、江西→霍乱病好参加军阀→广州国民党第四军→1927年任排长
c——国民党左右翼派斗争时,逃回黄坡建立党支部→1927年4月,建立湖北省第一支“工农军队”→由17人发展为有6万人的红四方面军→至1933年,控制的鄂豫皖红色共和国苏区各个方面相当完善→第五次反围剿时撤至四川后到达西北。
2——中国的阶级斗争
主要简述了国民党白军如何在围剿期间对鄂豫皖苏区所犯下的罪不可赦、天理难容的滔天罪行。
a——徐海东家族66口被杀。
b——鄂豫皖苏维埃在第五次围剿中遭到惨无人道的灭绝性的报复:毁灭红军在农民中建立的基地,卖儿童为徒,卖姑娘妇女为包身工活妓女,湖北、安徽、河南等12县几乎被杀光肥沃之地沦为沙漠荒地。
c——天台山、老君山6万人剩下不到300人,句容集镇妇女遭强奸,麻城的惨相,黄冈欧公集集体扫射。
这些红军的经历在他们思想深处永远留下了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阶级仇恨。
3——四大马
主要简述了西北四大马封疆的统治,回民民族的由来,回民反对四大马的理由和共产党对回民的诺言。
a——四大马:马鸿逵,马鸿宾,宁夏省主席,马步芳,回民领袖马克勒的儿子,宁夏绥靖公署主任,马步青,占青海及甘肃一条狭长地带。
四大马封疆统治地界:青海,宁夏,甘肃北部。
b——回民民族的由来,第六世纪土耳其的一个民族开始发展,有突厥血统。直至1928年的五马联盟,一直和汉人进行斗争。
c——以马鸿逵(有钱有势,照片新娘故事)为首四大马的剥削压迫遭到回民百姓的仇恨:捐税多的不可胜数,食盐转运专销法,征兵措施,阴谋与日本勾结。
d——共产党提出适合回民的七条诺言: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协助成立回民自治政府,取缔征兵,取消欠债,保护回民文化,保证各派宗教自由,协助创建和武装回民抗日军。
4——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主要简述了共产党红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一步步化解回汉矛盾,创建“回汉统一抗线”的过程。
a——组织2个回民教导团,进行宣传训练回民战士,学习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政治课,25%入党。
b——尊重回民风俗习惯(伊斯兰教),化解民族宿怨,主张回民自主革命(回民士兵和回民农民均对四大马强烈不满),创建“回汉统一战线”。
c——成立村苏维埃,代表会议选出一个主席和回民苏维埃临时政府委员会,铜红军合作,建立回民抗日军队。(枪决一个国民党税吏)
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1——再谈马
主要简述了斯诺回预旺堡路上对红军防空演习及骑兵队得见闻感受。
a——红军在韦州县得红城子进行修正和“巩固”新区,甘肃南部得马鸿逵国军部下一整个师向红军投诚。
b——红军转移路上逼真的防空演习。
c——对回汉骑兵队高超缜密得战术得赞叹和对骑兵得敬意。
2——“红小鬼”
主要简述来斯诺对少年先锋队“红小鬼”得访谈及其对他们得总结、评价。
a——福建漳州一位十五岁红军号手得故事,“山西娃娃”得故事,十五岁瘦少年“宣传员”得故事,十四岁上海无线电学生的故事,李克农通讯员“向季邦”纠正自己名字的故事。尽管他们来历弄不清楚,但他们的故事流传很多,从他们身上斯诺更加深刻认识到他们参加红军的原因和目的。
b——少年先锋队: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苏区有约四万人,每一个驻军地都有一个“模范连”,年龄约十二岁至十七岁,来自各地。他们可以当通讯员、勤务员、号手、侦察员(如检查过路旅客的路条~彭德怀)、无线电报务员、跳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教员等。
c——少年先锋队:他们吃的饱,有毯子,有红领章,有缀着红星的帽子,有的有枪。他们会体育运动,受到教育,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能革命能抗日,有自己活动的自由。
d——少年先锋队:有刚毅坚忍的精神,对红军忠贞不二,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未来希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3——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主要简述了斯诺从军队活动的日记中了解到苏区红军是如何努力从实践中扩大统一战线的策略,以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进行抗日。
主要做法有:想方设法争取白军参加红军队伍,解放回民群众、组成回民抗日军,加强部队的教育工作,鼓励群众参加革命行动。
4——关于朱德
主要讲述了朱德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成熟的过程,表明对朱德的赞美之情。
a——朱德~Ju Deh “红色的品德”。
朱德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饱经沧桑,眼睛大、眼光和蔼,身材不高但结实,胳膊双腿像铁打的。年过半百,先后有四个妻子,并无百万家财的传说。
爱护部下,与他们同甘共苦,天性温和,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喜欢读书,善于谈天开玩笑,十一二点不睡,早晨五六点起床。
b——主要人生经历及思想成熟过程
(1)1886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县马鞍场的一个佃农家,全家20多口。6岁始边上私塾边干活→过继給伯父,上了六七年古书,中学读半年→1907年成都体育学校读书→回县教小学体操。
(2) 1909年入云南讲武堂学习,1911年离校→1911年任连长,参加云南滇军革命→四川打败赵尔丰后回云南→1912年下半年任讲武堂学生队长、教授。
(3) 1913年,营长,驻扎印度支那边界2年→1915年团长,四川与袁世凯作战,获胜后任旅长,驻扎四川南部与反动君作战5年→1920年回云南→1921年任云南警察厅长,后被唐继尧反攻,逃至西康进入嘉定、重庆→1922年去上海寻找共产党→北京→上海,碰到孙中山等→去德国。
(4)在德国柏林,找到周恩来,找到了共产党→学习德文→格廷根大学学习→1924年足以个国民党支部,主编《政治周报》,出席世界学生大会→1925年因臧戈夫案件被拘捕2次(58小时),被逐出德国→环游欧洲至苏联→1926年回国。
(5)回到上海→汉口→四川万县→改编杨森部队为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任政治部主任兼政委→1927年离开去了江西,加入朱培德军队,任南昌军校校长兼公安局长→组织八一南昌起义,任军长→率部队去广东→退回福建江西湖南→参加湖南起义,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到井冈山会见毛泽东,组合成立“新四军”,任军长。
朱德的故事,是一个大胆无畏和大公无私的故事,一个无比勇敢和智慧的故事,一个难以相信的苦难的故事,一个为着忠于一个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斗争的伟大主义而丢弃个人享受、财富和地位的故事。
c~~韦尔斯女士(第二个会见中国红军领袖的外国人)对朱德的评价:
(1)对红军军队来说,朱德是稳定的象征,是同传统和过去历史间的联系……他的经历是土生土长、扎根于中国的内地……朱德是在中国第一批新式军校里训练的……朱德远道跋涉寻找共产党……
(2)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它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它生命。……朱德对“文职”领导的忠诚和服从……
(3) 朱德的那种难能可贵的个性几乎能立刻博得人人的爱戴。看来产生这种个性的由来是他的谦虚,而这种谦虚也许又是渊源于他个人诚实可靠的品质。
第十一篇:回到保安
1——路上的邂逅
主要简述斯诺回到河连湾时的所见所闻。河连湾后勤部:六十四岁的红军李战士——马夫,四十四岁的“礼拜堂”贾河忠,药剂师、理发师、基督教徒,江西苏区“反神”宣传,容忍宗教政策。河连湾附近的红军与民团之战。
2——保安的生活
主要简述了斯诺回到保安以后的二十多天的生活情况。
如,新兵教导团的训练,红军大学的努力,群众教育的新运动。
如,斯诺自己~骑马、游泳、打网球,斯诺的赌博俱乐部的打“乐美”的“生活”。斯诺吃的情况,制作巧克力蛋糕的失败等等。
3——俄国的影响
主要简述了俄国共产党(共产国际、苏联)对于红色中国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华苏维埃具有的国际主义精神。
a——中国青年崇拜列宁,爱戴斯大林。俄国的影响主要是精神上和思想上的一种活榜样,一种产生希望和信念的理想,帮助中国人锻炼具有钢铁般英勇的性格。
b——崇拜俄国苏联,分享俄国革命的集体经验,有抄袭、模仿外国思想、制度、方法、组织等,但在借用中也有不少改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策略路线、理论领导等也是在共产国际的密切指导之下。
c——中华苏维埃政府,“宣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联是它的忠实盟友”,高呼“世界革命万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的口号。对西班牙内战的发展极其关心。共产党采用的是共产主义的纪律,共产党抛弃了中国封建的糟粕礼节,对斯诺我的热情也是“国际主义性质”的最好实例。
4——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主要简述了中俄关系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与苏联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
a——中俄关系三阶段(1923--1937)
1923-1927,苏联与国民革命派的同盟时期
1927-1933,中俄绝缘时期(与南京政府)
1933-1937,中俄合作时期(尴尬)
b——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与共产国际的关系:
1926年以前,受托洛茨基影响,在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指导下,对中国国民革命的积极合作。
1926年初,斯大林取胜后,共产国际成了在世界进行和平宣传的有力机构,1927年后的一段时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失联,直至第六次共产党代表大会。1927年——1937年,共产国际在中国革命(与红色区域无法直接联系)的作用被大大夸大了,从莫斯科和共产国际给予中共的实际财政援助可以看的一清二楚(对东方总支出不超过每月15000美元),相反,蒋介石在近十年内得到了外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给他而不给共产党的大量援助。
5——那个外国智囊
主要简述了德国顾问李德(作简要评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主要两次重大失误:反对1933年红军和十九路军的合作,南京第五次围剿中的错误的战术防御计划措施。
6——别了,红色中国
主要简述了斯诺离开保安返回西安府的一些见闻趣事。
a——离开保安之前的两件趣事:一是红军三军会师,集中于西北。二是离开之前访谈毛泽东:为了实现抗日民族解放的原则,可以和国民党等成立代议制中央政府,共同抗日。
b——斯诺和保安红军恋恋不舍的离别之情,斯诺找回包包(日记、笔记胶卷、共产党杂志、报纸、文件)的经历。
第十二篇:又是白色世界
1——兵变前奏
主要简述了兵变之前张学良的东北军和蒋介石总司令之间不断紧张、尖锐的关系。
东北军积极要求联合提出停止内战、抵战日本侵略,奔赴前线,而蒋介石却不顾一切反对和警告,在大力准备对红军的“第六次”围剿。
2——总司令被逮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a——1936年12月12日5时,东北军奉命到华清池捉拿蒋介石,蒋介石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同时,十七路军扣留了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西安事变正式爆发。
b——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总理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
c——张学良派座机去保安接周恩来、叶剑英、博古,召开东北军、西北军、红军的联席会议,成为盟友,成立抗日联军。
d——各种各样的谣言攻势。南京争权阴谋活动。国民党亲日派:何应钦积极部署讨伐张学良、杨虎城。
3——蒋、张和共产党
主要简述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的一些经历,共产党做了积极主要的贡献。
宋美龄,宋子文,端纳等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积极奔波。
蒋介石签订六项协议,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12月26日,蒋介石最后获得释放(由张学良陪同请罪)回到南京。
4——“针锋相对”
主要简述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为了要既不降低他本人或南京政府的威望而又能同反对派及其共产党等和解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等措施。
5——友谊地久天长
主要简述了国共合作之后苏区和国民党地区一些政治、军事、经济上的点滴进步,红军和白军携手和唱《友谊天长地久》,共同预祝大中国的利。
6——红色的天际
主要简述了斯诺从对共产党和国民党十年政治斗争过程、目标、结果、经验等总结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这就是斯诺对共产党对未来局势的看法。
点击↓↓蓝色标题,阅读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