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题训练【超全资料,值得收藏】

勤奋的☞ 云语文 2021-05-07
九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
 01 行路难(其一)(唐·李白)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我心情愁烦,放下杯筷不想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上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想当年姜太公磻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
【赏析】
这首诗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抑郁苦闷之情,另一方面又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坚定“长风破浪”的信心,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则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李诗的思想境界显得更高。
【主题】
这首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苦闷与追求、失望与希望,交错地反映在这首诗中。
【写法】
(1)叙事开篇,夸张手法。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
(2)联想,用典。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3)直接抒情。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相信自己必然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行路难》(其一)中,表现作者对理想执著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                ,                。
2.《行路难》(其一)表现诗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诗句是:                ,                。
3.《行路难》中写出作者内心愁苦的语句是:                ,                。
4.《行路难》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君王身边的语句是:                ,                。
5.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像李白《行路难》里说的那样,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                。
【答案】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阅读理解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2.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所展现的画面。
3.后世认为,南朝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影响很大,但李白的诗作却能“出于蓝而胜于蓝”,请结合下面例句作简要分析。
【例句】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鲍照《拟行路难》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了哪两个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5.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
6.简要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7.诗中的“顾”“济”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8.联系全诗,谈谈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的理解。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作用?
1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诗人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13.本诗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一波三折。下面是同学整理的情感变化图,请结合诗意,将空白处补充完整。
14.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唱出的最强音,历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请说说为什么人们在身处逆境,失意苦闷时常常引用它来自我励志?
15.透过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16.选出下列对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的一二句用夸张笔法营造欢乐宴饮气氛,与三四句诗人的悲苦情绪形成反差。
B.诗的五六句用“冰塞川”“ 雪满山”这样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
C.诗的七八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达诗人一展宏才的愿望和有为于当世的政治理想。
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仍有所期待。
17.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乐府古题,李白在诗中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B.诗的开头两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被赏识的愉悦心情。
C.“闲来'两句运用典故,诗人期望有朝一日得到明君重用,宏伟的抱负得以施展。
D.这首诗是以浪漫的笔法来书写作者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的。
18.下面横线处填入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行路难》是 ① 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以七言为主的 ② 诗,表现出诗人的 ③ 。
A.①唐代    ②乐府    ③壮志豪情
B.①唐代    ②格律    ③淡泊旷达
C.①宋代    ②格律    ③淡泊旷达
D.①宋代    ②乐府    ③壮志豪情
19.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2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2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著”“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惆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答案】
1.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心情。
2.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撂下了。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味佳酿,也难以咽下。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中茫然。
3. 示例:李诗虽从鲍诗脱胎而来,但李诗加入了“停杯投箸”的形象刻画和“四顾心茫然”的心理描摩,更能生动地展现诗人苦闷的精神世界。
4.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二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诗人的用意是为了表明他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5.诗人借用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任用,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思想感情。
6.诗人用“长风破浪”“济沧海”来比喻自己的政治思想一定能实现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形象地展现了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7.“顾”意思是:看。“济”意思是:渡过。
8.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9.①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苦闷时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时引用它。
②因为这两句诗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时的深切体验,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与乐观。
10.这两句话充满对现实理想的坚定信念;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执着追求的豪迈情怀。
11.用了四个三字短语,节奏短促,反复咏叹;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感叹或感慨、迷茫。
12.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
13.①惆怅  ②希冀
14.因为这两句诗体现出一种奋发振作、一往无前 的精神,以及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意思对即可)
15.一个虽饱含苦闷,愤懑迷茫之情,却又充满信心,执著地追求理想,满身豪气的诗人形象。
16.D(整首诗始终笼罩在苦闷惆怅的情绪中说法错误) 
17.B
18.A(选A得2分,选B或D得1分,选C不得分。)
19.C 【解析】本题的考查诗歌的写作技法、内容、意境、思想感情等多个方面能力。因而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的掌握要全面而准确,解答这类选择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②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③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④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即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⑤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如将某句诗的特点说成是全诗的特点,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等。ABD正确;C有误,“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渴望重新得到重用而不是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故选C。
20.C
21.C
02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诗,就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赏析】
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诗人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前一句借用“闻笛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故人已逝的伤痛之情;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久,又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是诗人抒发遭遇贬谪的感慨,但其中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一个普遍意义。后人用此诗句,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
尾联是点睛之笔,点明酬赠之意,表现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全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之上品!
【主题】
这首诗显示出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及其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写法】
(1)颔联用典故。“闻笛赋”表达深沉的怀旧之情。“烂柯人”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2)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客观揭示了新陈代谢万象更新的自然规律。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后人常引用这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3)此诗感情沉郁,但前后感情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                ,                。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诗句是:                ,                。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                ,                。
4.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                ,                。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                ,                。
【答案】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二、阅读理解
1.这是一首酬答赠言诗,是刘禹锡和        (填姓名)扬州相会时所作。
2.阅读诗歌,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词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一致。
这首诗歌情感丰富,富于变化。首联尽述诗人被放逐凄凉之地的 ① ;颔联则借典故表达孤身归来、物是人非的 ② ;而颈联格调却发生了质的转变,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诗歌的尾联,诗人在感激好友之际,也表达了共勉之意。整首诗沉郁中见豪迈,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表达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后人常用来揭示        的哲理。
4.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        。这一联的意思是:        。
5.本诗借“        ”和“        ”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及回到家乡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
6.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        的气概。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8.诗歌第一、二联起什么作用?
9.诗人用“闻笛赋”“烂柯人”这二个典故,分别有什么用意?
10.诗歌第三联(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13.简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
1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5.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16.请简要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
17.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体现“酬和诗”的特点。
18.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哲理。请找出这首诗歌中用具体形象阐述道理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19.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末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20.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一语带过了多少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1.下面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B.一、二句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并点明酬答题意。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写出诗人贬谪请地之偏,贬谪时间之久。
C.三、四句运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表达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D.“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2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凄凉”“弃置”二词,饱含诗人的心酸和愤懑之情。
B.颔联借“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表达怀旧和思乡之情。
C.颈联以“沉舟”“病树”两种意象表现诗人的乐观和豁达。
D.尾联写诗人为了感谢友人,准备暂时振作精神来面对未来。
【答案】
1.白居易
2.①心酸、悲凉    ②悲痛、怅惘
3.乐观(旷达)进取、积极向上
新陈代谢(或者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船旁边,千帆竟发,无比热闹,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充满生机。比喻新事物大批出现。
5.闻笛赋    烂柯人
6.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7.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8.写作者的坎坷遭遇,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
9.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柯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化很大。
10.以“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观向上豁度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
11.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
12.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13.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意思对即可)
14.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两句诗活泼形象地描述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示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5.示例:
①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或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②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③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④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16.运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向秀闻笛声思嵇康作《思旧赋》,王质观棋,棋局终了,斧柄朽烂,已过百年。写出自己孤身归来,友人多已离世的境况,表达物是人非、无限悲痛怅惘之情。(意思对即可)
17.(1)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2)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18.沉舟和病树原本是自指,比喻贬谪后的自己,后来借指旧事物;千帆、万木原本比喻那些在他贬谪之后的新贵,后来借指新事物。此联本意是想通过两组形象(意象)表达刘禹锡的身世感慨,但由于其客观上包含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故而现在通常指旧事物被新事物取代的自然规律。
19.D
20.C(诗人没有以“千帆”“万木”自比之意,而是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21.B(一二句没有点明酬答题意)

22. A

0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赏析】
词人由中秋明月展开联想和思考,抒发了自己由心情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词的上阕开头四句发出了“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的疑问,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句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和美好的祝愿。
【主题】
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和美好的祝愿。整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写法】
①立意、构思新颖奇妙。②以月为主线,使情、景、理融会贯通。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              。
2.《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直接寄语远方弟弟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是:              ,              。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是:                 ,                ,                。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               ,              。
5.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的诗句是:                ?                。
6.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决心的诗句是:                ,                。
7.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的诗句是:                ,                ?
8.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的诗句是:                ,                ,                。
9.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丰富博大的诗句是:“                ,                ”。
【答案】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6.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7.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9.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二、阅读理解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        ,作者        ,字        ,号        ,        代人。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        ,下阕问        ,归根结底,是问        。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2.“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        。词中加点的“婵娟”在词中指的是        。
3.“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        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        。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        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
4.张九龄《望月怀远》说:“        ,        ”;许浑《秋霁寄远》说:“        ,        ”,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5.判断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正误,在括号内用“√”或“×”表示。
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②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6.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7.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8.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9.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1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12.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
13.“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
14.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5.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
16.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并举一两个作家。
17.宋代胡仔《若溪渔隐丛话》评价本词:“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从本词蕴含的人生哲理或作者表现的情怀作出分析。
18.阅读“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一词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句词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19.在设计“欢饮达旦”这句的朗读时,同学们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应该用“热切高昂”的语调,有人认为应该用“舒缓低沉”的语调。请你结合词的内容和【链接材料】,给出朗读设计的建议并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谪居密州,与胞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这年中秋,词人对月畅饮,乘兴挥笔写下这首名篇。
2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
A.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D.我欲乘风归去。
2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緣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感。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关和向往。
C.诃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用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圈”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22.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丙辰”指干支纪年法的丙辰年,“不胜寒”意为“忍受不了寒冷”“何似”意为“怎么比得上”,“何事”意为“为什么”,“但愿”是“只希望”之意。
B.词的上片词人由赏月抒发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但他最终不愿“归去”,是因为在“天上宫阙”里,自己会有“高处不胜寒”的不适,而无在人间“起舞弄清影”的欢乐。
C.词的下片由月写到人,由自己联想到兄弟,由抱怨圆月到理解月圆,由月圆月缺的自然规律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规律,由对生活的无奈到对生活的祝福,表现了词人理性的生活态度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D.中秋与明月是美好的时节和事物,离别与亲情是千古传承的无奈与温馨,如同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给自己给亲人也是给我们留下的美好祝愿。
23.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24.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水调歌头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宋  天  明月  人生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
3.他对宇宙奥秘    对现实人间的不满    琼楼玉宇中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5.①√    ②×
6.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7.(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3)情怀乐观而旷达;(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5)语言如行云流水。
8.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如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9.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10.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11.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
1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
13.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
1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
15.婵娟、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
16.婉约 李清照 柳永
17.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的流露。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
18.一轮圆月高高地悬挂在寂静的夜空,洒下一片清辉拂拭着赭色的楼宇。星移斗转,月光低低地泼洒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辗转反侧的我,久久无眠,充满了思念。
19.示例一建议:舒缓低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含蓄地写出了苏轼想回朝廷施展抱负,又畏惧党派之争,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的困惑;还有他与弟弟不想见之久,心中无限的思念。作者的情绪是沉郁的,所以朗读“欢饮达旦”应用“舒缓低沉”的语调。
示例二建议:热切高昂。“何似在人间”写出了苏轼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告诉自己在地方上做官可以有所作为乐观心态。“千里共婵娟”写出了苏轼意识到既然不能团圆是人生的常态,不再悲观,让明月捎去自己思念的豁达心境。所以朗读“欢饮达旦”应用“热切高昂”的语调。
20.B    21.C

22.B    23.B    24.A

04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响起禁止通行的鼓声,秋季的边境传来孤雁的哀鸣。今天是白露节气,我更怀念家人,还是觉得家乡的月亮更明亮。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寄书信询问也不知送往何处,因为天下依旧战乱不能太平。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之时,表达了作者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的满腔悲愤之情。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的思想情感。
首联不从题目中的“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边塞凄凉景象:所见路断行人,所闻戍鼓雁声。“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点明时令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说普天之下共一轮的月亮是故乡的最明,而且把自己的心理幻觉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以此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主题】
本诗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写法】
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月是故乡明”巧妙运用以幻作真的手法,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古人对“月”情有独钟。由杜子美《月夜忆舍弟》中“              ,              ”可知,“月”能抒发思乡怀亲之情。
2.《月夜忆舍弟》中用色彩的强烈对比浸润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
3.《月夜忆舍弟》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              ,              。
4.《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              ,              。
5.诗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              ,              。
6.点明时令是秋天的诗句是:              ,              。
【答案】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4.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二、阅读理解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     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        、        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杜甫的“        ,        ”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5.“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6.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7.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8.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9.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答案】
1.③
2.视觉、听觉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首联从听觉角度,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描绘了一幅荒凉冷寂的边塞图,极力渲染悲凉气氛,为后文作铺垫。
4.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意近即可)
5.这两句采用移情手法,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此外,今夜露白、故乡明月的词序稍作变化,化平凡为神奇,成为千古名句。
6.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7.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8.“月是故乡明”——思乡;“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止的期盼。
9.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厌恶战争、忧国忧民的深层情感。
05 长沙过贾谊宅(唐·刘长卿)
【原文】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
你被贬于此地住了三载,万古留下你客居楚地的悲哀。踏着秋草独自寻觅你的足迹,只有黯淡的斜阳映照着寒林。为何明君却独对你恩疏情薄,湘水无情怎知我对你的深情?江山已经冷落草木已经凋零,可怜你究竟何故被贬此地呢!
【赏析】
这首怀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首联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
颔联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尾联的出句,好像诗人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这种典型环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颔联中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主题】
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写法】
①借古讽今,又很讲究含蓄蕴藉。
②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长沙过贾谊宅》诗中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之景,抒写出寂寞怅惘、痛苦无奈之情的诗句是:                ,                。
2.《长沙过贾谊宅》中表面怜君,同时也表达了自怜之意的诗句是:                ,                。
3.《长沙过贾谊宅》诗中道出了千古文人的悲剧命运,以及欲求解脱而不可得的苦闷的诗诗句是:                ,                。
【答案】
1.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2.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3.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二、阅读理解
(一)理解作答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
2.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4.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答案】
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
2.本诗借古讽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3.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颔联看似写眼前所见,实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的,却遭受不公的处罚!
4.D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停留,居留。 ③[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④[吊]凭吊。贾谊曾在此作《吊屈原赋》。
1.李白空有绝世之才,百般努力却仍被“赐金放还”免除官职,所以诗人深感行路之难;刘长卿第二次被贬谪降职时,正好经过长沙贾谊故居,寒秋之景自然让他心生强烈感慨。这两首诗都是诗人在遭遇  ①  的痛苦经历之后所写,一开始都表现出  ②  的情感,而【甲】诗在结尾处转向  ③  的情绪,别创一番境界。
2.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认识和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均为唐人律诗,句式整齐,韵律谐调,富有格律之美。
B.【甲】诗中诗人因不能做到悠闲地在碧溪上垂钓和乘着小船做白日梦而感叹“行路难”。
C.【乙】诗最后两句,诗人用“怜君”含蓄地透露出“自怜”之意。
D.“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首诗都借写眼前古迹而发心中真情,完美地做到了情景交融。
【答案】
1.示例:①仕途不顺(“志向受挫”等) ②悲伤(“愁闷”等) ③乐观(“昂扬”等)
2.C

06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

【原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而吝惜残余的生命呢!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呢?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收走我的尸骨。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因“一封书”获罪贬谪后境况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首联直抒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他很有气概地说,这个“罪”是自己主动招来的。就因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但是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
颔联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富有胆识。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仍旧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韩愈为上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 不奈“马不前”。“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
尾联紧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猝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结。在章法上,又照应颔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主题】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因“一封书”获罪贬谪后境况的描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写法】
①虽有“文”的特点,如表现在直叙的方法和虚词的运用上(“欲为”“肯将”之类),亦有诗歌的特点,表现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别是颈联,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和感情的抒发上 。
②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诗味浓郁,诗意醇厚。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的诗句是:                ,                。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韩愈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诗句是:                ,                。
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即景抒情的诗句是:                ,                。
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了诗人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使人见到他的刚正不阿的气概的句子是:                ,                。
5.诗中借物寓情,情景完美统一的句子是:                ,                。
6.诗中以景物来喻前途坎坷难料的句子是:                ,                。这两句诗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                ”有异曲同工之妙。
7.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但还是愈老弥坚,使人见到他刚正不阿的气概的句子是:                ,                。
【答案】
1.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3.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4.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6.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7.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二、阅读理解
1.本诗标题中“左迁”的含义是指              。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              。
3.“九重天”在这里代指              。
4.“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联中,“朝”和“夕”、“九重天”和“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7.颔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试作简要分析。
8.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评价加以分析。
9.颈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10.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11.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的一腔悲愤。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12.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肯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13.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朝奏”和“夕贬”两相对照,突出时间之短,说明获罪之速,隐含作者忧愤之情。
B.“横”写广度,云横而不见家,也不见长安;“拥”写高度,风雪载途,英雄失路。
C.颈联虽隐去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但苍凉的画面仍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D.表现手法上,本诗采用叙述手法入诗,体现了韩愈诗“以文为诗”的特点。
【答案】
1.作者被贬到潮州
2.忠而获罪的悲愤忧伤的思想感情
3.皇帝
4.对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5.“朝奏”,点明获罪的原因是“自取”,是尽职尽责;“路八千”指出贬所的遥远偏僻。这两句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6.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家何在”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马不前”写出作者心事过重、前路的艰辛。通过对前路渺茫、严峻寒冷的环境描写,与孤苦渺小的个人形成强烈的对比,暗示前路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前途渺茫的愁思、内心无尽的难舍悲凉、忧家伤国之情。
7.想要为皇帝革除弊端,哪能因衰老就吝啬残余的生命。这一联表明了诗人对国家的忠心,同时表明自己因忠心却被贬的抑郁不平的心情。
8.“蓝关”形容关山险恶,归途渺渺,前途茫茫,“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作者英雄失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国都的眷顾与依恋。这句借景语言情思,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表现韩愈被贬原因。
9.“横”“拥”分别是横陈、阻塞的意思,云横雪拥,境界雄阔,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横”与“拥”既写路途艰难,亦写仕途险恶,借景抒情,情悲且壮,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系家人的愁苦悲戚的心绪和深感前途渺茫的抑郁与忧思。
10.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11.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阳,前路艰危。真实处处见悲,一路悲愤。
12. D    13. C
07 商山早行(唐·温庭筠)
【原文】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译文】
黎明破晓起身,套子驾车铃声叮当。踏上遥遥征途,游子不禁思念故乡。残月高挂苍穹,村野客店鸡鸣声声;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槲树枯叶飘落,悄然铺满静寂山路;枳树白花绽放,映亮原本暗淡的店墙。我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首联第一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的“悲”写出了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人们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颔联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颈联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尾联写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主题】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写法】
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商山早行》中运用典故含蓄地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
2.《商山早行》中运用有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行之早的诗句是:                ,                。
3.《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诗句是:                ,                。
4.由十个名词构成,蕴含六种景物,表现了早行之早的句子是:                ,                。
5.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触景生情,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诗人思乡怀亲之情的句子是:                ,                。
【答案】

1.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4.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5.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二、阅读理解
(一)理解作答
1.请解释“凫”和“回塘”的意思。
凫:                      。
回塘:                       。
2.“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 
3.颔联是被人传诵的佳句,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4.“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5.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6.“凫雁满回塘”表现了怎样的意境?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7.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景和情?
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后面问题。
【甲】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乙】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9.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10.说说【甲】【乙】两首诗词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
【答案】
(一)理解作答
1.凫:野鸭。
回塘:圆而曲折的池塘。
2.第一问:思念故乡。第二问: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3.只用几笔淡墨的线条,就勾勒出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每句有三个名词组成,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早春图”;通过景物,含蓄地表示“道路辛苦,羁愁旅思”。
4.“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5.①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②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6.作者通过想象写成群的凫雁在水中嬉戏,表现欢乐的气氛,从而反衬旅居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悲。
7.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8.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二)对比阅读
9.示例: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10.示例:《商山早行》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梦江南》这首词刻画了一个倚楼独望、盼夫归来而愁肠百结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的深切同情。
08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原文】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上咸阳楼,极目远眺,忽而生出“万里愁”,进而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
首联扣题,“高城”,指咸阳城西楼。“蒹葭”,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在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进而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首先用暮色、夕照展示了一幅丽景图,然后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莫问”二字,令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主题】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写法】
①情景交融,景中寓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
②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咸阳城东楼》一诗中常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来到的某种征兆的诗句是:                ,                。
2.《咸阳城东楼》一诗中以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的诗句是:                ,                。
3.《咸阳城东楼》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的句子是:                ,                。
【答案】
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2.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3.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阅读理解
1.“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的含义是:                。
2.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和作用。
3.诗中哪个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产生此情感的缘由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5.《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6.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
7.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
A.政治讽谕诗    B.咏史怀古诗
C.山水诗        D.田园诗
8.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中“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广大。
B.该诗景别致凄美,情愁苦悲怆,意蕴藉苍凉,境雄阔高远,堪称晚唐登临之作的翘楚。
C.诗中以遍地绿芜、黄叶高林来渲染秦苑、汉宫的荒废,这些景致为诗人傍晚远眺实景。
D.该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答案】
1.思乡,怀古
2.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3.“愁”字。愁的原因: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4.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5.“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6.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7.B    8.C
09 无题(唐·李商隐)
【原文】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赏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首联写爱情的不幸遭遇(或借写爱情抒发政治失意的苦闷)和主人公失意的心境。首联第一句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聚困难,第二个指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以及离别后的痛苦难堪。第二句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以“花”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极力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颔联中“丝”与“思”谐意,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至死不渝的爱情追求。这两句可以言情,也可以喻志,常用来表示忠贞不二的执着和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颈联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忧虑,倍感清冷以至颜衰的情况,体现了诗人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尾联运用典故(“蓬山”和“青鸟”),寄希望于使者,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总之,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主题】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以男女离别为题材的爱情诗。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一对情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思念,抒发了无比真挚的相思离别之情,但其中也流露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和精神上的闷苦,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并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恋人的无比挚爱、深切思念。诗中融入了诗人切身的人生感受。
【写法】
①既写环境,又写心情,情景交融。
②运用谐音和比喻。
③运用典故。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商隐《无题》诗中寓情于景,以春光易逝,人力对此无可奈何,渲染离清,极写伤别沉痛心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的诗句是:                ,                。
2.《无题》诗中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                。
3.《无题》诗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                ,                。
4.《无题》诗寄托了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                ,                。
5.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                。
【答案】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5.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阅读理解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2.首联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体会“东风无力”的表达效果。
3.分析颔联内容手法上的特色。
4.颈联是写实吗?一个“改”字道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5.分析尾联的妙处。
6.“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8.“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9.“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泪始干”隐喻。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为什么?能举一例吗?
10.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11.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12.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13.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14.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你的理由。
15.试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16.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7.颔联通过哪些意象的创设,表达了什么情感?现在人们赋予它怎样的新意?
【答案】
1.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拟题扣住诗歌内容、情感即可。)
2.分别指困难,难受。“东风无力”指春天将尽,春风已没有先前那种催生万物的力量。既点明时令,又造就一种伤感的气氛。
3.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丝”与“思”谐音,以蚕丝、蜡泪象征爱情,而其中的“死”“泪”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方”“始”都是“才”的意思。语言巧妙,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
4.颈联用虚拟的手法,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一个“改”字,见出离别之久,相思之苦。
5.尾联以神话虚拟现实,把自己的满腔相思寄托给了传递信息的神鸟,借蓬山的虚无飘渺来表达自己可望而不可即的复杂心态,同时尾联照应开头。
6.(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7.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8.(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9.思方尽  相思之泪才干  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10. 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
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11.“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的住处。
12.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13.乐聚恨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真可谓:“相见时难”。然而好景不长,马上又要天各一方。这分别之际不是比相见更令人愁肠寸断吗?所以说“别亦难”。两个“难”字表面似同,义实有别,而其艺术效果却着重加强了“别难”的沉重力量。
1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15.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16.东风是无力的,百花残败凋零的。两意象既交待了离别的时间(暮春)。也为诗歌渲染了一层凄凉无奈的意境。抒发了男女主人公在离别即将来临时心情的痛苦难堪。
17.春蚕丝尽,蜡炬成灰。表达了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思念。
新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著追求,无私奉献。
10 行香子(宋·秦观)
【原文】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赏析】
这首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词人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表达了对农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上阕开始写所见烂漫春光,先从整个村庄写起。村庄的周遭,层层绿树环绕;村子里的池塘,水已涨得满满的与池岸齐平了,显然这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接着“倚东风”两句,是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兴趣正浓地信步漫游村庄,欣赏着春天的风光,表现了词人喜爱农村景色的神态。“小园”二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所吸引。园子看上去不大,却像收入了全部春光。接着“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下阕“远远”四句,词人移步小园转向远处一带的围墙,在墙内隐现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显然有一家小酒店就在近旁。“偶然”二句,写词人突然萌发了酒意,赏春也须酒佐兴,然后乘着一时的兴致,再步行着翻过东边的小山岗。“正莺儿啼”三句,承上两句意脉,即翻过小山岗,另有一番景象: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结构方面上节片完垒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在艺术创新上,是自有其特色的。
词人运用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词人轻松的脚步得到展现。  全词下笔轾灵,意兴盎然,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如此风格情调在秦观的词中并不多见,但崭然一出便别开一番天地,对后代词曲在题材和意境的开拓方面有较大影响。
【主题】
这首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词人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表达了对农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写法】
①用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
②画面动静结合,相互呼应,使全篇结构匀称,回环往复,意趣盎然。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行香子》一词中写景色彩简单鲜明又写出农家本色的句子是:                ,                ,                。
2.《行香子》一词中颇似辛弃疾中“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的意境的句子是:                ,                。                ,                。
【答案】
1.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2.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词随作者的          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              的特点。
2.这首词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3.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4.请对这首词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5.《行香子·树绕村庄》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
6.请简要概括《行香子·树绕村庄》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7.请对《行香子·树绕村庄》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    色彩明丽、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2.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切合题意,举出实例,分析具体即可)
3.①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
②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4.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摹静态景物,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这首词格调轻快,语言清新、浅近。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随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5.全词运用了白描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1)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风光图,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6.《行乡子》一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7.动静结合。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11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
这首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阕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下阕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又有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这首词采用铺叙的手法,把景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词的上片以及下片的前半,极力渲染风景的优美,环境的闲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衬托最后五句所表达的失意的心情。通过白鸥的背盟,写出自己身世之感和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不用一句直笔而收到很高的艺术效果。以淡景写浓愁,这也是辛弃疾词的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
【主题】
这首词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写法】
①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②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③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                ,                ”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
2.《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                ,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却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答案】
1.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2.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阅读理解
1.对比是本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             ”和“             ”、“               ”和“               ”构成对比。
2.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                。
3.“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                。
4.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                。
5.上下两阕紧扣一个“愁”字来写,这两个“愁”有何不同?
6.“而今识尽愁滋味”的“尽”有什么表达效果?
7.下面关于本首词中“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无病呻吟之闲愁。
B.词中的“愁”,有指词人忧国忧民之忧愁。
C.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抑郁、伤感之离愁。
D.词中的“愁”,有指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路之哀愁。
【答案】
1.不识愁  识尽愁  少年  而今
2.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3.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
4.愁绪太多,无从说起。
5.前者是“闲愁”,涉世未深的少年的做作之愁;后者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无法言说的“哀愁”。
6.概括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使整个词作在思想感情上作了一个大转折。
7.C
1.《艾青诗选》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九上)
2.《水浒传》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九上)
3.《儒林外史》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九下)
4.《简·爱》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九下)
5.《昆虫记》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八上)
6.《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八上)
7.《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八下)
8.《傅雷家书》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八下)
9.《西游记》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七上)
10.《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七上)
11.《海底两万里》名著导读+知识点大合集(七下)
12.  初中语文12部必考名著超全梳理
13.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超全梳理(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题训练)
14.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超全梳理(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题训练)
15.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超全梳理(译文+赏析+主题+写法+实题训练)
16. 部编版初中语文资料大全,应有尽有!
17. 52辑作文大合集,300多篇范文任你选






扫码关注云语文,

每天都有新资料。

微信投稿:xy136106698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