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IT就业培训: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DR.Su 透透哥 2022-10-19
点击上面蓝字免费订阅
题目有点大,且当是自己给自己提一个问,然后驱动自己慢慢去寻找答案吧,这是我一再说的“输出驱动输入”的道理。接下来,就十分不精确的、也不负责任的,就一些典型事件,谈一谈IT就业培训这20来年的历程吧。
北大青鸟:IT就业培训诞生
上世纪末的最后1年即1999年,北大青鸟诞生,从事计算机技能培训,针对的对象主要是高中生。这应该算是中国IT就业培训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可以称作IT就业培训的开端吧。
当时的大背景是高考录取率低,大量高中生无法上大学而流落到社会上打工(注意是打工,打工在普罗大众的理解中主要指什么意思具体去百度)。所以,北大青鸟就把这部分人召集起来进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认证,让这些高中生干上了相对体面的工作(注意是工作)。这个模式之所以是可行的,有三个不可忽略的条件:
第一,当时上不了大学的高中生主要是因为大学录取率低,所以是由于竞争落后而落败的。简单的说就是,大学总共招500人,结果一个人考了501名,那就与大学无缘了。这就说明,当时这些高考败北的高中生中,有很多其实学习并不差,高中学业知识基础不差,学习能力也不差。
第二,当时计算机网络才刚刚开始兴起和普及,涉及的技术操作技能也并不复杂。这两个条件一综合就是,一些学习能力还不错的人学一些相对并不复杂的技能,结果自然是相当不错的——很多高考落榜的高中生因此摇身一变干上了当时还相对比较新鲜、光鲜的IT工程师,薪资待遇可观,工作环境时髦,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大部分工作就搞定,跟那些流落到工厂、工地打工的相比,简直天壤之别。于是,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参加青鸟的培训,于是青鸟一时间做的风声水起,迅速扩张。
当然,仅凭前两个条件,并不能保证青鸟模式的持续,还需要第三个条件,那就是2000年前后,正好是中国计算机网络开始起步发展的阶段,像网易、新浪、搜狐、百度、阿里等知名公司大都从那时开始起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对相关的应用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而由于体制内教育课程当时与市场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滞后(其实现在也还是滞后)和脱节,所以出现了人才的供需矛盾,这才是所有就业培训的根本起因,即便是现在依然如此。
IT就业培训2.0:青鸟衰落,达内崛起
众所周知,后来北大青鸟因为扩展迅速,因步子迈得太大逐渐衰落。一般认为,北大青鸟的衰落是因为其采用了加盟经营而导致教学质量失控,进而导致名誉扫地。青鸟因质量下滑而衰落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质量下滑一方面是因为加盟商的追逐短期利益而不惜损害品牌名誉,我认为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原因是1999年还发生了另一件事,那就是国家决定逐渐实行大学扩招,这个政策的影响是巨大的,举一个例子,笔者2000年初中毕业,往届初中尖子学生大都优先被预选参加小中专考试的,而到了笔者那一届,学校开大会动员大家都去报考高中,然后去考大学,当时老师明确说“现在大学扩招了,到时候两个中就有一个能上大学”,其实老师当时是保守了,我2003年考大学已经是62%的录取率了。而在1998年,高考录取率仅为34%,就是说一大半高中生是上不了大学的,而扩招后的高考录取率逐渐上升,到现在达到80%左右。这意味着现在上不了大学的高中生不是厌学就是实在不是学习的那块料。所以,大学扩招的过程,也就是青鸟生源(单说它针对高中生培训这一业务模式)质量不断下滑的过程,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即便青鸟不采用加盟而是采用直营,严把教学质量关,只要还是面向高中生做培训,也必然走向衰落,因为上不了大学的高中生总量在减少,而且这些上不了大学的高中生本身质量也很糟糕。可以说,青鸟的悲惨命运是一开始就是注定,与之差不多同期的大学扩招政策直接决定了其模式的兴衰周期。开始几年因为有政策滞后,滋润地活了几年,然后形势就急转直下了,损害了品牌,兹事重大。
可以说,北大青鸟抓住了当下,但并没在意革命形势的变化可能导致的后果。99年开始扩招,加之96年以后大学生就不再包分配的政策,让革命的新形势在2003年第一届扩招大学生开始毕业后开始逐渐明朗: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聚焦到IT领域,有一个形势其实一直就没变,那就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地变着花样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的需求持续居高不下。与此同时,高校因扩招导致的教学质量下滑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输出的毕业生无法就业。
这时候有一个机构嗅到了一些变化的味道,它就是达内,还是为了解决IT领域人才的供需矛盾进行IT就业培训,与青鸟不同的是,达内把培训对象变换成了大学生。这里不妨做一个简单粗暴的推演,那些就不了业的大学生同样是因为在应聘其他岗位时因竞争落败的,因为那些岗位数是有限额的,就像有500个岗位,刚好你位列第501位,这似乎和99年之前的高考录取是一个逻辑。那么,我们可以猜想这批就业竞争落败的大学生其实和99年前高考落败的那批高中生是相同性质的,他们的高中学业基础还是不错的,学习能力也还是不错的。按这个逻辑下去,按照北大青鸟一开始的成功案例,达内必然也能如同当初青鸟抓住就业矛盾一时间风生水起一样成功并风生水起,对不对?事实其实也验证了这一点,达内现在在IT就业培训领域确实是风生水起。而青鸟当因前面所分析的原因而损害了名声之后,再转向与达内同样的方向时,已经力不从心了。
尤其是到2010年前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步入快车道,今天移动互联网,明天VR、人工智能,再加上近年国家互联网+计划、“双创”战略的实施,市场企业对相关人才需求不断扩大。于是,一时间诞生了很多像达内这样的IT就业培训机构,像传智播客、千锋互联、翡翠教育等等,不一而足。把像达内这样针对大学生岗前就业培训的模式,我们可以称作IT就业培训的2.0阶段,也就是当前正在运行的阶段。
传智播客:寄望于拉长版培训
虽然IT就业培训遍地开花,不亦乐乎。但是,就如同教育培训行业整体发展架构一样,在IT就业培训领域,并未出现一家独大的独角兽,更多地是小而美式的零散大发展。据说这个领域市场规模已达几百亿甚至上千亿,但即便是风生水起的达内,其IT就业培训的年产值也就10多个亿。教育培训领域整体而言没有独角兽企业,这可能是教育与商业的矛盾所致,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个性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最大化,而商业追求的是通过标准化实现规模化从而利润最大化,而一规模化教育质量就难以保证,质量没保障,规模化就难以为继。这个中的逻辑这里我们暂时略去不谈。
然而,不管怎样,IT就业培训作为商业而言,总是要追求不断增长的,怎么办呢?实现商业增长的方式无非就是降成本扩规模,就是以更低的成本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培训。但我们已经说了,这是很难完成的任务,目前教育培训领域还没有哪个企业很好的解决规模和质量的矛盾问题。但凡事总有变式的嘛,现在市面上,大多数大学生IT就业培训班都在5-6个月,每完成一个培训周期就产生招生和师资成本,这基本上是培训的主要成本构成。
这时候,目前在市场上因教学质量积累了良好口碑的传智播客开始琢磨:那假如我搞一个3年、4年周期的产品,客单价由原来的短训班增加为其5-6倍,师资的课时价还是原来的价,但只需要一次招生,节省4次招生的成本。而且这样的话,招一批学生就相当于圈到了2、3年的营收,而原来短训招一批学生也就只圈了半年的营收。显然这种2、3年的长周期产品更具商业诱惑力啊。这其中的诱惑这里就不再掰开了揉碎了地说了,想必一点大家都能明白的事,我不懂商业,可能说的还是不够透彻。
于是,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机构纷纷开始尝试推这种长周期的产品了,但是你能让大学生毕业了再花2、3年参加个培训吗?问题是再花2、3年能让人的就业薪资在现在短训的基础上提升5倍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怎么办呢?还记得青鸟一开始的培训对象吗?没错,这些机构开始又把目光投向了高中生,让高中生来学一个长周期的课程。怎么才能让其他们来呢?以上一个不一样的大学的名义来。这类机构大多数都是以成立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形式,并结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历渠道,宣称开办能够高薪就业的大学,既能高薪就业,又能拿学历,堪称完美。
IT就业培训的困境
但是,这其中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考究的:
首先,如果这类大学招收的高中生是属于高考淘汰的那20%范围内的,按照我们对青鸟兴衰逻辑的分析,通过四年真的能把这帮又厌学底子又差的人培训成高薪就业的IT应用人才吗?我们看到航空司机、空乘、铁路、工厂蓝领通过军事化等手段是可以由那20%高考落榜的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塑造出来的,IT软件开发呢?
其次,如果这类大学招收的是原本能考上一般大学的高中生,那就要分析一个价值投入回报比的问题了,这些人其实有两种路径选择,一个是直接去这类培训机构举办的所谓大学3年之后实现高薪就业,一个是花相同时间上个普通大学,在毕业前夕参加一个培训班实现高薪就业。前者的投入是5个短训班学费,收获是高薪就业;后者的投入是大学学费+1个短训班学费(通常平均而言,大学学费等同于2个短训班的学费),收获是普通大学经历及其价值+高薪就业。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分析中,忽略了培训机构办的这类大学的经历价值,假如它的价值和普通大学是等值的,那投入回报情况就明晰了。当然了,为什么培训机构举办的这类大学的经历价值就不能大于普通大学呢?目前来看,无论从人力资源实力、资本和商业逻辑上,都不太可能有这种情况出现。多数的情况是,培训机构举办的所谓大学大都通过弘扬“苦学、苦练”精神,实现军事化管理,以牺牲学生课外各种活动以及休息、交往时间,来换取超大量的学习时间,从而保障其所承诺的高薪就业的良好效果。而且,这里还需要提出疑问的是,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真的可以与“高薪就业”划等号吗?若如此,可真是教育的悲哀了。最简的提醒一点,教育并不是为了某个时点一时的“高光时刻”,而是要实现终身发展的“后劲”!
再次,即便“高薪就业”是高尚的,但从社会大环境的世俗来看,人们对普通大学学历和其他形式的大学学历(如自考、网络教育等,)的认知差异根深蒂固(这里并无歧视的意思,只是陈述事实),这可能也是这类长周期的产品不得不面对的,这可能导致招生环节的难度加大,尽管相较短训班招生次数减少,但难度的增加其实也就代表着成本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因根深蒂固的偏见,导致这类培训式大学输出的大学,并不能获得所谓的“高薪”。所以,IT就业培训试图以培训思路办大学的出路,还远不明朗。
仓促的收个尾
那么到了今天,IT培训要发展、要增长,该何去何从?个人认为应该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方向考虑,从需求侧来说,要洞察更为丰富的需求场景,不仅仅要在促进培训对象某个点上的需求,更要关注其职业生涯全场景和全生命周期的实时需求,再具体的,我也没想好,哈哈。从供给侧来讲,就是顺应大势,任何商业都不能脱离市场大环境,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取向还是消费升级的市场趋势,都指向一个核心,就是品质提升,就是说这时你搞市场经济,你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追求品质,要既有品,又有质,靠粗放简单的“三脚猫”功夫是不太现实了。这或许是寻求可以预见的未来出路的大趋势,毕竟流量已死,未来真的可能各行各业,都得靠品质取胜了。当然,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模式创新,就是走出就业培训的窠臼,让自己变成一个新的存在,这就取决于大家的智谋以及天时地利人和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