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诗经|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点击关注 ☞ 每日解读诗词 2021-03-05



《国风·邶风·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1、镗: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3、土国:在国都服役。漕:地名。

4、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有家不让回。

7、有忡:忡忡。

8、爰(yuán):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活:借为“佸”,相会。

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


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


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浅赏】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写得映带人情。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此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这一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怨”是《邶风·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与思想倾向。从正面言,诗人怨战争的降临,怨征役无归期,怨战争中与己息息相关的点滴幸福的缺失,甚至整个生命的丢失。从反面言,诗作在个体心理,行为与集 体要求的不断背离中,在个体生命存在与国家战事的不断抗衡中,在小我的真实幸福对战争的残酷的不断颠覆中,流显出一份从心底而来的厌战情绪。这一腔激烈的厌战之言,要争取的是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尊重,是生活细节中的切实幸福。




温馨提示:《每日解读诗词》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