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不爱学习只爱芭比的男孩,长大后却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最青睐的华裔设计师。他的妈妈是如何培养的?

2017-01-25 Summer 夏天的陈小舒

上周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任,据说整个时尚界鲜有设计师愿意为新任第一夫人置装,这倒是让我想起了八年前奥巴马上任时,随第一夫人米歇尔而红的华裔设计师——Jason Wu 吴季刚。

 

华裔设计师Jason Wu 吴季刚


吴季刚出生在台北,因为从小喜欢收集和研究芭比娃娃,非常不合群,九岁就随家人一起移民去了加拿大。在加拿大,吴季刚的妈妈为他聘请了一个学时装设计的学生当家教,还给9岁的他买了人生第一台缝纫机。在《纽约时报》的专访中,他曾说过:“我妈妈为我做的这一切,出发点就是为了让我过得开心。她甚至觉得我以后可能会成为一个失业的艺术家。”

 

吴季刚的妈妈陈美云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女性,她的大儿子、吴季刚的哥哥吴季衡,从小爱打篮球爱读书,毕业于美国顶级名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后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取得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关于这两个儿子,陈美云说:“很小的时候兄弟俩学画画,哥哥会画汽车、动物之类,但是弟弟就只画娃娃。稍大一些的时候,我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个布丁,哥哥像大多数孩子一样,打开了就吃;而弟弟,则会去厨房找漂亮的盘子和叉子,然后把果冻扣在盘子里,撒上一些做烘焙用的糖粒,还说‘美美的才好吃’”。

 

受益于妈妈的细心观察与因材施教,吴季刚17岁的时候,就拿到一个举足轻重的芭比娃娃设计奖,并被Integrity玩具公司聘任要职;23岁的时候,在纽约时装周发表了自己的时装作品;吴季刚26岁的时候,也就是2009年,美国时任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在总统就职晚宴上穿上了他设计的白色礼服,吴季刚由此成为了美国历史上为总统夫人设计礼服的最年轻的设计师。不仅如此,在四年以后的连任典礼上,米歇尔又一次穿上了吴季刚设计的红色礼服。

 

美国时任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两次穿上吴季刚设计的礼服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吴季刚的父母财力雄厚,才能为两个儿子提供截然不同的优渥教育资源。是的,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许没有能力为5岁的孩子收集Dior玩偶、更不要说全家移民只为给孩子寻找更适合的教育环境,但是——

 

如果你想为4岁的儿子报跆拳道班,可是他对这项运动完全不感兴趣,一心只想学芭蕾,你能心平气和地尊重他,为他寻找合适的芭蕾舞班,让他混到一群小女孩中间去学跳舞吗?

 

有勇气做“异类”的孩子背后,一定有坚定支持他的父母


如果你
3岁的女儿性格内向,不喜欢热闹,在每一次的亲友聚会上都局促不安,你能愉快地承认并接受这一点,用更温和的方式带她参与社交,而不是一次又一次把她推向不认识的同龄孩子,强迫她和别人一起玩吗?

 

来说说我家的故事吧——

 

两周前去朋友家玩,我忽然发现和我儿子同龄的小朋友已经能把乐高搭得像模像样了,可我儿子的最爱却是仿真吸尘器、仿真咖啡壶之类的角色扮演玩具,而且他每天还要不厌其烦地试我的鞋子和包包……从朋友家出来,我几乎是冲到商店赶紧去买了“美高”(大号的乐高)玩具,而且还查阅了别人写的各种“低幼乐高攻略”,妄图赶紧把儿子培养成那种看起来更聪明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我却忘了他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对这种构建类的玩具完全不感兴趣,不管是叠叠乐还是积木,都不喜欢玩。美高也是一样,我硬教他还很不高兴,最后是我的失望和他的挫败一拍两散。

 

直到昨天晚上,电视里又在播澳洲最火的儿童音乐节目——《The Wiggles,不过22个月的小人儿,用标准姿势抱着他的玩具吉他,一边身体前倾随音乐节奏摇头晃脑,一边拨弄吉他模仿电视里的主唱,有模有样。那一刻我忽然感叹:生孩子前就明白的道理——家长的责任是观察孩子天生的倾向,然后再创造条件培养他,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澳大利亚最流行的儿童音乐组合——The Wiggles


正如“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有些人生智慧,若非来自原生家庭的传承或者自己亲历,很难做到“知行合一”。很多妈妈写:“明知道孩子的执拗/哭闹/拒绝不是故意,但自己就是忍不住发火,发完火又万分自责。”


这个难题究竟该怎么解决呢?让我们分解来看。



孩子并不是因为要‘跟你对着干’,才与你所期待的模样不相同。


父母对孩子的失望,很少会源于孩子的外表,往往是因为孩子的“天性”。可是真正承认这种失望,却是一件想想就能令人心碎的事情。


就像婴儿期,很多父母试图用“哭免法”来训练孩子的睡眠,对于天生性格随和的孩子,可能一两天就成功了;但是对于天生性格非常刚烈的孩子,父母的坚持,不仅训练不了他的睡眠,还有可能彻底摧毁掉孩子的安全感。


到了幼儿期,天性敏感的孩子,可能会拒绝尝试任何新的食物。妈妈辛苦做了两个小时的美食,有可能被一岁半的她一把就打翻到地上。硬往嘴里塞吗?我想起了有个妈妈写的:孩子不肯吃饭,老人就直接呼巴掌,孩子张嘴大哭,立刻塞一口;下一口不肯张嘴,就再打。


等到学龄期,就更难了。尤其是孩子不喜欢读书(前文提到的吴季刚,在台湾时就非常不喜欢学习),考试成绩倒数,能保持淡定的父母,绝对是少数。



解决矛盾的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孩子的行为不是为了让你抓狂,你必须承认并接受这就是你的孩子本来的样子。


如果父母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将更有可能同情和接受他。接受最关键,因为父母看你的孩子的方式,将会演变为他/她看待自己的方式。孩子将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信任和接受自己的感觉,并发展成为心理学家称为“自我尊重”的积极心态,这是健康情绪建立和发展基础。


接下来,请了解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孩子“难搞”的那一面,也许能在未来的生活里为他/她打开一扇新的窗。比如有些人在社交方面天性就很害羞,但是这种人往往是一个很深入的“观察者”,他/她能以异于常人的敏锐去了解他人的感受;而脾气急躁的孩子,可能有更强的行动力和领导力。


最后,如果我们能接纳孩子的“唯一”,才能更好的引导他/她因为“与众不同”而有可能“走偏”的下一步。天性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对于“少数派”的孩子,如果父母引导不当,不仅会埋没孩子的天份,还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失当。


试想,如果吴季刚的妈妈从一开始没有接受他作为一个男孩子“喜欢娃娃”的天性,而是逼着他把学霸哥哥作为榜样,吴季刚的天份将很难闪耀。



“其实大部分孩子并不‘难搞’,也并没有总是让父母感到‘失望’。跳过以上的‘心理建设’,我们该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并给予他积极的引导呢?”


有的孩子天性随和,喜欢的玩具很广泛,热衷角色扮演的游戏,也能把乐高玩得很好,运动可能也不错。没有“难搞”和“不合群”的部分,父母该如何发现孩子的特质呢?


正如每个成年人感觉“快乐的事”和“舒服的事”都是完全不同的,对孩子来说,这一点与成人并没有区别。这是从幼儿期观察孩子特点的第一步。




上图是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所提出的、并广为人知的“多元智能理论”图。按照加德纳的理论,在这八个智能分类里,大部分人都会擅长其中的两三个方面,对另外的两三个方面感到吃力。


- 培养语言能力,年幼时,亲子共读时,父母可以可以对故事情节进行延展,并邀请孩子发挥想象,设计与书中不同的结局。家里的阅读区或读书角对孩子也非常重要,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来沉浸于书中。


- 发展孩子的逻辑或数学能力,年幼时,家长可以在家里为他/她开设“小卖部”,从一开始对所有物品统一定价,到慢慢的差异化定价,锻炼孩子的心算能力。你还可以为他们提供大量的年龄相适应的谜题作为亲子游戏;与孩子一起观看天气报告,和孩子谈论温度数字预测背后的知识。


- 对于那些喜欢音乐或早早表现出音乐天赋的孩子,为他/她报一个音乐兴趣班吧!提供各种各样的音乐玩具,但不要过早强迫孩子学乐器。


- 培养孩子视觉/空间方面的兴趣,家长可以多提供一些储物盒、颜料、杂志剪纸等物品给孩子玩。也可以在亲友生日或逢年过节的时候,与孩子一起,亲手制作卡片作为礼物。


- 对于运动方面有天赋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可以设置一些竞技性质的小游戏,来进行亲子互动。单一的运动很容易让孩子觉得厌倦,多接触运动器材,设置小目标,能让孩子保持对运动持久的乐趣。


- 如果你的孩子热爱自然,花园、植物园都是完美的学习场所。与孩子一起种菜、种花、做标本吧!遇见不懂的地方,和孩子一起学习,是鼓励他/她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


- 对于那些热衷了解他人、与他人互动的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简单的烘焙等工作,教他/她与父母协作,并积极带孩子参加早教或其它社会活动,认识更多的小伙伴。


- 培养孩子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小时候,父母和孩子说话时可以尝试多用问句,鼓励他/她表达自己的想法。长大了,鼓励他开设自己的社交账号。


毋庸置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但“天才”却是少数)。父母要做的是,细心观察,然后再引导和培养。重要的是,其实天赋这种东西,小时候可能并不明显,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广撒网,深积粮”。


一般来说,父母把心血花在了哪个方面,孩子的“乐趣/天赋之花”就更容易绽放在哪个方面。


最常见的是,由于耳濡目染,孩子会对父母擅长的事情早早表现出“天赋”,比如妈妈擅长唱歌,孩子可能很小就能哼唱出完整的曲调了;爸爸热爱汽车,孩子也可能早早就能认出汽车的部件和品牌……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对既定的培养方向饱含热情,并产生充沛的内在驱动力。


在“剧本”之外,父母有可能忽略,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比如园艺,孩子也许还有尚未发觉的天赋。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父母给孩子广泛的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和体验更多的事物。在孩子的舒适区之外,引领他们开拓自己的“疆土”。


回想我们这一代,在应试教育的大刀下,从两三岁起,就开始集中、被动地接受“语言”和“数学”的熏陶,但实际上,很多人一直到报考大学专业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擅长什么、对什么事情有真正的兴趣和爱好。



“最后,我还想说,世界变化这么快,‘适应社会’ & ‘适应岗位’都是伪命题。”

 

对于出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一代人来说,从小好好学习,长大上个好大学,在22岁大学毕业时的名牌企业宣讲会上找个好工作,成为一颗高收入的“社会螺丝钉”,30岁之前在一线城市买了房,就算是突破了重围,过上了安稳的好生活。

 

但是对于出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人来说,如果还抱定这种想法,就不可避免地被现实打脸。

 

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某大型国企做杂志编辑,工作了几年之后发现,父母眼中的铁饭碗一点儿都不诱人,稳定最无用。因为在媒体这一行,永远有比你体力更好、新鲜点子更多、视角更前沿的年轻人进来,靠经验吃饭而没有激情,早晚被淘汰。就像20年前,没有人能想象出未来的信息世界是扁平化的,大学里也没有任何一门专业课,能教会你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模式。

 

因为不苟同父母那一辈的“铁饭碗论”,我想,我们的“信息时代论”也无法惠及到下一代。他们所要面临的20年后的职业世界,是现在无法预知和设计的。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是一个很好的启示。走过了底层的生存、中层的社交,如何帮助孩子完成高层的“自我实现”,是我们这一代父母的重要命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金字塔


话题再回到开头:观察和鼓励孩子天生的倾向,是为了帮助他/她找到“独一无二、更好的自己”。只有自信、有共情能力、有意义感和幸福感的人,才能以自身的不变,应世界的万变。


所以,家庭教育的驱动力不应该是名校,而是激发孩子所有的努力,了解自己并成就自己,让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拒绝随波逐流。比我们这一代,少一些迷茫,能真正的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爱自己所爱。


 




推荐阅读: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感谢大家的支持:)




夏天的陈小舒

公共卫生学博士
专注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

发布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分享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

微博:@夏天的陈小舒
邮箱:dr_chenxiaoshu@sina.com
微信公众号:夏天的陈小舒(Shu_DrChe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