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地聊一聊:有些关系不需要和解
小舒说:
有些伤害的确是无法抚平的,尤其是来自你最亲的家人。我们真的可以无视那道伤疤吗?有过和经历过和苏明玉类似原生家庭的人,可能都很难接受《都挺好》的大结局。vivian用她的经历告诉我们为什么和解很难,把成年前的家庭放在现在生活的之上更是很难让人接受。这是一篇来稿,探讨了怎么样从家庭伤害中自愈,并在它的影响下继续前行——这大概是我们很多人半辈子甚至更久的功课。
文:Vivian Y
记得小时候有个超级火的电视剧叫做《渴望》,女主角刘慧芳在整部剧所有的人设都是无私、善良,逆来顺受,是圣母中的圣母,男权文化中贤妻良母之集大成者,是传统女性的代表。
20年过去了,刘慧芳变成了电视剧《都挺好》里面的苏明玉。
但这届观众的口味变了。
苏明玉有两个哥哥,家庭环境重男轻女。小时候就算哥哥打她,父母也是不管不问;但反过来,母亲极其溺爱自己的两个儿子,甚至连明玉的清华学费、房间全部都被“剥夺”,重新分配给哥哥。
在经历过年少的种种打击绝望以后,明玉伤心失望选择十年不回家,同时事业上大有作为,三十几岁就变成了年入千万的“女霸总”。
在作者阿耐的原著小说里,撒完一切狗血,苏明玉在历经了被家人各种勒索、殴打、误解之后,变成了一个冷静、理性的女人,尾声处叹一句“亲情是捡不回来了,大家淡淡如水地交往吧”。
但是在电视剧里,编剧强求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让失智父亲说了一句“我们回家”,年入千万的苏明玉就被编排成了以德报怨、感情大过天(猪油蒙心)的受伤小女孩,什么社会地位、企业责任,都不管了,只管辞职回家当护工、伺候老人。
观众不买账,豆瓣评分从8.2一夜跌倒7.8。
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我们为什么无法接受“和解”,为什么“不和解”应该被社会所接受。
因为成长于一个重组且重男轻女的家庭,我自己的童年吃了很多苦。《都挺好》里面那些要不到钱交学费、要不到钱买学习资料,动辄被毒打到大夏天穿长袖,半夜被赶出家门,都是再日常不过的日常。
回想起小时候被打被骂,理由还真是千奇百怪。
比如:吃饭太慢,被骂;鞋子穿烂,被骂;要钱买文具,被骂;生病发烧了,被骂;暑假不出门,被骂;出去玩晚回家,被骂;
还有:邻居孩子雨天没有踩水坑,我被骂;班主任老师表扬其他学生,我被骂;被其他孩子霸凌欺负,我被骂……
还嘴,被打。
到了读大学的时候,我以为自己作为成年人已经能和父母平起平坐地沟通,再次提起小时候那些让我彻夜痛哭的往事,我妈只漫不经心地说了一句:“不就是凶了几句吗?你还记一辈子了。”轻易又把我变回了那个捂着被子让眼泪灌满耳朵的委屈小女孩。
想在回想起来,自己曾经所有痛苦地症结就在于,承认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真的太难了。
千万不要说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来看看这些新闻:
再来说一个身边朋友的例子。
我有个朋友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她妈妈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一个人把女儿养大,所以在她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拼命地催婚。
后来这个朋友闪婚嫁了一个婚前小奶狗,婚后直男癌晚期的男人,在某次“谁去下楼倒垃圾”的口角事件里,这男的揪着我朋友的头发把她撞到了鱼缸口。
半夜她穿着睡衣拖鞋拖着一脑门血迹回妈妈家,她妈还劝她:“天下乌鸦一般黑,忍忍就过去了,自己过更苦。”
在之后的两三年里,小两口的关系越来越差,男的动手、爆粗口频率越来越高。但她妈妈就是以死相逼也不同意她离婚,我们周围几乎所有的朋友也都在劝和不劝分。
火上浇油的是,还有人给我的这个朋友介绍找了一个特别不靠谱、我怀疑是居委会大妈转行的心理咨询师,引导她说:“你要想办法和妈妈和解,和老公和解,你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障碍,才能拥有真正幸福的人生。”
结果呢?折腾了两年,这女孩数次自杀未遂,真正离婚时只剩半条命。
不管是家暴、出轨、还是被父母虐待、忽略,传统观念、所有调节者的导向,甚至就连当事人自己,好像总是能找到“和解”的理由:
在电视剧里,苏明玉年收入过千万(网友推测是三千万),显而易见,她不是因为挫折才一咬牙一跺脚就随便成为了职场女魔头,必定是有能力、有野心,必定是经历了惊涛骇浪商海沉浮,她肩上的责任可能是成百上千人的饭碗,但是在编剧爷爷的手里:不行,你还是得回家:
拜托,事业走到这一步,社会地位,职业成就感,职业生涯的危机意识,真没有你想的那么无所谓。再说了,她有什么必要非得亲自照顾一个失智病人?为什么不能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在逻辑如此不合理的情况下,非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强求一个大团圆结局,一定要受害者主动去和解,去宽恕,没什么好说的,其实就是价值观有问题,即蠢且坏。
推荐一本书:《老后破产》:
这本书是日本一个纪录片的采访全纪录。内容主要是日本的养老困境,其中列举了后代是不孝子、茧居族、孝子等不同情况的老人各自所面临养老问题。
不孝子和茧居族,不管是否能搭把手照顾老人,都在蚕食老人的养老金;而第三种“孝子”,为了照顾老人而辞职,把自己的店卖掉,放弃事业,结果呢?老人离世后孝子无法回归事业,从而发生连锁反应式,导致自己也同样的“老后破产”,几乎等于和老人同归于尽。
这,可能才更接近经济条件普通的独生子女为老人养老的真相。
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不管是对父母还是对丈夫,家庭关系真正的桎梏,就是经济无法独立。如果社会福利能让单亲妈妈轻松负担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我想中国的离婚率要比现在高得多。
比如我自己,真正放下对父母的怨恨,其实有一条特别清晰的分界点,就是大学毕业、经济独立。
十几年前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国企,当时单位给了五千块安家费,还提供住宿,也就是说从毕业的第一个月起,我低声下气讨钱,卑微压抑的乞讨生活,结束了。
曾经我也有过和解的愿望,主动和我妈去聊天,但随之带来的就是应付她各种名目繁多的要钱项目,有些甚至远远超过了我当时能负担的水平。
在一次又一次经历感情绑架、被亲戚问罪之后,我慢慢就放下了一切关于和解的愿望,对一切谴责选择性忽略。日常只用微信文字和父母沟通他们的网购需求,其他消息大部分拖一天之后找理由再回复,每年只在大年三十打电话回家,再加上定期支付生活费,达到了一种在我看来刚刚好的牵连。
说实在的,现在提起自己的童年、家庭,我真的很平静,和小说结尾中苏明玉的感受非常像——就是“算了,放下了”。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我前半生对抗、解决原生家庭烦恼的经验,那就是:先独立,在有条件切断情感羁绊、和父母地位平等的条件下,再用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解决问题。
试想,如果你一边记恨着原生家庭,一边还要请求父母给你带孩子、付买房的首付,有什么权利说“算了”。
“钱”谈完了,再来谈谈“道德、义务和感情”。
在传统观念里,子女仅仅是支付赡养费,但是人不陪在父母身边、不联系,还是等于“不孝”。我曾经也有过焦虑折磨的时刻,后来看了一本书,治愈了我心中的疑问。
这本书是池莉的《你是一条河》:
这本书围绕一个寡妇母亲和她的八个孩子而展开,笔墨主要用在了母亲辣辣和女儿冬儿这两个角色的身上。
1964年,在那个极端贫苦的年度,三十岁就守寡的辣辣为了养活自己的八个孩子,为了活下去,不惜卖血、出卖肉体,和不同的男人上床,以对抗灾难和不幸。
在这样极端恶化的生存情景里,辣辣原始的母爱仅仅靠养活孩子来体现,剩下的,这个母亲的形象只有贫贱造成的无知、无知造成的精神扭曲,以及巨大的生存压力带来的粗暴、俗气和冷漠。
而冬儿,是所有孩子中的异数。她和母亲辣辣一起目睹了父亲残酷死亡的场景,这样恐惧的经历了绘制了她早慧、敏感和脆弱的生命底色。
童年时期的冬儿渴望得到妈妈的抚慰,也希望抚慰妈妈的悲伤,但生活的残酷注定了母女的感情无法共振。冬儿伤透了心,在读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后,她心中的一盏灯被点亮了。冬儿发誓自己不要成为母亲那样的女人,后来决绝地与母亲断绝了关系。
在这样一个人物张力比现实生活更大的小说情景里,我能清晰地感知到,冬儿和母亲的完全割裂,其实是其战胜生命有限性、与命运抗争的必须,她必须要彻底摆脱母亲的影响,才有机会踏上自我觉醒、自我寻找的征途。
这本小说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母亲没得选,母亲不得已。
是时代的错均摊在了整整一代父母的身上,你用一己之力也许能和解,但更大的可能是,让自己深陷一段互相无法理解又深受羁绊的关系中,万劫不复。
这也是为什么,我从来都不认同“原生家庭欠孩子的”。
父母养孩子虽然是义务,但付出的时间和心血也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池莉小说里的女主人公辣辣,她就是活在当时的历史、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一个小人物,文化程度低,几乎没有思辨能力,她对自己的命运毫无反抗之力。
两代人,巨大的价值观差异,复杂的人性,十几年无法切断的羁绊……矛盾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你也有作天作地的父母,你所奢望的大团圆,代价可能是整个小家庭被放进绞肉机,或者你选择不婚,在最年富力强的年龄里,赔上所有的生命选择权,为父母的控制欲买单。
有的情况下为人儿女者选择不和解,其实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未来的家庭负责的必然选择。
悲哀的地方在于,如果我们在巨大的痛苦下被迫选择了与原生家庭割裂,那么同时割裂的可能还有那种感知平凡幸福的“烟火气”。
如果没有另外一段温暖的关系去治愈内心悲凉绝望的底色,来自不幸家庭的孩子,可能终其一生都像是一个“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封闭自己拒绝共情,很难处理好一段真正的亲密关系。
这也是代价啊。
还好,我想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原生家庭都是磕磕绊绊小矛盾不断但总体温暖的。
我也曾经阅读过一些和父母改善关系的方法,从中获得过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克制傲慢的态度,控制情绪,为父母做实事而不是用语言去寻求和解……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前提下,尽力去做就好了,这是值得的。
想想吧,上个世纪在这个地球上估计绝大部分的父母都打过孩子。有些割裂是没得选,有些割裂,是没必要。
电影《饮食男女》里,郎雄有一段台词:“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最后,再来说说我们这一代的父母。
可能是改变阶层、改写命运的心理作祟,也可能是物质条件比以前好太多,我们这一代父母,真的是太拼命地想当个好父母了。但到底有多少为人父母者能做到:爱她就如她所愿?
比如:
晴天穿雨鞋,不行;
不想吃鸡蛋,不行;
绿裙子配红鞋,不行;
不想主动和从没见过的陌生叔叔问好,还是不行;
……
女儿从出生到现在两岁三个月,我常常都会在心里默念王菲的那句歌词:“你可以不乖,你不能学坏。”
在时代和命运的操盘手下,身为父母的我们个人力量太渺小,无法去预知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代际隔阂”,我们真正能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其实就是无条件的爱孩子,以及,鼓励孩子“有主见”。
“乖”+“缺爱”,很多是时候就是女人后半生悲剧的起源;而“有主见”,才保有了逆风翻盘,不认命的可能性。对了,还有多读书。
END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